1、巧填同音字。
窝 涡 蜗
( )藏 旋( ) ( )牛 酒( )
荣 容 融 绒
金( ) ( )耀 笑( )( )毛
2、下面语段中应填哪些词语?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
儿时,在故乡那条小河里和小伙伴们戏水时的( )声和抓鱼时的( )声,常常钻入我的心里,让我一直享受着当时的( )。直到现在,我仍然希望永远和儿时的伙伴( )在那条小河边。
①欢呼 ②欢聚 ③欢笑 ④欢乐 ⑤欢唱 ⑥欢悦
A. ③⑤④② B. ①③④② C. ③①②⑥ D. ③①④②
3、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化险为夷:( )A. 古代称外国 B. 消灭 C. 平安 D. 喜悦
【2】左顾右盼:( )A. 盼望 B. 用眼睛看 C. 眼睛黑白分明 D. 探望
【3】惊叹不已:( )A. 表示过去 B. 停止,罢了 C. 太,过 D. 后来
【4】所向披靡:( )A. 无,没有 B. 浪费,奢侈 C. 倒下 D. 腐烂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利于病,__________________利于行。
3.美国12岁的男孩桑恩,利用_________成功地救助了一名生命垂危的芬兰大学生苏珊。
4.网络既能_________,也能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_________。我们要_________。
5.“天涯若比邻”出自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的_________。
5、组词
艾( ) 筹( ) 联( ) 取( ) 厌( )
芝( ) 寿( ) 聪( ) 耻( ) 庆( )
静( ) 漫( ) 蒌( ) 压( ) 睁( )
净( ) 曼( ) 萎( ) 庄( ) 挣( )
6、积累展示。
(1)《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__。这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书中塑造__、__、__等人物形象,家喻户晓。书中的许多故事,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等广为流传。
(2)《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小说家__。该小说主要描写了__、__、__、__四大家族的兴衰故事,主要人物有__、__、__等。
(3)“____,夜静春山空。____,时鸣春涧中。”这首诗的作者是__代诗人__。
7、多音字辨析。
1.难:nán_____ nàn______
2.还:hái ______ huán_______
3.漂:piào_______ piāo_____
4.扎:zā _____ zhā______
8、“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积累填空
(1)《从军行》中表达了将士们要和匈奴争夺楼兰的坚定决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包含了四个地名,“_____”与“_____”,“_____”与“_____”四个地名的连用,表现了诗人_______心情。
(3)独立江畔,望着乘船远行的好友,我们会想到诗句“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
9、课外阅读。
我敬爱的外公
在我外婆的衣架上,(端端正正 整整齐齐)地挂着一个洗得发白的邮包。它看上去和普通邮包并没有两样,只不过用得时间过长。深绿色已经褪尽了。在这个平凡的邮包里曾装过不计其数的报刊、邮件。外公就是挎着这个邮包,从机关到部队,从工厂到学校,走千家串万户,把信件、报刊、汇款、包裹送到人们手中。
我的外公年过五旬,一道道皱纹爬上他的额头,两鬓也添了许多白发。但是他那乌黑发亮的眼睛,深嵌在慈祥的面庞上,却显得炯炯有神。他身材不高,常穿一身褪了色的邮政制服,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位工作多年的老邮递员。
他平时对人很和蔼( )总是乐呵呵的( )人们都(亲切 关切)地叫他( )老郭( )每次他一下班( )我就缠住他( )外公( )外公( )叫个不停( )我外公十七岁就开始送信了,如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工龄。多年来,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夏季,烈日当头,外公顶着烈日挥汗如雨走街串巷;冬天,寒风凛冽,在漫长的雪地上留下他深深的足迹。人们看到他总是热情地送来毛巾和热茶。我的外公工作多年,对周围的一些地方了如指掌,不知有多少疑难的“死信”在他手中“复活”了。
一次,邮局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信,信上用的是早已不用的解放前的地址,邮局的工作人员试投多次,可总是找不到这个地方。有的人认为这封“死信’是不能“复活”了。外公看了看信封,说:“这封信一定是远隔重洋的人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让我试一试!”
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就上路了,直到已是万家灯火的时候,他才回家。一天,两天……一连半个多月,外公终于从小港码头一位搬运工人那里打听到了收信人的地址。
收信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几经搬迁,现在住在海云巷里。写信人是老太太从未见过面的孙子。
老太太小心翼翼地接过信,感动得老泪纵横,说不出话来……半晌,老太太擦干了泪水,连声说:“谢谢,太谢谢了!同志,是您使我得知儿孙们还活着的(确切 正确)消息,我做梦也没想到今天还能和我的孙子联系上。真是托共产党的福,托新社会的福啊!”
外公没有说什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背起邮包,又向另一家走去……
【1】把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画掉。
【2】给第3自然段加标点。
【3】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了如指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不知有多少疑难的‘死信’在他手上‘复活’了。”这句话中的“死信”是指______。“复活”是指________。外公能使“死信”“复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10、读一读,完成练习。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接着( )第二场比赛开始了( )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 )胜了第二场( )田忌微微一笑( )
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田忌满意地笑了。
比赛结束了。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1】给第二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遥遥领先:__________________
(2)不动声色:__________________
【3】田忌和齐威王比赛时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比赛结果,田忌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个历史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火把花
六月,火把花在我们这座小小的山村,这座要走许许多多山路才能到的遥远的小山村开了!
花儿开在村前的小塘边,开在青石板铺的小路边,开在水流湍急有碓房的磨坊前,开在潮湿的长满墨绿色青苔的卵石垒砌的墙角里,开在我们山村小学的校门口,开在操场上跳远小坑旁。艳红的火把花啊,你开得多么热烈呀!
火把花怎么会开得这样红火呢?传说有一位美丽的仙女,她要到我们这个小小的山村里来。茂林密篝,山道弯弯。仙女打着火把走着,无数晶亮的火星,围在她身旁飞舞。当她终于走到村口的时候,公鸡叫了,太阳公公惊醒了,仙女一声叹息,将火把插在地上,自己飞走了,霞光中,燃烧的火把,变成满树红花……
但是,我常常想:火把花真的是仙女手中的火把吗?
一个雨后的早晨,我去上学。粉红色的晨雾里,有雀鸟嘈杂的叫声;有碓房的舂米声;有牛犊清脆的叫声……突然,我看见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老师在校门口的火把花树下!火把花明艳地映照着,她在打扫校园,在轻轻地扫着被雨打落的花瓣。啊,难道我们的老师就是那位举着火把的仙女吗?她从城里来到我们小小的山村,走过了多少弯弯的山路啊!她教我们唱歌,教我们识字,教我们画画……啊,她是,她就是举着火把的仙女,她手中举着知识的火把!
啊,火把花,你满树的红花如同燃烧的火把,照亮了我们小小的山村,照亮了我们——山村里的小学生!
(1)填空。
①“春”字用部首查字法查( )部,然后再查( )画。
②“卵”字的字音难读准,一时又确定不了部首,可用数笔画查字法查( )画。
③“湍”字读tuān,用音序查字法可查字母( )。
(2)理解下面句子中画“ ”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选择一种比较确切的解释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①“艳红的火把花啊,你开得多么热烈呀!”是指( )。
A.花红 B.花香 C.花多
②“粉红色的晨雾里,有……”是指( )。
A.山区的雾本身的颜色是粉红色的。
B.雾里有很多的红花使雾像粉红色的。
C.因为是早晨,太阳快要出来了,所以雾逐渐变成粉红色的。
(3)这篇文章如果分三段,请分别写出它们的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3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4—6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想表现的是什么意思?(选择一个比较确切的在后面括号里画“√”)
A.反映作者喜欢火把花,热爱大自然。 ( )
B.说明山区虽然偏僻,但是十分美丽。 ( )
C.赞美在山村里辛苦教育孩子的老师。 ( )
D.作者赞美家乡,表现出一种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
(5)缩句。
你满树的红花如同燃烧的火把,照亮了我们小小的山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①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②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选文第②自然段先进行_______________描写,再进行_______________描写。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_______________在人们生活中的_______________。
【2】仿照例句描写威尼斯人的日常生活,把句子写完整,突出人与小艇的密切关系。
(1)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
学生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
_______________在小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读选文中画线的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好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qià_______好把两只前爪(zhǎo zhuǎ)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jié_______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zhèng zhēng)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了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chuí_______般大小的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了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1】看拼音写汉字
【2】用“√”画出加点字的读音。
【3】读这段话中画横线的句子,想一想,武松就势把大虫揪住,这里的“势”是指________
【4】找出这段话中描写武松打虎的动作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话选自古典名著《________》,它的作者是施耐庵。你还知道这部名著中的哪些人物?(举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一碗清汤荞麦面
对于面馆来说,生意最兴隆的日子,就是除夕了。
北海亭面馆每逢这一天,总是从一大早就忙得不可开交。不过,平时到夜里12点还熙攘热闹的大街,临到除夕人们也都匆匆赶回家,所以一到晚上10点左右,北海亭的食客也就骤然稀少了,当最后几位客人走出店门就要打烊的时候,大门又发出无力的“吱吱”响声,接着走进来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妇人,两个都是男孩,一个6岁,一个10岁的样子。孩子们穿着崭新、成套的运动服。而妇人却穿着不合季节的方格花呢裙装。
“欢迎!”女掌柜连忙上前招呼。
妇人嗫(niè)嚅(rú)地说:“那个……清汤荞麦面……就要一份……可以吗?”
躲在妈妈身后的两个孩子胆怯地望着女掌柜。
“噢,请吧,快请里边坐。”女掌柜忱忙着将母子三人让到靠暖气的第二张桌子旁,边向柜台后面大声吆喝,“清汤荞麦面一碗——!”当家人探头望着母子,也连声应道:“好嘞,一碗清汤荞麦面——!”他随手将一把面条丢进汤锅后,又额外多加了半把面条。煮好盛在一个大碗里,让女掌柜端到桌子上。于是母子三人几乎是头碰头地围着一碗面吃起来。“咝咝”的吃、吸声伴随着母子的对话,不时传至柜台内。
“妈妈,真好吃啊!”孩子说。
“嗯,是好吃,快吃吧。”妈妈说。
不大工夫,一碗面就被吃光了。妇人在付饭钱时,低头施礼说:“承蒙关照,吃得很满意。”这时,当家人和女掌柜几乎同声答说:“谢谢您的光临,预祝新快乐!”
【1】联系上下文推想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写一写。
嗫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概括短文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你能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是怎样的?
躲在妈妈身后的两个孩子胆怯地望着女掌柜。
描写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内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一读文中描写妇人的语句,体会她的内心变化,并写下来。
___________——(开心、幸福)——____________
【5】读完短文,你觉得面馆夫妇是怎样的人,简要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阅读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概括成两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
【3】“楚王瞅了他一眼”这句话中的“瞅”的意思是__________。你还能再写几个表示这个意思的词吗(不少于三个)?__________________
【4】晏子楚王的这一次斗智,采用的方法是( )
A.贬低对方——抬高自己
B.贬低自己——贬低对方
C.举例说明——贬低对方
16、课外阅读。
我爱乡居
记得有一位作家在一篇文章上说:“台湾的鸟不语,花不香。”我相信这位作家一定是住在台北市,看到的是高耸的洋楼,蛛网般的电线,根本看不到鸟,自然听不到鸟语。台北市早已是寸土寸金,即使有豆腐干大小的一片院子,一般都铺上了水泥,偶然在阳台上有一盆花,过多的二氧化碳,使花朵发暗,叶子发黑,连新鲜都谈不上,自然不会散发香气,只有住在郊外的人,才知道位于亚热带的台湾,一年四季都有鲜花吐香,一天到晚都有鸟语不休。
我爱乡间的清晨,早上从屋子的后窗望出去,是竹梢树影,农夫荷锄从河堤上走过,把黑色的剪影投在窗上,窗棂切取了远山的一角,作为背景。在背景的树梢修竹、蓝天白云之间,点缀着人物,构成了一幅逼真生动的画。
我爱乡间的黄昏,晚霞染红了田野,微风吹过,秧苗摇曳,田埂上有牛在默默地啃着青草,偶然抬头,长鸣一声,是那么悠扬悦耳,这是大自然的另一幅动人图画。
太阳下山了,带着孩子,沿着野草没径的小道散步,让晚风轻拂着发丝,让蝴蝶绕身飞舞,从缀满野花的山坡上回来,满身都是花香。
生活在乡间的人,一般都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我在不读书、不看电视的晚上,总是熄了灯,听着蟋蟀唧唧,偶然有蝙蝠噗噗飞过,会自然想起“唯闻古塘里,青蛙跳水声”的诗句。在无风无云的晚上,我会拉开窗帘,想起他曾经在信上写过的两句:“明月装饰了窗子,你装饰了我的梦。”
我爱乡居,因为在乡间无须购画,有大自然的杰作供我欣赏。不必种花,却有四季闻不尽的花香。虽不养鸟,每天有盈耳的鸟鸣。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①鸟语不休(______) A.停止 B.不要
②农夫荷锄(______) A.荷花 B.扛着
③树梢修竹(______) A.长 B.修建
【2】第2、3、4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请连一连。
第2段 夕阳晚风蝴蝶图
第3段 清晨竹林农夫图
第4段 黄昏晚霞牧牛图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头写台北是“鸟不语,花不香”,是为了反衬郊外鸟语花香。
B.文章2、3、4三个段落之间是按由近到远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C.尽管乡下环境优美,但是作者还是安居在市区内,因为乡下太贫穷。
【4】作者为什么热爱乡居呢?请在文中找到答案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阅读。
晏子见了楚王 楚王瞅了他一眼 冷笑一声 说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晏子严肃地回答 这是什么话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 就是一片云 大伙儿甩一把汗 就是一阵雨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 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1】给片断加上标点符号。
【2】据意思写词语。
(1)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
(2)大伙儿甩一把汗 就是一阵雨。( )
(3)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 脚尖碰着脚跟。( )
【3】写出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并给这个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其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 ”的句子用了 手法。
【5】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读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简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________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_______》中的一段改写的。
【2】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既写出了诸葛亮的________,又写出曹操的________。
【3】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把箭比作__________。
【4】我会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请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原因是( )
A.江中浪大,这样便于船在江中停住受箭。
B.为了使船两面受箭,增加受箭面积和数量。
【5】“漫”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查________部,“漫”字在字典的解释有:①水过满,漾出来;②满、遍;③没有限制。文中“大雾漫天”中的“漫”应选________。
【6】“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这句话说明了诸葛亮( )
A.诸葛亮胆子很大。
B.诸葛亮很喜欢喝酒。
C.诸葛亮推断事情正确,他很了解曹操的为人性格。
19、阅读理解
韦德的礼物
一天,老师讲完圣诞老人的故事,问同学们:“如果圣诞老人在大年三十晚上从国外赶来给大家送礼物,你们希望得到什么?”
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一个个争先恐后抢着回答,有说要金子的,有说要洋楼的,有说要考试得高分的。
一个男同学,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丝毫不为这热闹的场面所感染。
他叫韦德,家境不好,出生不久便没了母亲,父亲在他3岁时又不幸葬身深崖。他是奶奶一手拉扯大的。韦德很懂事,在班里人缘儿好,成绩总排前几名。可最近几个星期,他时不时在课堂上低头。
老师提醒了儿次,他老不改。为此他吃了好几回“冰激凌”——同学们上课走神儿,老师就用冰冷的手摸揽他们暖暖的小脸蛋。
“韦德,你呢?最喜欢和希望得到什么礼物?”老师走到他面前轻声问道。
韦德慢慢站起来,垂着眼睛,在努力地想着。老师拍拍他的肩膀,鼓励他。
只一会儿工夫, 韦德便抬起眼睛,眼神那样晶亮,显得非常高兴,他几乎是抑制不住兴奋的情绪喊道:“我想要一双棉手和一双棉鞋!”
同学“哄”的一声笑开了,这愿望太微不足道了。韦德也笑了,笑得真挚、纯洁。
“为什么?”老师突然觉得这个矮小又穷困的孩子,他这个朴素的愿望绝对不会像听起来那样低微。
“老师的手很冰,有了棉手套就暖和了;奶奶的脚生冻疮,穿上棉鞋就会好了。”韦德雅嫩的童音在教室上空盘旋着。
同学们顿时安静了下来,一个个若有所思地抿紧嘴蓐,似乎有什么东西敲中了自己的心灵。
【1】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渺小得不值一提。(_____)
(2)争着向前,唯恐落后。(_____)
【2】当韦德说想得到一双棉手套和一双棉鞋时,孩子们为什么“哄”的一声笑了?
_________________
【3】韦德想得到的圣诞老人的礼物和其他孩子们想得到的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学们顿时安静了下来,一个个若有所思地抿紧嘴唇,似乎有什么东西敲中了自己的心灵。”请回答敲中心灵的东西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换成你,你希望得到怎样的礼物?
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生物节律是相当稳定的。(改写成反问句)
2.虽然天山这里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改写成陈述句)
3.小鱼在游。(改写成拟人句)
4.长江大桥横卧在长江上。(改写成比喻句)
2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2)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3)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我却怎地斗得他过?(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
22、照样子,给句子换个说法。
例: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
(1)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大娘,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妈妈忘记?
23、习作园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各式各样的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售票员阿姨、清洁工……选择一个人,运用本单元学过的写人物的方法把他(她)的特点写清楚,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