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追悼(diào)  粘(nián)稠 动弹(dàn) 可恶(wù

B. 纸屑(xiè 阻挠(ráo)   行列(háng)  一刹(shà)那

C. 河堤(dī   匣子(xiá   空隙(kòng)  解剖(pōu)

D. 塞外(sài) 粗糙(cāo)   破绽(dìng)  粗犷(guàng)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困(jiǒng)   胎(péi)   祸(huàn)

B.弱(báo) 天(fù) 迷(cī)

C.物(huì) 扣(niǔ) 小(miǎo)

D.伤(yà) 爱(zhèng) 附(yōng)

3、下面各组词语中,不是互为反义词的一组是(   )

A.崭新——新颖 B.踌躇——果断 C.打消——产生 D.奢侈——节俭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根据要求填空。

(1)填古诗词句。

①敲成玉磬穿林响,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短笛无腔信口吹。

③故人西辞黄鹤楼,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才了蚕桑又插田。

(2)填名言警句或年龄段。

①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南宋时期的秦桧卖国求荣、陷害忠良,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下场,正如《左传》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下面加点词语所表示的年龄段。

我们家四世同堂,人丁兴旺。曾祖母已到期颐之年____________________,身体仍然硬朗。爷爷、奶奶虽年逾古稀____________________,还在操持家务。爸爸、妈妈早过了不惑之年____________________,工作兢兢业业。而我正值豆蔻年华____________________,要用青春的双手,去谱写人生的灿烂篇章。

(3)填课文内容。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____________________,于物无不陷也。”(《自相矛盾》)

②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____________。”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____。”(《杨氏之子》)

5、看拼音,写词语

hóu  lóng cù yōng duàn  liàn máo dùn shēng chù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bǎn dèng fàng  sì xiōng táng yín huì shū yíng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6、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 )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2)( )我们要和亲爱的土地说再见,( )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3)作者( )叙述了真实具体的内容,( )表达出了真情实感。

(4)( )我们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 )一定会被感染的。

 

7、猜猜我是谁。

1.一人不算小_____  

2.加倍才算多_____

3.家有女儿_____  

4.一半满一半空_____

8、课文欢乐谷。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课内阅读

童年的发现(节选)

三年以后,我升入了高年级。有一次上生物课,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达尔文,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按照达尔文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我被“请”出教室。这时,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发现,常常会伴随着驱逐和迫害。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一本正经:____________________

(2)情不自禁: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一句排比句,并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一想,再回答。

(1)文中的“这时候”是指_________________

(2)“我”想出的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儿童诗

黑白

我一直认定乡村老家六岁的女孩子毛豆是一位诗人。我记得是在秋天,毛豆妈妈在簸稻谷,妈妈簸啊簸啊,毛豆就在一边看。在掀动的簸箕里,好稻谷和秕()稻谷分得一清二楚。好稻谷沉甸甸地往后聚,秕稻谷则轻飘飘地从簸箕口跌落下来,在那里形成了一个秕稻谷的瀑布。毛豆凑得很近,突然对她妈妈说:“妈,你簸一簸人吧,这样就分得清好人与坏人了。”

又一次,毛豆和我女儿在外面疯玩了一整天,晚上我罚女儿在家做作业,毛豆在一边看,她没有做作业的概念,看着姐姐痛苦的样子她也非常着急,盼望这个漫长的夜晚快快过去。见她妈妈在一边缝衣服,她这样说:“白天那么短,肯定是妈妈用剪刀剪的;晚上又那么长,是妈妈把好几个晚上用针线缝在一块儿了。”

毛豆发表这样的口头诗歌是经常的、随意的。昨天我刚刚起床,毛豆就和我女儿在开满繁花的桃树下跳起了花房子,这是我童年最常玩的一种乡间游戏。她们用木块在地上画起了大方格子,乡下女孩子灵巧的脚就这样带着小木块在画满花朵的方格里跳跃。女儿在城市里从来没有玩过这种游戏,她就在一旁看毛豆熟练地安排,毛豆一边画一边自言自语:“一格里画上桃花,一格里画上雪花,我们两个人,就用木块跳花房;你把木块踢到雪花上,我把木块踢到桃花上,你一脚跳出了冬天,我一脚跳进了春天。”

我就站在窗口听着感受到纯净的诗意像春风捎着桃花吹进来,一直吹上我心头。

1根据短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填空。

看着妈妈簸稻谷,毛豆请求“______________”,那是孩子心中的“真”;心疼姐姐写作业,毛豆感慨“________________”,那是孩子心中的“善”;和姐姐玩跳花房子,毛豆解释“_____________”,那是孩子心中的“美”……毛豆用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纯真世界。

2用“____”在短文中画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毛豆的赞许之情的句子。

3下列对画“﹏﹏”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透过毛豆的语言,“我”感受到毛豆对生活的热爱她那灵动的语言就是口头的诗歌。

B.听着毛豆的语言,“我”感受到毛豆说话语调的轻柔,带给人一种舒服的内心感受。

C.听着毛豆的语言,“我”感受到毛豆拥有一颗诗意的童心,而这样的童心可以点亮和温暖人生。

4美好的诗意根植于生活,请你仿照短文中毛豆的语言特点写一句诗歌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哑巴渡

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渡口,摆渡的人是一个干干瘦瘦的哑巴老头,乡亲们都管这儿叫哑巴渡。

哑巴老人的船总是干净而清爽,船舷擦得亮亮的,闪着桐油的光泽,一点儿也不像他皱皱巴巴的脸。哑巴老人的船摆得又快又稳,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在岸上一吆喝,他就会从船舱里出来,再稳稳当当地把过河人送到对岸去,春夏秋冬,从不jiān jiàn)断。在这里过河的人,不用担心会耽搁行程。

河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淌着,日子在平平淡淡中逝去。哑巴老人在这里默默地把船摆过来,渡过去,人们已经习惯了河水、渡船和哑巴老人的存在,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直到有一天,哑巴老人生病被送进了医院,大家才怀念起以前只用一双粗大的手说话的哑巴老人。人们想起他摆船的稳当。想起了他一毛钱的渡河钱。想起了他冬天半夜里穿衣解缆就为了送一个行人过河。哑巴不在了,人们觉得船上空落落luò lò lào lào)的。

一天,乡里突然来了个老将军,手里捧着哑巴老人的骨灰盒。哑巴老人得的是肝癌,死在医院里。他把一生摆渡的钱全捐了出来,想在这条河上建一座新桥。

就在新桥建成剪彩的那天,老将军含泪讲述了一件让人(震惊 惊讶)的往事:在红军长征的一次战斗中,为了拦截追击的敌人,还是“红小鬼”的老将军奉上级的命令配合班长炸掉石桥。摆渡的哑巴老人就是我的班长!

阳光下,洁白的桥身(闪烁 闪现)着三个大字:哑巴渡。一位老红军生前在这里炸掉一座桥,摆了一辈子渡,死后又留下了一座桥。

【1】用“/”画掉文中括号里错误的读音和不合适的词语。

【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皱皱巴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所当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上加点的词,再仿写一个句子。

河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淌着,日子在平平淡淡中逝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画出哑巴老人生病住院后,人们怀念他的句子,并说说人们为什么怀念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理解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你觉得哑巴老人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林冲风雪山神庙

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遭到太尉高俅的陷害,被发配沧州。押送林冲的两个差役被高太尉收买,要在路上杀死他。幸亏林冲的结义兄弟花和尚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他,又一路护送,来到沧州。

林冲到沧州不久,被派到城外去看管草料场。有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林冲住的草屋被大风吹得直摇晃。他想,这屋子怎么过冬啊?等雪停了,找个泥瓦匠来修一修。他觉得浑身发冷,就扛起花枪,挑着酒葫芦到附近的小酒店去打酒。

林冲打完酒,雪下得更大了。他想,不如到山神庙避避风雪。林冲走进庙,掩上门,放下花枪,坐下来喝酒。  

林冲正喝着酒,忽听得门外噼里啪啦乱响。他急忙起身,顺门缝往外一看,不好!草料场着火了。林冲正要推门出去救火,就听见有人在外面说话。原来,太尉高俅知道在野猪林没有杀死林冲,大发雷霆。他派心腹陆谦、富安到沧州,一定要杀死林冲。这二人买通了监狱的牢头,趁着这场大雪,放火烧了草料场,想把林冲烧死。三个人放完火来到山神庙前说道:“这么大的火,林冲是跑不出来了。就算不被烧死,烧了草料场也要定他死罪!这次他别想活了。”林冲在门里听得清清楚楚,不由得怒火升上心头。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林冲抄起花枪,大吼一声,冲出庙门,一口气杀死了这三个丧尽天良的人。这样一来,林冲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去投奔梁山。“逼上梁山”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

1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

(1)形容恶毒到了极点。__________

(2)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__________

2在文中用“______”画出草料场起火当天的天气情况。

3草料场起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林冲为什么被逼上梁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

2这段文字第二句话主要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分别把小艇比作____________

3这一段是从______这方面来描写小艇的。

14、品读语段,完成练习。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1】读了这两句话,我觉得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园子。(填恰当的四字词语)

【2】下列对这两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不喜欢吃黄瓜,觉得结不结瓜都不重要

B.“我”在园子中感觉十分自由,所以觉得黄瓜也是自由的。“我”将自由的感受寄托在了黄瓜上,这是一种寄情于物的写法

C.爷爷种菜是为了打发时光,是为了获取一份闲适的心情

D.“我”当时还小,不懂得爷爷种菜的辛苦,也没尝到收获的喜悦

15、课外阅读。

水墨菱塘

故乡的菱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侧卧于村边地头,大的有几十亩,小的仅半亩多。每年初春,熬过了一冬的菱塘便渐渐有了生机,起初疏疏朗朗地,细小的菱叶漂浮于碧水间;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菱塘,把个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此时,一张张翠绿的菱叶被支棱得翘了起来,菱盘上缀满了一丛丛白色的、淡红色的小花,微风送来缕缕馨香,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还有鼓眼睛的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地嬉戏。几个心急的孩子,时常在放学后奔到菱塘边,折一根树枝拨来两三块菱盘翻起,看看结了菱角没有。

临近中秋节,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有的划一叶扁舟,有的荡一只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她们一只手掀起一块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刚起水的菱角,鲜嫩、清甜。剥一只丢进嘴里,脆生生、甜津津的,胜似苹果、柑橘。站在岸边的孩子早已等不及了,走向凉冽冽的水里。采菱女见状,忙把“船”靠过去,抓一把菱角塞进孩子们的衣袋,孩子们这才欢天喜地地返回岸上。

每当这个季节,故乡的每一扇窗户里,都会飘着扑鼻的菱香,芬芳浓郁,和着夜雾,弥漫整个村庄。家家灶上煮着菱,大人小孩剥着菱。第二天一早,故乡的街头,摊摊担担,那一堆堆溢着余香的菱角,就一个劲儿诱惑你了。

剥着菱角,我又徜徉在故乡的画幅中了。我看到了池塘轻易散不开的浓雾。荡起水盆,我也加入了采菱女的行列,并随手将一只菱角扔进嘴中,细细咀嚼,甜滋滋的,满口生津,齿颊留芳……

1读第一自然段说说,故乡的菱塘有什么特点?菱叶和菱花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站在岸边的孩子早已等不及了,走向凉冽冽的水里。”孩子“走向凉冽冽的水里”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这“头朝菱”的口感是_______________,胜似________

4“采菱女见状,忙把‘船’靠过去。”这“船”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剥着菱角,我又徜徉在故乡的两幅中了。”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

诸葛亮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给出了具体的指示,让马谡“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并没有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而是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准备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我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也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扬扬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制胜之秘诀。”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由我全权负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义正词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仍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

魏明帝得知蜀将马谡占领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的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最终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自己曾经十分器重和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其儿收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1】找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四个成语,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这个故事,你觉得马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17、   握住母亲的脚

1)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一家颇具实力的公司应聘面试,主考官只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抱过你母亲的脚吗?

2)年轻大学生被主考官的提问弄愣了,满脸绯红。主考官接着又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抱抱你母亲的脚。

3)青年红着脸走了。他闹不明白主考官的用意,但无论如何,自己也要按照主考官的要求抱抱母亲的脚。

4)青年大学生早年丧父,贫寒的家里只有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替人做佣人才供他读完大学。青年大学生其实是理解母亲的,也很爱他的母亲。但他压根儿没艳过母亲的脚,他不知抱母亲脚时心头会是有种什么样的滋味。

5)青年回到家里,母亲还没有归来。他想,母亲长年在外奔波,那双脚一定很疲乏,今晚,我一定要替她洗洗脚,然后轻轻按摩一番。

6)母亲很晚了才回来。青年请母亲坐下,然后端来一盆热水,右手拿毛巾,左手握母亲的脚。陡然间,他发现母亲的脚竟然像木棒一样坚硬。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地不肯松开。

7)那晚,青年大学生终于理解了母亲。

8)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   对主考官说:我现在才真正明白,做人是那么不容易,成才又是何等的艰难,您让我明白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只有理解了母亲,他才可能善待自己!”

9)主考官这时笑了,点点头说:你明天来公司上班吧!”

10)主考官旨在考验年轻大学生的悟性,岂料却让一个人的灵魂获得了升华。

11)年轻大学生从此铭记着母亲的艰辛,也一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没几年,他便成长起来,而且做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

12)许多年以来,当他坐在偌大的教室里给那些虔诚地崇拜者谈成功之道的时候,他就告诉他们:一个人要想读懂人生真谛,不妨回去握握母亲的脚,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13)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______   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潸然泪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依为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八自然段空格处填入一个适当的词。

4从记叙的顺序来看,第四段的第一个句子属于   ,其作用是交代青年人的 为下文给母亲洗脚而终于真正地理解母爱

5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也不肯松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个人只有理解了母亲,他才可能理解生活,明白自己的责任!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一写。

母亲的脚, 踩出了儿女的前程, 却送走了自己的青春;

母亲的脚, 站立成一棵大树   

母亲的脚,     ……

18、阅读课内片段,回答问题。

景阳冈(节选)

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  )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  )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  )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  )。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  )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  )。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1本文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另外三大名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将下列动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踢 轮 揪  提 打 劈

3画“ ”的句子中加点字“般”的意思是______。这“三般”写出了大虫的______

4选文把老虎“拿人”的本领写得十分生动,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革命家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沙俄军队侵占满洲,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的消息后,悲愤欲绝,立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军,准备回国参战。回到宿舍后,他咬破自己的手指,书写救国血书,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来战斗……他一连写了几十张,终因流血过多而晕倒,可嘴里还在不停地喊:“救国!救国!”别人把他救醒后,他坚持把血书一份一份装入信封,从万里迢迢的日本寄回国内。读到的人无不感动。

【1】请概括短文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2】画“____”的部分运用了________描写,画“﹏﹏﹏﹏”的部分运用了____描写。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猜测,当时陈天华可能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陈天华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正含义

B.陈天华写血书的行为感动了每一个人,他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鞠躬尽瘁,舍生忘死

C.遥寄血书是陈天华悲愤欲绝时,一时冲动作出的决定,完全不能体现他的爱国之情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   句子创作室。(按要求写句子)

(1)窗外闪过白杨树的身影。(扩句,不少于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丝绸之路巨型石雕引起人们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恶劣的气候条件阻止不了施工人员前进的步伐。(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王宁说:我要像李永红那样关心集体。(改为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圣陶要见我这样一个小学生,我自然当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漓江的水很绿。 (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潭水很深,没有汪沦对我的情谊深。(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空的星星一闪一闪的。 (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南方赶来的美丽的小燕子加入了春天这百花争艳的盛会。(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红柳开出小花。 (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写字台上,放着那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的电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描写一位在车站焦急等待亲人的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弟弟静静地坐在那里,一声不吭,这和平时活泼爱闹的他可是截然相反呀,他一定是做了什么错事吧。(仿写句子,表现出人物前后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志敏不但壮烈牺牲了,而且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快乐习作。

日子是多彩的,生活是丰富的,每天都会发生许多事情。这些大事小事,随着时光的流逝会在我们身边绽放出它奇异的光彩,请你选择其中最令你难忘的一件写下来。题目自拟,语句通顺,叙事具体,不少于4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