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加点字解释不恰当的是_____

A. 思索(借用,利用)   B. 惊叹不(已经)

C. 化险为(平坦,平安)   D. 严阵以(等待)

2、“童孙未供耕织”中带点字正确解释是(            

A.剖开

B.脱下

C.理解,懂得

D.演算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蚂蚱 家禽 呐喊 喉咙 B.讥讽 轻蔑 沉寂 齿笑

C.拟定 纵衡 祷告 赞许 D.挖苦 丝融 搂着 一艘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将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填空。

熠熠发( )   不可思( )   极目远( )

( )然自得              仪态端( )            ( )横交错

1.________,那草坪就像一块绿地毯。 

2.一条条高速公路________,让都市变得四通八达。 

3.老牛在茫茫的草地上________地吃着嫩草。

5、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近义词。

1.有一天,母亲忽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中国去!”__________

2.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__________

3.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结果。__________

4.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__________

5.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__________

6、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观风问_____ _____四海 _____有无   惊涛_____

____)(____荡荡 _____诚服 化险为_____   惟妙惟_____

7、按要求填空。(共13分,第2题第四空为2分)

(1)《将相和》中是指_______,是指   文章通过__________、渑池之会、__________三个故事讲述了他们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2) 怪生无雨都张伞,_______________。出自宋代诗人__________的《舟过安仁》。从中你体会到了两小童__________的特点。请你再写出两句反映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3)孔指以示儿曰: 儿应声答曰:   这两句话选自文言文

(4)《打电话》选自马季、郭启儒合说的 。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

(5)我能按笔画顺序写出噩耗的字:

 

8、《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为何要过关斩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夹着圣经,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jiā(   )   jiá (   )   sǎn(   )sàn (   )

xiān(   )  xiǎn (   ) bó (   ) pō (   )

2找出下列语句中的动词,写在横线上。然后用上这些连续动词,仿写一个明确的场景。

(1)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

_____________

(2)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中画“______”句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对选段第二自然段的理解完成填空。

从人们在夜晚的活动同小艇的联系来写小艇的作用。戏院散场,人们回家需要小艇。随着小艇的“簇拥”——(“   ”)——(“   ”) ——(“   ”),人们从“拥”——(“   ”) ——(“   ”) ——(“   ”),城市也由( )到( ),“沉沉地入睡”。进一步突出了小艇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0、阅读

馒头的故事

①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②日军56师团已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附近同中国军队接火。

③在距惠通桥不到50千米的泥泞公路上,开来五辆军用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位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军官。两小时前,他接到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那里,中国的军队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全体官兵四天没进食物,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再坚守24小时。

④卡车在公路上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两眼血红,他明白迟到一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⑤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四辆也停了下来。就在这时候,四野里聚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谁喊了一声:“车里有馒头!”顿时,饥民们呼啦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⑥大胡子少校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似乎在滴血,一咬牙,将手里的机枪端起来,只听一片哗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⑦忽然,大胡子少校盯住了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吓人地撑着皮肉,一双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双眼惊骇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⑧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和鬼子拼命的中国军队的将士,一边是饿得只剩下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常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四天没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

⑨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的人如石雕一般。

⑩小女孩睁着惊恐的大眼睛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和嘴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的手里:“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馒头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馒头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让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他问小女孩叫什么名字,小女孩说她叫小翠。

所有的饥民此时都将馒头默默地送上车去,然后用最后的一点儿力气抱起一块块填炮弹坑的石头。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来到陷车的地方,找一个叫小翠的女孩。一位老大娘将他引到一座小坟包前,说,三天前她饿死了,是她家七口人最后一个死去的。

大胡子少校咚地跪在新坟前,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号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人会为你报仇!”

34年后,这位大胡子将军临死前拿着一个有缺口、发黄的干馒头,说:“把这个馒头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1】画“____”的部分对小姑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描写,展现了小姑娘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2】第⑨段中“所有的人如石雕一般”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一处是对小姑娘的语言描写,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来。从她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小姑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4】大胡子少校跪了两次,这两次跪的心理是不一样的。第一次跪是( );第二次跪是( )。 

A.出于对饥民的理解同情,看着饿得皮包骨的村民,他是心痛的。

B.因为小女孩选择归还馒头最后自己却饿死了,对此少校是满怀敬意的。

C.因为前线无粮,陷入极端困境,少校恳求饥民能理解他的难处。

D.因为要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而无法帮助小姑娘,少校感到又歉疚又痛心。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B.“弹跳”“怒吼”“冲”等词语生动地写出了车速之快,侧面表现了军情紧急。

C.文章主要以大胡子少校的表现颂扬了在民族灾难面前,中国军民所体现出来的高度团结的民族精神。

D.文章最后再次提到有缺口、发黄的干馒头,是要深化这个馒头的象征意义。

11、课外阅读

神奇的一步

时间   这一刻度:2008927日下午44100秒。

 空间   这一位置: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

历史   这一画面:中国航天员翟志刚迈出了中国人的太空第一步,五星红旗,挥舞在了迄今为止的最高点。太阳沐浴在一种闪烁的金黄色的光线中,就像来自梦境。这是前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在迈出人类太空第一步时,从心灵流出的感叹。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这是茫茫太空中,中国人首次发出的雄浑而沉稳的声音。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可以信步太空的国家;中国航天事业,又树起了一座里程碑。

 这是真正具有时空意义的经典画面。天地转换,神舟七号像一叶扁舟,浮现在深邃无垠的真空中;地球悬挂于天幕之上,发出蔚蓝色光辉。翟志刚身着中国自行研制的舱外航天服,飘飘行走,淋漓尽致地抒发着中华民族浪漫的飞天梦想。

 这是神奇的一步。在发射载人飞船之前,前苏联进行了5次不载人的飞船升空试验,美国进行了8次不载人的飞船发射试验。而中国仅进行了4次飞行试验,就成功地把航天员送上了太空,并在短短5年里,实现了从载人上天到出舱活动的跃进,为建造空间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步,是名副其实的飞越。从有形的距离看,1935秒的舱外活动,翟志刚飞过了9165公里;从无形的距离看,亘古梦圆,一步越千年。

  这一步,让中国完全进入开放的宇宙空间,不仅自信地面对地球,而且自信地面对充满不可知的宇宙;这一步,让13亿中国人注目天外,身未动,心已远。

太空一小步, 。这历史性的一步,显示出中华民族改革开放积蓄的雄厚实力,展示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风貌,昭示出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的雄心壮志。

11)这一刻,国人骄傲。这一刻,历史永记。

(摘自928日《楚天都市报》)

11)至(3)段横线处应该填写的词语已经给出,请你选择:

A.定格 B.指向 C.定位

     

2中国人太空第一步神奇具体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第⑽段内容,在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注意与前句字数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⑺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这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我们的   ( )我们 的食品——我们将共( )。

我们的   给予我们 的彩虹——我们将保卫它们。

我们的   给予我们 的生命——我们保持它们洁净。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在横线上添恰当的词语。

3这段话所采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

4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

  表示解释说明。②表示意思转折。③表示意思更进一层。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星”和“凤”有共同的特点:它们原来都是象形字,有着鲜明的图画文字特征。汉字毕竟不是绘画,而是文字符号,字形经过演变,象形的特征一旦弱化,就不容易辨认出来了。因此,古人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创造了新的形声字。

还有一种形声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创造出来的。

【1】象形字有着________________特征。

【2】古人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创造了新的形声字。

【3】请再写出两个你积累的形声字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一天,唐僧带着他的徒弟来到一座高山前。山上有个白骨洞,洞里住着白骨精,专门残害百姓,而且诡计多端,善于变化。

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变成一个村姑,穿着花衣服,提着一篮馒头,笑着向唐僧走来。孙悟空用鼻子一嗅,闻到一股妖气,再用火眼金睛凝视,一下子看出村姑是个妖怪。“大胆妖怪!”悟空一声吆喝,举起金箍棒,劈面便打。啪的一声,那村姑倒地死去。可是倒地的只是白骨精的化身,它的真身却化成一缕轻烟逃跑了。悟空识破妖计,正要追赶,却被唐僧一把拉住。唐僧责怪悟空不该错杀好人。

过了一会儿,只见从山后走来一个老婆子。那婆子拄着拐杖,口中喊着寻女儿。悟空看得仔细,认出那婆子也是那个妖怪变的。悟空飞步向前,大喝一声:“妖怪,你又来了,再吃我一棒!”全箍棒当头劈去,那婆子便应声倒下。这又是白骨精施的脱身之计,它的真身化作一股妖雾腾空而去。悟空正要追赶,又被唐僧拦住。唐僧怒喝道:“你接连打死母女两人,是何道理? ”

白骨精两次被悟空识破真相,还羞点丢了性命。它知道有孙悟空在,是吃不到

唐僧肉的,决定再施诡计,让唐僧把孙悟空赶走。

白骨精又变成一个老头儿,手持拐杖,来找唐僧。悟空认出那老头又是白骨精的化身,上前喝道:“大胆妖精,你骗不了我老孙!”说着又要举棒打去。那老头大声呼喊:“救命啊,救命!”唐僧急忙喝住悟空,不准再打。那老头冲到悟空前面说:“你打死了我的老伴和女儿,我这条老命也不要了,索性跟你拼了!”语空气得毛发直竖,大道:“不管你千变万化,妖怪总是妖怪!说罢抡棒就打。唐僧上前护住老头,沉着脸说:人以慈悲为本,不准杀他。”悟空回答说:“妖怪吃人本性不变。你今天救了它,它却不会放过你。是妖就要打,哪能讲慈悲? ”悟空撇开唐僧,一棒打去,把那老头儿打下深涧。悟空正要去追,又被唐僧拦住。白骨精趁机逃跑了。

唐僧不但认不出妖怪,最后还把敢于打妖怪的孙悟空赶回花果山去了。

【1】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孙悟空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千变万化”可以看出白骨精________________,这与上文的哪句话相呼应,用“_____”画出来。

【3】你认为唐僧说的“人以慈悲为本”用在白骨精身上行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孙悟空”的身上你懂得了什么?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阅读微型小说,回答问题。

红包

①老汉在阁楼上取腊肉时,一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了下来,顿时动弹不得。

②和儿子商量后,决定到离家较近的第七人民医院去检查治疗。经诊断,右上肢和右下肢骨折,需要上钢板固定恢复。办理入院手续后,长相甜美的小宋护士,将刘老汉手指甲一个一个的剪好,轻柔地安慰着刘老汉,让刘老汉沮丧的心情有了一丝宽慰。

③来之前,刘老汉听别人说,医院里做手术,特别是做上钢板的手术,“水”蛮深,不把医生关系搞好,要花一、二万,甚至上十万元,准把你的脚整成“金腿”;关系好,有熟人,三五千元也可以治得好,能够节省一大笔钱。因为不认识医师,刘老汉便与儿子商量,决定给做手术的陈医师送红包。多送些?自己本来就差钱:送少了,医生可能又看不上眼,商量来商量去,最终决定送800元。

④趁着夜班人少,经过再三推脱,陈医师方才收下了红包,刘老汉也就放宽了心。第二天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陈医师也显得格外细心和负责,最重要的是安钢板只花了3千多元。刘老汉与儿子相互一对视,不免在心里感叹,还是红包的作用大啊

⑤转眼到了出院的日子。看到宋护士把自己住院日常用品一直将送到车前,再三叮嘱注意事项。刘老汉心里再次感叹,不送红包,态度哪会这么好啊,值!

⑥“怪了,怪了”,刘老汉儿子从收费处一路向车边走来,一路嘀咕。“钱数不对啊?”原来他预交了5000元,住院花费了4650元,还找回了1150元,凭空多出了800元。

⑦这时,小宋护士笑呵呵地说道:没有错,是陈医师用您给的红包交了住院费。

⑧一时间,父子两人顿时愣在了那里。

【1】这是一篇微型小说,请你认真读一读,然后,照例子,从各自然段中提出一两个关键词,填写在(   )里,以便于理清故事的情节。

①(摔倒)——②(入院)——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⑥(退费)——⑦(没错)——⑧(愣住)

【2】请你认真读一读自然段③,联系上下文,说说“金腿”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陈医师收下红包时,心里是怎样想的?请你联系上下文,把你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刘老汉父子为什么会愣住了。请你作简要的分析,并说说这一篇微型小说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书籍就像繁茂的大树。伟大之书是根,大家之书是干,名家之书是枝,其余不过是叶,树叶落了,枝干犹在。长江后浪推前浪,“书”林新叶催陈叶。

书籍就像浩瀚的海洋。涉足沙滩者可以拾到漂亮的贝壳,至于海中蕴藏的无数珍奇,只有勇敢无畏的探海者才能得到。

书籍就像无价的宝石。有的价值连城,有的弃之不惜。

有可读之书,有可用之书,有可读而不可用之书,有可用而不可读之书,有既可读也可用之书。

不会读书的人,书越读越厚;善于读书的人,书越读越薄。

耳读是极为重要的读书之法。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也。但神读才是最佳境界。神读方能神解,神解方能彻悟。读书能神读,下笔才有神。

读书的过程,( )是个审美的过程,( )是个再创造的过程。读书而无创造思维的介入,不可能把书读活。

是人读书,不是书读人。人读书,可以把死书读活;书读人,可以把活书读死。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文中写书籍像________,像________,像________,运用的是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短文中叙述的书有五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_______”的句子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想象可以走多远

有一个孩子在同学中的人缘并不好,因为他经常“说谎”。譬如他捡到了一枚怪异的石头,他会对同学们说:“这是一枚宝石,可能价值连城。”同学们当然哄堂大笑。可是他并不在意,他常会对身边的东西发表另外一种看法。久而久之,老师把他的问题反映到了他的父亲那里。父亲听了却不认为孩子是在撒谎,而是在进行想象。

父亲没有批评他,只是暗中观察孩子是否真的像老师说的那样在说谎。

有一次,孩子在泥地里捡到了一枚硬币,他神秘兮兮地拿给他的姐姐说:“这是古罗马造的一个硬币。

孩子的姐姐拿过来看,却发现这是十分普通的硬币,只是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罢了。孩子的姐姐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希望父亲好好惩罚他,让他改掉那种令人讨厌的“说谎”习惯。可是父亲听了却叫过孩子说:“我怎么能责备你呢,你的想象力真伟大。”

对于孩子父亲的怂恿行为,许多人都不以为然,认为这势必害了孩子,他长大以后会变成个满口大话虚伪的人。但是,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却成了著名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达尔文。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他的“进化论”就是建立在超乎常人的想象和为此进行的大量实物证明之上的。没有想象,就没有今天的“进化论”。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虚伪——________ 批评——________

【2】本文第一句中,“说谎”一词加了引号,引号的作用是 。当别人说达尔文“说谎”时,父亲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用“ ”画出来。

【3】把文中画“﹏﹏﹏”的句子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外阅读我能行。

______________

记得小时候,我总以为牛奶瓶上用来(   ) 绳子的褐色物体是巧克力,老是想尝 一尝。

有一次,家里没人,我高兴极了,这下可以尝巧克力了。我小心翼翼地将巧克力拉下来,用小手擦干净,张开嘴轻轻地将巧克力放进去,并谨慎地咬了一口。顿时,一种 说不出的怪味留在舌尖。呸!我一口吐了出来,这是什么东西?怎么这么难吃?我知 道自己上当了,急忙剥开一颗糖,把糖塞进嘴里,这才感到好受些。正在这时候,爸爸回来 了,知道了这件事,哈哈大笑起来。他用手指点了点我的头:你像只小馋猫,没搞清楚就吃,怎么会不上当呢?这叫作哑巴吃黄连-(   ) ,啊!然后又亲切地说:虹虹,牛奶瓶上褐色的东西不是巧克力,是用来(   ) 绳子的火漆。你这个小傻瓜, (  ) 把它当成了巧克力,可要记住这个教训啊。我点了点头,心想:怪不得这么不好吃,原来是漆啊。

童年啊,我的生活中有这么多不懂的趣事,现在想起来,还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把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字画掉。

3文中有一处歇后语,将其补充完整。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谨慎一(   ) 顿时一( )

清楚一(   ) 教训一( )

5“__________ 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然后给这个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短文,我知道短文主要讲了小时候把 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

19、(二)奇妙的书

  ① 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来,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电视唱片”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

  ②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带,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发音代号,通过电子仪器可以还原成为人的声音。一些儿童读物,在封底上镶有微型唱片和唱针。唱针接触唱片以后,随着唱片的转动,就可以听到书中出现的人物的声音。

  ③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电视唱片”的书,也叫“视盘”,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激光方法,把图像和声音录到视盘上,收看的时候,把放像机接到电视机上,就可以把图像和声音还原。根据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还可以使画面随时停下来。出版某种重要的学术著作或者论文,可以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实验情况,录在视盘上,跟书籍一起出售。视盘既可以显示物体运动情况,也可以显示许多微妙的现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动画的办法显示。

  ④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⑤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⑥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选文中最能体现说明对象共同特征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1分)

2短文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奇妙的书。(3分)

3选文第④⑤两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第④段画线句子在选文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1分)

5“缩微图书”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句中的“一般”能去掉吗?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句子加工厂(按要求完成句子)。(12分)

(1)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 缩句)

 

(2)客人被蒙古族人接进了蒙古包。(改为把字句)

 

(3)随地吐痰的人,是一种不文明的习惯。(修改病句)

 

(4)小树成长。(扩句)

 

 

21、按要求写句子。

(1)爸爸对我和弟弟说:暑假我带你们去游泳。(改为转述句)

 

(2)难道我们能被地震这个困难吓倒吗?(改为陈述句)  

 

(3)巴掌大的地方不能踢足球。(改为反问句)

 

(4)居里夫妇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

改为把字句:  

改为被字句:  

(5)这篇作文的层次和语言都很通顺。(改病句)

 

(6)闪电撕破了乌云。(扩句)

 

 

22、铁路沿线上的一棵棵白杨树高大、笔直、茂盛。

改为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

题目:他(她)

生活中,一些人兴奋时的情形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还可以选择得意、吃惊等情形,回想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把经过写下来,特别要把他(她)当时的情形写具体。字数400以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