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这句话采用( )的方法写出了刷子李刷墙的情景。

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2、不属于这首诗的特色的一项是(   )

A. 联想自然   B. 想象丰富   C. 意境美妙   D. 语言铿锵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过马路时要慢慢走,不能奔跑,这样可以防止交通事故。

B.朗读课文定要先做到熟练,否则就不能很好地表达作品的感情。

C.大年初一,我们会穿上漂亮的帽子、衣服、鞋子,每个人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D.经过小老师的反复讲解,终于使我明白了这道题的解法。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比一比,再组词。

_______ 艘_______ 拳_______ 桅_______ 肆_______

_______ 搜_______ 眷_______ 诡_______ 律_______

5、看拼音,写词语。

zhuāng jia____ mí yǔ____   xīn lǐng shén huì____

fèng huang____   xiān míng____   jì sì____ yǎng cán____

6、本文通过许多具体数字来写太阳的三大特点,请把带数字的句子写出来。

(1)写太阳距地球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太阳大和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看图猜成语。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8、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再不回头”在这句话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医家都不下药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3.“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这里有两句话,第一句是描写________,第二句是写严监生______。从二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了严监生__________

4.下列句子各描写的是谁?属于什么描写?

1)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______________

2)“要不——摔跤。”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郑板桥送贼诗

清代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尽管他的画很好,却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法人人影,他想:一定是小偷来了,可是我家有什么值得拿呢?于是,他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登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听了,转身就溜。郑板桥又吟了两句诗送行:“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砖碰到了地上,郑板桥家的黄狗直叫,追住小偷就咬。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还把跌倒的小偷扶起来,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个揖,又吟诵了两句诗:“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

郑板桥吟蟹诗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有一天差役传报,说是知府大人路过潍县,郑板桥却没有出城迎接。原来那知府是捐班出身,光是买官的钱,就足够抬一轿子,肚里却没有一点真才实学,所以郑板桥瞧不起他。

知府大人来到县衙门后堂,因郑板桥不出城迎接,心中十分不快。在酒宴上,知府越想越气。恰巧这时差役端上一盘河蟹,知府想:不如让他以蟹为题,即席赋诗,若作不出来,我再当众羞他一羞,也妤出出我心中的闷气!于是用筷子指着河蟹说:“此物横行河中,目中无人,久闻郑大人才气过人,何不以此物为题,吟诗一首,以助酒兴?”郑板桥已知其意,略一思忖,吟道:“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知府自讨没趣,十分尴尬。

【1】两则故事分别表现了郑板桥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是告诉小偷自己家里没钱。______

(2)“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是告诉小偷他跑不掉了,有黄狗追他。______

(3)“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的意思是没让小偷偷到钱,他心中有愧。______

(4)“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是讽刺知府横行霸道,却无真才实学。______

【3】理解文中画“ ”的两部分的意思,并填空。

(1)“此物横行河中,目中无人”中的“此物”表面上指______,实际上暗指_____________

(2)“郑板桥已知其意”中的“其”指______,“其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是( )

A.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是因为他的画不好,没人购买。

B.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扶起跌倒的小偷,是体恤小偷,希望他能重新做人。

C.郑板桥没有出城迎接知府是因为知府太横行霸道,郑板桥不喜欢他。

10、课外阅读。

失根的兰花(节选)

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太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就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

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以后,祖国已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1与“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2第1自然段中,作者先后到过的地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真的可以到处为家吗?后来作者的思想有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自然段中画“____”的说法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祖父的园子》片段,回答问题。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选文中都写了哪些事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庄稼、农作物在园子里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段落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人们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那优雅轻快的华尔兹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着室内演奏的传统,尤其在合家欢乐的时候,总要演奏一番。优美的曲调传遍街头巷尾。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在政府会议时,会前会后也都要演奏一曲古典音乐,这几乎成了习惯。

1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几乎是什么意思?能去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容乐曲可以用许多词语,本文就用了这样三个: ______、 ______、 ______

3本段从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这样几个方面写了从们对音乐的喜爱。

4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______ ”在文中画出来。

13、课外阅读

老师我想对您说

今天在座的同学中,有教授、法官、军人、经济师,有本市颇有名气的大厨师、电脑公司的总经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您的谆谆教诲一直激励着我们。您可记得?有一次放学,您要求全班同学留下,说:“早上,我们班的一个同学为了帮助邻居老人看病迟到了,我错怪了他,非常抱歉。希望这位同学能够原谅我。”您的坦诚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同学。过了许多日子,大家谈起这件事,心里仍是热乎乎的。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教诲_______ 激励________   坦诚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

热乎乎: ______ ________ _____

谆谆教诲:_______ ________ _____

3这段话主要是“我们”回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两句话直接表达了“我们”对老师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是哪两句?请抄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祖父·后圆·我(节选)》,完成练习。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一直开到六月。

花朵有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嘴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哲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拨   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抓   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那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我就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撑的能力再插上去。

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不晓得。他还照样拔着垄上的草。我跑到很远的地方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因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租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我笑得最(厉   历)害,我在炕上打着滚儿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才明白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也大笑了起来,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好不容易停住了,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醒着说:“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刚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坑上打起滚儿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1】用“/”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字。

【2】联系短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异想天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缘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摘花的时候,“我”有哪些恐惧?请在文中用“        ”面出来。

【4】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填空。

“我”笑得哆嗦起来,是因为____________,祖母什么也没说就大笑起来,是因为______________;祖父把帽子放下笑了十多分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故事,完成练习。

三国时期,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挥师出祁()山,准备一举攻灭曹魏政权。但是由于蜀将马谡()失守街亭,彻底打乱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使他非常被动,他只好率领大军退守西城。

司马懿攻占街亭、列柳城之后,率领十五万曹魏大军,直奔西城杀来。这时,诸葛亮身边已经没有得力战将,只剩下一些文官。他带来的五千军马,已派走一半去搬运粮草,只剩两千五百士兵留守在城中,以备不时之需。官员们听说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杀来,个个吓得大惊失色,魂不附体。诸葛亮于是登上城楼一看,只见东北方向尘土扬天,显然魏兵已向西城杀来。诸葛亮仔细分析了一下,觉得逃跑已经来不及了,如果要拼死抵抗又缺兵少将,形势十分危急。在这紧要关头,诸葛亮并没有慌乱,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然后就下令:把城头的旌旗全部藏起来;诸将各自坚守岗位,不得慌张,否则立即处死;大开城门,让一些士兵装扮成老百姓,在街道上洒扫,也不得惊慌乱动。诸葛亮自己则端坐在城门楼上,羽扇纶(ɡuān)巾,焚香抚琴,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司马懿的大军很快就来到西城之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烧着香,弹着琴,还有两个童子伺候两旁,城门内外,也只有二十多个百姓,只顾低头洒扫,脸上毫无惊慌的神色。司马懿见此情况,怀疑城中有重兵埋伏,于是就急忙下令退兵。

1这个故事写的是著名的(   )。

A.空城计 B.声东击西 C.西游记 D.连环计

2从这篇文章中找出三个成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歇后语中有两句与本故事有关,分别是________

①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②半夜里弹琴——暗中作乐

③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④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4司马懿的大军来到西城之下时,看到诸葛亮在做什么?把有关句子画上“   ”。

5为什么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能骗到司马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认真阅读《威尼斯的小艇》选段按要求答题。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怎么拥挤,他( )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用波浪线画出来。这段话从哪几个方面表达了这个中心?

 

3读下面的句子,完成后面的练习。

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由画“   ”的部分,我想到   这个成语。

(2)这句话写出了景物的(A.静态  B.动态)之美(在正确选项下面画“√”)。读一读,照样子写一写下面的情景。

群鸟飞过湖面。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父亲第一次说害怕

我一直都觉得父亲是这个世上最胆大的人。

我刚上小学时,父亲在一所学校的食堂里做饭。晚饭一做好,父亲便急匆匆地往回赶。冬天天黑得早,走夜路。山路两旁全是黑森森、遮天蔽日的茂密松树林。我曾问过父亲摸黑走山路害怕吗,父亲(神气十足  底气十足)地回答说:“不害怕,我胆大!”

从我10岁起,每年的暑假都要陪父亲去30多里外卖熟山芋。那时,乡下夜晚的路上永远都是见不到一丝灯光的,且两旁总是有很多坟墓,这一座,那一座,胡乱地堆着。特别是一些新坟,坟头上的白幡都没有被撤掉,总会在夜风中发出哗哗的声音,让人不寒而栗。但父亲还是不怕,每次带着我走过坟旁,他都像什么也没看到一样,“我胆大”,他总是这样告诉我。

后来,父亲怕影响我学习,便不让我陪他去了。母亲不放心,每次都要和我出去送送他。黑夜中,我和母亲站在村口的高地处,父亲则独自打着手电筒上路。每隔几分钟,我就大声地喊父亲,父亲听到后会回应一下。没走多远,他便会隔着(寂静 平静)的夜空,对我和母亲大声喊道:“你们回去睡觉吧!

我工作后,父亲一直在外打工,我非常不解。直到跟我生活在一起的母亲告诉我,父亲本来是打算留在老家的,养点儿鸡,带来给我补补身体。可是,当他回到多年不曾回去的老家时,却发现屋边上居然新葬了一个坟。父亲对母亲说,他怕,晚上不敢一个人睡在空荡荡的三间老屋里,于是决定(继续 连续)外出打工。

那是我30多年来第一次听见父亲说怕。我也一下子清醒过来当年父亲走山路,过坟堆,一定也是怕的,只是他将这种怕深深地了(隐蔽 隐藏)在心底,不让孩子和妻子知道。因为他深知,肩头上的家庭重担不允许他胆小,所以他用“我胆大”将一切恐惧轻描淡写掉,完成一个父亲和丈夫的责任。

现在父亲老了,他放下挑了几十年的重担这才承认自己也是胆小的。

【1】选出文中括号里使用恰当的词语。

【2】本文是依据____________的先后顺序来记叙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了_______的场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________

【4】“我”工作后,父亲为什么还一直在外打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哪处细节描写最让你感动?并说说你对这处细节描写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

仰望布达拉宫(节选)

进入拉萨,车窗外的林梢上空闪出一座宫殿的剪影:两侧是白宫墙,中间是红宫墙,顶部的喇嘛灵塔、宝瓶、经幢等鎏金饰物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布达拉宫!”心中一声惊呼。我强烈地感到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庄严与崇高。

布达拉宫耸立在拉萨市中心的红山顶上。宫前是拉萨最宽阔最漂亮的北京中路。站在铺着长方形花岗岩的路上仰望布达拉,只见一片青绿的草坪后面,横着一堵高高的围墙,围墙后面便是红山及其山顶上的雄伟宫殿。底部和东西两侧的宫墙为灰白色,称做白宫,正中顶部是褐红色,称做红宫。无论白宫还是红宫,一排排窗口四周都涂了黑色,窗头那白色布帘在高原的劲风中波浪般的猎猎飘动。白、红、黑三色的宫墙及窗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对比强烈,色彩鲜明。巍峨、雄伟、神圣、庄严,布达拉犹如伫立在世界屋脊上的一位长者,一位哲人。

从红山西侧眺望,透过北京中路旁那三座白色佛塔金黄色的塔尖,看到的是布达拉宫的西侧,它屹立在巍巍山崖上,显得更为高峻、雄奇。

绕到红山北麓的宗角禄康,在一个宽阔的人工湖北岸眺望布达拉,看到的是布达拉背后的宫墙,雄踞于陡峭的崖壁顶部。宫墙、峭壁、古柳、经幡的倒影一起映人湖里,使布达拉在雄伟中又增添了几分俏丽。

倘若站在八廓街头中心大昭寺的金顶上,放眼望去,又可看见布达拉雄伟的宫殿远远地耸立在寺前广场的西北方,耸立在连绵的群山下。

在拉萨,几乎随处都可以望见布达拉。布达拉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1填空。

1)布达拉宫的宫墙及窗户主要有____________三种颜色。

2)作者是透过 ____看到布达拉宫的剪影,接着是站在____仰望布达拉宫,后来又分别从____________几个不同角度眺望布达拉宫。

2布达拉宫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摘录文中有关词语回答。

庄严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3联系全文,写一写你对题目中仰望一词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

4布达拉宫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

19、   《最后一只熊》节选

老扫撒谎!烧饼麻明明记得老扫一天也没离开边淡香镇!难道他的秘密是制假贩假?但那些药也假得太真了,连真病也能治好呢。

老扫除了卖药外,还喜欢看人下棋。

镇上但凡有人对弈,老扫都会突然出现在一侧,认真地看着棋局,煞有其事地点头、摇头 叹气,一副棋中高手的样,可等大家推搡着让他来一局时,往往又会被对手杀得片甲不留,显出狼狈相。对手笑,看的人笑,他也笑,倒不介怀,下次有棋局时还照常观棋,照常点头、 摇头、 叹气。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 

片甲不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烧饼麻眼中的老扫是一个(   )。

A. 蟊贼 B. 雅贼 C. 盗手 D. 神手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品析句子,完成练习。

(1)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完成下列的句子。

(1)改为陈述句。

①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不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矜持不苟,舍己为公,不正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改病句。

①上课的时候,我们全班同学都在认真地听讲,只有三四个同学做小动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看到了王老师亲切的笑脸和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缩句)

 

(2)小嘎子没有小胖墩壮实。小胖墩摔不过小嘎子。(关联词合成一句)

 

(3)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改陈述句)

(4)我们迈着轻松的步子和愉快的心情来到公园。(修改病句)

(5)妈妈一下子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改成字句)

(6)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被他打开了(改字句)

(7)我把那张钞票交给他,说道:啊,好极了,我向你道歉。(改第三人称转述)

 

(8)今天早上下雨,妈妈一定要送我上学。(改双重否定句)

 

(9)上海队打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加标点表达不同的意思)

 

 

(10)秋天,枯叶飘落下来。(改成比喻句)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训练。

有的文章让人感慨万千,有的文章让人浮想联翩,有的文章让人潸然泪下,有的文章让人兴高采烈……总之好文章能引起人们无尽的思索。就让我们写一篇读后感,和同学们分享读某本书或某篇文章后的感受与思考。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