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  )不属于十常侍。

A. 曹节   B. 张让   C. 邹靖   D. 段珪

2、[句子衔接]根据下面的语段内容,选择短语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生命是______,越是生长在艰苦的环境下,越能显示它的顽强;生命是______,越是经历了磨难和煎熬,越能突显它的光彩;生命是______,越是无人能够发现,当它闪闪发光地出现在眼前时,越能突显它的价值。

①埋没在沙漠里的金子

②浴火重生的凤凰

③春日里的花海

④破土而出的嫩芽

A.③①②

B.④②①

C.④①②

D.④③①

3、下列句子中,没有与其他三项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的是( )

A.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B.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

D.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补充四字词,并选择正确的词填空。 

________不自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尽脑________

一本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始料________

①这是一道难题,我________想呀想,终于有了眉目。

②在老师面前,他总是________,可在同学面前调皮得很呢!

5、比一比,组词语。

俊(   俏(   拢(   拂(   倦(  

峻(   悄(   笼(   佛(   卷(  

骏(   稍(   垄(   沸(   圈(  

符(   谱(   沾(   添(   奏(  

附(   普(   粘(   舔(   凑(  

 

6、按要求填空。

(1)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

童孙未解供耕织,_____________

绿遍山原白满川,_____________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意思是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7、看拼音写词语。

 

 

 

8、读句子,写出人物和出处。

1.A打得蒋门神在地下叫饶,A喝道:“若要我饶你性命,只要依我三件事!”蒋门神在地下,叫道:“好汉饶我!休说三件,便是三百件,我也依得!”A是__________,该语段出自《___________》。

2.初来时,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作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像个猪的模样。食肠却又甚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黑胖汉是____________,该语段出自《____________》。

3.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语段中的人物是_______,该语段出自《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课外阅读。

呼兰河传(节选)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

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   )下来用帽兜子(   )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   )草,我就给他( )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彤彤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天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垄上的草。我跑得很远地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彤彤的花朵,一进来就被祖母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 因为,而是

他把帽子放下,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想起来,又笑了。

——萧红《呼兰河传》

【1】把表示动作的词语按顺序填入短文中合适的括号里。

         

【2】“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是说闻得到_______,这里用了( )的手法。

【3】根据上下文把短文横线上补充完整。

【4】用“——”画出两个描写笑的句子。

【5】用自己的话概括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材料,答题。

不一样的金字塔

提起“金字塔”,可能你最先想起的是埃及金字塔。其实,在很多领域,人们把研究的数据进行整理,呈现出很有趣的不一样的“金字塔”。

材料一:学习金字塔

这是一项对人们学习效果的研究。研究者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两周后看看他们还能记住多少学习内容。然后,把测试结果由多到少排列,呈现了如金字塔一样的特点。

在塔尖上的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留下5%。第二种,通过自己“阅读”的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借助“声音、图片”进行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经常进行“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进行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材料二:营养金字塔

为指导人们健康饮食,营养学家提出了饮食指南,并形象地称为“营养金字塔”,它按我们每天应该科学合理地摄取食物量的多少,在“金字塔”上进行排列。第一层塔基是最重要的粮谷类食物,占每天饮食中的很大比重,约30%。第二层是蔬菜,约占25%。第三层是水果,约占20%,第四层是鱼肉蛋奶,可以补充优质蛋白和钙,约占15%。第五层是“金字塔”的塔尖,包括高糖、油炸食品等,约占10%,应尽量少吃。

材料三:生态金字塔

科学家考察了生物世界的食物链,发现它恰似一座金字塔,便把这叫做“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的最底层是绿色植物,它们是一切生物的能量基础,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绿色植物往上,便是草食动物,是第二营养级。肉食动物处在第三营养级上。在“金字塔”的营养级序列中,上一个营养级总是依赖于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而存在。“生态金字塔”告诉人们,大自然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绝不可能超过承载能力去供养金字塔顶端的消费者。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这个自然的法则,否则,将使人类自己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1】以上材料分别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金字塔。

【2】“生态金字塔”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自然法则?用“ ”在文中勾出来。

【3】在语文课上,王老师经常让同学当小老师,把自己理解的内容教给其他同学,你觉得王老师的做法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4】请你根据“营养金字塔”把下面的食物填写在金字塔结构图里。

鸡蛋   米饭   菠菜   牛肉   苹果   玉米   胡萝卜   油炸糕

【5】小明的妈妈为了减肥,每顿饭只吃蔬菜,她这样做很不健康。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劝妈妈?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把小明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画香气

宋朝时,有一次画院考试,画题是一句:“踏花归去马蹄香。”这句诗句的意思很明白:人们在春天骑马赏花,游玩归去,由于踩着了飘落在地上的花瓣,使马的蹄儿也变香了。

考生们想:游人、落花、马蹄都是有形的,好画,但“香”呢,只能闻得到,却看不见、摸不着,真不好画;而这句诗最有意境的,就是一个“香”字,非画出来不可。有的考生画出的,无非是满地落花,游人骑在马上,马蹄踩着花瓣,却把那个“香”字丢了。

考生们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难啊难!怎么办呢?

终于,有个考生灵机一动,画了一幅。画面上遍地开放着鲜花,游人骑在马上,马儿轻快地扬起一只后蹄,两只蝴蝶追逐着马蹄飞舞。众人一看,都连连称好。

1考生们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大家对其中一个考生的画连连称好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让你来画,你会用什么来表现马蹄香呢?请写出一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写两个描写香气的词语。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最后一课

1941年大半个中国被日寇侵占,唯有上海的租借仍人在英美的势力范围,那犹如“孤岛”。12月8日这一天“孤岛”也沦陷了。

大清早,暨南大学校长办公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老校长老泪纵横,正主持着简短的校务会议。最后他颤声宣布:“……照常进行。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是一面日本,其经过校门就立即停课。”

默默无声的人群中有一个紧锁浓眉,面孔清矍的中年男子。他就是暨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郑振铎。

郑振铎拿起讲义夹,快步走进了教室。教室里坐的满满的,鸦雀无声。郑先生热泪盈眶:“我想……大家都知道了,今天是我给你你上的中文文学史的最后一课,要永远记住我们是中国人。”讲课开始了,一分一秒都显得格外沉静。①平素调皮的学生。今天也是有屏着呼吸,满噙了眼泪。不幸的时候终于来临。传来了沉重的车轮碾地声。卡车已进了校门。阴森森的风中,一面太阳旗抖动着。时针指着10:30。

“现在下课!”

郑先生挺直了身体,做了立正的姿势。全体同学“刷”的一下站了起来,很久很久,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生低低的啜泣着……②师生们的胸膛中都燃烧着爱国的火焰,一个个捏紧了拳头。

1“唯有上海的租借仍人在英美的势力范围,那犹如‘孤岛’”这句话中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的意思

C.表示讽刺或否定 D.表示强调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描写郑振铎先生外貌的句子。

4读文中画“   ”的句子①,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平素调皮的学生。今天也是有屏着呼吸,满噙了眼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文中画“   ”的句子②,你从中体会到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郑泽铎先生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郑泽铎先生怀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有一种大义凛然,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气。

B.郑泽铎先生讲最后一课时,沉着镇定,没有一丝紧张的神色,只有坚定的决心。

C.郑泽铎先生在即将和学生分别时候热泪盈眶,显得有些儿女情长。

13、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读“磨脑子”的书

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与一般的书籍比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虽然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也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

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下的集中表现。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惟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做“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要真正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要学会适当地拒绝。著名作家李敖夜晚从不看电视,全用来阅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老书”。不适当拒绝的话,什么时候“磨脑子”呢?

【1】本文的作者主张要多读什么样的书?( )

A.明白晓畅,使人轻松

B.经过沉淀,使人聪慧

C.一览无奈,一看就懂

D.艰深晦涩,让人费解

【2】短文第三自然段中“用进废退”是什么意思?( )

A.采用先进的方法,废止落后的方法。

B.引进先进的经验改变颓废的状态。

C.采用进攻的方式,废除别人的退路。

D.经常用会更发达,不经常用会逐渐退化。

【3】“磨脑子”的书有什么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

①读起来驾轻就熟

②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③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

④不静下心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阅读时要经常面对困难,挑战自我,才能超越自我。

B.“燕雀安于暖巢”在文中指经常阅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C.“现成的肉”指静心思考才能理解的书,“啃骨头”指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

D.以“鲜桃”“烂杏”做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述了读“磨脑子”的书能使人心灵宁静。

【5】作者为什么希望人们多读“磨脑子”的书呢?请依据文本信息归纳作答,至少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真正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要学会适当拒绝。除了像李敖那样拒绝看电视,我们还要适当拒绝什么?请列举一件你最需要拒绝的事,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青梅煮酒论英雄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势力大;刘备虽为皇叔,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害,不得不在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云长和张飞蒙在鼓中,说刘备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

一天,刘备正在浇莱,曹操派许褚、张辽请刘备。①张飞和关羽两人不在,刘备只得心惊胆战地入府见曹操。曹操笑着说:“你在家做大事啊!”②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这句话将刘备吓得面如土色。曹操拉着他的手,走到后园,说:“你学习园艺不容易啊!”刘备回答说:“没事消遣罢了。”曹操说:“刚才看见园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忽然想起去年征讨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们都口渴。我心生一计,用鞭虚指说:“前面有梅林。”军士听了这句话,嘴里都生出唾沫,都不渴了。今天见此梅,觉得不可不赏,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会。”刘备听后心神方定。随曹操来到小亭,只见已经摆好了各种酒器,盘内放置了青梅。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突然说道;“玄德经常在外游历,一定知道当世英雄。请说说看吧。”

刘备便说:“淮南的袁术,兵粮足备,能称为英雄?”曹操笑道:“袁术不过已经是坟墓里的枯骨,吾早晚都会抓住他的!”

刘备又说:“河北的袁绍,四代中有三代是公卿,家门中有很多故吏,能称为英雄?”曹操笑说:“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刘备只好再说:“有一个人人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能称为英雄吗?”曹操说:“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刘备又道出了孙伯符、刘璋及张绣、张鲁、韩遂等人,都被曾操一一否定。曹操鼓掌大笑说:“这些碌碌无为的人,何足挂齿!”刘备装模作样地说:“除此之外,我实在是不知道了呀,”曹操说:“能叫作英雄的人,应该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玄德问:“那谁能被称为英雄?”曹操用手指指玄德,然后又指向自己,说:“现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使君和我两人而已!”

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里拿的筷子和勺子都掉在地上。这时正巧大雨倾盆而下,雷声大作。③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因为打雷被吓到了,才会这样。”曹操此时早已放下戒备,笑着说:“大丈夫也怕打雷吗?”刘备说:“连圣人对迅雷烈风也会失态,我还能不怕吗?”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疑刘备了。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1】第一段中的“之计”是指__________。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

【2】曹操煮酒论英雄的目的是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个_________的人;而刘备假装糊涂,用袁术、刘表等人来搪塞,是为了___________,最后刘备__________,终于使曹操放下了戒备,从中可以看出刘备是个_____________的人。

【3】下列对文中画“ ”的三个句子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是心理描写,写出了刘备寄人篱下,内心忐忑。而此时张飞和关羽都不在,他担心曹操会加害于他。

B.第②句是神态描写,写出了刘备胆小如鼠,遇事惊慌失措。

C.第③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刘备以胆小怕雷为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既保护了自己,又麻痹了曹操。

【4】文中画“ ”的句子可以用______这个成语来概括。我还知道两个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4岁的小学生

几年前, 陕西青年佘(shé)世军告别山村父老乡亲,到山西一个小铁矿当矿工。因为他干活认真,为人老实,老板十分喜欢他,不久就让他当了小工头。佘世军在那一干就是六年,挣下了几万元。

前年,佘世军拿出3万元血汗钱,承包一个小铁矿,当上了老板,准备大干一场,(zhēng zhèng)些钱回去改变老家的落后面貌。

佘世军没文化,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好,跟别人(qiān qiàn)约也只能请人代笔,便不会算(zhāng zhàng),做预算,只会模仿以前那老板的样子去干。

由于经营不善,才干了半年,就亏了不少钱。最后,只好忍痛把小铁矿关闭了。佘世军深有感(chù zhù)地说:我当老板只会在考勤表上打‘√’、画‘×’的,怎能不失败呢?” ‖

小铁矿倒闭后,佘世军回到老家,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经过再三思考,终于作出了令人们吃惊的决定:进小学,从一年级学读起,不学出个名堂来,决不出山!

  “佘世军要上小学了!这一下子成了当地的特大新闻。可当他到学校报名时,校长还以为他在开玩笑哩!佘世军讲了他自己没文化尽吃苦头的经历,校长被感动了,决定破格收下这个24岁的小学生。

去年91日,佘世军这个大学生含着热泪和六七岁的小同学一起,参加了学校的升旗仪式,开始了他迟来的小学生活。开学典礼后,他就和小同学们一起全神贯注地跟着老师读aoe……”老师说:世军同学学习很刻苦,每天要走十多里路来上学,可从不缺课。不久,为了让佘世军早日完成学业,校长还亲自给这个大学生开小灶,加班加点超前上课哩!

佘世军的故事教育了山里人,大家认识到学文化的重要性:没有文化,就不能真正脱贫致富,更不能有美好的明天。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的音节下画

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因为他干活认真,为人老实,老板十分喜欢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开学典礼后,他就和小同学们一起全神贯注地跟着老师读ao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六自然段中他自己没文化尽吃苦头的经历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已用“‖”分为四段,请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几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些什么?请用三言两语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成语与广告

国内最先动用成语作为广告词的已不可考证。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用语是日本人写的,用的也不是成语,是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蓦然回首,如今满街跑的丰田车,早已无人称奇。

由俗语到成语,广告人像约好了似的,一窝蜂地将成语与广告词结成了一对。你有“咳不容缓”(药品),我有“骑乐无穷”(山地车);你有“默默无蚊”(蚊香),我有“无可替带”(透明胶带)……没人预告,亦未履行合法手续,成语已经“嫁”给了广告,并堂而皇之地添丁进口,毫不汗颜,这合适吗?

意见显然难以统一。有的人认为没什么不合适,以成语或“篡改”之后的成语充当广告词,借用了成语本身具有的“知名度”,移花接木,既广而告之,又易于传诵,而且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气息,一举多得,焉有不妙?有的人认为不合适,因为广告词贵在新意,然而现在大批广告人一股脑儿地全跑到成语中去偷梁换柱,并自诩高明,成语之林也就快成为广告用语的木材基地了。还有人认为对于广告记忆和传播得最多的人群是中小学生。如此这般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最终将误导中小学生把“广告用语”当成“成语词典扩大版”去研习、记忆,其负面影响令人担忧。

1根据本文可知,丰田车是哪个国家产的?(  )

A. 中国   B. 日本   C. 德国   D. 美国

2下列成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咳不容缓   B. 骑乐无穷   C. 默默无蚊   D. 一鸣惊人

3对“成语‘嫁’给广告”的现象,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2分)

A. 有人认为借用了成语本身具有的“知名度”,既广而告之,又易于传诵。

B. 有人认为以成语或“篡改”之后的成语充当广告词,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气息。

C. 成语之林快成为广告用语的木材基地了。

D. 这样不会影响中小学生对成语的正确学习与运用。

4广告人使用“默默无蚊”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成语‘嫁’给广告”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文段,完成练习。(体会人物描写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记忆的画面中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劳作时,嘴里竟然哼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了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我总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坊、厕所

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顿时,我害怕极了,不由得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当时,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其实,母亲心里也明白,便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

——节选自莫言的《母亲》,有删改

1文段中画“____”的语句采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画 的语句采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

2愁容满面的母亲,辛苦劳作时,为何嘴里竟然哼着一支小曲? 

A. 母亲这是在苦中作乐,自我安慰。

B. 母亲这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苦难的生活。

3短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母亲。

18、阅读与理解

对比阅读。

【文段一】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草船借箭》(节选)

【文段二】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②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③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手一童子,手执麈(zhǔ)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空城计》(节选)

【1】这两段文字均选自________(作者名)的古典历史小说《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猜测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见了如此模样______________ 父亲何故便退兵?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 ”在【文段二】中画出司马懿认为应该退兵的理由。

【4】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人物特点。

诸葛亮:_____________ 鲁肃:_____________ 司马懿:______________

【5】读文段中的三处画线句子,品人物之“笑”。

①诸葛亮着说______ ②懿而不信_______ ③(孔明)容可掬_______

A.怀疑且轻蔑的笑 B.幽默宽厚的笑 

C.诱敌中计后得意的笑  D.镇定自若的笑

【6】下面的歇后语中可能与【文段二】故事有关的两句是( )

A.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B.半夜里弹琴——暗中作乐

C.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D.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19、课内阅读。

①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zēng céng)迎接远客。”②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 )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xì jì)谁,这样放诞无礼。

③……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1】这个片段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作者是____

【2】请在括号里用“√”给本文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请为划横线的字写一个近义词,将其填在旁边的括号里。

【4】第②句主要运用_____描写来刻画人物,第③句主要运用_____描写来刻画人物。结合这两句话,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写句子。

(1)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脸上淌着雨水。(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洪咆哮着。(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汉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请你换一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没占到便宜。(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王不得不将蔺相如送回赵国。(改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电话是现代通话的一个工具,联系工作办点儿事都比较方便。(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猜不着了,我告诉你,歌剧,刘三姐,没看过吧?(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话人人都会打。(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打电话啰唆误了自己的事。 打电话啰唆耽误了别人的时间。(用关联词合并为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作文。

生活中既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会有不期而至的风雨。有时让人忍不住笑,有时又让人忍不住落泪;有时让人忍不住愤怒,有时又让人忍不住叫好……忍不住是我们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往往能流露出一个人的真实感受、真想法、真性情。请以“我忍不住 ”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内容具体,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不少于3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