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面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停泊  险竣

B.仪态  翻绎

C.无瑕  牛犊

D.牲蓄  淤泥

2、下面句子中带“然”字的词语运用错误的是(       

A.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B.沃克医生肃然起敬:“啊,川中名将,久仰久仰,认识你很荣幸。” 刘伯承友好地把手伸了过去。

C.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果然被抓破了。

3、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

A.表示反语,具有讽刺否定意思。

B.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C.特指水性好的孩子。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 )这花园里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样样都有( )

(2)祖父栽花( )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 )我就拔草( )

(3)祖父大笑起来( )笑够了( )把草拔下来( )问我( )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

5、请你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________斩棘

摇旗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围魏救________

 

 

6、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摔跤》选自徐光耀的《___________》,课文通过对小嘎子的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表现出小嘎子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__________》,课文主要运用______描写,细致地描写了车夫祥子___________的身体,表现了车夫祥子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刷子李》描写曹小三在观察师傅刷墙时,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的心理变化,侧面反映了刷子李_________的特点。

7、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诿________

8、填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智慧屋。

威尼斯的小艇(片段)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cù  zù)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huā  huá)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huàng  huǎng)。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bó  pō)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用“√”选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2】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文段已用“//”分为两层。第一层是_______描写,第二层是_______描写。这种写法叫做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难忘的一课

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一屋的跺脚声。

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了许久的风席卷而入,墙壁上的《小学生守则》ー鼓一顿,开玩笑似的卷向空中,又一跟头栽了下来。往日很温和的欧阳老师一反常态,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乱哄哄的教室静了下来,我们惊异地望着他。

“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

“为什么?”几十双眼晴在问。

“我要求同学们到操场上站立5分钟。”

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脱下羽绒衣,衣服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到操场上去,站好,”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谁也没有坑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扬排好了队。瘦削的欧阳老师只穿一件白衬卦,被衬卦紧裹着的他更显单蒲。我们规规距距地站着。5分钟过去了,老师吃力地说:“解散。”

就在我还未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到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我很庆幸,那天我没有像个别的同学那样缩在教室里,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时候,在那个空旷的操场上,我上了终生难忘的一课。

1用“  ”画出第七自然段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2画“﹏﹏﹏”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_____比作

_____________,目的是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能体现欧阳老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的用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八自然段补充叙述了“这一课”之外的另一件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1】用“﹏﹏”画出孩子陷入危险的句子。

【2】猴子在事件中起的作用是( )

A.猴子逗孩子使危险发生,因此它是事情的起因。

B.猴子引导孩子一步一步陷入危险,因此它是事情的发展。

C.猴子戏弄孩子,导致危险的后果,因此它是事情的结局。

【3】“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为什么不由得发起抖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余老五

余大房何以生意最好?因为有一个余老五。余老五是这行的状元。余老五何以是状元?他炕出来的鸡跟别家的摆在一起,来买的人一定买余老五炕出的鸡,他的鸡特别大。刚刚出炕的小鸡照理是一般大小,上děnɡ称,分量差不多,但是看上去,他的小鸡要大一圈!那就好看多了,当然有人买。怎么能大一圈呢?他让小鸡的绒毛都出足了。鸡蛋下了炕,几十个时辰。可以出炕了,别的师傅都不敢等到最后的限度,生怕火功水气错一点,一炕蛋整个的废了,还是稳一点。想等,没那个胆量。余老五总要多等一个半个时辰。这一个半个时辰是最吃紧的时候,半个多月的功夫就要在这一会见分晓。余老五也疲倦到了极点,然而他比平常更警醒,更敏锐。他完全变了一个人。眼睛塌陷了,连颜色都变了,眼睛的光彩近乎疯狂。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他不得,专断极了,顽固极了。很奇怪,他这时倒不走近火炕一步,只是半倚半靠在小床上抽烟,一句话也不说。木床、棉絮,一切都准备好了。小徒弟不放心,轻轻来问一句:“起了吧?”摇摇头。——“起了吧?”还是摇摇头,只管抽他的烟。这一会正是小鸡放绒毛的时候,这是神圣的一刻。忽而作然而起:“起!”徒弟们赶紧一窝蜂似地取出来,简直是才放上床,小鸡就啾啾啾啾纷纷出来了。老五自掌炕以来,从未误过一回事,同行中无不赞叹佩服。道理是谁也知道的,可是别人得不到他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心。这是才分,是学问,强求不来。

余老五炕小鸭亦类此出色。

注:炕鸡:孵小鸡。

(节选自《汪曾祺全集卷一鸡鸭名家》)

【1】联系上下文,猜一猜文中“戥子”这件东西相当于现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老五之所以被称为炕鸡这一行的状元是因为(          )(可多选)

A.余老五炕出来的鸡特别大,买的人多。

B.余老五人品好,同行都很佩服他。

C.余老五炕鸡从来没有失败过。

D.余老五博学多才,很有学问。

【3】请把文章的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完成下面表格和相关题目。

小徒弟言行

余老五言行

小徒弟心理变化

轻轻地问:“起了吧?”

摇摇头

焦急

又问:“起了吧?”

摇摇头,继续抽烟

_______

赶紧一窝蜂似地取出

作然而起:“起!”

_______

简直是才放上床,小鸡就啾啾啾啾纷纷出来了。

_______

(1)为什么要反复写余老五摇摇头,汪曾祺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汪曾祺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描写小徒弟的言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月亮已经上来,照得厅堂外面如同白昼。众人来到堂前空地上。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

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两个教头就在月光下一来一往,交起手来。

战了四五个回合,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我输了!”柴进问:“还没见二位较量呢,怎么便输了?”林冲说:“小人戴着木枷,就算是输了吧。”柴进连忙请两个差人开了枷,笑着说:“请两位教头使出本事,再试一棒。”洪教头提起棒来就要打。柴进说:“慢!二位教头比试,不同一般,这锭银子权且作为彩头,谁赢谁就将这银子拿去。”说着将一锭二十五两重的大银丢在地上。

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赢得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林冲把棒一横,还了个“拨草寻蛇”的招式。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看他      气势汹汹,      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众人见此情景,哈哈大笑起来。

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

1给上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本文选自施耐庵写的长篇小说《______》。这部小说成功塑造了一百零八位好汉形象,如宋江、________等。这部长篇小说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__________等。

3请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

林冲看他    气势汹汹,    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

A.因为……所以…… B.不但……而且……

C.虽然……但是…… D.不是……就是……

4“措手不及”的意思是(  )。

A.手不知放哪里好 B.临时来不及应付 C.手够不着的地方 D.比不上

5下列对文中画“  ”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使”,一个“还”,写出了洪教头的步步紧逼和林冲的礼节性防守。

B.“把火烧天”写出了洪教头欲置人于死地,“拨草寻蛇”写出了林冲点到即止。

C.文中洪教头和林冲两人的动作形成对比,烘托出了洪教头的勇猛无敌。

D.洪教头的动机是恼恨林冲和赢得银子,而林冲是出于无奈、礼节性应对。

6请用简洁的词语分别概括林冲和洪教头的性格特点。

(1)林冲:_________________

(2)洪教头:________________

7选文的主人公是林冲,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描写洪教头,这样安排是否喧宾夺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认真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老师的忏悔

比尔.克利亚是美国犹他州的一个中学教师,有一次他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要求学生就自己的未来理想写一篇作文。

一个名叫蒙迪罗伯特的孩子兴高采烈地写开了,用了整整半夜的时间,写了七大张,详尽地描述了自己的梦,梦想将来有一天拥有一个牧马场。他描述得很详尽,画下了一幅占地200英亩的牧马场示意图,有马厩、.跑道和种植园,还有房屋建筑和室内平面设计图。

第二天他兴冲冲地将这份作业交给了克利亚老师。然而作业批回的时候,老师在第一页的右上角打了个大大的F(差),并让蒙迪罗伯特去找他。

下课后蒙迪去找老师:我为什么只得了 F?

克利亚打量了一下眼前的毛头小伙,认真地说:蒙迪,我承认你这份作业做得很认真,但是你的理想离现实太远,太不符合实际了。要知道你父亲只是一个驯马师,连固定的家都没有,经常搬迁,根本没有什么资本,而要拥有一个牧马场,得要很多的钱,你能有那么多钱吗?克利亚老师最后说,如果蒙迪愿重新做这份作业,确定一个现实一些的目标,可以重新给他打分。

蒙迪拿回自己的作业,去问父亲。父亲摸摸儿子的头说孩子你自己拿主意吧不过你得慎重一些这个决定对你来说很重要

蒙迪一直保存着那份作业,那份作业上的F依然很大很刺眼,正是这份作业鼓励着蒙迪,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超越创业的征程。多年后,蒙迪.罗伯特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当克利亚老师带着他的30名学生踏进这个占地200多英亩的牧马场,登上这座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建筑时,流下了忏悔的泪水。蒙迪,现在我才意识到,当时,做老师的我,就像一个偷梦的小偷,偷走了很多孩子的梦,但是你的坚韧和勇敢,使你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梦!

有梦才会有期望,有期望才会有拼搏和激情。守住自己的梦,勇敢地走下去,你就会比别人提前到达成功的彼岸。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后悔(   )详细(   )激励(   )

2.给短文第六自然段缺标点的地方加上合适的标点。

3.蒙迪听了父亲的一番话后,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请联系上下文,把他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4.蒙迪实现理想的原因是什么?

5.克利亚老师为什么流下忏悔的泪水,说自己是一个偷梦的小偷

 

 

 

15、课外阅读。

西湖的绿(节选)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提,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油油的苏提,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即苏轼,他在杭州任职期间曾浚湖筑堤)对它们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的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波的绿色表现出的茁壮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杨,翩然起舞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照样子填空。

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如________,如________,如________

【3】第一自然段首先概括介绍了黄龙洞绿得________,屏风山绿得________,九溪十八涧绿得________。接着重点介绍了________很有特点的绿。

【4】树身上的绿苔给作者的印象是怎样的?花港中荷叶的绿作者的感觉又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以“绿”为中心,为西湖设计一条广告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南京的秋

①南京的秋是短暂的。正因为短暂,古城的每一寸秋意都变得灿烂。因为短暂,南京的秋成为了生命中一次弥足珍贵的守候,成为了岁月里一场翘首期盼的等待。

②在秋风的吹拂下,整座古城的色调变成了暖暖的金黄或者橙红,仿佛一位慈祥的老者抿了一口浓郁的高粱红,脸颊上泛起了满足的红晕。是的,漫步在这样的色韵里,你是会不由自主地陶醉的。明净的天空下,硕大的梧桐叶悠然飘落,层层叠叠地铺满了街道,充满了隔世的诗情画意,光与影在纵横交错的叶片间穿越或折射着,堆砌出浓重的油彩,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幅立体的油画中。

③这个季节,携一壶淡淡的菊花茶,在甘熙大院的回廊里坐下,你会感到无比的惬意。看池沼中几尾游鱼安静地吐着泡儿,它们仿佛也感受到了秋日的寂静,悄悄收敛了盛夏时节欢腾跳跃的身姿。一夜霜降,嘈杂的蝉鸣渐渐稀疏了,偶有微黄的杂草间一两声苍老的鸣唱。蝉是这个季节最后的歌者,尽管薄薄的翼翅阻挡不了袭来的西风,但它们仍旧自不量力,高居树梢,餐风饮露,从不委身于人间的烟火。这时候的天空也是安静的,天淡淡地蓝着,那么高,那么开阔。

④南京的秋天也是婉约伤感的。台城下的烟柳总有太多的故事想对游人诉说,它们在轻柔的雨中湿润了眼睑,饮泣着六朝如梦的回忆,那些浑厚的钟声,那些艳丽的词曲,都化作了胭脂井畔的叹息,渐渐淡忘在了斜风细雨之中。“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秋雨中的古城怀念那个叫作李煜的君王,他在瑟瑟的秋风中尝尽了国破家亡的凄苦,背井离乡去了北国。他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让江南故土从此变得善感而多情。

⑤南京的秋天也回荡着黄钟大吕之声。明孝陵斑驳的神道上浸染着银杏的金黄,那一尊尊神兽静默地屹立了六百余年,你忍不住伸手抚摩它们粗糙的脊背,于是感到一股力量从冰凉的石块内迸发而出,沿着指尖一根根细微的血脉流淌到体内。深秋的紫金山上,有太多的风景值得你去品读,高耸的雪松守护着一代先驱的足迹,浑厚有力的“博爱”二字在清凉的空气里愈发让人心生敬佩。更有那漫山遍野的红枫,将青翠的山峦一夜之间染成了鲜艳的红,一层层叠加出历史的厚重,让你惊叹这座金粉之都竟能如此豪情万丈,迸发出磅礴大气的手笔

⑥有一种美甘醇如酒,厚重温暖,色泽和香味都积淀得那么纯粹和深沉,浓得有些化不开。这种美,正属于南京的秋天,属于秋天的南京。

【1】阅读全文,概括说说南京的秋天有哪些特点,对的打“√”,错的打“×”。

(1)色彩斑斓_____ (2)安静惬意_____

(3)漫长持久_____ (4)婉约伤感_____

(5)厚重大气_____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在秋风的吹拂下,整座古城的色调变成了暖暖的金黄或者橙红,仿佛一位慈祥的老者抿了一口浓郁的高粱红,脸颊上泛起了满足的红晕。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秋风中的古城比作“_________”,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古城秋日里_________的色韵,表达了作者对古城浓重秋色的____________之情。

(2)第⑤段中加点的“磅礴大气的手笔”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3】下面的句子属于静态描写的是( )

A.这时候的天空也是安静的,天淡淡地蓝着,那么高,那么开阔。

B.看池沼中几尾游鱼安静地吐着泡儿,它们仿佛也感受到了秋日的寂静,悄悄收敛了盛夏时节欢腾跳跃的身姿。

【4】对“这种美,正属于南京的秋天,属于秋天的南京”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话强调了南京古城秋日里独有的美。

B.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内心对南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这句话说明了南京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它的秋天也是独一无二的。

17、阅读理解。

掌声

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报告老师,您看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 ——“高老师是个”,后边还有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这是我教学近10年来从未出现的情况,过去每当我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

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过他。我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真有    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微笑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黑板上了,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力表示真诚,但    ,很多同学还是一脸不安的神色。 

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许多学生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我    ,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详细地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由于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水一般。 

我说完了,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静,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也拍得非常起劲儿。

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久久地在我脑海中回响。

我潇洒地在“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    是个    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我让他站了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A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得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刚才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的题目是《王娜娜是那个坏学生吗》。”她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活泼大胆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学生的掌声又一次响了起来。我十分欣慰!

B从那以后,这三次不同凡响的掌声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1】文中的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_____,具体地点是:____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A.不知所措 收效甚微 不甘失败

B.怒发冲冠 收效甚微 趁热打铁

C.不知所措 事半功倍 趁热打铁

D.怒发冲冠 事半功倍 不甘失败

【3】对文中画线句子A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赞赏李晓勇于承认错误

B.“我”赞叹李晓敏锐地发现了“我”对他的怀疑

C.“我”为李晓的敢作敢当而感叹、吃惊

D.“我”为李晓说话练习的题目新颖别致而感叹、吃惊

【4】对文中画线句子B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时时回响”虽是虚写,但真实地反映了“我”的内心感受。

B.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主要在于一次比一次更热烈、更有意义。

C.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不仅褒奖了三位说话人的口才,而且褒奖了三个人的坦诚。

D.这句话指出三次掌声给“我”的印象之深。

【5】下面有关“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按文中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非常惊奇。 ②“我”完全陶醉了。 ③“我”十分欣慰。 

④“我”感到有些蹊跷。 ⑤“我”颇感意外。 ⑥“我”火冒三丈。 

⑦“我”控制住了自己。

A.④⑥⑦②⑤①③

B.④⑦⑥⑤②①③

C.④①⑥②⑤⑦③

D.④①⑥⑤②⑦③

18、课内阅读。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  )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  )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  )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线条。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要他主干的。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A.用劲 B.死力 C.拼命

2大拇指和食指的工作分别有什么特点?

大拇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大拇指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最肯吃苦。

B.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他比大拇指“机敏”。

C.食指的作用很大,常靠自己完成任务。

D.选文分别介绍了大拇指和食指的长处和短处。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

资料显示,福州市7~18岁的青少年儿童,100个男生中就有12个超重、5个肥胖,100个女生中就有7个超重、3个肥胖;青少年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对此,专家指出,国民整体能量摄入提高、洋快餐、含糖和碳酸饮料及甜食摄入增加是肥胖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为降低肥胖率,青少年儿童在生活中应做到以下两点:

①要控制饮食。饮食过量,吃得过饱,是肥胖的主要原因。米面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多食可在人体内转化成脂肪而积聚在皮下。因此每顿饭以吃八九分饱为宜。同时要限制高脂肪副食品的摄入量。

②要加强锻炼。每天不仅要增加运动量,而且要延长运动时间。因运动初期消耗的是体内的糖类,只有较长时间的运动才能消耗贮存的脂肪。因此每天要坚持运动,而且要选择体力消耗较大的运动,如长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爬山等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减肥、健身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

(材料二)

图1   图2

1(提取信息)材料一中可以用来说明材料二中图1和图2所表达的信息的句子是(   )

A.福州市7~18岁的青少年儿童,100个男生中就有12个超重、5个肥胖。

B.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

C.饮食过量,吃得过饱,是肥胖的主要原因。

D.每天要坚持运动,而且要选择体力消耗较大的运动。

2(品析句子)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的说明方法?( )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举例子

3(提取信息)专家指出,每顿饭以吃_____饱为宜。( )

A.八九分 B.七八分 C.六七分 D.五六分

4(分析判断)根据两则材料,判断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饮食过量,吃得过饱,是肥胖的主要原因。

B.国民整体能量摄入提高、洋快餐、含糖和碳酸饮料及甜食摄入增加是重要原因。

C.走路不属于消耗性较大的运动。

D.因运动初期消耗的是体内的糖类,只用较短时间的运动就能消耗贮存的脂肪。

5(语言运用)如果让你给材料二中第二幅图中的小男孩提个建议,你会怎么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句子练习

(1)大家都知道刷子李的本领高。(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

(2)常州在短期内迅速控制住了疫情,谁能否认这是民众团结一心,共同抗疫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字句改成字句:

那个渔民的儿子把埋在沙里的琥珀挖了出来。

海水渐渐漫上来,把这片森林淹没了。

(2)缩句:

一只小苍蝇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

许多老松树在热辣辣的太阳光里,渗出厚厚的松脂。

 

22、写句子,把句子写生动。  

1.雨下得很大。(改为比喻句)  

2.太阳落山了。(改为拟人句)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轻松习作

通过湘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大自然总是无私地送给我们无穷的美景,给我们心灵的震撼。那么,请把你平时所见分享给大家吧!

题目:阳光下的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描写一处景物,重点突出,写出联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