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轻蔑(mèi) 夸耀(yào) 顶端 环游
B.瞄准(miáo) 撕开(sī) 海鸥 依次
C.赞誉(yù) 咧嘴(liě) 帽子 钩住
2、[词语运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听着她最近演出的作品,喜不自胜。
B.他的这番外行话,把在场的人弄得哭笑不得,不知怎样回答才好。
C.他刚才被老师批评了,现在兴高采烈地坐在座位上,一点儿精神也没有。
D.秦岭深处山水秀美,令游客流连忘返。
3、选词填空。
(1)果然 竟然
①这样一座几十层的大楼,( )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真让人难以相信。
②昨天气象台预报今天有雨,下午( )下起了大雨。
(2)印象 影响
①小芳喜欢摄影是受她爸爸的( )。
②长江三峡那奇美壮丽的景色给外国游客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 )。
(3)镇静 寂静
①空旷的山林( )无声,见不到一个人影。
②立安看见特务突然出现吃了一惊,但他很快就( )了下来。
4、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恍然大(______) 跃跃(______)试 争先(______)后 顺理成(______)
粗茶(______)饭 若即若(______) 心急如(______) (______)不从命
5、我能比一比再组词。
寨_____ 恰_____ 扑_____ 戒_____
赛_____ 洽_____ 朴_____ 戎_____
6、知识链接。
本文选自我国古典小说《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本文中的主人公是________。
7、查字典填空。
1.“嘉”字共有( )笔,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 ),应查部首是( )。
2.“隔”字按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组词( )。
3.“智”按音序查字法,就先查大写字母( )。
8、根据课本内容及课外积累填空。
1.快放暑假了,妈妈跟我约法三章。她说咸菜烧豆腐——___________,我只能和往年一样先参加奥赛培训,然后才能选择其他活动。这不是_________吗?(填歇后语)
2.体会句子表达的特点,再填空。
(1)“这个体操运动员在高低杠上的动作真灵巧,就像猴子在树林中攀缘、穿行。”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画线部分把运动员_____________写活了。
(2)“雨点儿真调皮,噼噼啪啪地落在窗玻璃上,像小精灵在跳舞。”这句话中画线部分把雨点儿________写活了。
(3)“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这句话用______描写表现出毛主席内心的______。
3.语文是一幅画,画中有“绿遍山原白满川,___________”的奇异;语文是一首曲,曲中有“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语文是一段情,情中有“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不舍。
4.__________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颜勤礼碑》是其代表作之一。他的楷书具有恢宏雄壮,大气磅礴的特点。人们也常常用筋肉丰满、浑厚有力来形容他的书法。
5.遗民泪尽胡尘里,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百多年前,奥地利军队入侵意大利,意大利军队奋起反抗。由于人少,他们的指挥部被奥地利军队包围了。
奥地利军队从三面向指挥部发起猛攻,意大利军队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侵略军的进攻。但奥地利军队人多炮猛,意大利军队伤亡惨重,渐渐抵挡不住了,急需有人出去请求增援部队。
一位少年鼓手说:“让我去吧!”守卫队的大尉指挥官写了一封信,交给少年鼓手,然后用绳子把他从大楼的窗口吊下去。少年鼓手揣着大尉的信,躲过敌人的监视,猫着腰,飞快地向山坡下跑去。
不一会儿,少年鼓手被奥地利哨兵发现了,随即一阵猛烈的炮火向他射来。少年鼓手不幸中弹倒下了。他咬紧牙关,忍着剧痛,冒着敌人的炮火,爬过山坡。这时,血一滴一滴地洒在他爬过的草地上。
爬过山坡,他又拼足力气站起来,一跛一拐地跑过田野,来到部队的驻地,把大尉的求援信交给了一位军官,便倒了下去。
这位军官一看信,立即派出骑兵,飞速赶去增援。守卫队大尉一看援军来了,便指挥部队出击,两军前后夹攻,侵略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指挥部的围困解除了。
(1)给这篇文章加一个题目(写在文章前的横线上)。
(2)这篇课文记叙了( ),歌颂了( )。
(3)分段,概括段意。
(4)解释词语。
①增援:
②落花流水:
10、课外阅读。
①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②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每天读的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个头的楼栏杆,踮起脚跟,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③“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④“磁器口。”
⑤“磁器口我去耍过一回。”小萝卜头又问特务.“不是近处的山,我说的是那边,白云底下的山那边呀!”
⑥“北方。”
⑦“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⑧小萝卜头刚刚转回头,要说什么,突然又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
⑨“哟,你看!”
⑩一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虫子的头上,长着一块美丽的透明的薄壳,像小姑娘披上薄薄的蝉翼般的纱巾。这虫子纤细而温柔,透过薄壳还可以看见它红珠子似的小眼睛。
⑪“哟,多好看的小虫!”小萝卜头尖叫了起来,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时,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
⑫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刘思扬摸口袋,摸出一只偶然带来的、被特务没收了火柴的空火柴盒,丢出铁窗,送给了小萝卜头。小萝卜头打开了火柴盒,把虫子放了进去。他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他把盒子重新打开,轻声说道:“飞吧,你飞呀!”
⑬虫子终于轻轻扇动翅膀,飞起来,缓缓飞出栏杆,一会儿就看不见了。小萝卜头高兴地拍着手叫:“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⑭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
⑮“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1】用“﹏﹏﹏”画出短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再仿写一个比喻句。
【2】从哪个动作中你看出小萝卜头非常喜欢小虫子?用“ ”在文中画出来。
【3】小萝卜头因为________________而捉虫子,又因为_________________而放了虫子。
【4】短文表达了小萝卜头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威尼斯的小艇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错,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哗”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______),组词(______);它另一个读音是(______),可以组词(______)。
【2】从文中找到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安静(______) 慢慢(______) 得心用手(______)
【3】本文围绕小艇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的内容。
【4】第二段自然段描写了小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作者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让没有见过小艇的人也能结合熟悉的事物大致想象出小艇的特点。
【5】本文中有大量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请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用“ ”画出一个静态描写的句子,用“﹏﹏﹏”画出一个动态描写的句子。
12、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一天,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
田忌问道:“你是说换儿匹更好的马?”
孙膑说:“一匹也不用换。”
田忌有些不明白:“那怎么能有贏的把握呢?”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
田忌很信任孙膑,决定全听他的。
于是,他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约好一起赛马。
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就要开始了。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结果。就在这时,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获胜(_____) 主意(_____) 信任(_____) 猜测(_____)
【2】孙膑的足智多谋主要表现在:( )
A.帮助田忌出谋划策。
B.观察细致。
C.胸有成竹。
【3】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田忌问道:‘你是说换儿匹更好的马?’”“孙膑说:‘一匹也不用换’”看来,你发现田忌跟孙膑观察比赛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甲骨文的发现》,完成练习。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在田间劳作时,发现一些带有刻痕的龟甲、兽骨,称它们为龙骨。他们不知道这是古代的遗物,将较大的龙骨卖给了药铺,将小的龙骨丢弃了。药铺将龙骨碾成粉末用作治疗创伤的药材。龙骨上的刻痕因无人知道是极有价值的殷商时期的刀刻文字,而常被村民打磨掉。
18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些龟甲、兽骨上的刻痕,引起了清代国子监主管官员王懿荣的注意。王懿荣平时酷爱收藏古董,精通金石之学,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这些龙骨上的刻痕是一种比篆书更早的文字。
后来,人们把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叫作甲骨文,我国学术领域由此又多了一门新学科,叫“甲骨学”。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舍弃( ) 偶尔( ) 热爱( )
【2】缩句: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安用小电村的村民在田间劳作时,发现一些带有刻痕的龟甲、兽骨。
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还不知道甲骨文时是怎样处置龟甲、鲁骨的?用“﹏﹏﹏”画出相关句子。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在( )年,清代国子监主管官员( )注意到了这些龟甲、兽骨上的( ),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这些龙骨上的刻痕是( )。后来人们把刻在龟甲或善骨上的文字叫作( )。
14、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打发—— 规矩——
(2)《晏子使楚》中的“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意概括成成语,写在括号里。
①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
②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
(4)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改写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 ”的句子是楚王嘲笑晏子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_____”的句子是晏子反击楚王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用一两句话评价一下晏子这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和氏璧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人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 “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15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鉴定:________
②罕见:________
③至宝: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奉献—________ 欺骗—________ 戏弄—________ 来历—________
【3】卞和把玉献给厉王、武王,为什么他们砍掉他的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将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
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卞和献玉这件事,看出卞和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练兵场。
_____________
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6点多就起床了。他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天空阴沉沉的。下午2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正讲得起劲,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土腾空而起。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已冲不出去了!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
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说。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一个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事实证明,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曾是一个多么和善的人啊。他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51岁的宝贵生命诠(quán)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给文章拟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照样子写词语。
(1)大公无私(含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绘声绘色(ABAC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我也会用省略号写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三个叹号让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
【6】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请用“_____”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7】你如何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
一掬笑容何处寻
1919 年 10 月 4 日,毛泽东正领导湖南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韶山家里派人到长沙找毛泽东,给毛泽东送来一封紧急家书。毛泽东看了几行后,眼里立即涌出了泪花。家乡来送信的人,是毛泽东的一位堂兄。他告诉毛泽东,“婶婶在昨天晚上就有出气没进气了,所以,叔叔要我来长沙,要你和泽覃立即赶回去,晚了恐怕见不到你母亲了。”
毛泽东一听,如五雷轰顶。两个月前,母亲患淋巴腺炎,自己还回去接母亲到长沙治过病。他匆匆忙忙出去安排了一下有关事情后, 就带着小弟泽覃随来送信的堂兄,跌跌撞撞地往韶山狂奔。
当时,由于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100 来里的崎岖山路,毛泽东他们走了一天一夜。即便如此,当毛泽东赶回韶山时,由于送信的堂哥走了一天多的路,前后就过去了三天,这时母亲已过世两天了,按照韶山的习惯,母亲早就入棺。
毛泽东紧跑急赶地走了一天一夜的路,但还是没有看上母亲的最后一面。面对母亲的死,毛泽东百感交集,悲痛万分。
毛泽东久久伏在母亲的灵柩上,泣不成声。当晚,毛泽东不顾旅途的劳累,拒绝一切人的劝阻,坚持守在母亲的灵柩边。
母亲对自己思想的影响,不断地在毛泽东眼前出现。这时的他完全沉浸在对母亲那伟大的人格和善良的心肠的追思之中。稍顷,他用笔在一张白纸上,专心致志地写了起来。第二天早晨,来祭奠的人们, 看到了毛泽东那发自肺腑的《祭母文》和两副挽联。
两副挽联,一副贴在大门口: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另一副则挂在母亲的灵前: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第二天,母亲出殡。毛泽东长跪在母亲灵前,声泪俱下地诵读了自己用泪写成的四言长诗《祭母文》。
毛泽东的这篇《祭母文》,全篇记述了母亲的养育深恩和盛德高风,字里行间凝结着母慈子孝的真诚情义,也深深地追忆了母亲生平对他的养育之恩,由衷地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更表现出了毛泽东面对自己至亲至爱的人的死亡的悲痛心情。
【1】母亲已经过世两天了,毛泽东才赶到家里,是因为________。
【2】找出体现标题“一掬慈容何处寻”的一副挽联,用“____”画出来。
【3】找出描写毛泽东面对逝世的母亲悲痛万分的两处描写,画上波浪线,并写一写这两处通过详细描写了毛泽东的____来表现他的心情。
【4】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毛泽东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刺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
【1】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描写的方法,细致描写了车夫祥子结实健美的身体,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
微缩图书
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电视唱片”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
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带,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发音代号,通过电子仪器可以还原成为人的声音。一些儿童读物,在封底上镶有微型唱片和唱针。唱针接触唱片以后,随着唱片的转动,就可以听到书中出现的人物的声音。
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电视唱片”的书,也叫“视盘”,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激光方法,把图像和声音录到视盘上,收看的时候,把放像机接到电视机上,就可以把图像和声音还原。根据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还可以使画面随时停下来。出版某种重要的学术著作或者论文,可以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实验情况,录在视盘上,跟书籍一起出售。视盘既可以显示物体运动情况,也可以显示许多微妙的现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动画的办法显示。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选文提到了多种书籍,文中哪个词最能体他们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④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
任选一种说说这种方法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画线句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缩微图书”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俺家的酒是村酒。 俺家的酒比得上老酒的滋味。
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7分)
(1)谁不知道这是风车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的精神之树。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黄道婆创造出了更先进的纺织工具。(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老人喂海鸥。(扩句)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珍珠鸟在鸣叫。(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冬不拉牺牲了。冬不拉活在哈萨克人心中。(加上关联词合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换。
1.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都会产生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我都不怕,我不会怕廉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快乐习作百花岛
题目:我心目中最高大的人
要求:1.哪些人影响了你,规范了你的言行,甚至他(她)就是你的榜样?在你的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请把他(她)介绍给大家吧。2.选择一两件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抒发你的感触。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