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是( )
A.卢沟桥的狮子真多,一眼望去,预计有好几百个。
B.任何胆敢触犯法律的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C.战术,指的是在战场中如何调度兵马以赢得胜利的技巧。
D.他跑完马拉松,双腿已经酥软无力了。
2、下列各组词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旖(qí)旎 桅(wéi)杆
B.踌躇(chú) 膘(piāo)肥体壮
C.爱憎(zēng) 监(jiàn)生
D.胚(péi)胎 踉踉跄跄(qiāng)
3、老师教育我们不经过别人同意就拿走别人东西是可耻的,我心中的想到的是( )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C.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读拼音,写词语。
1.古时候,liáng guó(_______)有个姓杨的孩子,天资聪慧,机智幽默。
2.爷爷退休后xiăng shòu(_______)着幸福的晚年时光。
3.一块璞玉,可以píng yōng(_______)地在石丛里沉睡下去,也可以成为稀世珍宝。
5、我能写词语。
zhàn yì | xiāo yān | è hào | dà sǎo | lán zi | qínɡ yì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6、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的雪峰 | ____的湖水 |
____的石块 | ____的图画 |
7、读课文,品人物。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8、看拼音,写词语。
ā ĕr bēi sī shēng yá ōu zhōu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zhuāng shì yōu yǎ huī huáng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cǎo píng bó wù guǎn bō guāng lín lín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yuè pǔ
(_________)
9、课内阅读训练,知识融会贯通。
①……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
②……小丫头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雯姑娘昨儿放走了。” ……宝玉道:“再把大螃蟹拿来罢。”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籰子来,回说:“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③……独有宝玉的美人儿,再放不起来。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1】从第①段宝玉吩咐人把风筝给嫣红送回去,可见他( );从第②段宝玉一连“损失”两个风筝也不生气,可见他( )
A.没有贵族公子的架子 B.心地纯善
【2】根据上下文可以猜出第③段中“只起房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宝玉见美人儿风筝做得精致,马上就_______起来;他想放美人儿风筝,却放不起来,被众人一笑,他___________。宝玉的这些言行举止给你留下的印象是:_____________。
【4】(选做)结合课后“阅读链接”,说说你从两篇文章中读到了哪些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不由自主——______
悲痛——______
踌躇——______
【2】为什么主席要“强忍着心中的悲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毛主席想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吗?文章的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主席的这种意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村里的一位老人站出来,高声说:“看看我们周围的孩子,他们全都是健康的。这要归功于瑞恩和我们的加拿大朋友。对于我们来说,水,就是生命。”听到这儿,瑞恩和父母都流下了激动、幸福的眼泪。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1】把加横线的句子改成肯定语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瑞恩的梦想是什么?它产生了怎样大的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小小的梦想产生如此大的力量,你认为靠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瑞恩和父母为_______________而激动,为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幸福。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52张报纸
袁老师心情不好,因为丢了一张报纸。
报纸是在班上丢的。那天,班上出黑板报没有材料,袁老师便从学校图书室借了几张报纸。谁知,取回来的时候却少了一张。袁老师本以为是某个学生拿去看,忘了还,也没太在意。但后来,他几次在班上问起报纸的事,都没人吭声,才知道,报纸bú yì'ér fēi( )了。
其实,袁老师绝对不是那种吝啬到一张报纸都斤斤计较的人。袁老师是很大方的,只是这报纸是学校的。图书室也催了好长时间,袁老师实在是过意不去。
同学们七嘴八舌开了:“袁老师,您需要的是哪份报纸?我家或许有。”“袁老师,您说是什么报纸,我可以去报社邮购。”……袁老师有些感动,但他还是坚决地说:“你们都别说了。报纸不重要,我只希望拿了报纸的同学能给我一个解释,丢了还是怎么了,我不怪你。我是你们的老师,教你们知识,但更需要教你们做人的道理。”一整天,班上都在议论那张报纸,也有许多同学向出黑板报的同学打听,看着袁老师急,大家也急。
当天夜里,班长王小明来到袁老师家中。“袁老师,那张报纸……是,是我拿的。前些天见您要得不紧,我以为无关紧要……现在,我把它带来了……”
袁老师看了看报纸,沉默了片刻,说:“谢谢你这么晚还将报纸送来。快回去吧,学习要紧。”
出了老师家门,王小明很nà mèn( )儿:自己准备的台词怎么一句也没有用上?老师怎么一点儿也不怀疑他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呢?而且,自己来时,怎么好像看到班上的“捣蛋鬼”张强正从老师家出来?
接下来一个多星期,没人再提那张报纸。
班会课。大家都低着头。袁老师很平静地说:“同学们,今天,我要给你们看一样东西,请大家都抬起头来——”
这时,袁老师捧出一叠报纸,声音有些颤抖:“上个星期,我一共收到了52张报纸……”袁老师的眼里充满了泪水,台下52双明澈的眼睛里也有异样的东西在闪烁。
【1】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词语。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1)形容过分计较琐细的或无关紧要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
(2)与急切的、重要的事情没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中“自己准备的台词”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中加点词“异样”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一个“捣蛋鬼”张强从老师家出来的细节。请你展开想象,续写出张强当晚与老师见面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
一艘货轮在烟波浩渺的大西洋上行驶。一个在船尾做勤杂的黑人小孩不慎掉进了波涛滚滚的大西洋。孩子大喊救命,无奈风大浪急,船上的人谁也没听见,他眼睁睁地看着货轮越来越远……
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冰冷的海水里拼命地游,他用全身的力气挥动着瘦小的双臂,努力把头探出水面,睁大眼睛盯着轮船远去的方向。
船越走越远,船身越来越小,到后来,什么都看不见了,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汪洋。孩子的力气也快用完了,实在游不动了,他觉得自己要沉下去了。放弃吧,他对自己说。这时候,他想起了老船长那慈祥的脸和友善的眼神。不,船长知道我掉到海里后,一定会来救我的!想到这里,孩子鼓足勇气用最后的力气又朝前游去……
船长终于发现那个黑人孩子失踪了 当他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后 便下令返航回去找 这时有人规劝 这么长时间了 就是没有被淹没 也让鲨鱼吃了 船长犹豫了一下 还是决定回去找 又有人说 为了一个黑奴孩子 值得吗 船长大喝一声 住嘴
终于,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后一刻,船长赶到了,救起了孩子。
当孩子苏醒后,跪在地上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时,船长扶起孩子问:“孩子,你怎么能坚持这么长时间?”
孩子回答:“我知道您会来救我的,一定会的!”
“你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来救你?”
“因为我知道您是那样的人!”
听到这里,白发苍苍的船长“扑通”一声跪在孩子面前,泪流满面:“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那一刻的犹豫而感到耻辱……”
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也是一种幸福。他人在绝望时想起你,相信你会给予拯救更是一种幸福。
【1】在文中第四自然段的空白处填上标点。
【2】理解句子填空。
(1)“因为我知道你是那样的人”中“那样的人”指的是_____的______人。
(2)“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也是一种幸福。”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
【3】“我知道您会来救我的,一定会的!”想想孩子为什么会想到船长一定会回来救他?是什么力量驱使他这样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生活中,你肯定也有被别人相信的时候,请你用几句话写下来,表达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男孩和船长都跪在地上的意图是相同的。
B.正因为小男孩认为船长一定会来救他使他坚持到了最后。
C.小男孩相信船长一定会来救他,所以船长感到很幸福。
14、读《牧场之国》选段,完成练习。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 )。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 )。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平静 寂静
【2】选段写出了荷兰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这是静态描写。
B.“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是动态描写。
C.“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这是动态描写,反映了荷兰的安静。
D.“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这是对晚霞的变化描写,属于动态描写。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父亲第一次说害怕
我一直都觉得父亲是这个世上最胆大的人。
我刚上小学时,父亲在一所学校的食堂里做饭。晚饭一做好,父亲便急匆匆地往回赶。冬天天黑得早,走夜路。山路两旁全是黑森森、遮天蔽日的茂密松树林。我曾问过父亲摸黑走山路害怕吗,父亲(神气十足 底气十足)地回答说:“不害怕,我胆大!”
从我10岁起,每年的暑假都要陪父亲去30多里外卖熟山芋。那时,乡下夜晚的路上永远都是见不到一丝灯光的,且两旁总是有很多坟墓,这一座,那一座,胡乱地堆着。特别是一些新坟,坟头上的白幡都没有被撤掉,总会在夜风中发出哗哗的声音,让人不寒而栗。但父亲还是不怕,每次带着我走过坟旁,他都像什么也没看到一样,“我胆大”,他总是这样告诉我。
后来,父亲怕影响我学习,便不让我陪他去了。母亲不放心,每次都要和我出去送送他。黑夜中,我和母亲站在村口的高地处,父亲则独自打着手电筒上路。每隔几分钟,我就大声地喊父亲,父亲听到后会回应一下。没走多远,他便会隔着(寂静 平静)的夜空,对我和母亲大声喊道:“你们回去睡觉吧!
我工作后,父亲一直在外打工,我非常不解。直到跟我生活在一起的母亲告诉我,父亲本来是打算留在老家的,养点儿鸡,带来给我补补身体。可是,当他回到多年不曾回去的老家时,却发现屋边上居然新葬了一个坟。父亲对母亲说,他怕,晚上不敢一个人睡在空荡荡的三间老屋里,于是决定(继续 连续)外出打工。
那是我30多年来第一次听见父亲说怕。我也一下子清醒过来当年父亲走山路,过坟堆,一定也是怕的,只是他将这种怕深深地了(隐蔽 隐藏)在心底,不让孩子和妻子知道。因为他深知,肩头上的家庭重担不允许他胆小,所以他用“我胆大”将一切恐惧轻描淡写掉,完成一个父亲和丈夫的责任。
现在父亲老了,他放下挑了几十年的重担这才承认自己也是胆小的。
【1】选出文中括号里使用恰当的词语。
【2】本文是依据______和______的先后顺序来记叙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了_______的场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________。
【4】“我”工作后,父亲为什么还一直在外打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哪处细节描写最让你感动?并说说你对这处细节描写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彩色的梦
清晨,太阳醒了,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爬上地平线。幼儿们醒了,小朋友们争先恐后从睡房地出来,唧唧喳喳,蹦蹦跳跳,活像一群小麻雀。
“咦,那是啥!”不知哪个孩子发现了“新大陆”,许多孩子都跟着跑过去。原来,园里出现了一排新栽的小树苗。树梢还没有长叶,刚刚萌发出几个绿莹莹的小芽。
“哎,快来看,转椅变色了。”又一声清脆的喊声,孩子们立刻又朝那边跑去。果真①原先那油漆剥落的旧转椅焕然一新,轴心是白的,底座是绿的,②小椅子是粉红的,旋转起来,③就像一朵朝天怒放的荷花。
小朋友们做完早操,走进教室,看见每人的桌上都摆着一本彩色的小人书,打开扉页,上面写着“送给祖国的花朵”,话相同,笔迹不同。④窗台上新添了一盆盆盛开的串串红,红得那样热烈,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苗。
怎么一夜之间突然生出了这么美好的东西?这是谁干的?
孩子们去问老师,老师笑而不语。或许值夜班的月亮知道,孩子们仰起头,可惜月亮已经下班了。或许日夜飘荡的春风知道,可惜春风只留下一支没有歌词的歌。孩子们茫然了,互相猜测着:是离休的老爷爷?是红领巾大姐姐?是爱做好事的解放军叔叔?还是苗圃的阿姨?……其实,何必要问呢,孩子们,就当着一个美好的、色彩绚丽的梦,留在你们稚嫩的心田吧!
【1】用“‖”把文章内容分三段。
【2】在文中找出一个过渡段,用“~~~”画上。
【3】文中加“____”线的语句属下面哪种描写,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实在事物:( ) 联想:( )
【4】读下面比喻句、按题意要求填空。
“小朋友们争先恐后从睡房里出来,唧唧喳喳,蹦蹦跳跳,活像一群小麻雀。” 作者把___比作___,通过比喻,主要表现______________。
【5】幼儿园一夜之间发生了哪些美好的变化?请扼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写本文为了赞扬什么?请选择正确答案,在括号里打“√”。
①赞小朋友们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
②赞苗圃阿姨为幼儿园绿化付出了许多的辛勤劳动。( )
③赞全社会对“祖国花朵”的亲切关怀和精心培育。( )
④赞幼儿园一夜之间发生的变化。( )
1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丁雅诵
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很久以前、在学生时代念过的诗,似乎自然而然地就被勾了出来。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正是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表现,也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出口成章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1】短文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怎么理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16年推出的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请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以下问题。
(1)你觉得中央电视台推出这档节目的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两句带“花”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
18、课内阅读。
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zhǎng zhàng)得通红。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dǎo dào)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来。
【2】“我”的脸涨得通红的原因是什么?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师当着同学们的面把“我”轰出教室。
B.“我”为自己的发现兴奋得脸发红。
C.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3】联系全文,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自我安慰的理由是什么?在文段中用“﹏﹏﹏”画出来。他之所以这样安慰自己,是因为他发现了 ,却被老师 ,这就像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为了他们的发明、发现而付出惨重的代价一样,如: 。
19、________________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biàn)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 “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音乐的力量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1.短文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与音乐相关的成语典故。给短文加个题目《 》。
2. 后世用这两个成语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篇文章中用这两成语典故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主题。
3.你能用其中的一个成语写一句话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根据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下面古文的含义吗?
(1)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喜跃抃舞,弗能自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列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1)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
___________________
21、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对这种浪费粮食的现象,难道我们能容忍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里的景色难道不美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难道不是因为他马虎的原因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你喜欢探险吗?你读过有关探险的书吗?就让我们编一个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吧。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