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态。”这个句子描述的是哪部著作中的人物,请选出来。(  )

A.《红楼梦》  贾宝玉 B.《三国演义》  诸葛亮

C.《西游记》  孙悟空 D.《水浒传》  鲁智深

2、 给下列加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见(piē  piě)   日(zhāo  cháo)   新(cáo  cháo)

 

 

3、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似奇迹(  )

A.偏;不正。

B.很;相当地。

【2】矜持不(  )

A.姑且;暂且。

B.草率;随便。

C.文言连词。如果;假使。

【3】意外财(  )

A.往。

B.代指人或事物。

C.的。

【4】舍己为(  )

A.公平;公正。

B.共同的;大家承认的。

C.国家或集体(跟“私”相对)。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比一比,再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近义词手拉手。

挖苦——   讥讽——  

疑惑——   轻蔑——  

服气——   失败——  

 

6、根据意思写词语,再填空。

1.技术高超 ________

2.智慧的结果 _____

3.土地肥硕 ______

4.农民伯伯把土地养的非常______

5.造纸术是人类文明的_____

6.这个倒油翁的技术实在是____

7、查字典填空。

“端”用音序查字法先查_______,再查音节__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_,再查______画。“端”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用手平拿着;②规矩;③东西的一头;事情的开头;④方面;项目;⑤原因;起因。

在下列句子里“端”应选择哪种解释?(填序号)

1.仪表端庄。(______  2.无端生事。(______   3.端茶倒水(______

8、看拼音,写词语。

(1)周瑜很dù ________诸葛亮的才干。

(2)shān gāng ________上有一只jī è ________的大老虎。

(3)夜里,cūn zhài ________里传来了人们shú xī ________的声音。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快乐阅读。

玛丽大娘

  在一个盛开郁金香的小村庄里,花农玛丽大娘种了一辈子的花,她一直想培育出一种优质的郁金香品种。直到晚年,她终于如愿以偿——她培育出的新品郁金香色泽艳丽,花冠硕大,花香袭人,堪称郁金香中的绝品,令人叹为观止。

  新品郁金香一上市,花摊前便挤满了爱花的人。人们争相购买,花的价钱也节节攀升,玛丽大娘乐得合不拢嘴。听说玛丽大娘培育出了新品郁金香,许多人都登门拜访。有的人鼓动大娘为新品种申请专利,有的人愿意出天价购买新品种的全部种苗。所有这些,都被玛丽大娘一一拒绝了。

  第二年,春光明媚,积雪开始融化。一天,大娘把村子里的人都请到自己家里,给每家赠送一包新品郁金香种子。乡亲们都十分感动——这可是玛丽大娘煞费苦心培育的种子,凝聚着她毕生的心血啊!当年,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这种惊艳绝伦的郁金香新品种。到了开花的时节,浓郁的花香飘散得很远很远。到这里来赏花、买花的人络绎不绝,小村庄顿时成了超级大市场。玛丽大娘扶持全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她的事迹被当地电视台知道了。记者前去采访:“玛丽大娘,如果您不赠送新品郁金香种子给乡亲们,而是让自己的新品花垄断市场,不是可以挣更多的钱吗?您为什么要无偿赠送呢?”大娘微微一笑,说:“如果村子里只有我一户富裕了,而乡亲们依然贫穷,我们村还是穷村子,我怎么能安心呢?再说了,花是要靠蝴蝶蜜蜂传粉的,如果周围的花不优秀,时间一长,我的新品花也是会慢慢退化的。现在家家都富裕了,我也不用担心自己的新品花退化,不是很好嘛?”听了大娘的话,围观的人报以热烈的掌声,记者也佩服得连声称赞。

【1】根据短文内容,写出玛丽大娘的主要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如愿以偿”是指___;“叹为观止”的意思是____。文中形容赏花、买花的人很多的一个词是___;从“煞费苦心”中我们可以体会到____

【3】玛丽大娘回答记者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______;二是_____

【4】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来赞美新品郁金香。(可以是短文中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记者也佩服得连声称赞。”记者会怎样称赞呢?请展开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佚名

①近年来,关于稀土的话题引起了国际广泛关注。那么稀土到底是什么呢?简单地说,稀土是一组典型的金属元素,是无数高精尖产业必备的原料,因为储量稀少,提炼和加工难度大,而且没有替代品,所以极其珍贵。是谁掌握了这关键的资源呢?答案是——中国!说到中国的稀土,我们必须感谢一位著名的化学家,他就是“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

②1920年11月,徐光宪出生在浙江绍兴。父亲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律师,母亲陈氏教子甚严,自幼告诫他:家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后来,父亲病逝,他经历了家道中落、流落异乡的人生曲折,仍然勤奋好学。即使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无论如何辗转,他从未放弃学业。

③大学毕业一年后,徐光宪借钱自费到美国学习,刻苦努カ,成绩优异。当时,摆在徐光宪面前的,是一条通往科学高峰的大道,他在美国的前途一片光明。但为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1951年,称徐光宪和妻子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归国。他说:“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④1972年,52岁的徐光宪踏入稀土研究领域。这是他回国后,第三次因为国家需要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当时,稀土分离エ艺作为高度保密的尖端技术,被牢牢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中国有巨大的稀土资源,却不得不低价出口稀土,再以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价格从国外购进深加エ的稀土产品。“再难也要上!”徐光宪没有丝毫犹豫,“我们做科研的有一个信念,就是立足于基础研究,着眼于国家目标,不跟外国人跑,走自己的创新之路。”这是徐光的科研之道。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尝试,外国人都没做成的方法,中国人能成功吗?徐光宪对自己有信心。为此他付出了百倍的辛劳:住实验室、啃干面包,在北京和出产稀土的包头矿山之间来回奔波。功夫不负有心人,整整三年之后,徐光宪和他的团队终于取得突破!

⑤1975年8月,第一次全国稀土会议在北京召开。徐光宪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串级萃取理论,引起了轰动。同行们几乎都不相信,真的可以解决这项世界难题?徐光宪让人们看到了奇迹:只需要在流水线这边放入原料,在流水线另一端的不同出口,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出各种高纯度的稀土元素。有人说,徐光宪创造了“中国传奇”!

⑥为了不让宝贵的稀土廉价出口,为了避免不可再生的稀土资源大量流失,2005年和2006年,徐光宪联合14位院士,两次上书,呼吁保护我国宝贵的稀土资源,很快得到了批复。

⑦2015年4月28日,徐光宪逝世,享年95岁。

【1】给本文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最合适的是( )。

A.功夫不负有心人

B.中国探索

C.“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

【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毅然:___________________

(2)源源不断: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自然段画线句子中的破折号表示___________

【4】第④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是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

【5】第②——⑥自然段按_______顺序,讲述了徐光宪的四件事:难求学、_________、稀土研究、_________。其中详写的是_________这件事。

【6】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和现实生活,就稀土的开发利用,给有关部门提两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海伦·凯勒》节选

沙利文老师开始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一次,她们路过水井房时,沙利文老师

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水管口上。这时一股清凉的水在海伦手上流过,沙利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了这个单词。海伦猛然醒悟,原来就是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呀!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希望。

1结合短文填词语。

___的水 ___的喜悦

2沙利文老师的教学方法是 ________。用“——”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

3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海伦对知识的渴望?

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选文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的语文老师

曹文轩

①我特别感激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

②她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长得非常扁平的女人,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之后的生活中我千百度的寻找,但是再也没有找到像她这样的一位女性。

③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的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着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什么叫语文?”

④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头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一天十二个时辰的雨是不一样的,春天是春天的雨,夏天是夏天的雨,秋天是秋天的雨;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晚上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

⑤我至今还记得,所有的同学把头转向了窗口,那个时候,外面有一大片荷花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纷纷飘落在那片很大的荷花塘里。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⑥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又走上讲台,那一天是作文课。她走上讲台之后,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写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前,我的历任语文老师都说:“写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这个反差太大了!

⑦对我来说,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冲出了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的一条大河边。我至今还记得我坐在大河边,望着那条大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向水面,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⑧晚上,我回到了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我不是轻轻的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就用脚把她的门踢开的。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着看着我,说:“你进来坐一会儿。”

⑨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我的六个作文本。她把这六个作文本一本一本的摆在她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单说你的这些作文里的字,就非常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认真。你再看看最后一个作文本,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⑩她又说:“在这六个作文本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第一本里你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进行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的形容词吗?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卧室,走进校园,月亮特别好。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那个夜晚是我一生铭记的。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的漫长的人生之路。

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作者回忆了与语文老师有关的哪两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第⑦自然段理解:“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了,在了地上,出了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的一条大河边。”本句中加点字运用了_____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表达了“我”______的情绪。

【3】对第自然段中“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我”的写作常常能受到老师的夸奖,所以“我”变得张扬浮躁,不能接受别人的质疑和批评。

B.“我”为了得到更多表扬,卖弄所谓的“才气”,作文越写越臃肿、夸张。

C.因为“我”写作很有才华,所以往往会遭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妒忌。

D.一个人的才华弥足珍贵,但是如果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就会迷失自我。

【4】“走进校园,月亮特别好。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从这两句话中,你能体会到“我”怎样的内心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何作者曹文轩认为高中时的语文老师“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八十万jīn jìn)军教头林冲,遭到太尉高俅的陷害,被发配沧州。押送林冲的两个chāi chā)役被高俅收买,要在路上杀死他。幸亏林冲的结义兄弟花和尚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他,又一路护送,来到沧州。

林冲到沧州不久,被派到城外去kān kàn)管草料场。有一天,彤云密布,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林冲住的草屋被大风吹得直摇晃。他想,这屋子怎么过冬呀,等雪停了,找个泥瓦匠来修一修。他觉得浑身发冷,就扛起花枪,tiāo tiǎo)着酒葫芦到附近的小酒店去打酒。

林冲打完酒,那雪正下得( )。他想,不如到山神庙避避风雪。林冲走进庙,掩上门,放下花枪,坐下来喝酒。

林冲正喝着酒,忽听得门外噼噼啪啪乱响。他急忙起身,顺门缝往外一看,不好!草料场着火了。林冲正要推门出去救火,就听见有人在外面说话。原来,太尉高俅知道在野猪林没有杀死林冲,大发雷霆。他派心腹陆谦、富安到沧州,一定要杀死林冲。这二人买通了监狱的牢头,趁着这场大雪,放火烧了草料场,想把林冲烧死。三个人放完火来到山神庙前说道:“这么大的火,林冲是跑不出来了。就算不被烧死,烧了草料场也要定他死罪!这次他别想活了。”林冲听得清清楚楚,不由得怒火升上心头。仇人见面,fēn fèn)外眼红。林冲抄起花枪,大吼一声,冲出庙门,一口气杀死这三个丧尽天良的人。

这一来,林冲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去投bēn bèn)梁山。“逼上梁山”一词由此而来。

【1】选择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画上“___”。

【2】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填序号)

A.大 B.紧 C.快 D.密

【3】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文中的主要人物是:_____;地点:_____;环境:_____

【4】选文按_____记叙了禁军教头林冲—来到沧州,看管草场→出门沽酒,_____→亲闻阴谋,_____→走投无路,_____

【5】结合课文内容可以知道“逼上梁山”的意思是:_____

【6】在文中用“___”画出具体描写把林冲“逼上梁山”的语句,说说林冲听闻此言,心中会想: 。于是他忍无可忍,奋起反抗。

14、课外阅读。

死也不倒下

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吉鸿昌从天津被押解到北京。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把椅子。”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1】联系上下文,说说“张口结舌”在文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这句话中第一个“休息”指__________,第二个“休息”指____________

【3】在文中用“ ”画出三个描写吉鸿昌神态的词语。

【4】这篇短文主要讲__________,表现了吉鸿昌____________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5、课外阅读我能行。

甘甜的不仅仅是井水

在通往某旅游区的路旁,住着一位心地善良的老人。老人有一口井,据说打到 了泉眼上,不仅水量充裕,而且特别清澈、甘甜,来往的过路人喝一口他的井水,总 忍不住要喝第二口。

在旅游的旺季,那些来自远方城市的大小车辆,总会在老人的小屋前停下来。 那些游客中偶尔有一人喝了老人的井水,总会惊讶地大声呼唤同伴快来品尝。于 是大家拥到老人的井旁,痛快地喝着井水,不住地赞叹,说那井水比他们随身携带 的高级饮料还好喝。有的游客干脆倒了饮料,灌上井水。还有人觉得不过瘾,就向 老人借个壶装上满满的一壶,带在身上。

老人看着那些城里人畅快地饮着井水,听着不绝于耳的赞美,心里美滋滋的,嘴里不断地嚷着:好喝,就多喝点儿,这井水喝不坏肚子,还治病呢。

游客中有人就嬉笑说:老人家,喝你的井水,你应该收费啊!

老人却摇头:喝点儿水,还收什么费呢?愿意喝,你们只管喝个够!

就这样,不知不觉过了好几年,老人和他的那口井不知接待了多少游客。有一 年,老人病了,被他的儿子接到县城里了,他的一个侄子来替他看屋。

游客又来喝井水了,他的侄子见此情景觉得发财的机会来了,就灌了许多瓶井 水,摆放在路口,标价出售。奇怪的是,竟无人问津。老人的侄子就埋怨:这些城里人真抠,光想不花钱喝水!游客们则议论纷纷:井水都拿来卖钱了,这人挣钱真是挣绝了,再说他那瓶子干净吗?水里放别的东西没有?

于是,在老人的小屋前,人们下车也只是方便方便,没人去讨水喝。人们似乎 忘了或根本不知道眼前还有一口清泉。

老人病好归来后,又开始免费供应井水,前来喝水的游客又渐渐地多了起来, 他们纷纷给老人带来很多物品,有的还很贵重,老人推都推不掉,还有不少人真诚 地邀请老人去城里做客......

为什么会这样呢?道理很简单:一样清澈、甘甜的井水,慷慨地馈赠,得到的是 真诚的感激和酬谢;而一味地贪图回报,收到的则是无端的怀疑和无情的冷落。正 如那句俗语所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多给他人一些滋润,自己也必将得到滋润。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充裕一(   ) 畅快一(   )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地馈赠,得到的是  ;  地贪图回报,收到的则是  

3对待那甘甜的井水,老人是怎么做的?他的侄子是怎么做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

4甘甜的不仅仅是井水,还有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觉得老人的侄子是( ) 的人。

A. 有经济头脑   B. 金钱至上、没有爱心

16、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威尼斯的小艇(节选)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怎么拥挤,他(   )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   )能平稳地穿过,(   )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旁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选文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情况下船夫的驾驶状态,表现了_________。这属于________描写。

【3】画横线的句子让你想到了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仿照这个句子,照样子写一句:_______________

17、课内阅读。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材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耍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节选自丰子恺的《手指》

【1】片段中,大拇指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2】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语言的风趣,请用“_____”画出一处即可。

【3】作者笔下的大拇指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读完课文,你知道的发现是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爸爸的胳膊长(节选)

小时候,一家人团团围坐,长方形的餐桌旁,爸爸总是坐在最远的地方,什么样的美味佳肴,都搁置在我们兄妹的眼皮底下。

我们吧唧吧唧吃得香甜,从没意识到有什么不妥。

直到有一天,哥哥读了大学。他第一次从省外回家,带了爸爸爱喝的铁观音。他沏好茶,一圈圈的烟雾飘向坐在餐桌角落里的爸爸。爸爸欣慰地笑着,哥哥说:“爸,你坐中间来吧,这会儿就不用体现你的优势了。”爸爸依然跟平时一样,叨唠一句:①“爸的胳膊长。”坐在那里不移动。妈妈在一旁看了,推推他;“你这老头子,总是仗着胳膊长咋的?快,往前凑凑!”

从此以后,只要哥哥在家,爸爸也不再争夺,幸福地被哥哥推拥到中间的位置。

后来,哥哥带了女朋友回来——不用说,连我这个小妹也得往边儿靠。妈妈在摆放碗筷的时候,依然把爸爸的位置安排得最远,荤的素的香的甜的,妈妈总是堆在哥哥和他女朋友的眼前。直到我嫂子进了门,爸爸依然是因为“胳膊长”而坐得离菜们汤们远远的。

等到我也带了男朋友回家,那时又有了小侄儿,爸爸的胳膊变得更长,坐在最远的角落里,任凭谁劝,他也不换地方。有时,妈妈干脆就专门拿个菜碟,各样菜给他夹一些。“独享”的时候,②他时常停下来笑眯眯地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后来,爸爸比妈妈先离休,他天天上早市采购各样食材,烹调各种美味,把香喷喷的饭菜端上桌。以神厨自居的爸爸,总是坐在偏席,③看着儿孙们大快朵颐,他花白的眉毛里洋溢着喜悦,④“幸福的人都是胳膊长,爸这辈子都胳膊长哩!”

唉,亲爱的老爸,哪里是您的胳膊长,分明是您和妈妈对我们的爱无边呢!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香甜——( )       喜悦——( )

【2】文中第①④句是对爸爸的爸爸______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_的父亲。

【3】文中第②③句都属于_________描写,体现了爸爸看到孩子们其乐融融共享美餐时____________的心理。

【4】真的是爸爸的胳膊长吗?读了短文,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们班被评为先进集体,全班同学都感到自豪。(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事迹表明,人不是不可以向命运挑战的。(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她的笑容很纯洁。(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他会从柴房里搬来一窝兔子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的眼睛显得可爱。(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杰克无奈地去柴房。(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新天地。(二选一)

1.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小区里的爷爷奶奶,学校里的老师、同学,还有上学途中遇到的交警叔叔、快递员……请你选择其中一个给你深刻印象的人,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人物特点,题目自拟,注意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或者同一本书,每个人的阅读感受都不一样。请选择你最有感受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成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