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定(nǐ)            (zhú)     然(àn)

B.司令(póng)     (fù)       命(gé)

C.划(móu)          (shū)       躇(chóu)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销烟 刚强 封锁 篮子   B、祭奠 收敛 严历 狞笑

C、战役 狂奔 放弃 班白   D、暂时 清瘦 节奏 簇拥

 

3、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里。(6分)

使:   派遣、访问   让、令、叫   假若、假使

使点劲(   晏子使   使   使人高兴了(  

扬:飞起、飘扬 举起 显扬、传播

得意扬(   红旗飞 起了铁锤(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看拼音,写词语。

gǔn tàng   fù  shuì   duī qì hé ǎi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zhì nèn   miǎo shì líng lóng   dào  niàn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5、读拼音,写词语。

极目 yuăn tiào(________),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牛群专注地吃草,牛犊仪态duān zhuāng(________),老牛无比威严。成群的jùn mă(________),匹匹膘肥体壮。除了深深的野草 zhē yăn(________)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fēi chí(________)到远方。

6、请把关于“虎”的成语和俗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填空。

____________  龙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虎____________

明知山有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焉得虎子。

及至看到庙门上的榜文,____________的武松才知道前面真的是____________。可是武艺高强、豪放勇猛的他,毫不退缩,毅然选择了上冈,真有“_____________”的大丈夫气概。

7、根据语境,看拼音写字词。

1.他把cānɡ______库里的工具箱都翻出来了,找到了luó  sī_______niǔ  kòu______、钉子等东西,可仍然没有找到他需要的卷尺。

2.上周工作的时候,liáng_______叔叔的mǔ  zhǐ_______被机器______伤了,现在伤口有些发yǎnɡ_______

8、给下列带点的字加拼音,然后多读几遍:

( )                       ( )       

( )从巴峡穿巫峡       初闻涕泪满衣( )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拓展阅读。

橘园

清晨,站在我家二楼的大厅,放眼橘园,嗬!仿佛是群芳斗艳的花海。一团团,一簇簇绿的苍翠欲滴,白的晶莹透亮。整个橘园绿白相衬,明暗相间,显得生机勃勃。

走进橘园,一朵朵洁白的橘花,是那么纯洁,那么娇艳。细细观赏,橘花有五个花瓣,花瓣的中间有一圈黄色的花蕊,花蕊顶上沾着花粉,散发出阵阵醉人的芳香。花蕊中央有一根像火柴一样的花柱,花柱头长大了就是橘子。  

    这些橘花,形态不一,婀娜多姿,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楚楚动人。有的隐藏在绿叶丛中,就像害羞的姑娘,令人喜受。有的好似久别重逢的朋友,在亲亲热热的聊天,让人羡慕。有的则高立枝头,山风一吹,宛如妩媚秀丽的白衣少女,翩翩起舞。忽然,耳边传来“嗡嗡嗡”的响声,抬眼望去,一群蜜峰正贪婪地采花粉。有的钻进花瓣环抱的花蕊,有的飞来飞去,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多么勤劳的小生灵啊! 

不管是谁!经过我家的橘园,都会情不自禁地驻足观看,赞叹不已。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群芳斗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楚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段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了橘花外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抄写文中带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发挥想象,想想橘花还会有哪些姿态?动笔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_

他是一名大学老师,却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常有奇思怪想,并养成一个不良习惯:手里握着一个铅笔头,随时将所思所想记下来,从办公室、实验室到家里,到处都是他的涂鸦之作。他曾被形容为全校最不讲究的人,闹出不少笑话,直接影响到他后来的工作。

进校第十年,他四十岁,完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设想,这正是他十年涂鸦的心血结晶。但当他将设想课题提交学校之后,却遭到无情的嘲弄。大伙都说那是他铅笔头涂鸦出来的邪想异说,毫无研究价值可言。别说拨给他科研经费,学校还要他倒贴卫生费呢。

他不甘心,克服种种困难,又费去十年的时光,终于做完了课题的初步测试,并且通过朋友,将测试成果递交到美国国立研究院。开始,研究院很感兴趣,但派人到学校一调查,得知他那些铅笔头涂鸦的故事,立刻对他的研究失去信任。他二十年的心血,又一次被铅笔头所误。

但他仍然没有气馁,相反,经过很多年细致入微的研究,越来越清楚研究的价值。得不到学校和研究院的资助,他自筹资金对实验成果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四年之后,他再次向研究院递交了已经成型的报告。这一回,研究院不仅批复了他的申请,还向他表达了歉意。在研究院的支持下,他的成果很快应用于实践。两年后,他的研究获得成功。到2007年,这项研究成果应用于基因靶向治疗技术,他因此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他,就是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这一年,他已是年届七旬的老人。

蜂拥而至的记者来到卡佩基的办公室,发现他手心还捏着那支给他带来灵感和幸运的铅笔头。言谈之中,卡佩基聊的最多的,不是他的成果,也不是他的荣誉,而是延续了四十年的铅笔头的故事。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短文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赞美——_______ 侃侃而谈——_______  掩鼻而过——_______

3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从文章中梳理出关键词语填在横线上。

进校第十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年后——____________

4请给短文拟个题目,写在横线上。

5联系上下文,读读画线的句子,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记者,你会如何进行采访呢?卡佩基又是怎样回答的呢?想象当时的情景,写两组对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一)西 藏

我国的西藏是个大高原,平均在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那里有无数高山,珠穆朗玛峰海(bō,bá)近9000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高原不但有许多高山,也有好些湖(bo,pō)。有的湖好大得像海洋一样,一眼望不到边。湖的近处是墨绿色的丛林,远处是终年积雪的山峰。这一切倒映在清澈的湖水里,构成了一(fǔ,fú)美丽的图画。

只要不下雨,不下雪,高原上的天空总是透蓝透蓝的。那光洁的蓝天,像琢磨的很光滑的蓝宝石,又像织得很(jīng,jíng)致得蓝缎子。看上去,它好像离你很远,怎么也不能接近;又好像离你很近,只要一举手就可以摸到。

西藏高原不仅山河壮丽,而且资源丰富。高原有很多森林资源。据估计,光是波密地方的森林就有55万亩,有些树的年龄已经有几千年了。大树很多,有的树直径有3米,用这么粗的树做成独木船,一条船可以载三四十个人。

西藏高原有许多特产,有猞猁(shē lì)皮、水獭(tǎ)皮等珍贵的毛皮;有鹿脯、熊掌等稀有食品;还有雪莲、藏红花、鹿茸、犀牛角、羚羊角等珍贵药材。

西藏的矿藏很丰富。根据初步调查,已经发现的重要矿产有煤、铁、铅、盐……

高原上有广阔的草原,适宜发展畜牧业;还有土壤十分肥沃的平原,适宜发展农业。

西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建成新西藏,高原高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西藏将变得更加可爱。

(1)请用“√”为短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3分)

(2)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3分)

短文是从( )、( )、( )三方面讲西藏山河壮丽的;是从( )、( )、( )、( )四方面讲资源丰富的。

(3)请用()画出第三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在这个比喻句中,把( )比做了( )和(   )。(3分)

(4)西藏高原的特产共分几类?分别是哪几类?(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课外文段《汉字与中国心》,完成下面各题。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宜于(表明 表达 表现)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和“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靠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吟“明月几时有”;______吟“劝君更进一杯酒”;______吟“漫卷诗书喜欲狂”;______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 强烈 猛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了。以我国古典诗词为例,全部改成拼音文字以后,还能设想原汁原味诗词的存在吗?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词语,用“√”标出。

【2】文中横线出正确的选项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A.喜悦时

B.慷慨时

C.中秋时

D.送别时

【3】读完文段,你知道汉字有哪些特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说一说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会那么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充下列有趣的歇后语。

咸菜烧豆腐——______ 隔着门缝吹喇叭——______

【6】我国的汉字经历了从“______——金文——小篆——隶书——______”的演变过程。

【7】读汉字小故事:一位文化水平不高的男青年在外谋生,因下雨,给家里人写信:“人家有命,你儿无命。你儿无命,难归家门。家中有命,快快送命。家中无命,快快买命。”这位男青年因为不能准确地写出“________”字,闹出了笑话。

13、课文阅读。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1这段话是围绕______这句话写的。

2作者在介绍兵马俑时,主要运用了______的方法。

3为了说明兵马俑时,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面积(   ),兵马俑(   ),兵马俑十分(   )。

4照例子写成语,注意带点的字。

例:

  )(   )(   )(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武松又行不到三四里路,再吃过十来碗酒。此时已有午牌时分,天色正热,却有些微风。武松酒却涌上来,把布衫摊开。①虽然带着五七分酒,却装做十分醉的,前颠后偃,东倒西歪,来到林子前。那仆人用手指道:“只前头丁字路口,便是蒋门神酒店。”武松道:“既是到了,你自去躲得远着。等我打倒了,你们却来。”

…………

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②武松一踅(xué),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  )住胸脯,(  )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 

1给上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选择合适的动词填入文中括号内。

A.提  B.举  C.踏  D.踩

3文中“醋钵儿大小拳头”突出了武松(  )

A.拳头硬 B.拳头小 C.体格强壮,力量大 D.拳头握得紧

4文中①②两处画“   ”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武松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周恩来的故事

伟人周恩来被人们永远铭记,不仅因为他的丰功伟绩,也因为他睿智幽默的外交语言。周总理在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一直以德高望重、幽默风趣著称,不管在何种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周总理都能以超人的智慧自如应对,对手甭想占到便宜。

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个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发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

那时候,中国经济并不发达,条件还很落后,因此,外国记者常常带着嘲讽的语气来为难周恩来。有一个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这分明是在嘲笑我国当时的落后。周恩来听后没有急于用激烈的言语进行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抬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却低头走路,这又怎么解释呢?”周总理知道他要嘲笑中国人不自信,怎样才能既表现出中国人的自信,又能回答记者的问题呢?周恩来总理笑着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这时很多人在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千净了!”

次记者招待会上,周恩来总理介绍了我国的建设成就。一个西方记者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涉及国家机密,不可能直言相告。总理眉头一皱,很快答道:“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在场的人全都愕然。总理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总理有意回避问题的实质,以“总面额”替代“总金额”,既堵了外国记者的口,又不破坏招待会和谐的气氛。语言犀利而风趣,充分表现出他过人的应变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周恩来总理的语言智慧也表现在同国民党政府的谈判中。有一次,在谈判中,国民党人士说同我方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总理灵机一动,利用对方抛来的成语,将计就计,巧妙地回敬了对方:“对,牛弹琴。”在这里,周恩来总理把对方抛来的“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巧妙地进行了结构上的调整,变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对,牛弹琴”,让对方自取其辱,陷入窘境。

周恩来总理用他风趣、充满智慧的语言,一次次战胜对手,使中国自信地立于世界之林。

1周恩来总理在对派克钢笔的回答中,要表达的意思是(  )

A.派克钢笔很难得到,很有意义。

B.派克钢笔非常昂贵,值得纪念。

C.派克钢笔来自朝鲜,与你无关。

D.派克钢笔是抗美战利品,很有意义。

2周恩来总理与外国记者之间的语言交锋不包括( )

A.巧答“马路”难题。

B.巧化“手帕”尴尬。

C.巧解银行存款难题。

D.巧化成语“对牛弹琴”。

3关于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总分结构,开头总写,后面分写。

B.本文首尾呼应,赞美了周恩来总理高超的语言艺术。

C.本文列举了诸多事例来写周恩来总理,重点描写了与国民党谈判一事。

D.本文抓住动作描写,表现了周恩来总理的机智与幽默。

4国民党人士在判中说的“对牛弹琴”和周恩来总理说的“对,牛弹琴”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周恩来总理的话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晋祠

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里,有一座悬瓮山。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100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心旷神怡。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  )有河,亭(  )有井,路(  )有溪。石(  )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  )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成缕缕的丝,在河底,在岸边,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成一条条大飘带,榭,冉冉不绝。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当你沿着水去观赏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1根据原文填空。

⑴晋祠的总体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⑵晋祠的水,从________________多方面给人以美感。

2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晋祠水清的句子。

3选择方位名词填在文中的括号内。(中 间 下 边)

4选择一组恰当的动词填在方框内。(  )

A. 铺、合、拉、织、穿、绕、挂

B. 拉、铺、挂、合、织、穿、绕

17、根据选段回答问题。

他没有什么   )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    )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1】文段一中的“他”指的是名著《__________》中的人物,作者是_______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3】选文中把__________比作“一棵树”。

【4】选段主要采用________描写刻画人物。重点描绘了祥子的脸,把一个__________的人物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18、课外阅读。

怀念母亲(节选)

①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sāng       sàng),只在母亲身边dāi dài)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yàn       yān),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②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píng       pín)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画“√”。

【2】请用一个成语来代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_______________

【3】文中“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中的“愿望”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说说“母亲弃养”是什么意思?母亲弃养,“我”痛苦万分,文中有两个词语写出了“我”的心情,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说一说为什么祖国母亲“频来入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却仍在(连续  继续)。和老师的一场谈话,只不过更加(激发  激励)了我的想象力。我(希望  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我们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自己给自己提了个问题,“为什么不是八个月?不是十个月?偏偏是九个月呢?”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小鱼,大概经过了一百万年。现在,这一百万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一百万年,这又是一个月。这样(推算  计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

  三年以后,我升入了高年级。有一次上生物课,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达尔文,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按照达尔文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1.划去文中括号里不合适的词语。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轻盈——(   )   遥远——(   )

  简单——(   )   安静——(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一本正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情不自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的发现是什么?用直线在文中画出来。

5.听了生物老师的课,“我”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我会按要求写句子。

(1)太阳升起来了。(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小三看不出来。(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银杏树发芽了。(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要在这金色的海滩上完成一座最美的雕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姑娘救了那只受伤的蝴蝶。(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他们的脸上充满着胜利的欢笑。(缩写句子)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成陈述句)

 

3外婆讲故事。(扩句)

 

4只有善于调查研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用划线的关联词语造句)

 

 

 

 

22、按要求写句子。

1、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风的时候,湖面非常平静。(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晏子的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晏子的巧妙回击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用关联词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起面孔讲人的起源。(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小区里锻炼身体的叔叔阿姨,学校里的校长、老师、同学,还有上学时遇到的公交车售票员,维护秩序的交通警察,报刊亭的老板,卖早餐的小贩……选择一个人,把他的特点写具体。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