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涟漪(yī) 无垠(hén) 撩(liáo)起 抓挠(náo)
B.宝钗(chāi) 迸(bènɡ)裂 徘徊(huái) 燕山(yàn)
C.玷(zhān)污 敞(chǎnɡ)开 袭(xí)人 牛犊(dú)
D.埃(āi)及 刀刃(rèn) 精湛(zhàn) 痴(chī)笑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报告。
B.新建的大桥横跨长江,真是天造地设的美景。
C.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喜不自胜,奔走相告。
D.我估计他这道题一定做错了。
3、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思乡之情 B.吾欲之南海 C.置之度外
4、反义词。
集合( ) 忸怩( )
活泼( ) 座无隙地( )
5、根据语境填写内容。
(1)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__。
(2)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才了蚕桑又插田。
(4)__________________,则能有所不为。
(5)恻隐之心,__________________。
(6)梁山泊的军师——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请将左右两边相对应的内容用线段连接起来。
《三国演义》 吴承恩 《将相和》
《西游记》 罗贯中 《猴王出世》
《水浒传》 施耐庵 《景阳冈》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司马迁 《草船借箭》
【2】默写原文语句。
水面上渐渐________,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________,________的石头建筑________在河边,古老的桥梁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
【3】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季羡林老先生告诉我们,在德国“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严监生临死时,迟迟不肯咽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这样的“吝啬鬼”真让我们感到好笑;“再见了,亲人”是__________在回国时对__________说的一句真挚感人的话。
7、比一比,组词语。
赐( ) 悬( ) 辟( ) 束( )
锡( ) 县( ) 僻( ) 柬( )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毛主席得知岸英牺牲的消息时,想把他的尸体运回国,因为_____,后来他没有这么做,因为____________。
(2)本文通过叙述毛泽东得知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壮烈牺牲后的一系列举动,写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和伟人的情怀两个方面的内容。常人的情感体现在________,伟人的情怀体现在__________。“青山处处埋忠骨,________”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________。
9、读《刷子李》选文,回答问题。
刷子李干活还有一个规(距 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那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 神秘)不可侵犯的威严。
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 猛然)倒去。他怕师父(为难 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
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
【1】在文中画去括号里不正确的字或词。
【2】用自己的话总结选文中曹小三对刷子李的印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刷子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最后一句话,曹小三见到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专项训练。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ㄚ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1】短文节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短文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的。
【2】根据短文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3】有人说:恨“辣子”,骂“辣子”,不见“辣子”想“辣子”。请你结合这句话评价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勤奋的画家——门采尔
门采尔是德国著名的油画家和版画家。他十三岁开始作画,非常勤奋、刻苦。他的画.比较早地(反应 反映)了德国工人阶级的生活。 泥水匠、马车夫、磨刀人、油漆工、修车工等,在他的笔下都栩栩如生。他用四年工夫画了一幅《轧钢工厂》,轰动了全国。
当时,有一个青年也经常作画,但画得很草率。他的画总是长时间卖不出去。他看到门采尔的画总是被人们抢购一空,就去找门采尔,请他介绍成功的秘诀。门采尔告诉青年画家说:“要有秘诀,那就是多看多画。”青年画家说“我画得不少呀!有时一天就可一画好几张,要卖出去往往得(de dé děi)等 上一年,这是为什么呢?”门采尔笑着说:“这件事好办,你不妨倒过来试试。”青年画家莫名其妙:“倒过来,这是什么意思,先生?”门采尔一本正经:“对呀!倒过来,就是要你用一年的工夫去画一张画,你就能-天把它卖出去.了。”青年画家苦笑着说:“一年画一张画,那多慢呀!”门采尔(严厉 严肃 严格)起来:“画画是艰苦的劳动,是没有捷径可走的。”青年画家回去后,着(zhe zháo zhuó) 实认真地画起来,用一年的时间画了一张画,(当然 竟然 果然)不到一天就卖出去了。
【1】找出青年画家请教采尔前后两种不同态度的一对反义词。
( )一( )
【2】选择括号里正确的拼音或词语。
【3】解释字词的意思。
(1)“你就能一天把它 卖出去了”中的“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捷径”的“径”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捷径”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理解,“栩栩如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门采尔要青年画家“倒过来”,这里指的是把什么和什么倒过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班级要开展讲故事比赛,从古诗中认识人物、了解其心情、学习其品行,请你认真阅读下面的故事,为参加故事比赛做好准备。
儒者之豪迈徐百柯
①蒙文通一生治经史之学,著作颇丰,但他曾说自己学问最深处,恰恰是不著一字的宋明理学。蒙先生指导研究生,上来先是两句话。第一句引陆象山言:“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第二句是他自己的信条:“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②蒙文通以教书为业,却曾两次遭遇未被大学续聘的尴尬。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他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却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因而被同事称为“此亦稀有之事也”。据说此事弄得院长非常难堪,竟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再续聘蒙文通,而蒙文通也处之泰然,仍我行我素。后转至天津一女师任教,与领导交往依然如故。
③另一次是20世纪40年代在四川大学,由于学阀玩弄手腕,蒙文通未被文学院续聘。但一干学生倾倒于他的学识,请求他继续授课。他说:“我可以不拿钱,但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于是让愿意上课的学生到自己家里,继续传授知识。
④曾经有川大学生回忆蒙先生:“先生身材不高,体态丰盈,美髯垂胸,两眼炯炯有神,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
⑤他讲课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带讲稿,有时仅携一纸数十字的提要放在讲台上,但从来不看,遇风吹走了也不管;第二是不理会下课钟,听而不闻,照讲不误,每每等到下堂课的教师到了教室门口,才大笑而去。
⑥他的考试也颇有趣味,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兴高采烈的,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才开始详加评论。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掏钱招待吃茶。
⑦蒙文通曾对儿子蒙默讲,自己对问学者一向是知无不言,就像钟,"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他的学生常晚上登门问学,他总是热情接待,有问必答,侃侃而谈。
⑧他的学生吴天辉说:"先生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行乎自然,喜交朋友,社会上三教九流,一视同仁,所以有不少人跟他有交情。他喜欢上街坐茶馆,和人作海阔天空的闲谈,也爱餐馆小吃一顿。"
⑨另一位学生傀瀛涛回忆说,一次,他遇见蒙先生坐三轮车去学校。蒙先生一眼看见他后高声喊道:"瑰先生(对他的戏称),我家有四 11近代史资料,你快来看了写文章。我的文章发表了可以上耀华餐厅(成都著名的西餐厅),你的发表了也可以吃一顿回锅肉嘛!"
⑩许多学者都曾慕名到成都拜访蒙文通,交往过后,他们往往出这样的感叹:"读先生的书,以为只是一个间间儒者,没想到先生还这么豪迈。"
(选自2017年第39期《求学》,有删改)
【1】听了讲述,听众提出了个问题,蒙先生两次未被续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你进行解答。( )
A.不去院长家拜访,让院长十分难堪。
B.虽然在经史之学上造诣很高,但是不精通教学。
C.学生们不认可他的考试方式。
D.为人光明磊落,不会阿谀奉承,不搞阴谋诡计。
【2】“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蒙先生将自己比作__________,问学者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蒙先生就___________________;反之,蒙先生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话体现了蒙先生___________。
【3】下面的句子是对蒙先生的什么描写?写出了什么?
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兴高采烈的,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才开始详加评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蒙先生的考试方式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蒙先生的“豪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先生从不阿谀奉承,即使因此不被续聘,也我行我素
B.走上讲台从容潇洒,讲课不带讲稿,不理会下课钟
C.对三教九流一视同仁,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讲话风趣幽默
D.一生治经史之学,著作颇丰,尤其是宋明理学
13、文学性阅读
故乡的夏
①在我的眼中,故乡的春,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一片绿;故乡的秋,充满着收获的喜悦,一片金:故乡的冬,充满着晶莹的雪花,一片白。但是故乡的夏呢?
②早晨,被玻璃挡不住的炎炎暑气蒸醒,发现浑身湿透。换身衣服走出门,却发现太阳已升得老高了。它站在云端,似乎鼓足了劲儿要把那终年积蓄的热给释放出来。没过多久,花坛里的花,被晒蔫了,耷拉着脑袋;院子里的小狗,被晒得直吐舌头,赖在水塘或阴凉的地方不肯挪位子:树下的人们,被晒得直摇扇,谁都不愿再到那烈日下干活了。故乡的夏可真热!
③太阳在空中一刻不停地炙烤着大地,知了在树上尽情地 A 。看见这些,乌云在家里可待得不耐烦了,飞快地跑出来,拦住了太阳——一场暴凤雨即将来临。“轰隆隆……”雷声 B ,闪电也赶来凑热闹。走在外面的人,都立刻躲了起来。项刻间,密集的雨点砸了下来,“叮叮咚咚”,为人们奉上一首清脆动听的歌曲。故乡的夏雨呀,是急促美妙的。
④雨过天晴,天边常挂着一道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绚丽无比,两端伸入云里,似乎是一座连着人间天上的彩色桥梁。太阳似乎不再那么暴躁了,变得有了那么一点柔和。被暴雨刷洗过的草木呢,似乎显得格外翠绿。
⑤夏天的晚上,虽是蚊虫甚多,但依旧充满情趣。看吧,那满天繁星正向你问好,一轮害羞的月亮只是淡淡地向人间撒下清辉:听吧,“呱咖……”河对岸稻田里的青蛙正在激情地 C ;嗅吧,稻田里散发出来的阵阵幽香,沁人心牌,不由地让人想起“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夏天的夜晚,是迷人的,是温馨的。
⑥春意融融,秋波澹澹。我却由衷地喜欢夏,喜欢这充满活力、一片赤的夏天。
【1】文中A处应填写句子__________,B处应填__________,C处应填___________。
①演奏一首交响曲 ②发出了紧急通知 ③唱着人们熟悉的歌谣
【2】这篇文章开头写故乡春天“一片绿”、秋天“一片金”、冬天“一片白”等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自然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③自然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一句话概括第⑤自然段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乡的夏天真热,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由衷地喜欢夏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外片段,完成练习。
小学生错别字研究报告(节选)
小学生的错别字,可以用“五花八门”来概括。有些错字,可能是成年人意想不到的,比如将“花瓣”的“瓣”写成三个“辛”并列,将“血型”的“型”字中的“刂”改成“彡”,等等。
我们对记录的小学生的错别字进行分析,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类:
①多写笔画。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多写了某一个笔画。
②少写笔画。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少写了某一个笔画。
③笔画形态错误。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将原字的某个笔画的形态写错了。大多数情况是:该长的短了,该短的长了;不该带钩的带钩了;该写折笔的写成了弯笔;不该出头的出头了,应该出头的没出头;等等。
④多写部件。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字中添加某个部件,其中有的添加部件后不成字,有的成了另外的字。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受到前后字的干扰,也有的是受社会用字不规范的影响,或者是“想当然”。
⑤少写部件。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将原字中的某个部件写漏了。
⑥错写部件。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了。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之后,所写字不成为字;二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之后,所写字变成了另一个不符合词义要求的字。如演奏(演秦)、波纹(波汶)。
⑦其他的还有改变结构和同音替换。
【1】研究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面的片段属于研究报告的________部分。
【2】“花瓣”的“瓣”写成三个“辛”并列,应归为________类的错别字。
【3】选文中将小学生的错别字分析归纳成了________类,如果将①②及④⑤归成两类,可以命名为________类、________类。
【4】请你针对“如何让小学生少写错别字”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理解
歪 儿
冯骥才
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 “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③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大一小。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叮里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的刺痛了。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契约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里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反它点亮。
(选自冯骥才《灵魂的巢》)
【1】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写下表。
事件 | 歪儿坐庄 | 歪儿挨骂 | 歪儿扔下铁罐 | 歪儿回来 |
感情 |
|
|
|
|
【2】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请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划线处是一个细节:“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请根据上下文揣摩歪儿此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歪儿的眼睛是如何被“点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开心阅读。
跳水(节选)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wéi gān( ),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chuán cāng( )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hǎi ōu( )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miáo zhǔn( )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擒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_______。
【2】读短文,根据拼音在文中的括号里写词语。
【3】在文中用“ ”画出小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
【4】船长为什么要让孩子跳下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注意加点的句子,为什么只有“四十秒钟”却说“时间太长了”?你也有类似的体验吧,请结合具体实例,把自己感觉时间很慢或很快的一次内心体验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的练习。
①春天是养蚕的季节,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解放前,我们家很穷,母亲就靠养蚕换点儿钱,给我们姐弟交学费。
②我们家门口有几株桑树。春天一到,桑树刚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每张蚕种不过一尺见方,上面布满了比芝麻还小的褐色的蚕卵。等桑叶长到榆钱大小的时候,蚕种上便有很多极小极小的蚕在蠕动。蚕的生命就是这样开始的。
③母亲微笑着,把这些小生命抖落在小匾子里。匾里已经撒了一层剪成细丝的嫩桑叶。这是母亲带着我从桑树上摘来的,擦得干干净净,剪得又细又匀。
④蚕一天天地大起来,桑叶也一天天地剪得粗起来。等蚕长到半寸来长的时候,小匾换成大匾,就开始喂整片的桑叶了。每天清晨,姐姐把桑叶采回来,母亲吩咐我洗了手,用毛巾把一片片桑叶擦干,再轻轻地均匀地撒在匾里。
⑤蚕越来越大了,待在一个匾里太挤了,就分成两个匾,再分成三个匾……匾一个又一个地增加着。母亲带着我和姐姐把隔壁的一间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当作养蚕室,把七八个匾都搬了进来。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
⑥推开养蚕室的门,立刻传来一片沙沙的声音,像下雨似的,那是蚕在大口大口地吃桑叶。那些日子,采桑叶的担子就落在父亲的肩上。父亲用很大的桑剪把桑叶连枝剪下来,成捆地背回来。
⑦蚕快“上山”了。母亲一夜要起来两次,累得她腰酸背痛。我和姐姐也常常起来帮忙。母亲把蚕沙大捧大捧地从匾里清出来,姐姐把桑叶大捧大捧地放密进匾里。我用簸箕接蚕沙的时候,总看见母亲的额角上渗着汗。
⑧蚕“上山”了。它们被捉到用一束束麦秆扎成的“山”上。几天以后,“山”上结满了白的黄的茧子。母亲一面摘茧子,一面轻轻地对我和姐姐说:“孩子,上学得用功啊!这学费可来之不易呀……”。
⑨我抬起头来,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1】给短加一个恰当的题目。
【2】联系上下义理解词语。
(1)照例: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来之不易: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描写我们一家人养蚕的过程,分别从蚕种孵化出蚕、________、蚕越养越大、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方面描写了蚕生长的过程。
【4】第⑤段中“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这里的“总要”“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5】母亲说:“孩子,上学得用功啊!这学费可来之不易呀……”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这学费来之不易?至少写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窃读记
①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到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放学后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②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③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④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⑤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⑥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⑦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⑧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然地亮了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⑨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1】《窃读记》的作者是台湾作家林海音,我们还学过她的一篇回忆童年的课文《__________》。“窃”字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填选项)
①偷盗;②偷偷地;③私下。
【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语。
倾盆大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贪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短文内容填空。
当她感觉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她会___________,为了隐藏自己,她会___________,最令她开心的是下雨天,为了让别人更相信自己,她会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读书时一系列动词,用“___”画出来,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读书心理。
【5】写出你对画曲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A.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B.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选段中的“_______”写出了小嘎子动作的______________。“欺负”“总想”两个词说明小嘎子摔跤压根儿没想以实力相抗,由此可见他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点。
【2】选段中“______”这些动作是小嘎子处于劣势时积极开动脑筋想的办法,突出了他____________的特点,同时还可以反映出他________的心理。
【3】选段中A、B两处画“_____”的部分,A处生动地写出了小嘎子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B处形象地写出了两人______________的情景。
【4】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要体现出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式变换。(6分)
(1)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改为反问句)
(2)只要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大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改为双重否定句)
21、按要求写句子
(1)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改为拟人句)
(2)这难道不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恩泽吗?(改为陈述句)
(3)苏武此行肩负着平息边关战火,维护国家稳定和安宁的重任。(缩句)
(4)这次考试没考好,所以我不能灰心。(修改病句)
22、句子乐园。
【1】黄道婆学会了一整套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
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
【2】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改成双重否定句)
【3】我总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缩句)
【4】难道你不为他具有像梅花那样的美好品质而自豪吗?(改成陈述句)
【5】陈羽在学校里始终一贯表现得很好。
23、习作。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的记忆会伴随我们一生。你的童年有哪些难忘的经历?请你选取其中的一件事,写成一篇习作。
要求:1.题目自拟,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突出这件事的难忘之处。
2.书写工整,字迹清楚,语句通顺,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