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 信息时代,世界成了地球村,那些明星们无论出现在哪里都会引来一大群追星族,坐在家里点击他们的博客也成了一种时尚。
B. 自古以来,即使我们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也不无故挑起事端。
C. 爸爸一心扑在工作上,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
D. 客人要告辞了,你把他们送到门口说:“招待不周,请多包涵。”
2、下列选项中对句意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五彩斑斓的童年生活如同一串系在美丽丝线上闪烁着智慧与快乐的珍珠。
A.童年生活五彩斑斓 B.童年生活如同美丽的丝线
C.童年闪着智慧与快乐 D.童年生活如同一串珍珠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位医生的医术非常高明,给病人抽血时一针见血,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B.我打碎了妈妈的一个花瓶,然后用胶水把它粘得天衣无缝。
C.他这种遇到危险先想到他人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
D.听完老师讲的笑话之后,小刚龇牙咧嘴地笑了起来。
4、根据拼音和语境,在括号里写出正确的词语。
妈妈常沉浸在对童年时光的回忆中:在田园里追hú dié(_____),捉mà zha(______),对着蓝天nà hǎn(_____);也会学男孩子拍着xiōng táng(_____),握着quán tóu(_____),练习shuāi jiāo(_____);甚至有时候还在河边fàng sì(_____)地奔跑,把没人看管的xiǎo tǐng(_____)划走,见到大人来了吓得两腿chàn dǒu(_____)。
5、看拼音写词语
mǔ zhǐ jiē chù niǔ kòu yǎng zūn chǔ yōu fù yōng tuán jié miǎo xiǎo
( ) ( ) ( ) ( ) ( ) ( ) ( )
6、下面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横线上写出来。
①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________
②两只小鸟在枝头悄悄地说话。________
③牛羊像星星在身边闪光,牧草像绿云在脚下翻着波涛。________
④天上的云变幻多端,一会儿像只小白兔,一会儿像只大狮子,一会儿像只白山羊。________
⑤年轻人啊,谁又能不犯错误?________
⑥是谁给了我们幸福的家?是父母。________
7、巧辨双胞胎。(比一比,组成词语。)
暇(_______) 珑(_______)
假(_______) 拢(_______)
瑕(_______) 笼(_______)
遐(_______) 茏(_______)
羚(_______) 婉(_______)
拎(_______) 蜿(_______)
铃(_______) 碗(_______)
玲(_______) 惋(_______)
8、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暴怒——(______) 嶙峋——(______)
惊心动魄——(______) 劈波斩浪——(______)
9、阅读
绿色之都莫斯科
莫斯科是世界上绿化较好的城市之一,被称为“绿色之都”,平均每人拥有绿地3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占全市面积的40%,有11个自然森林、98座公园,占地约2000公顷。市区还有700多座街心花园,占地约1256公顷,加上湛蓝的莫斯科河、上千座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的教堂、为数众多的古迹及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 )的现代建筑,使它对游人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莫斯科是俄罗斯的首都,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心。玉带似的莫斯科河,自西向东,蜿蜒地经过列宁山下,向北绕过克里姆林宫南侧,然后折向南方流去。莫斯科也因河流而得名。仅次于巴黎的欧洲第二大城市莫斯科,是一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名城。它建立在七个高低起伏的山丘上,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蜘蛛网。莫斯科的街道呈环形和放射形,一条条林荫大道,一环环自市中心向外延伸。繁华的大街两旁和新建的住宅区内,林立着式样各异、(装饰 装扮)多样的建筑。入夜,万家灯火映彻长空,克里姆林宫的红星放射出宝石般迷人的色彩。
克里姆林宫和红场是全市中心。这座全世界都知道,非常著名( )的宫殿始建于1156年,它是历代沙皇的皇宫。宫殿中央,(挺立 矗立)着三座有名的天主教堂。
光洁的白墙,协调的比例,俨如古代骑士头盔的圆顶,使这些建筑物显得雄浑大方。红场在克里姆林宫的东面。在俄语中,红场是“美丽的广场”的意思。它辟于15世纪末,本是个贸易市场。沙皇政府经常在此发布政令,召集群众。十月革命后,红场就成了举行庆祝活动的地方。曾经用黑色和红色大理石砌成的列宁墓,就在红场一旁的克里姆林宫宫墙下。莫斯科气温较低,以前树木很少,曾被称为“沙漠城市”。自1928年起莫斯科开始进行大规模绿化,建立了从市中心向郊外辐射的八条绿色林带。市内有很多大小公园和街心花园,市郊还建立了11个自然森林区,过去曾一度绝迹的野鹿已繁殖到几万头。生态环境的(改造 改善),美化了市容,(调动 调节)了气候,使莫斯科摘掉了“沙漠城市”的帽子,成为全世界羡慕的绿色之都。
【1】用“/”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
【2】根据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从下面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举世闻名 金碧辉煌 错落有致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莫斯科被称为“______________”,平均每人拥有绿地30多平方米。
(2)莫斯科以前被称为“沙漠城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莫斯科是世界上绿化较好的城市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市内有很多大小公园和街心花园,市郊还建立了11个自然森林区,过去曾一度绝迹的野鹿已繁殖到几万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比喻句,是的画“√”,不是的画“×”。
(1)玉带似的莫斯科河,自西向东,蜿蜒地经过列宁山下。 (__________)
(2)光洁的白墙,协调的比例,俨如古代骑士头盔的圆顶,使这些建筑物显得雄浑大方。(__________)
(3)莫斯科的街道呈环形和放射形,一条条林荫大道,一环环自市中心向外延伸。(__________)
【6】莫斯科是怎样摘掉“沙漠城市”的帽子的?用“﹏﹏”画出相关句子。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刘姥姥入了座,拿起箸(zhù筷子)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来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爬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那里拿得动他?”说得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哎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的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1】这段话写的是________的场面。( )
A. 刘姥姥进大观园 B. 贾母请刘姥姥吃饭 C. 林黛玉进大观园
【2】众人为什么“先是一怔”?后来又为什么“上上下下一齐哈哈大笑起来”?
【3】这里是写________和________有意拿________取乐,目的是为了讨好________,让大家开开心。
【4】这段话着重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人笑的情形。
11、阅读理解。
威廉·格里辛格是德国著名医学家。由于他医术高明,前来就医的人总是络绎不绝,挤满了诊所,有的甚至要等上大半天才能见着他。为了能给更多的病人看病,格里辛格养成了做事利索、说话简练的习惯。他极不愿意浪费他人的宝贵时间,看病时只想知道那些最重要的情况。可是有许多病人不能体会医生的心思,他们总是反反复复地、添油加醋地描述自己的病情。唯有一个病人,令格里辛格难忘。
那是一天上午,诊所门被推开,进来了一位女病人,她一言不发地把手伸给了格里辛格。
格里辛格审视了一下她的伤势,问道:“事故?”“玻璃碎片。”女病人简短地答道。“何时?”“昨天早晨。”“已处理过?”“碘酒。”“还痛吗?”“感觉血液跳动。”
接着,格里辛格又仔细地检查了她的伤口,迅速地进行包扎,前后仅花了几分钟。
“费用?”病人最后起身问道。“真令人高兴,”格里辛格笑容可掬地回答道,“不用付钱,夫人。为您治病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
【1】画线的句子中“医生的心思”是____________;“他们”指___________;“添油加醋”是指______。
【2】概括第1自然段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格里辛格对那位夫人说“为您治病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这篇短文加一个合适的标题:_____________。
12、阅读
自由快乐的园子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1】文段中画“_____”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园子里的动植物们过着__________的生活。
仿照文段中画“_____”的句子补充下面的句子。
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借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植物,表现了园子里__________的生活。
【3】文段中“愿意”一词多次出现,这体现出园子中的植物的共同特征是( )
A.自由 B.无人管
13、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 )历经多少磨难,( )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 )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 )在怎样的境遇里,( )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梅花有什么样的秉性?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画上“____”。
【3】“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这句话运用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赞美了梅花_________的特点,借以歌颂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的民族精神。
【4】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把这些人物与相关的事迹用线连起来。
郑成功 抗击金兵,精忠报国
岳飞 收复台湾,维护国家统一
文天祥 不怕得罪洋人,虎门销烟
林则徐 抵抗元兵,守护大宋河山
14、课内阅读。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登时:______________ 不相干: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
【3】严监生临死前为什么努力伸出两个指头?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性格?
_________
【4】假如严监生还能说话,他可能会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空城计
街亭失守后,诸葛亮调兵遣将准备应敌之策。他调派停当,便先率五千兵马去运送粮草。忽然飞马来报,说司马懿带领大军十五万朝西城拥过来。这时,诸葛亮身边无大将,所带的五千兵马,一半去搬运粮草,只剩下两千五百兵马在城中。众文官听到这个消息,吓得脸色发白。
诸葛亮登上城楼一看,果然魏兵正分两路杀来。诸葛亮连忙下令,叫人藏起所有的旗帜,禁止人们随便出入及大声说话,却把四面城门打开,用三十个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倘若魏兵来到,不可乱动。诸葛亮自己则披上鹤氅,戴了丝织头巾,领着两个童子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
司马懿带军来到城下,见此情景心中大疑,连忙传下命令向北面山路退去。诸葛亮见魏兵远去,拍手大笑起来。众官惊奇,便问:“司马懿是魏国名将,带了十五万大军到来,见了丞相,为何退得这样快?”诸葛亮说:“他料定我平生谨慎,决不冒险,见如此模样,便怀疑会有埋伏,所以很快退走。我并非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决定如此。我们只有两千五百兵马,如果弃城逃走,也跑不多远,岂不被司马懿一个个捉住吗?现在他们一定从北边小路退走,我已叫关兴、张苞在那里等候迎敌。”部下听了,都十分佩服。
【1】读句子,把句中加点的词换成意思相近的词,写在括号里。
(1)他调派停当,便先率五千兵马去运送粮草。(______)
(2)司马懿带军来到城下,见此情景心中大疑。(______)
(3)他料定我平生谨慎,决不冒险,见如此模样,便怀疑会有埋伏。(______)
【2】诸葛亮在得知司马懿正带领十五万大军进攻的消息后,他都做了哪些准备?请用“____”在短文中画出来。
【3】司马懿来到城下,他是怎样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可以看出司马懿的性格具有哪些特点?( )
A.胆小懦弱 B.谨慎多疑 C.急躁鲁莽
【5】用自己的话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短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故事情节的连贯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你是司马懿,来到城下,你会怎么想?把你的想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内阅读
跳水(节选)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 )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1】在文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用“ ”画出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3】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孩子面临的危险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船长为什么要他的孩子往海里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监考老师
(1)“铃……”一阵清脆的铃声响过,一位身材魁梧的年轻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立刻停止了说话声。
这位老师脸有些长,浓密的眉毛下面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鼻梁高高的,靠近上唇留着一蓬胡须,使人一看就感到这是一位严厉的监考老师。
他先向教室扫视了一下,开始讲话:“同学们,今天是你们向学校和家长汇报小学学习成绩的时刻,要认真做,不能有一点马虎。”(2)停了一下,他又说:“接到试卷后不要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要集中精力看清题目,认真答卷。”
老师的开场白过后,开始发卷,只见他左手托着试卷,有时的拇指和食指一捏一张,一捏一张,准确而迅速地把试卷发到每个人的课桌上。试卷发完后,他强调:“填好班级、姓名,等第二声铃响过后再做。”
两次铃声的间隔仿佛很长,他又一次叮嘱我们:“要自信,要沉着,不要慌。先做简单的题目,把难题放在后面再做,认真审题,细心检查。”我注意到,他说话的语气中流露着亲切与期盼,传递给我们一股暖流。
第二次铃声响了,大家开始埋头答卷。
我做了一会儿,卷子上基础知识就做得差不多了,只剩下“阅读短文”这个“碉堡”横在我眼前。思考了片刻,我觉得不好做,这时我不经意的抬头看了监考老师一眼,没料到他也正望着我,目光却并不严厉,仿佛在安慰我:“不要紧张,努力!加油!”(3)静下心来,绞尽脑汁,终于攻下了这个“碉堡”。
教室里一片寂静,突然,我邻座的一个同学用力地甩着钢笔,还在纸上划呀,划的,大概是钢笔没水了。这时监考老师走过去,从兜里掏出一支金光闪闪的钢笔,默默地递给他,那个同学感激地望了老师一眼,又接着答卷……
交卷的铃声响了。同学们放下笔,老师依次收完卷,又仔细数了一遍,神情依然那么严肃而认真。当他快要离开教室时,这位不苟言笑的监考老师留给我们响亮的一句话:“今天大家的表现很好!我很满意。”说着,挥挥手,走出教室。同学们眼里闪着喜悦的目光,因为大家对这位监考老师也很满意。
【1】下面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最恰当的是( )
A.文章讲一位年轻监考老师给我们监考的事。
B.文章讲一位年轻监考老师让我们很满意的事。
C.文章讲一位年轻监考老师对我们很满意,我们也对他很满意的事。
D.文章讲一位年轻监考老师多次叮嘱、热心安慰、帮助我们,我们很满意的事。
【2】在文中的三个画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全部正确的是( )
A.(1)表示引用;(2)表示讽刺;(3)表示特殊含义
B.(1)表示省略;(2)表示特殊含义;(3)表示引用
C.(1)表示省略;(2)表示引用;(3)表示特定称谓
D.(1)表示省略;(2)表示引用;(3)表示特殊含义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大家对监考老师感到满意的地方( )
A.从外貌看亲切慈祥;
B.他说话的语气中流露着亲切与期盼;
C.他用目光安慰鼓励我;
D.他发卷准确迅速,收卷仔细认真。
【4】文章把“阅读短文”比作“碉堡”,这样写有什么用处?
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可以把文中对监考老师的外貌描写部分去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内语段阅读。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 )着他猴儿似的( )来( )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 )着腰,( )了裆,( )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走马灯似的( )了三四圈,终于三( )两( ),( )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 )( )( )( ),硬是( )不动他。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 )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 )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 ),咕咚一声,小嘎子( )了个仰面朝天。
(1)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动词。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欺负—— 破绽——
(3)用“____”画出描写小嘎子心理活动的句子。
(4)这段描写反映了嘎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19、课外阅读
坚守
①疫情将湖北省荆门市文峰中学教师李安学隔离在向桥村老家,眼看距离中考的时间越来越近,身为九年级班主任的他心急如焚。
②听到教育部门出台了“停课不停学”网络教学方案,李安学喜忧参半。喜的是隔离在家的孩子们不会虚度时光了,忧的是老家没有通宽带,手机信号时有时无,断断续续,网课怎么上。
③这些困难,对于一心牵挂着孩子们学习的教师来说不算什么。听人说山上信号好,于是李安学高举手机满山跑,四处寻找信号强的地方,终于,在山顶,他找到了一处信号相对较强的地方。没有直播架,他便衣架木棍齐上阵,自己动于做一个,春寒料峭,每天清晨6:30,他腋下夹着课本和备课本,肩膀上杠着一把老式木椅,手里紧握着自制的直播架,急匆匆地往山顶赶路,开启他的“主播之旅”。
④虽然李安学每天只有一两节数学课,但为了督促孩子学习,他依然坚持每节课“坐堂”,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时刻关注着学生们的学习状态,提醒他们准时进课堂,认真听讲,防止开小差。
⑤山顶的风呼呼刮着,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和千层底棉鞋,也抵挡不了冷风的侵蚀,不到两个小时,李安学脸颊冻得通红,手脚逐渐开始麻木。早餐和中餐都是妻子在山下做好送上来的,上山一趟至少要40分钟,由于没有保温盒,饭菜早已凉透,但他仍吃得津津有味。
⑥一个月来,李安学的网课从未间断过一天,他的身影成了山顶的一面旗帜。乡亲们看着委实心疼:“李老师,委屈你了,村里的条件可比不上城里哩!”他总是打趣地回道:“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孩子们马上中考,那是47个家庭的希望,我只是做自己该做的事。”
⑦2月25日晚上7时,为加强家校联系,调动学生和家长参与网络课堂的积极性,李安学顾不上天黑路滑,专门召开了一次特殊时期的网络家长会。夜幕降临,他打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上走,尽管这条路来来回回走了几十遍,他还是摔了两跤,膝盖上、袖口处全是泥,但他丝毫没有退意。
⑧李安学镜头打开的一到那,学生、家长、科任教师看到了他熟悉的“身影”,被他的这份责任与担当深深打动。李安学的事迹在全校传开了,一位学生家长听说后立即联系了电信公司,帮他加强网络信号。
⑨回想起这段“主播”经历,李安学笑眯眯地说:“山顶有寒冷,有风景,更有温暖。”
【1】从短文一、二自然段找出含有下列意思的四字词语。
(1)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____
(2)内心一半欢喜一半忧愁。____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五自然段中的外貌描写说明了李老师工作环境很艰苦。
B.最后一段中的“寒冷”与“温暖”互相矛盾,表述不准确。
【4】选择恰当的词语用“√”表示。
“李安学高举手机满山跑,四处寻找信号强的地方。”从这句话采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人物内心的(焦急、高兴)。
【5】对李老师评价准确的一项是( )
A.他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老师。
B.他是一个做事缺少灵活性,不会应变的老师。
【6】在“停课不停学”过程中,你是怎样学习的,写出两条与大家分享。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照样子,给句子换个说法。
例: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
1、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娘,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妈妈忘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端起搪瓷碗,觉得它很重。(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心灵中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家迈着轻松的步子和愉快的心情来到公园。(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妈妈问我:“你了解什么是诺贝尔奖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仿写句子)
老师教给我,要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他们的脸上充满着胜利的欢笑。(缩写句子)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成陈述句)
3外婆讲故事。(扩句)
4只有善于调查研究,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用划线的关联词语造句)
23、作文。
请从本单元所学的四篇课文中,选一篇写读后感。要求感想真实,内容具体,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