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成语与其主角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完璧归赵——蔺相如
B. 望梅止渴——曹操
C. 卧薪尝胆——勾践
D. 破釜沉舟——刘备
2、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甚聪惠( )
A.为什么 B.很 C.厉害
【2】孔君平诣其父( )
A.去,到 B.拜访 C.造诣
【3】乃呼儿出( )
A.你,你的 B.是,就是 C.于是,就
【4】为设果( )
A.帮助 B.替,给 C.因为
3、( )立( )为汉献帝。
A. 袁绍 B. 董卓 C. 刘协 D. 刘辩
4、课文综合回顾。
《红楼春趣》选自长篇小说《________》,作者是____代的________。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宝玉和黛玉等人一起在大观园里________的故事。结合课文内容,给文中的人物做一个人物卡片。
人物:林黛玉
性格:_______
主要表现:__________
人物:_______
性格:_______
主要表现:__________
5、理清脉络 内容梳理 第三步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昼耘田”、“夜绩麻”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全诗通过写田园农事,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2.《稚子弄冰》中的“脱晓冰”、“当银征”表现了孩子的________________,充满童真童趣。
3.《村晚》中两个“满”字写出了农村傍晚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衔”运用________________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6、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______________)
(2)“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________________)
(3)他皱着眉毛,脸上露出一种厌恶的神情。(________________)
(4)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________________)
7、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苦卓绝 坚________不屈 赴汤________火 严阵以________
8、把词语补充完整
( )( )不安 弱不( )风
心( )情愿 ( )天席地
应接不( ) 不可( )数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草船借箭(节选)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塞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诸葛亮选择借箭的天气是__________,时间是___________,说明他精通天文、气象,这也是他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
【2】仔细阅读选文,根据提示将情节补充完整。
船靠近曹军水寨→___________军士擂鼓呐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箭好像下雨一样”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船靠近曹军水寨、军士擂鼓呐喊时,鲁肃和诸葛亮的表现有什么不
同?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曹操不敢派兵出战的根本原因是( )
A.江上雾大。
B.诸葛亮带的士兵多。
C.曹操谨慎多疑。
D.曹操的水军战斗力弱
10、阅读
五彩的园子
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1】用波浪线画出文段中表示颜色的词语。(重复的只画一个)
【2】照样子写词语。
胖乎乎(ABB式):_________ _________
【3】画“_____”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
【4】这段话在描写蜻蜓和蚂蚱时侧重写它们的__________,而在描写蜜蜂时则侧重写它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各具特色,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
A.神态 B.颜色 C.动作 D.外形
11、阅读理解。
徐庶走马荐诸葛
徐庶(shù),字元直。他化名单福,投奔刘备。刘备非常高兴﹐拜他为军师。徐庶几番设计,帮助刘备大败曹军。败军回许昌﹐曹操大为惊奇,问左右:“不知何人为刘备出谋划策?”谋士程昱(yù)答道:“此人非单福,他是颍川的徐庶。丞相若用此人,召来不难。”便献上一计,曹操按程昱说的,派人把徐庶的母亲接到许昌,又让人模仿徐母笔迹,给徐庶写一封假信,让他速来许昌相见,以救母命。
徐庶是个孝子,他幼年丧父,弟弟徐康不久前也死了,家中只有老母亲一人,无人照顾。徐庶见信,泪如泉涌,只得拿着信去见刘备,把情况告诉刘备,请求能让他去与母亲相见。刘备闻言大哭,二人相对而泣﹐想不出什么好办法。第二日,刘备设筵席为徐庶送行。
刘备﹑徐庶骑着马出了城,至长亭,下马相辞。刘备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一程。徐庶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请您不要再送了,咱们就此告别吧。”刘备拉着徐庶的手说:“先生此去,天各一方,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说罢,泪如雨下。徐庶挥泪告别,刘备骑马立于林畔,目送徐庶。看着看着,目光被一片树林挡住。“我真想把这片树林砍光,好多看他几眼!”刘备以鞭指道。
忽见徐庶拍马而回,刘备喜出望外:“莫非先生改变主意了?”徐庶勒马对刘备说:“我因心绪如麻,忘了一件大事。有一位奇士,就在襄阳城外二十里的隆中,您何不把他请来,此人必有大用。”这个人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人物——诸葛亮。徐庶详细介绍了诸葛亮的才德,建议刘备亲往隆中相请。刘备欣然接受。
【1】本文中描写哭的词语很多,请找出四个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每段的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曹操设计诓徐庶→(刘备设筵送徐庶)→______→______
【3】故事中的几个人物,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结合具体事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曹操“挟母以令徐庶”的做法﹐有人觉得兵不厌诈,可取;有人认为不择手段,不可取。你认为呢?请表明你的观点,并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短文的结尾,你推测下面的情节会是( )。
A.煮酒论英雄
B.桃园结义
C.空城计
D.三顾茅庐
12、阅读
绿林深处白鹭飞
①初夏时节,风清日丽。我们终于来到了武安镇清泉村。
②绿绿的秧苗站稳了脚跟,正婆娑着散发出无尽的青春。稻秧田错落有致,田间阡陌纵横,沟渠流水汤汤,清澈澄碧。金色的阳光裹着绿色的风的衣裳,在树梢上舞蹈,在房舍间穿梭,在水洼洼里谈笑。白果树、杨树、桃树、桑树围着一坡又一坡的村舍低声絮语。
③走过一个又一个小山坡,车子停靠在一户人家门前。一棵高大的杏树遮天蔽日,树下落了一地浅黄的杏子。柴垛、沙堆间有小鸡呢喃着觅食,门前、草丛中有狗在撒欢。
④眼睛越过门前的稻秧田,对面是一片深绿色的杉树林,山林外围是嫩绿色的杨树,树林越深,绿色也渐渐由浅至深,至深处则似一块墨绿色的玉镶嵌在广袤的天际。林间不时地传出“咕咕嘎嘎”的鸟鸣。灌入耳郭的丝丝风声捎着鸟鸣声,不断涌动着你宁静的思绪。
⑤放眼望去,树木葱茏,绿荫滚滚。绿林上空,蓝天载着悠悠浮云,天蓝得纯净,云白得耀眼。阳光丝丝透进,在树林间快活地闪烁着,跳跃着,林间点缀着若隐若现的白色,像盛开的广玉兰花。定睛一看,枝头上正密密麻麻地停栖着上千只白鹭!不知是否林间有人惊动,一阵风过,一片白鹭群飞而起,正扑棱着翅膀向空中齐飞、滑翔,再栖落,翅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咕咕嘎嘎”的鸣声不绝于耳,让人疑是误入了“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千年诗行中!
⑥我们惊喜地走在田埂上,向杉树林近处走去。抬头仰望,丛林中,只见它们昂着高贵的头,君临天下。那雪白的羽毛,修长纤细的腿,体态婀娜如舞蹈的少女,姿态优雅又如高贵的绅士。有的在枝头筑巢,嬉戏逗趣;有的引颈吟唱,翩翩起舞。它们体态轻盈,或奋力展翅,跃跃欲飞;或相依相偎,成双成对,带给你一份喜悦与宁静……偶尔回头,也见绿绿的稻秧田里。时有一两只缓缓飞落在明净的水田边洗喙叼鱼,稻田便成了一幅嵌在镜框里的画。让人不由想起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诗句。
⑦暮色将近。一群群归巢的白鹭自由地滑翔,优美地降落,影影绰绰,还有几只在林间,辗转低回着翩然而落,在薄暮中构成一幅曼妙的剪影。
【1】“满眼都是绿色的世界。”这句话放在文章第几段的开头最合适( )
A.②
B.③
C.④
D.⑤
【2】仔细阅读短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绿林中的白鹭,先闻鸟声,再观其行。( )
(2)短文两次引用诗句,描绘的景象是一样的,表达的情感也是一样的。( )
(3)短文多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乡间迷人的田园风光。( )
【3】第⑤段是怎样描写白鹭的?请你至少从两个方面来评价这段话在表达上的特色和表达效果,分点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画“ ”的部分写了白鹭在枝头的种种活动,最后却说“带给你一份喜悦与宁静”,这前后是不是矛盾了?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从文中加点的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简单写一写。
_____
【2】从“七十二”这个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病人______。文中表现出沃克医生非常惊讶的神态的词语是:___。
【3】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 )作用。
A.点明中心
B.总结全文
C.承上启下
【4】“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指刘伯承有_________。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用______的语气。
【5】手术台上的刘伯承一直在默默地数着沃克医生的刀数。此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想一想,再写下来。
____
1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小羊圈”
祁家的房子坐落在西城护国寺附近的“小羊圈”。说不定,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因为它不像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
而是颇像一个葫芦。通到西大街去的是葫芦的嘴和脖子,很细很长,而且很脏。葫芦的嘴是那么窄小,人们若不留心细找,或向邮差打听,便很容易忽略过去。进了葫芦脖子,看见了墙根堆着的垃圾,你才敢放胆往里面走,像哥伦布看到海上有漂浮着的东西才敢更向前进那样。走了几十步,忽然眼一明,你看见了葫芦的胸:一个东西有四十步,南北有三十步长的圆圈,中间有两棵大槐树,四围有六七家人家。再往前走,又是一个小巷——葫芦的腰。穿过“腰”,又是一块空地,比“胸”大着两三倍,这便是葫芦肚儿了。“胸”和“肚”大概就是羊圈吧?这还待历史家去考查一番,而后才能断定。
祁家的房便是在葫芦胸里。街门朝西,斜对着一棵大槐树。在当初,祁老人选购房子的时候,房子的地位决定了他的去取。他爱这个地方。胡同口是那么狭窄不惹人注意,使他觉到安全;而葫芦胸里有六七家人家,又使他觉到温暖。门外呢,两株大槐树下可供孩子们玩耍,既无车马,又有槐豆槐花与槐虫可以当作儿童的玩具。同时,地点虽是陋巷,而西通大街,背后是护国寺——每逢七八两日有庙会——买东西不算不方便。所以,他决定买下那所房。
【1】祁家的位置在1—6号院中的(____)号院。
【2】祁老人选购这处房子的原因有安全、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1)图中葫芦嘴靠北的位置是祁家房子。(______)
(2)祁家房子位于葫芦肚的西侧。(______)
(3)大槐树是“小羊圈”的标志性参照物。(______)
【4】老舍先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语言风趣幽默、简练亲切、京味儿十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本材料节选自他的作品《四世同堂》,让你感受最突出的语言特点是 。你是从哪一句感受到祁老人对房子的喜爱的?用“____”画出来。
15、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手术台上,一向( )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 ),他额上( ),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作者是___。
【2】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是_______。
【3】“一次又一次”说明了_____。
【4】这段话中,通过描写沃克医生的_____,反衬出____。
16、阅读综合训练。
爱国将领吉鸿昌
吉鸿昌从天津被押解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了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他,要他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
就义那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 )地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1】梳理文章内容,补全思维导图。
敌人 | 妄图吓唬 | 亲自审问 | ____ |
吉鸿昌 | 平静以对 | ____ | 壮烈赴死 |
【2】联系上下文,透过人物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
(1)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_
(2)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中我读懂了:“平静”是因为____________,“厉声”是因为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括号里补充一个恰当的词语。
【4】读画波浪线的部分,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经典流传,趣读名著。
(1)根据左图目录,推测出它出自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___________》。
(2)故事第五回的写了“__________”和“反天宫 ”的事情。该章回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
18、阅读课文片断,并回答问题。(16分)
______________
1 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做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泸定城。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2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起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 )着短枪,( )着马刀,( )着手榴弹,( )着敌人①密集的枪弹,( )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3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面,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②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③奋勇向前,不考虑自身的安危,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里,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④狼狈地逃跑了。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1)给课文片断加一个小标题,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2)在这段课文的第二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表示动作的词。
(3)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换成相应的成语。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4)为每个自然段选合适的段意,把序号写在括号内。
第一自然段( )。
A.泸定桥的桥面。
B.两个团的敌人守住泸定桥这个天险。
C.夺取泸定桥的准备。
第二自然段( )。
A.我军发起总攻,冲到对面。
B.我军发起总攻,冲向对面。
C.二连突击,三连铺桥。
第三自然段( )
A.我军夺桥的经过。
B.我军在桥头跟敌人激战,夺下泸定桥。
C.敌人被我军打得大败。
(5)按照“桥上、桥下、对岸”的顺序用“│”线给第一自然段分三层。
(6)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党的号召”具体指下面哪句话?(在括号内打“√”。)
①“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
②“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 )
19、林黛玉进贾府(片段)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 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 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 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曹雪芹《红楼梦》
【1】这段文字中王熙凤的肖像描写的作用是( )
A.表现王熙凤的姿容俏丽。
B.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C.表现王熙凤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D.表现王熙凤服饰的高雅华贵。
【2】下列对人物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写其形,先使闻声”,王熙凤放诞无礼、先声夺人的出场是一种“宣告”:各位听着,我凤姐来了;也是一种道歉:老祖宗,我迟到了。
B.“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 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风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儿,真是圆滑之至。
C.“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王熙凤一心都在贾母身上,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
D.“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 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3】王熙凤初见黛玉时的表情变化是:___________。
【4】文中贾母以“凤辣子”介绍王熙凤,流露出贾母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老班长为我们牺牲在草地里,我们怎能不伤心呢?(改成陈述句)
2、妈妈对我说:“今天我要开会,你自己做饭吃。”(改成转述句)
3、雷雨前,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闪电和雷声。(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喂!老头,去博物馆怎么走?(改换成礼貌用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声巨响把我吓了一跳。(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说:“我明天去书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雪花落下来。(至少两处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同学们总是虚心热情地帮助我。(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改为双重否定句,句意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花性格孤僻。他在学习上有股钻劲。(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溪水多么清!(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同窗多年的情谊,我们不能忘记。(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亲爱的同学,你们的梦想是什么?你认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需要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和感悟,在下面题目的横线上填上一个你认为合适的词语(如:奋斗、努力、好学、团结、付出……),然后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400字。
题目:实现梦想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