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父亲笑着对客人们说:“都是家常便饭,大家不要客气啊!”

B.王小康同学上课思维活跃,经常信口开河,大家都很佩服他。

C.岳家军纪律严明,令出如山,打起仗来所向披靡

D.六月,骄阳似火,快递小哥依然在马路上穿梭忙碌。

2、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稀罕”的近义词是“稀奇”,反义词是“普通”。

B.“神机妙算、莫名其妙”两个词语感情色彩相同。

C.“改正错误”“成绩优秀”“教室宽敞”这三个词语搭配都正确。

D.“顶天立地” 意思是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形容形象雄伟高大,气概非凡。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是故乡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B.“一个个序齿排班”中的“序齿”就是按牙齿的多少排列顺序。

C.“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空城计”都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D.《景阳冈》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武松打虎的故事。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写出反义词

偏僻——   ——  

红火——   ——  

 

5、按要求写词语。

反义词:悠闲——____

硕大——____

笨重——____

近义词:聆听——____

充沛——____

渗透——____

 

 

6、猜猜下面的句子描写的是名著中的哪位人物,并用横向划出能让你判断出来的关键词。(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

(1)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 )

(2)两弯似蹙非蹙罥(juàn)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y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

7、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里改正

(1)我想把小手按在桃树支上带着一串花包……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

(2)垂柳把溪水当做梳装的境子山溪象绿玉带一样平静( )

(3)一双双小手拔动着浪花你拔我见笑哈哈( )

 

8、按要求填写词语。

 反义词:娇嫩——(   ) 平衡——(   ) 恍然大悟——(   )

 近义词:威吓——(   ) 索性——(   ) 不屈不挠——(   )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凭着一颗火热的心

  1970年春天,张海迪随着下放的父母,来到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

  她多想迈开双腿,扑向那翠绿欲流的万顷麦田,劳动时,让汗水流进泥土,去滋养那饱鼓鼓的麦粒。但是,她不能!她只能一个人坐在轮椅上,或躺在床上,留在静寂的小院里。有时不免黯然泪下……

  有一天,跟海迪比邻而居的一位大娘半边脸肿了,原来她牙疼病又犯了。又有一天,村里一个孩子病了,没多久却死了。海迪真想去探望患病的大娘和失去孩子的家长。

  我能不能帮助乡亲们干一点什么呢?十五岁的海迪想。

  她请求爸爸买来一盒银针,一本《针灸学》,一本《人体解剖学》。

  张海迪不管父母的劝说和医生的警告,总是日夜苦读,把两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她擎起一枚银针,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又在自己躯体上那尚有感觉的部位进行试验。

  仅仅三个月后,她可以用银针为病人治病了。耿其之大爷半身瘫痪,六年不会说话,她给治好了;王怀栋患了神经性肌肉萎缩,连一只吃饭的匙子都端不起来,她给治愈了;一个叫小宝的六岁男孩,站都站不起来,经她数百次针灸,小宝背起书包蹦蹦跳跳去上学了。

  一个瘫痪的小姑娘,要给病人扎针并不是一件那么简单的事,当海迪给病人治病时,上身的重量就全部压向那病残的腰部和臀部。时间一长,人就受不了,只得把右肋骨压在轮椅的扶手上。几年下来,她变得左臂细,右臂粗,脊椎骨也弯得变了形。

  但海迪的内心是欣慰的。数年来,她共治疗了一万多人次。她是个瘫痪的小姑娘,就凭着一颗火热的心,用一根小小的银针,给周围的乡亲们带来了温暖和欢乐。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黯然泪下:

(2)填空。

张海迪有时不免黯然泪下的原因是(   )。

仅仅三个月后,她可以用银针为病人治病了。说明(  )。

张海迪给病人治病扎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原因是(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滋养(     探望(     警告(     简单(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静寂(     火热(     温暖(     欢乐(  

 

10、课内阅读。

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1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刷子李技艺的高超?用“ ”画出来。

2用两个词语来形容刷子李的高超技艺:________________

3师傅刷人们都是怎样议论刷子李刷墙的?实际上是什么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黄继光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了。这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

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

进攻开始了,大炮在轰呜。战士们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就要到达597.9高地的主峰了。突然,敌人一个火力点凶猛地射击起来。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东方升起了启明星,指导员看看表,已经四点多了。如果不很快摧毁这个火力点,在黎明前就攻不下597.9高地的主峰,已经夺得的那些山头就会全部丢失。

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指导员说:“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指导员紧握着黄继光的手,说:“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手雷,喊了一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

敌人发现他们了。无数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一个战士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摧毁火力点的重任落在了黄继光一个人的肩上。

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战士们赶紧冲上去,不料才冲到半路,敌人的机枪又叫起来,战士们被压在山坡上。

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冲啊   为黄继光报仇   喊声惊天动地   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   占领了597.9高地   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

【1】给文章最后一段加上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推想下列词语的意思。

屡次:______________

惊天动地:______________

【3】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部队接到夺取高地的任务→( )( )

【4】品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指导员说:“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这个任务”指什么任务?从“坚定”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2)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想一想,此时的黄继光心里在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加点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怎样的情况下黄继光站起来了?他站起来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火车六年不到站

我到武警医院看望哥哥时,意外遇到两个老乡。他们是兄弟俩,弟弟因为车祸住进医院。

他弟弟能说能笑,只是走不了路,记忆力很差。他记不起任何人,除了他哥哥。

半夜,我听到弟弟说:“哥,什么时候下车,别忘了喊我起来。”“知道了。”

这样的对话,一晚上至少有五次。后来我才知道,弟弟是六年前春节回家时被车撞的,出事时刚下火车,醒来以为自己还在火车上。

这天,弟弟吃了药,睡得很沉。他找到我,说:“你去不去逛街?”我说:“去。”

他说要去买件衣服,很久没有买新衣服了。我们乘船过去,他却来来回回逛了好几趟。最后,他买了只烧鸡,说他弟弟从小就爱吃烧鸡。

准备往回走的时候,他看着手表惊呼:“下午4时了,弟弟一定醒了。”我们飞快地往回跑,到了江边,发现一只船停在岸边,没有看到开船人。我安慰他:“你弟弟醒来,护士会照顾他的。”他不听,开始脱衣服。

我惊呼:“你干吗?”“我游过去。”“天这么冷,你会冻坏的!”

他挣脱我的手,跳进江里。那可是冬天啊!

我看着江面,他把衣服和烧鸡顶在头上,一点一点地向对岸游去。直到他上岸,我才松了口气。他在对岸向我挥挥手,然后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我回到医院,看到他换了衣服,坐在床上看着弟弟吃烧鸡。弟弟好像哭了很久,一边抽泣,一边吃烧鸡:“哥,我以为你先下车了呢。”“怎么会呢?要下车,我一定会喊你一起的。”

弟弟点点头:“那我们大概什么时候可以下车?”他肯定地说:“明天就到了。”

我转过头,泪流满面。这路真长,火车一坐就是六年,也许,还要坐很多年……

【1】文章重点描写了哥哥担心弟弟醒来,着急赶回医院的情形。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作描写,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惊呼→____________→跳进江里→_______,这些词语体现了_______

【2】文中两次写到弟弟和哥哥的对话,试分析两次对话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将题目改为“那车一开,就是六年”更贴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线索明晰,情节简单。

B.本文运用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C.文中的哥哥非常善良,富有责任感,令人心生敬意。

D.本文通过刻画哥哥这个人物,赞美了不离不弃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真诚、善良等美好品德。

13、课内阅读

给一个鼓励的眼神

三个孩子在赛跑中倒地,三位母亲的反应却迥异:一个身体力行,拖着孩子跑;一个破口大骂,不顾这是赛场;第三个,则为孩子送去了鼓励的目光。

最终,三个孩子都跑到了终点。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但我们不妨揣测一下三个孩子的心情:第一个孩子,体力消耗不大,顺利到达终点,想必心中暗喜;第二个孩子,挨了母亲一顿批评,肯定委屈不已;第三个孩子,虽已大汗淋漓,却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看来,故事仍未结局,三位母亲的不同的教育态度所造成的影响还深得很呢。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跌倒的时候,但母亲的手能伴你终生吗?这时,我们需要独立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而这些却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品性。于是,我们向母亲发出恳切的请求:跌倒时,请给我们一个鼓励的眼神吧!

我们不需要手,那会助长惰性的依赖;我们不想要指责,那会打击稚嫩的心灵;我们只需要一个鼓励的眼神,给我们一个鼓励的眼神就够了。从母亲的眼神里,我们能读到坚强,悟到独立,感受到母亲的爱意。期间,或许会多一分肉体的苦楚,但,生命的旅程中,也许会少一些障碍。

有这样一则故事,小溪问母亲怎样才能成为瀑布。母亲说,当你到达悬崖的尽头就会明白。小溪告别了母亲,在山间匍匐前行。历尽艰辛,小溪终于攀上悬崖,奋力向前一扑,生命终于放出了异彩。

或许,我们现在正如小溪,力量不算强大,阅历也不够丰富,但我们已知道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浆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桃花心木是一种上等木料,然而养它的人却故意将它放到野外种植。只是因为,不确定的环境,能让它学会坚强健康地成长。

双脚磨破,就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破,就让荆棘变成杜鹃。在母亲期盼的眼神注视下,我们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迥异( )   揣测( ) 恳切( ) 坚强( )   告别( )

【2】将下面的反问句改成一般的肯定句。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跌倒的时候,但母亲的手能伴你终生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个孩子倒地,母亲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做会助长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孩子倒地,母亲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做会打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个孩子倒地母亲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做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溪之所以能成为瀑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养桃花心木的人故意将它放到野外种植,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济沧海”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你是赛跑中的一个孩子,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写出你真情实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片独特的叶子

①我知道,救小孩子,要多鼓励。但面对天性活泼的三年级学生,”像是面对一群吵闹的小麻雀,让人束手无策。以李东为代表的一部分同学最为大胆,上课从不认真听讲,也不按要求完成作业,坐相,每堂课都是东倒西歪。我对他们说了无数次“你真棒!”“你真乖!”“你真聪明!”他们夸奖照收,课堂照闹。

②一次,我在走廊行走,突然看到墙上挂着的学校办学理念:“人人向上,个个出彩”“你就是那片最独特的叶子”……我眼睛一亮,有了。

③第二天上课,我给全班同学分享了“人人向上,个个出彩”的理念。我说:“向上,就是每天都有进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出彩,就是每天都在变化,向好的方向改变。班级是一棵火树,如果你能成为一片出彩的叶子,我就奖励你一本诗集《心灵的散章》。”教室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

④效果真的很好,很多同学马上态度就转变了,连平时最调皮的那几个孩子作业也认真了。班级的大树上长出越来越多独特的叶子。当然,我也说话算话。对那些向上了、出彩了的同学都奖励了散文诗集。课间十分,我看着孩子们举着诗集在同学间炫耀,真的很自豪。很多孩子不停地抚摸着书本精致的线装,不停地问:“老师,我出彩了吗?能得到您的奖励吗?”

⑤唯独李东,让我很恍心。他像是一片睡着了的叶子,书不会背,听写仍然错一大片。最大的变化就是每天听班级三分钟的阅读分享时,他坐姿端正,听得很认真。虽然他一直在努力跟着,但我从来没有让他上过讲台,谁敢说他没有一点点进步呢?我心里不禁有些惭愧了。从此,我慢慢给李东加分,希望他能得到我的奖励。

⑥六月,骄阳似火。教室里像个蒸笼,闷得透不过气。课堂上,我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地上课,同学们正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一只小手悄悄地举了起来。“什么事?李东。”“老师,我要上厕所。”“又是他。”同学们叹气道。“好,你去吧。”我不耐烦地说。同学们正在回答问题。“报告!”“进来!”“呀,怎么端着一杯水,你不是上厕所吗?”全班同学一下子用惊奇的目光盯着他。

⑦李东涨红着脸,小心翼翼地端着水杯走进教室。“老师, 您讲课声音都嘶哑了,我知道您口渴了,请假出去铪您倒杯热水润润喉咙。”他说完腰弓成90度,两手笔直地伸出,礼貌地把水递给我。我看着水杯,热气在空中缭绕,慢慢向上、向上。我的眼睛湿润了,同学们看李东的目光也不觉有了改变。我放下课本,眼里流露出赞赏的目光,接过热水喝了一口。真甜啊!

⑧一直看着我的李东,露出天真的笑容,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吗?”

⑨我心里一颤,心弦仿佛被拨动了。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我激动地伸手从讲台上拿出一本《心灵的散章》,“孩子, 你出彩了,你比任何人都出彩。因为你懂得……”

⑩我铿锵的声音突然嘶哑,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作者 潘银璋 摘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束手无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情节,在表格内将相关内容补充完整。

情节

“我”的心情变化

李东不爱学习

忧心

李东听阅读分享很认真,但“我”从没让他上台分享

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直线的句子。

教室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

________________

【4】默读第⑦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用不同的批注符号批画下面句子中的关键词句,并在横线上进行赏析。

李东涨红着脸,小心翼翼地端着水杯走进教室。“老师, 您讲课声音都嘶哑了,我知道您口渴了,请假出去给您倒杯热水润润喉咙。”他说完腰弓成90度,两手笔直地伸出,礼貌地把水递给我。

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理解文末第⑨段的含义,表达了我此时什么样的情感。

我心里一颤,心弦仿佛被拨动了,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我激动地伸手从讲台上拿出一本《心灵的散章》,“孩子,你出彩了,你比任何人都出彩。因为你懂得……”

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阳光下的守望

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正值高考,母亲就站在六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母亲脸上满是豆大的汗珠,汗水早就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发白的头发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了一尊雕像。

树阴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阴下,母亲神情肃然的脸上挤出了浅浅的笑,小声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人再劝她。

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半个小时,也许是一个小时,母亲就像一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见呼唤多声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我常常把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我的学生听,学生说,这个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无味的说教。

【1】文中刻画母亲的形象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如第①自然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和动作描写。第⑦自然段主要使用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描写。

【2】第①自然段中“盯”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 ”画出一处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4】家长们“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人再劝她”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

A.母亲不肯听从大家的劝告。

B.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们都有着同样的心情,母亲对孩子的爱,家长们都能理解。

C.其他人都牵挂着自己的孩子,根本没有注意到母亲。

D.大家被母亲长久伫立的行为感动了。

【5】文中的母亲的守望令人感动,但是也有人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母亲应该学会放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联系本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我们跳下车子,走进一个海滨浴场,站在高高的水泥平台上放眼望去,只见辽阔的海面上细波如鳞,那灰色的海水远接苍茫的天际。水面上没有帆影,没有海鸥,也没有一只其他的水鸟。这天游人不多,他们都坐在岸边的阴影里,观赏着这沉默的海。

我们拾级而下,也来到岸边。我发现脚下的海水在轻轻涌动,泛出一种奇特的光晕,五颜六色,像彩虹似的变幻。我蹲下去,在水底捞了一把,捞上来的细沙中,混着些白色透明的小颗粒。主人告诉我:这是盐的结晶,而那变幻多彩的光晕正是这些结晶体反射出来的。死海其实是个内陆湖,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水中含盐量特别高,达33%,竟高于一般海水的九倍!任何生物都不能在这样的水中生存,死海因此得名。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   )。1%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

变幻:  

沉默:  

(3)想一想带点字之间有什么关系,照样子各写两个。2%

辽阔——(   ) (   )五颜六色——( ) ( )

(4)摘录文中的比喻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4%

这句话把(   )比作(   )。

(5)填空。4%

①“沉默的海具体是指(   )。

②“死海得名的原因是(   )。

(6)概括第一小节的节意。2%

 

17、课外阅读。

雨娃娃

在这奇妙的大自然中,有温顺的风婆婆,有可爱的雨娃娃,还有那让人(    )的闪电!哎!还是那可爱的雨娃娃最让我舒心。

沙啦啦,沙啦啦——你瞧!是谁在唱歌?是风?是雷电?不,是伟大的歌唱家——可爱的雨娃娃!他们只有一种声音吗?不,你瞧!(     )的雨丝散落在地上:嗒嗒!嗒嗒!是哪位伟大的歌唱家谱成的音符吗?啊!他们又变声了——哗哗!哗哗!是哪位伟大的歌唱家写出的抒情散文吗?哎!还不都是那些调皮可爱的雨娃娃啊!

你瞧!他们又来了!雨丝在欢快地跳着舞呢!②他们一会儿斜着跳,一会儿横着跳,一会儿又竖着跳,(__________)的舞姿伴随着他们度过美丽的时光!③在这无比美妙的雨声中,我也参加了雨珠们举办的音乐会,让我大饱耳福,雨珠们是那么用情地在歌唱,那么用心地在演奏!听了就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太神圣了!

【1】将下面的词语填入文中相应的括号内。(填序号)

A.多姿多彩 B.惊心动魄 C.飘飘洒洒

【2】用“  ”画出最能表达作者对雨娃娃的喜爱的句子。

【3】理解句子,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句①主要运用了比喻和设问两种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B.句②运用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雨的声音。

C.句③是作者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4】读本文,写出与课文的异同。

(1)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外阅读。

失根的兰花(节选)

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太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就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

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以后,祖国已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1与“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2第1自然段中,作者先后到过的地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真的可以到处为家吗?后来作者的思想有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自然段中画“____”的说法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

“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

“_______________。”

芦花村的孩子们,雨来的好朋友铁头和三钻儿几个人,听到枪声都呜鸣地哭了。

【1】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

【2】照样子,写词语。

飘飘悠悠 _________ _________

呜呜地_________ _________

【3】照样子,写句子。

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

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句子创作沙龙。(3分)

(1)小嘎子要扳倒小胖墩儿是那么容易的事?(改陈述句)

 

(2)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改比喻句)

 

(3)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缩句)

 

 

21、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换。

1.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都会产生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我都不怕,我不会怕廉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下面的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1)不好好学习,不能取得好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都是你自已找的,我帮不了你的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别人能办到的事,我们就能办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耕耘没有收获,不学习没有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冬天来了,春天不会远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

题目:他(她)

生活中,谁感动、生气、陶醉、伤心、兴奋……的样子让你印象深刻?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回想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把这件事写下来吧。

要求: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