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楼兰终不还。(          )

A.使破坏。

B.使分开。

C.突破,破除。

D.打下、攻下。

2、下列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反问)

B.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比喻)

C.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比喻)

D.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夸张)

3、下面是某校五年级同学学习、生活习惯调查统计表,根据表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调查内容及次数

3 次以上

1-3次

0-1 次

每周自发体育锻炼

12.3%

17.8%

69.9%

每周主动看课外书

11.2%

28.6%

70.2%

每周使用手机上网

42%

43.6%

14.4%

 

 

A.该校五年级学生每周用手机上网次数远远超过体育锻炼次数。

B.该校五年级学生具有主动看课外书的习惯。

C.该校五年级学生自发进行体育锻炼人数并不多。

D.建议该校学生要少用手机,多看课外书。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将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谁言寸草心,_________ 

(2)___________,南望王师又一年。 

(3)_________,夜静春山空。  

(4)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 

(5)白日放歌须纵酒,___________ 

(6)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

5、课文精彩回放。

1.天行健,           

2.有志不在年高,           

3.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4.“怪生无雨都张伞,         出自宋代诗人         ,从中你体会到了两小童        的特点。请你再写出两句反映儿童生活的诗句:                  

5.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    ,就像只用绿色    ,不用墨线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轻轻流入云际。

6.《将相和》中的是指       是指       ,文章通过               三个故事讲述了他们之间由不和和好的经过。

7.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两种新的文学形式,其中《半截蜡烛》属于        

8.《烽火戏诸侯》告诉我们古人用     传递敌人入侵的信息,你现在经常通过          获得信息。

6、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成语。

(1)幸亏司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时调整方向,才避免了一场事故。(动作迅速,眼光敏捷,形容机灵敏捷。)

(2)八百米比赛即将举行,选手们一个个__________________,一幅跃跃欲试的样子。(挥舞拳头,擦揉手掌,形容行动之前,心情激动,精神振奋。)

7、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小人长戚戚。

2.乡村四月闲人少,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短笛无腔信口吹。

4.吾盾之坚,__________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甲骨文是刻在__________________上的文字,主要在_________时期使用。它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

(2)魏晋时期有了楷书。“楷”是_________的意思。楷书字形方正,笔画_________,比_________更加便于书写和认读。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乡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又过了三四年,我上了六年级。老师开始给我们上生物课。有一次,年轻的女教师板着面孔本正经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有的科学家认为,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费奥多罗夫!……你笑什么?再笑就从教室里出去!”

“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

教室里一阵笑声。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气得脸色苍白,大步朝我走来。

“费奥多罗夫!……你立刻从教室里出去!……”

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窘迫——____)     羞耻——____)  

幸好——____)     误会——____

2读句子,选择省略号表达的意思。(填序号)

①表示省略的语句;     ②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③表示想说的话被打断了

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____

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____

3“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我”的笑声被年轻的女教师认为是不怀好意?你能解答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文段最后一句话,请你解释它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本段文字是对牧场的(   

A.动态描写

B.静态描写

【2】这段话对“真正的荷兰”主要表现在(   

A.挤奶人十分认真

B.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

C.夜晚的宁静

【3】在这一段中,作者通过描绘_________________的挤奶人,_________________的牲畜,_________________的夜晚,表现了荷兰牧场的_________________之美

【4】朗读这段文字时,要用_________________的语调,语速_________________

【5】“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是作者第四次在文中强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  )历经多少磨难,(  )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  )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  )在怎样的境遇里,(  )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cún chún)   气(gú gǔ)   性(bīn  bǐng

2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3用“____”画出文中的排比句;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4梅花有什么样的秉性?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画上“____”。

5“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这句话运用______的修辞手法,赞美了梅花_______的特点,借以歌颂中华民族_________的民族精神。

6梅花与_____________并称为“岁寒三友”。你能写出一首描写梅花的诗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中的“他们”是指 ______________。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翠墨带着几个小丫头子们在那边山坡上已放了起来。宝琴也命人将自己的一个大红蝙蝠也取来。

宝钗也高兴,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都放起来了。独有宝玉的美人放不起去。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急的宝玉头上出汗,众人又笑。宝玉恨的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顶线就好了。”宝玉一面使人拿去打顶线,一面又取一个来放。大家都仰面看天上,这几个风筝都起在半空中去了。

1当宝玉的风筝放不起来时,他是怎么做的?把相关语句画上“____”。

这些语句从____________(描写方法)这几个方面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_形象。

2宝玉的风筝放不起来,黛玉说是____________的原因,从黛玉所说的话中,可以看出她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3结合上下文,思考下面的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选一选。(填序号)

A.性情随和、温柔大度

B.率性多情,敢说敢作

C.争强好胜,口齿伶俐

贾宝玉____  薛宝钗____  贾探春____

13、品读课内语段,完成练习。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母亲:“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训罢,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偶尔——________   唯独——_________   训斥——_________

2选文的前两句通过“不甚在意”和“分外爱惜”的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

3用“____”画出选文中描写外祖父动作的句子。

4“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我”害怕是因为_____________;“我”奇怪是因为____________

5“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

A.外祖父认为这么白的梅花不应该弄脏。

B.外祖父认为这幅墨梅图价值连城,不应该弄脏。

C.外祖父认为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是有气节的中国人的象征,是不容玷污的。

14、阅读理解。

摔跤(节选)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A.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B.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选段中的加点字写出了小嘎子动作的____。“_______”说明小嘎子摔跤压根儿没想以实力相抗,由此可见他具有______的特点。

【2】选段中“_____”这些动作是小嘎子处于劣势时积极开动脑筋想的办法,突出了他______的特点,同时还可以感受到他______的心理。

【3】选段中A、B两处画“  ”的部分,A处生动地写出了小嘎子_____的性格特点;B处形象地写出了两人_________________

【4】想象一下,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后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理解。

《景阳冈》节选

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呵呀!  ”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巴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

武松再来青石坐了半歇,寻思道:“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我却怎地斗得他过? 且挣扎下冈子去,明早却来理会。”就石头边寻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挨下冈子来。

【1】这两段话节选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我还知道跟武松有关的故事,比如: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中描写老虎拿人的主要动作是:_____________,武松躲避老虎的主要动作是:_________,武松打虎的经过体现出了武松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我可以推测出“霹雳”的意思是:____________,“一兜兜将回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4】请用“______”画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

【5】说说,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武松_______的性格特点。

16、   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我家住六楼,每天清早 8 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

他就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

“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 5 点钟就起床,每天要为二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少年每天大汗淋淋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 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

7 月下旬的一天,少年送报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 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啜饮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 5 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转眼到了 8 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

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 8 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 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得不知说什么,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本文的主人公是( )。

A.送报少年 B.“我”的儿子 C.“我”

2对画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送报少年工作很认真负责,对人很有礼貌

B.“我”并不十分了解送报少年的情况

C.送报少年的工作强度大,任务重

3“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这句话表明送报少年( )。

A.他上学去,不送报的原因

B.他了解爸爸的情况,体贴爱护爸爸

C.他对爸爸身体差的情况十分了解,所以不送报

4短文通过_____描写、_____描写、_____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5文章的题目是“送报少年”,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去写“我”的儿子?

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不能搞特殊”

李讷是毛泽东的小女儿。1947年,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纵队生活极端艰苦。由于粮食供应困难,大食堂每天两顿都是盐水煮黑豆。当时,李讷只有7岁,但毛泽东并没有因为女儿年龄小就允许别人对她格外照顾。在毛泽东的(严格  严厉  严肃)要求下,小李讷总是同卫士、保姆、战士们一起吃大食堂的盐水煮黑豆,从小就经受了(艰苦  艰难  艰巨)生活的考验。

20世纪60年代初,李讷正在北京大学读书,她和普通学生一样吃住在学校,只有星期六才回家一次,回家时,她也是和大家一样挤公共汽车。正因为如此,刚上学的一段时间里,同学们都不知道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寒冷的冬天来临后,由于天黑路远,卫士长担心李讷一个女孩子晚上回家路上不安全,就瞒着毛泽东派车去学校接李讷。此事被毛泽东觉察后,他(严格  严厉  严肃)地批评了卫士长,并说:“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不管卫士长如何解释,毛泽东还是不容置辩地命令道:“不许接,说过就要照办,让她自己骑车子回来。”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特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容置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括号内用“√”选择恰当的词语。

3短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两件事,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_____的品质。

4读了短文后,我最想说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加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夹竹桃不是最美丽的。 夹竹桃最值得我留恋回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专项训练。

围魏救赵

①战国时期,魏惠王派庞涓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危难关头,赵王向齐国求助,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作为赠礼。齐威王应允,派遣田忌为大将,命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解救赵国。

②很快,田忌和孙膑率领的齐国军队来到了魏国与赵国的交界之处。

③田忌提出直接带兵前往赵国的邯郸,与魏军战斗,以阻止魏国军队攻打赵国。孙膑却觉得这样做不好,他向田忌进言:“将军,生活中我们想要解开杂乱的绳子,不会用拳头去用力捶打;军事上,我们想要阻止一场战争,也不用亲身参与到搏斗之中。现在魏国精兵倾巢而出,如果我们直接去邯郸援助,必然会和魏军进行一场大战,虽然能解救邯郸的危急,避免不了我军的重大伤亡。若我们假装攻打魏国的都城,庞涓听到魏国有难肯定会带兵回国援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自解。我们再在中途伏击庞涓,魏军没有防备,肯定会被我们打败。”

④田忌觉得孙膑的建议非常有道理,就按照他的计策,带领军队攻打魏国的大梁。消息一传出来,庞涓果然马上停止攻打邯郸,慌忙带领魏国的精兵回国支援。孙膑提前派了一路齐军埋伏在魏军的必经之路桂陵,等魏军奔到桂陵时,齐国军队忽然发动袭击。由于长途跋涉,魏国的军队非常疲惫被齐军打得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留的部队,狼狈地退回魏国首都大梁。

⑤经此一战,齐国军队大获全胜,赵国的危难也得到了解除。

1仔细阅读短文,绘制齐军的路线图。

2认真阅读第③段,根据孙膑的思维过程填空。

从画“________”的词中可以看出,孙膑是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3读画“﹏﹏”的部分,如果让你写一个解开杂乱的绳子的办法,你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喂!老头,去博物馆怎么走?(改换成礼貌用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声巨响把我吓了一跳。(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说:我明天去书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雪花落下来。(至少两处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同学们总是虚心热情地帮助我。(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改为双重否定句,句意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花性格孤僻。他在学习上有股钻劲。(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溪水多么清!(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同窗多年的情谊,我们不能忘记。(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这条长汉,倘或醉倒了时,怎扶的你住?(改成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2)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40分)

选择一件使你难忘的事写下来,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语

句通顺,标点准确,书写工整。题目自拟,字数在4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