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面是现代小诗《笋》的诗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春天里        ②想来打听    ③悄悄地

④花开的消息    ⑤拱出大地    ⑥树绿的秘密

A. ①⑤③②④⑥   B. ③⑤②①⑥④   C. ⑤③②①④⑥   D. ②①⑥④③⑤

2、证婚人要在婚礼上表达对新郎新娘永结同心的祝愿,下列现代诗中最适合引用的一项是(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B.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D.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走红网络的“锦鲤”象征好运,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不能只靠“锦鲤”,更需要政府从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治理效能等方面入手,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B.作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商帮,浙商应制定自己的规矩,树立自己的形象,帮助浙江的民营企业家适应现代商业的规则,走好经济长远发展的道路。

C.依托海量的普查成果,我国建成了包括重要地理国情要素、遥感影像及其他相关内容组成的地理国情数据库。

D.全球2000多位科学家经过跨国的联合攻关和数年的不解努力,人类史上首张清晰的超级黑洞照片终于在今年面世,引起广泛关注。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没有泯灭对雅的欣赏和渴望,  ① 我们处在财富英雄时代,  ② 每个人都尽最大的努力去追求财富,社会承认并激励对财富的正当获取和拥有,  ③  我们多是俗人。  ④  在内心深处,这个民族特有的“雅”基因时刻在提醒着我们:  ⑤  拥有财富,我们  ⑥  应该有文章书画弹琴围棋相伴的生活,我们向往彬彬有礼的世风,我们要做谦谦君子。

 

A.

/

其实

因此

可是

不仅

B.

固然

或者

于是

然而

/

C.

虽然

几乎

尽管

但是

除了

D.

即使

/

所以

进而

除非

 

 

A. A   B. B   C. C   D. D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华(qīng)   可(nìng)   心病(guān)   首回望(qiáo)

B. 接(liàn)   口(chuāng)   春寒(dào) 花惹草(niān)

C. (tiě) 文(fán) 发财(hèng)   按不住(nà)

D. (fǎn) 护(bì)   击机(jiān)   呱坠地(gū)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遗憾莫高窟

张晓惠

特喜欢舞剧《丝路花雨》中伎乐天(飞天)的飘逸、灵动,他们使在凡间行走的吾等之辈有了飞翔的幻想。那女主角英娘身着绚丽的裙衫反弹琵琶的舞姿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左膝微弯,右腿略收于左膝,左胯送出,张开双臂向上向后,举着一柄琵琶。舒展又典雅,含蓄又风情。这就是我心中最初的莫高窟。当跟随着莫高窟那位身着黑色上衣银色短裙的讲解员在一个个洞窟中转悠时,灰暗的灯光使我这视力不好的人看不见一位飞天,瞪大眼睛寻来看去,御风翱翔、翩翩起舞的飞天我真是一个也没看见,只看到人面蛇身的女娲、翱翔天际的凤鸟凌驾太阳的飞车,还有大大小小的佛。几个洞窟下来,我忍不住发问:飞天在哪里?讲解员头也不回,用手电筒不经意地向洞壁晃了晃,说:处处有飞天。那不是吗?

模糊中终于看见,顶壁上似乎有几根圆润又流畅的线条。这线条勾勒的是飞天的裙袂吗?我还没分清是几位飞天在飞舞就被吆喝着去下一个洞窟了。我说:怎么没有画册上的色彩瑰丽?我又问:如何不见《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那种曼妙舞姿?那普通话字正腔圆却不带丝毫情感,职业性解说的姑娘面无表情地把我上下打量一番,说:你是搞敦煌研究的还是舞蹈爱好者?最好都像你这么感兴趣,还都有大把大把的钞票。话音未落又掏着钥匙吆喝着游人向下一个洞窟走去。丢下我一个,静静地伫立在莫高窟第三层的崖壁之间。

开凿在鸣沙山崖壁上的莫高窟有492窟洞窟上下五层,高低错落,迤逦绵延。但栈道蜿蜒曲折,楼阁巍峨兀立,这样的景象与我来之前想象的苍茫间的古朴,古朴间的荒凉之景象很不一致。更大失所望的还不是没见着想象中的瑰丽的飞天,是那将莫高窟生硬拦起的绿色栅栏,是那将每一个洞窟冷漠地锁起的金属门,是那不能随心所欲选择洞窟观瞻只能跟着解说员的机械和匆忙。我魂牵梦萦这么多年,就这样跟着人流急匆匆地“游行”,连千佛洞都观瞻不到,且只能无序地看几个洞窟,真是不甘!

可我知道,真的知道,这些自公元366年始建,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等十多个朝代的苍老的壁画实在经不起大量的观者观瞻了。窟室、塑像、壁画、雕饰,或壮丽浓烈,或深邃逼真,或细密流畅,许多精美绝伦的壁画和彩塑已经黯淡或者损伤,早已不再光彩夺目。我想起樊锦诗这个名字。樊锦诗是敦煌研究院院长。这位女性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敦煌研究和保护事业。她23岁时就在极其简陋和恶劣的条件下对莫高窟进行研究。是她提出关于敦煌石窟也必然从诞生走向衰退的观点,是她提出筹建数字敦煌、保护敦煌、展示敦煌三大综合中心的远景规划。

莫高窟的对面,有一条小河,几株金色的向日葵在热浪中摇曳。小河的那面分布着几座小小的塔。那座圆顶的,就是那个为了一壶浊酒几块银圆,将莫高窟文物拱手送给斯坦因、伯希和与大谷光瑞等国际大盗的千古罪人王圆箓的圆寂塔。王圆箓也算长眠在此,目睹着莫高窟的兴衰存亡。这个姓王的道士在被人唾骂之时,会偶尔将眼光投向大英博物馆吗?心中是不是也有点些许得意:骂我呢!你看,我卖出去的东西不是得到很好的保护了吗?

四周一片静谧。

如果能给予莫高窟的研究与保护以更好的设施与条件,也许樊锦诗们的计划将不再是纸上的梦想。

如果有意识地培养更多的莫高窟研究者,也许可以令更多专业的目光关注这窟壁、藻井和人字坡上的壁画。

如果能给予莫高窟的研究人员以及讲解员相对丰厚的薪酬——毕竟这儿的气候与工作条件很艰苦——也许这块东方瑰宝能在沙洲中向世人展现出更美的佛教世界和永恒的艺术世界。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已是晚上8时了,敦煌的太阳依旧高蹈着长天。这世界可以“如果”,但有许多“如果”岂是我一个写作者可以实现的?这人间的“也许”更是存在着若干的可能与不可能。将“如果”“也许”这两个词变成现实,真的会实现奇迹——一个积聚着智慧感悟与历史沧桑的莫高窟,一个古拙又厚重、神奇又雍容的新敦煌。

那么,我的敦煌梦,将不是残梦。

我将,再次、再次地朝拜这非个体生命一次就能解读、能感悟的莫高窟、大敦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头也不回”“面无表情”等词语表明讲解员工作态度不好,从文中看,作者对这位讲解员有所不满,但又能体谅她。

B.敦煌石窟历经十多个朝代得以保存下来实属难得,现在,由于接待大量的观瞻者,石窟内的壁画、彩塑变黯淡或受损伤。

C.文章多次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如文章后半部分“如果”引起的三个段落形成排比,突出了作者的思想观点。

D.从表达方式看,文章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前半部分侧重于记叙、描写,后半部分侧重于记叙、议论。

2作者为什么会联想到樊锦诗和王圆箓?作者写他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观点?

3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师说

(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近的。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

(4)《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5)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的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_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上。

(2)李白《行路难(其一)》 借用吕尚的典故“________________”,还有伊尹等典故暗示人生际遇的无常,但也表达了一种信心,相信可以实现目标“________________”。

(3)“红旗”以其鲜艳的色彩、独特的意象,被很多古代描写边塞、表现军旅生活的诗歌使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积土成山为喻,形象地说明了做事须持之以恒,不能前功尽弃的道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事实。

(3)花与鸟既是传统绘画作品中的重要题材,又常常在古代诗歌中对举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组对偶句描写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2)《曹刿论战》中,曹刿做出可以追击的决定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写景转入对人生的感叹。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_____,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

(2)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4)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_____________。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__________。(《论语》)

(5)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山行

唐·杜牧

家住白云山北,路迷碧水桥东。

短发潇潇暮雨,长襟落落秋风。

山行

宋·罗与之

烟草凄迷露未晞,一筇伴我立晴晖。

丹枫虽老犹多态,散作漫山野蝶飞。

【注】①筇:竹杖。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前两句空间跨度大,适度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诗人陶醉之情溢于言表。

B.罗诗次句,诗人倚杖观望,在晴天丽日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兴致勃勃,神采奕奕。

C.杜诗以“迷”字,折射出山景之美:罗诗以“迷”字,直接描绘出山景迷蒙之态。

D.两首诗都突出移步换景,强调以视角变化来切换所见风景,曲折有致,耐人寻味。

【2】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山行者的情志的?请分别结合诗的三、四句赏析说明。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顾允成,字季时。厉名节,举万历十一年会试,十四年始赴殿试。对策中有曰:“陛下以郑妃勤于奉侍,册为皇贵妃,廷臣不胜私忧过计。请立东宫,进封王恭妃,非报罢则峻逐。或不幸贵妃弄威福,其戚属左右窃而张之,内外害可胜言!顷张居正罔上行私,陛下以为不足信,而付之二三匪人。恐居正之专,尚与陛下二。此属之专,遂与陛下一。二则易间,一难图也。”执政骇且,置末第。

会南畿督学御史德清人房寰连疏诋都御史海瑞,允成不胜愤。偕同年生彭遵古、诸寿贤抗疏劾之。略言:“寰妒贤丑正,不复知人间羞耽事。臣等自幼读书,即知慕瑞,以为当代伟人。寰大肆贪污,闻瑞之风,宜愧且死,反敢造言逞诬,臣等所为痛心。”因劾其欺罔七罪。始寰疏出,朝野多切齿。而政府庇之,但拟旨谯让。及得允成等疏,谓寰已切,不当出位妄奏,夺三人冠带,还家省,且令九卿约束办事进士,毋妄言时政。

久之,南京御史陈邦科请录用允成等,不许。巡按御史复言之,诏许以教授用。允成历任南康、保定。入为国子监博士,迁礼部主事。三王并封制下,偕同官张纳陛、工部主事岳元声合疏谏曰:“册立大典,年来无敢再渎者,以奉二十一年举行之明诏。兹既届期,群臣莫不引领。而元辅王锡爵星驾趣朝,一见礼部尚书罗万化、仪制郎于孔兼,即戒之弗言,慨然独任。臣等实喜且慰。不意陛下出禁中密札,竟付锡爵私邸,而三王并封之议遂成,即次辅赵志皋、张位亦不预闻。夫天下事非一家私议。元子封王,祖宗以来未有此礼,锡爵安得专之,而陛下安得创之!”当是时,光禄丞朱维京、给事中王如坚疏先入。帝震怒,戍极边。维京同官涂杰、王学曾继之,斥为民。及是谏者益众,帝知不可尽斥,但报“遵旨行”。已而竟

未几,吏部尚书孙鑨等以拾遗事被责。允成谓阁臣张位实为之,上疏力诋位,因及锡爵。纳陛亦抗章极论,并侵附执政者。帝怒,谪允成光州判官,纳陛邓州判官。皆乞假归,不复出

(选自《明史》,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执政骇且   恚:愤怒

B. 谓寰已切让   让:责备

C. 还家省   愆:耽误

D. 已而竟 寝:停止

2下列对原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试: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员”。

B. 东宫:一般指封建时代太子居住的地方,后来又可以借指太子,这与西宫可以借指妃嫔是同样的道理。

C. 博士:本为对博学之士的通称,此后博士专掌儒家经学的传授,执教于太学,乃成为传播孔孟学说的国家学官

D. 吏部: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天下文武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寰大肆贪污,闻瑞之风,宜愧且死,反敢造言逞诬,臣等所为痛心

(2)帝怒,谪允成光州判官,纳陛邓州判官。皆乞假归,不复出。

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顾允成的为政特点。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眼光,可以指观察鉴别事物的能力。眼光,影响目标的确定;眼光,制约行动的方向。眼光,决定能否敏锐捕捉成功的机遇;眼光,决定能否准确锁定问题的症结……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