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等质量CaCO3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足量)反应 | B.将等质量的镁片和铁片投入到足量稀硫酸中 | C.用酒精灯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 D.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
A.A
B.B
C.C
D.D
2、金秋十月,菊花飘香,豫东地区两万亩菊花陆续开放,美不胜收。从微观角度看,菊花飘香的原因是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性质稳定
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之间有间隔
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①表示镁在氧气中燃烧
B.②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
C.③表示向100g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铁、镁和铝
D.④表示向装有一定量硝酸铜和硝酸银混合溶液的试管中,缓慢加入铁粉
4、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为我国化学工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主要反应为:X + NH3 + H2O + CO2 =NaHCO3↓ + NH4Cl,其中X的化学式是
A.NaCl
B.NaClO
C.NaClO3
D.Na2O2
5、下列围绕“如何应对水缺乏”这一主题采取的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B.在目前条件下,大量燃烧氢气和氧气产生水,供人们使用
C.将污水处理后再使用
D.积极探索海水淡化的新技术
6、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泥沙
B.食盐
C.花生油
D.面粉
7、图1是锶离子(Sr2+)的结构示意图,由题中信息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 36
B.锶元素位于第五周期
C.图2中A和E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D.图2中C和D属同种元素
8、随着5G网络的全覆盖,信息化产品对5G芯片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制造芯片的原料之一是氯化镓(GaCl3),其中镓元素的化合价为
A.+4
B.+3
C.+2
D.+1
9、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点燃氢气前需验纯,则点燃其他可燃性气体前也要验纯
C.催化剂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因此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D.碳在空气中也可以燃烧,所以可用该反应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0、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
B.
C.
D.
11、医用口罩生产过程中常用环氧乙烷()灭菌。有关环氧乙烷的说法错误的是
A.属于化合物
B.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每个分子中含有7个原子
D.其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比为6:1
12、我国科研团队借助一种固体催化剂(LDH),在常温常压和可见光条件下合成了氨,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实现了常温下氮气的利用
B.该过程将化学能转化为太阳能
C.反应前后,LDH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D.该反应为
13、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首次提出了“石油”的概念:“鹿郭、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然(通‘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下列关于石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B.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
C.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D.石油燃烧产生炭黑,说明石油含有碳元素
14、绿色低碳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共同课题。汽车尾气催化转换器中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方框内的物质都是混合物
B.反应后小框内补充的微粒为
C.一氧化碳是该反应的还原剂
D.两种反应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为1:2
15、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除去CO2中的少量CO |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
B | 分离木炭和金刚石的混合物 | 用磁铁吸引 |
C | 除去Zn粉中的Fe | 用ZnCl2溶液浸泡,过滤 |
D | 除去炭粉中的MnO2 | 滴入H2O2溶液,过滤 |
A.A
B.B
C.C
D.D
16、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设计 |
A | 除去Zn中混有的少量Ag | 加入过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
B | 鉴别NaOH固体和NH4Cl固体 | 取样,加入足量的水,观察是否溶解 |
C | 鉴别H2O和过氧化氢溶液 | 取样,加入MnO2,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 |
D | 除去FeSO4溶液中混有的少量CuSO4 | 加入过量锌粒,充分反应后,过滤 |
A.A
B.B
C.C
D.D
17、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模型示意图,下列从该模型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A.甲物质是化合物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D.化学反应中分子的总数一定不变
18、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除去CO2中的CO | 将混合气体点燃 |
B | 除去氮气中的少量氧气 |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木炭 |
C | 持续增加大棚内CO2的量 | 将块状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 |
D | 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 | 在其火焰上方罩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
A.A
B.B
C.C
D.D
19、下列历史典故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刻舟求剑
B.凿壁偷光
C.司马光砸缸
D.钻木取火
20、下图是甲转化为丙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都是混合物
B.甲、乙、丙都是氧化物
C.丙的化学式是H2SO4
D.甲转化为丙的过程,原子种类和数目发生改变
21、以下四个图像与对应操作相符的是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的混合物
C.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铝粉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
D.碳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
22、下列有关除杂和鉴别的实验方案表述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除去CO2中的CO气体 |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CuO |
B | 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 |
C | 除去CuO中的Cu | 与适量碳粉混合加热 |
D | 鉴别一氧化碳、甲烷、氢气 | 观察它们的物理性质 |
A.A
B.B
C.C
D.D
23、“天舟二号”的成功发射彰显了中国航天的力量,在航天科技中会用到大量金属材料。下列有关金属材料的说法错误的是
A.黄铜的硬度比纯铜的大
B.生铁的含碳量比钢的高
C.生锈的铁制品没有回收价值
D.合金拓宽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
24、下面是四位同学在小组学习群中的交流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A.小明:电器着火,用液态CO2灭火器灭火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且隔绝氧气
B.小刚:具有均一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小云:硝酸铵溶于水后溶液温度降低
D.小凯: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5、观察、记录和分析现象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蓝色
D.二氧化碳通入石蕊溶液中,溶液由红色变紫色
26、分别用三角形表示氧化物、方形表示化合物、圆形表示混合物,能正确描述这三类物质关系的图是
A.
B.
C.
D.
27、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和生产。
(1)晓晓在凉拌紫甘蓝时,加入了一些食醋,发现紫甘蓝变红了,又取了紫甘蓝加入一些纯碱,结果发现紫甘蓝的汁液变成绿色,由此猜测紫甘蓝汁液的用途是______。
(2)氢氧化钠固体曝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而使表面变潮湿,这种现象叫______;同时它还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工业上利用氢氧化钠的这一性质来吸收工业尾气中二氧化硫,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家庭中用来烧水的铝壶常结有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用适量的稀盐酸可以将它除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若盐酸用量过多,会损坏铝壶,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铝壶受损的原因______。
28、今年某市新增两处4A级景区.初三(1)班的几位同学在周末实地感受了景区的美.
(l)刚进人公园,阵阵花香便扑鼻而来,让几位同学兴奋不已.用微粒观点解释闻到花香是因为 _____ ___ ;
(2)随后他们来到了公园天桥,发现坚固的钢材表面喷上了红色漆,在阳光下分外耀眼,同学们感叹:“这颜色真美!”,喷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 ______ ___ ;
(3)他们来到河边,发现河水清澈透明,想要测定该河水的酸碱度,应选用 _________
A.石蕊试液 B.酚酞试液 C.pH试纸.
29、写出下列符号中“2”的意义:
(1)H2O:_______;(2)2CO:_______;(3)S2-:_______;(4):_______。
30、白光LED是第四代照明电光源,工业可用氮化锶制备LED中的荧光粉。下图是锶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锶、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锶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2)根据锶原子和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写出氮化锶的化学式______。
31、如图中的①、②是钙元素、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
(1)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
(2)C所表示粒子的符号为_____,B所表示粒子的符号为_____.
(3)A、B、C、D四种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填序号,下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则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
(4)从①、②、A、B、C、D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物质,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化学式:①金属氧化物___;②非金属单质___(只写一种).
32、用化学符号表示:
(1)氢氧根离子______;
(2)3个铁原子______。
33、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氢、碳和氧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 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碳元素属于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②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_____(填 “得”或“失’’)电子。
③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物质乙烯(C2H4)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根据乙烯的化学式 C2H4,从微观角度可获得的信息有 _____(写一条即可)。
(2)根据图 2,回答下列问题。
①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二者在水中解离出共同的阴离子,其符号为_____。
②请写出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科学家利用“人工树叶”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获得甲烷和氧气,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3。
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4、铝、铁、铜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1)铝制品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请在图甲方框内横线上填写.
(2)防止金属腐蚀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光亮的铁钉在图乙几种情况下,最不容易生锈的是 (填字母序号).
(3)某校化学实验室废液桶中收集了溶解大量FeSO4和CuSO4(是重金属污染物之一)的废水,若直接排放到下水道既造成污染又造成浪费.某化学课外小组同学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对废水进行处理,并回收硫酸亚铁晶体和铜,实验方案如图丙.请回答:
①X是 ,将其加入废水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Y是 ,利用其除去固体中的杂质,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5、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
(2)水通电分解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_____;
(3)食醋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醋的酸味会变淡_____;
(4)在一只装有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加几滴红墨水,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由此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如果再向小烧杯中放一些活性炭,并用玻璃棒搅拌,稍等片刻后过滤,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这说明活性炭具有_____作用。
36、钡原子(Ba)的核电荷数为56,已知Ba2+与碘离子(I-)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碘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__。
37、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标有数字的仪器的名称:①______, 。
(2)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应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 ,固定试管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___________;试管口还需要塞上一团棉花,防止___________。写出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用D收集该气体,发现纯度不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当用CE装置制取氧气时,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______________。若用G装置来收氧气,如何证明已收集满了:________________。
(4)已知铜与稀硝酸反应可制取NO, NO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大于空气,极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请写出NO在空气中被氧化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实验室制取并收集NO的装置组合是(填序号)______。
3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入图所示的定量测定装置,其中B是圆筒状玻璃容器(带密封盖子),上面标有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其他夹持装置已略去。小林同学用这套装置按下列操作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容器A、B中加水,使B中的液面在15cm处。
③将过量的铁粉平铺在电热板上,盖好容器。
④通电加热铁粉,袋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原来的状况,
调整A的高度使容器A、B中的液面保持水平,记录刻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操作①种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最佳方法是_____。
A 双手握住B容器,观察A中液面是否上升
B 双手握住B容器,观察A中是否有气泡产生
C 调整A的高度,观察A、B中的液体是否出现液面差,且保持不变
(2)该反应中,铁粉发生了_____反应。
(3)在该同学的实验中,下列物质能代替铁粉的有_____。
A 红磷 B 木炭 C 铜粉 D 硫粉
(4)操作④结束时,装置B中的液面最接近的刻度是_____。
39、请用化学符号或名称填空。
①2个汞原子_________ ②3个二氧化碳分子__________ ③4个硫酸根离子___________
④氦气 _________ ⑤高锰酸钾___________ ⑥氧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
⑦-2价硫元素 ________________ ⑧氧化铝中正三价的铝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
40、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得更旺,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