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指的是貂蝉、西施、王昭君和杨玉环,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下面描述“四大美女”正确的一项是:(  

A.貂蝉——闭月

B.西施——落雁

C.王昭君——羞花

D.杨玉环——沉鱼

2、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是“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 )

A.祖冲之

B.周作人

C.郁达夫

D.唐三藏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 “崩”,本指山,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 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 “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____________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____________,随时随地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________地惦念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

A.朝思暮想  触景生情  身不由己

B.魂牵梦萦  触景生情  情不自禁

C.朝思暮想  感同身受  情不自禁

D.魂牵梦萦  感同身受  身不由己

5、他被称为“千古词帝”,史称李后主,他是(  

A.李白 B.李商隐 C.李益 D.李煜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期以来,散文的文体地位得以提升,但“散文美学”体系中有不少问题雷要厘清,其中关于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就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话题。散文在强调抒情之外,应有更开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表达。

现代散文诞生以来,“抒情性”“自叙传”等文体特征在散文创作和理论表述中得以确立。“抒情散文”成为散文的核心部分,并得到了散文创作者及研究者的广泛认可。如散文研究学者林非所言:“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对客观的社会生活或自然图景的再现,也往往反射或融合于对主观感情的表现中。”但是,过分倚重抒情也受到了质疑。作家汪曾祺曾经写道:“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我觉得感伤主义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小姑娘似的话,何必呢。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这个观点富有代表性,即散文世界欠缺进一步开掘,需要在通过写人记事、写景咏物表现情感、情趣、意境之外,获得更开阔的空间。情感是散文的根本性要素,可是个体对于世界的经历、体验仅仅依存于抒情表达,难以得到更深入的开掘。

新时期至今,散文创作总体上逐步摆脱过度抒情的弊病,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不断拓展,经历了“独语体”散文重现、文化散文繁荣,还出现“新散文”“在场主义散文”“非虚构文学”等或长或短的创作潮流。其中,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散文与新世纪的非虚构文学拓宽了散文的主题表达和艺术空间。前者在个人话语与公共领域之间找到衔接点,扩大写作领域;后者寻求散文与其他文体技巧之间的沟通,开阔了艺术视野。

不过,散文的艺术规范是作家劳动与读者阅读共同达成的,散文的变革应致力于完善、深化散文的艺术表达,营造出纯正的“散文味”。散文创作要有未来,创新是生命力。需要警惕的是在创新的氛围下出现瓦解现当代散文基本艺术规则的倾向,比如破坏散文的“真实性”原则,这就等于动摇了散文文体的根基,将让读者对这个文体失去信心。

好的散文作品,情感充沛而节制,理性思考始终在场,有着哲学沉思的气质,在宁静的艺术氛围中传达出作者对天地、世界、人性的观察、感悟与思索。

(摘编自于祎《“挺大的人,何必说小姑娘似的话”——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

材料二:

21世纪以来的散文在写作实践、传播、接受、批评等环节皆产生重要变化,散文的航道拥有了明显的转折曲线。“思潮的弱化”与“叙事的转向”构成新世纪以来散文的两个关键词。

21世纪以来,散文在总体走向上延续了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热潮,这在作家队伍的多样性、作品数量的丰富性、图书市场上的热点持续等方面皆有所体现。而在具体弧度上,则呈现出由“山地”向“丘陵”过渡的形态,决定这一走向的主要因素在于思潮的弱化。散文思潮的弱化,是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较而言的。那个时期,对于三文来说是一个触底反弹的历史时期,文化散文、历史散文、学者随笔、女性散文等思潮接踵而至。其中有的在思潮的纵深性上,比如历史散文与女性散文,在进入新世纪以后依然持续深入。只不过,21世纪以来的散文思潮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在思潮的延展和深化方面,皆存在不足。

理论界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完成了对诗化模式及“形散神不散”观念的清算和整理,不过,空洞的抒情在当代散文的退场,则是在新世纪之后完成的。“叙事的转向”在乡土散文、历史散文等题材领域中普遍确立,叙事成为当下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作为跨世纪的散文思潮,肇始于1998年的“新散文”在推动散文整体性的叙事转向上开启了先河。作家将经验叙事推向某种极致,这也是一种文体实验过程中矫枉过正的必然结果。他们在强调个人化的叙事过程中,借鉴了小说的复调手法、电影的镜头化叙事方式、现代话剧中语言传达的动作性,以繁复的场景化叙事和大量的细节描写,建构了独具特色的叙事。总体而言,经验和事件的叙述取代了片段化、印象化的处理方式并成为主流。

“新散文”的叙事转向,在实践层面全面铺开。在更多的新锐奖项中,叙事作品占有绝对的比例。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散文为历史材料与个人感悟的结合体,那么,21世纪的历史散文有了明显去个人感悟化倾向。他们在甄别历史材料和处理历史细节上更加用心。王开岭的《一个守墓家族的背影》、王充闾的《用破一生心》等作品,叙事方面的感染力明显加强。而在乡土散文类别中,知识性、感悟性的散文随笔尽管普遍存在,但业已偏居一隅。一批乡土散文作者,对于各自故土的书写大多以系列形式展现出来,而场景叙事也成为这批作家常用的手段。

(摘编自刘军《叙事性赶走了空洞的抒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散文中的“抒情性”,散文创作者和研究者都无异议,但过分倚重抒情受到了质疑,有人认为它把散文的范围弄狭窄了。

B.新时期至今的散文创作成果突出,不仅拓展了题材内容的选择与艺术技巧的运用,还出现了多种散文创作潮流。

C.21世纪以来的散文创作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较散文“思潮的弱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D.21世纪的历史散文加强了叙事方面的感染力,涌现了王开岭、王充闾等优秀作者,而乡土散文走向衰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期以来,虽然散文的文体地位有了提升,但是有许多问题并没弄清楚,而过度抒情是其中的突出问题之一。

B.“抒情性”是散文的文体特征之一,但抒情无法表达个体对于世界的经历、体验,让散文创作的空间受到了影响。

C.21世纪以来,“思潮的弱化”使散文作家队伍、作品数量在具体发展弧度上呈现出由“山地”向“丘陵”过渡的形态。

D.21世纪后,散文空洞的抒情状态得到解决,而叙事成为“新散文”的显著特点,这是散文发展的必然结果。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21世纪以来散文“叙事的转向”的观点的一项是(     

A.散文创作者强调个人化叙事,借鉴小说复调手法、电影镜头化叙事方式来写作。

B.21世纪以来的散文在写作实践、传播、接受、批评等环节皆产生了重要变化。

C.文化散文、历史散文、学者随笔、女性散文等在进入21世纪以后依然持续深入。

D.在21世纪的乡土散文类别中,各类知识性、感悟性的散文随笔仍然普遍存在。

【4】“挺大的人,何必说小姑娘似的话。”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散文创作应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有阔大境界和崇高理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杜甫《蜀道难》)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3)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忠而被谤。(司马迁《屈原列传》)

(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面句子空缺的部分。

(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出苏轼的心神怡、飘然若举的情态。

(2)在《登高》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抒发了漂泊异乡的凄苦和年老体衰的喟叹。

(3)《左传·曹刿论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兄弟不知,__________。(《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衔远山,吞长江,_______________,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

(6)转朱阁,________________,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7)______________,本固邦宁。(《尚书·夏书》)

(8)兼听则明,______________。(司马光《资治通鉴》)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秋江

张 炎

万里一飞蓬,吟老丹枫。潮生潮落海门东。三两点鸥沙外月,闲意谁同?

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渔歌忽断荻花风。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

注:①张炎:南宋末年著名词人,此词当为晚年漫游江浙一带时所作。 ②不竞:不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里”极言空阔,“飞蓬”谓其渺小,对比鲜明,蕴含词人无限的感慨。

B.“吟老丹枫”一句中“丹枫”暗示季令,而“老”字则一语双关,语义丰富。

C.词中“沙鸥”意象,与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相似,运用同样的手法寄寓同样的哀愁之苦。

D.从“闲意谁同”到“心不竞”如“烟水自流”,交代了词人的情感发展轨迹。

2下阕“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渔歌忽断荻花风”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移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常果张胜        引:牵扯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胜曰    候:拜访

C.系张胜        收:逮捕

D.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②单于使使晓武,论虞常

③缑王等皆死,虞常    ④虽,何面目以归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空以身膏草野”中的“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人止晋鄙军,留军 B.其一人

C.单于其节 D.欲因此时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虽然有自私的打算和动机,但这也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引佩刀自刺”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匈奴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汉朝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文化名人在他的演讲中提到出了一组关键词——奔跑与舞蹈。“奔跑,追求速度和胜利。”“舞蹈,追求过程好看和结果创新。”

奔跑与舞蹈是两种身体姿态,也可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以“我更钟爱奔跑”或“我更钟爱舞蹈”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这两种人生姿态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