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的一个致命弱点,它使游牧民族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等②都是宋朝皇帝向游牧民族“送礼”,并向他们称臣
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及贸易往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如下图是保存在各地博物馆的商周青铜器。从图中可以看出商周青铜器( )
A.用途广泛
B.造型优美
C.体积庞大
D.铭文众多
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主要功绩是( )
A.攻灭南宋,建立元朝
B.创设行省制度
C.统一蒙古各部
D.开凿大运河
4、夏商周三个朝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为后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下列文明成就属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是
①早期国家的产生
②出现了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③出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④青铜器种类丰富,工艺精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2012年3月25日,中国和南非的研究人员在最新出版的3月刊《南非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报告,他们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下落”的新线索。下列不属于北京人的特点的是( )
A. 保留了猿的一些特征 B. 手脚分工明显 C. 使用粗糙的石器 D. 会人工取火
6、如图中,秦始皇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
A.小篆 B.大篆 C.隶书 D.楷书
7、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财政和税收的控制,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而专门设置的官职是( )
A.副宰相
B.转运使
C.通判
D.知州
8、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映了我们经常讲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下面哪一人物开始的( )
A.黄帝
B.尧
C.蚩尤
D.禹
9、在抗倭斗争中作出贡献的人物是
A. 戚继光
B. 康熙帝
C. 郑成功
D. 施琅
10、学完秦汉时期的历史后,几位同学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进行概括,你认为最为准确的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12、下列事件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是( )
A.契丹的崛起
B.唐末农民起义
C.安史之乱
D.武则天登基
13、归纳比较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建立的意义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消除了一些障碍因素,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④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一位历史老师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帝王的对联。下列对联描写成吉思汗的是(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拓土开疆成一统,擎天立柱启蒙元
C.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D.陈桥兵变成君主,黄袍加身显威风
15、唐朝的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进士科的录取率约为;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方式
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6、有一首歌这样唱道:“……不知今宵是何时的云烟,也不知今夕是何时的睡莲,只愿能够化作唐宋诗篇。”那么“唐宋诗篇”中,以诗歌再现唐朝由盛而衰历史的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17、下图是战国七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秦国的位置应是
A.A B.B C.C D.D
18、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明长城总长万余里,她的东西起止点是( )
A.东起嘉峪关,西至辽东
B.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C.东起辽东,西至山海关
D.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19、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接收商人贱人(奴隶)和农家的子弟入学,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这一主张最能体现当今我国政府的执政理念是
A.义务教育 B.教育公平 C.立德树人 D.尊师重教
20、汉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局势,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措施,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其思想来源于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21、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________
22、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民族关系上,元朝时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族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_______,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管理,元朝在地方上实行_______制度,为了管理琉球(今台湾)设置的机构是_______,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西藏地区则由_______直接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
23、小明在假期中进行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专题旅游。在旅游中小明对一些资料作了详细的记录,没想到笔记本不小心掉进了水中,一些重要的记录模糊了!你能否帮他补充完整,相信你一定行!
(1)小明来到当年官渡之战所在地,记下了曹操能统一北方的的原因之一“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曹操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________________”的有利地位”。
(2)在洛阳,小明感受到孝文帝把都城从________迁到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小明并参观了当地著名的_____________后,深深为我国古代时期的石窟艺术而震撼!
(3)洛阳有十三朝古都之称。请你说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洛阳建都的有哪几个朝代(政权)?(至少答出二个)
24、填空题。
(1)唐朝商业繁荣, 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南宋商业发达,都城 ,繁荣程度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他设计的 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 ,起兵抗辽,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3)宋朝交通比较发达,供住宿的旅店在当时叫 。当时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 ”。
25、春秋时期,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是社会生产力显著进步的表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26、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 ______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黄帝部落打败蚩尤部落后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 ______。
27、抗元大臣________宁死不屈,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
28、公元________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9、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明朝和清朝前期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哪些斗争?(任举两例)
(2)为了加强与外国的联系,明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这产生了什么效果?
(3)清朝前期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你认为这一对外政策的实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0、读图,回答问题:
(1)河段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城市名称:E________
(2)此运河自北向南沟通了哪五大河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将右侧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使下列皇帝与其业绩相匹配
A.隋文帝 ______ ①开创科举殿试制
B.隋炀帝 ______ ②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C.唐太宗 ______ ③开通大运河
D.武则天 ______ ④完成国家统一
E.唐玄宗 ______ ⑤出现“开元盛世”局面
3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秦汉时期率兵出击匈奴的将领(一位即可)——
(4)东汉时改进造纸术——
(5)西晋的建立者——
33、宋元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灿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材料二 我国古代西汉以来人口(户)数的变化表
朝代 | 南方 | 北方 |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 人口 |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 |
西汉 | 2470685 | 19.8% | 9985785 | 80.2% |
唐朝 | 3920415 | 43.2% | 5148529 | 56.6% |
北宋 | 11240760 | 62.9% | 6624296 | 37.1% |
材料三 “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南宋)陆游
材料四 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两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概况》
请回答:
(1)材料一图1中政权①(元朝)、②的建立者分别是谁?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2)材料二中表格反映了西汉以来人口(户)数的变化情况呈现出什么趋势?根据数据变化说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哪个朝代最后完成?这时的经济重心已从北方的什么流域转移到南方的什么流域?
(3)材料三的谚语表明哪一地区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宋代南方地区从越南引进的优良水稻品种是什么?宋代南方普遍种植哪两种经济作物?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