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选项中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章回小说之一,作者罗贯中围绕以刘备为代表的蜀国、曹操为代表的魏国和孙权为代表的吴国,展开了三方角逐的宏大场面,表达了对建立一个统一强大、仁德爱民的政权的向往。

B.“朝菌不知晦朔”中,“晦”为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为阴历每月第一天,与此相关的还有“望”,为每月的十四,“既望”就是十五。

C.《堂吉诃德》的作者是意大利作家塞万提斯。他在战争中失去左臂,后遭海盗袭击被掳去服苦役,好不容易得为小吏却屡屡因而获罪,然而正是苦难的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作品呈现了一对主仆令人啼笑皆非又发人深省的冒险经历:主人乡绅堂吉诃德充满理想与正义感,却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仆从桑丘憨厚单纯,多次受挫依然对主人忠心耿耿。

D.晚唐五代,文人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温庭筠、柳永等人为首的花间词人的作品往往取当前情事表现艳遇怨慕与离愁别绪,藻丽浓艳,细美婉约。

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政府有坚定的反腐决心,就算追溯到天涯海角,也要将腐败分子缉拿归案,绳之以法。

B.汽车拐了弯,只见树木蓊郁,山谷深邃,清新的山风扑面而来。

C.雨后的巴松措湖如出浴的美人,舟行寂寥的湖面,游人沉湎于氤氲的云气中,如梦如幻,喜不自胜。

D.初春的拉萨,街道两旁的桃花竞相绽放,空气中充斥着一股甜蜜而又醉人的味道。

3、下列各组中全是反义词的一项是(  

A.繁荣—萧条 高明—愚蠢 真理—谬误

B.暗淡—鲜艳 昂扬—低沉 奖励—批评

C.饥寒—炎热 文明—野蛮 离乱—安定

D.包围—突围 悲观—乐观 坚定—软弱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数典忘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能看到事实的真相。季羡林先生的见解,很值得重视。

①就必须继承、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②如果看问题能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

③中国要想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

④季羡林先生认为,西方轻视东方文化,是偏见

⑤也不能照搬照抄,拜倒在古人脚下

⑥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轻视东方文化,则是短见

A. ⑤③④⑥①②   B. ⑤③①④⑥②   C. ②④⑥③①⑤   D. ②④⑥⑤③①

5、下列对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愿大王少借之(宽恕) 舆马者(借助)

B. 沛公不杯杓(禁得起) /刑人如恐不(尽)

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道歉)/多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感谢)

D. 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永和初,出为河间(辅佐者,古代特指最高的官)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校训是成人之砥

储朝晖

①校训通常是一所学校精神和理念的凝练。学校的首要功能是育人,这就决定着古今中外众多学校的校训,主要是基于办学者对人性的理解和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围绕如何育人,如何认识世界,如何追求真理所做出各不相同的言说和表达。

②校训的这种旨趣决定着校训在成人方面有着强大且持续的效能,这种效能可以简要地概括为校训是成人之砥。

③新生入学后刚接触校训的阶段,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体验理解校训、认同校训,并用校训规范自己的言行,引导自己的志向确立、人格形成,检讨自己的过去,规划自己的未来。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将自己原来的个性与以校训为旨要的规范进行反复不断碰撞、磨合,形成带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校训个性化理解模式。

④校训的效能还体现在学生认同校训、准确地理解校训并在有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之后的人生旅程之中。事实上,对那些真诚、严肃地对待校训、对待人生的人,校训发挥的作用是终身的。走出校门之后,每个人都会面对权势、面对利益、面对各种情感的冲动以及各种自己没有预期的荣辱,此时校训就会成为自己安身立命的中流砥柱。

⑤现实中有一些人平时不注意修养,一些学生对校训没有敬畏心,走出校门便把校训抛到脑后,遇到人生的关口,心中早无砥柱,做人轻易失去底线。于是有了不少出了名校之门便忘乎所以的人,其中一些后来蜕变为失节或贪腐分子。这一方面因为部分学校尚未确立适合自己的校训,或任意为之、简单拼凑校训,或所立校训未能准确反映人才成长与真理探求的规律。另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对校训没有深刻理解,不少人连校训的内容也记不住,更谈不上形成对校训的个性化理解。

⑥有鉴于此,各校亟须重视校训的育人作用,对那些新建高校,要把校训的确立作为育人的重要工作。在做这项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要的原则,要意识到校训应该是国家意志、社会趋势与学人精神相互融合的结晶,学校应自觉地将社会核心价值与学校育人目标结合起来,确定有独特气质的校训。

⑦同时,所有学校都应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校训磨砺过程,以良师为示范,以典型案例为内容,让整个学校设置与运行的方方面面与校训的精神表里如一。让校训精神既内隐于教学思维,又外显于校貌校容;既潜藏于学生之心,又体现于学生之行,成为彰显学校鲜明个性与特色,促进学生成人的一种富有魅力的内驱力。

(《光明日报》2014年8月4日,有删改)

【1】根据文意,简要说明“校训是成人之砥”这句话中“砥”的含义。

【2】结合第⑤段内容,概括分析部分名校毕业生蜕变为失节或贪腐分子的原因。

【3】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凭借车马和舟楫为例,进而类比推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侧面写出了朋友吹洞箫带来的效果。

(3)莺和燕向来是春天的象征,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这样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即便粉身碎骨也绝不改变他美政治国的理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定,才能长期坚持奋斗。这正如《论语·泰伯》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帆”这一意象有很美好的寓意,如乘风前进、所向无敌、乘风破浪、一帆风顺等,在古诗词中运用频繁,试举两例:“ 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客”所吹奏的洞箫声音悲凉、动人,以至“__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表现了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李华《春行即兴》中“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丝竹”是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亦泛指音乐。古诗文中有很多带有“丝竹”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与学鸠起飞后只能“________”,飞得不高便落到地上,所以它们才不解地诘问大鹏:“________?”

(2)郦道元的《三峡》在描山摹水上颇见功力,以“________________”形容春冬时节江水澄澈,动静相杂,色彩各异,风光无限。

(3)诗歌中的意象含义很丰富,“柳”这个意象,可以传达欢欣喜悦,也可以表达离别,思乡之情,如唐宋诗词中就有这样的经典名句“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____________”论证了人必须经历过挫折和困苦才能有所作为的观点。

(2)《邹忌齐王纳谏》中,齐王为鼓励臣民谏言,设立了上、中、下三等赏赐。其中,____________受下等赏赐。

(3)《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与友人泛舟于月下,陶醉忘我好似到了极乐世界的情态。

(2)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出来的情感,让人感动。

(3)“孤城”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常被用来描绘苍凉的意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上行杯

光宪

离棹逡巡欲动,临极浦,故人相送,去往心情知不共。

今船满捧,绮罗愁,丝管咽。回别,帆影灭,江浪如雪。

1“上行杯”为   名。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棹逡巡欲动”含蓄、传神地表达了离人的情绪。

B.“今船满捧”虽言盛情相送,却隐含离别悲情。

C.“绮罗愁,丝管咽”用比喻手法,衬托了离别之情。

D.本词多选送别常景,表意自然而有韵味。

3全词以景句结束,请对此进行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史艾賢诗以至昼夜忘",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传。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招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天性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弗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文忠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节)

(乙)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著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誓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范,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实!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

(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有删节)

(丙)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颗水之湄。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岀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街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B.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C.昔我先君怀宝巡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D.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就学的学员皆称太学生或国子生。

B.省试,明清时称会试,由礼部主持,每三年举行一次,第一名称为会元。从文中可知,欧阳修是省试的会元。

C.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常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公集》。

D.尚享,也作“尚飨”,是指尊崇、高尚的享受,是旧时祭文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修撰《唐书》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文风豪健俊伟,令王安石叹服。

B.欧阳修举贤好士。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苏洵等亦曾得其相助。

C.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冬议不合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

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王安石叹其高远深厚的才识,由衷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

(2)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

5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丙两文的不同。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如何实现持续的积极改变,有人认为需要目标驱动,以强烈的意志努力去达成。而美国南加州教授温迪·伍德认为,个人意志帮助我们做出的仅仅是一些短暂的改变,一个人要实现持续的积极改变,需要调整的是个人的行为逻辑和行为特征。

对于如何实现持续的积极改变,你有怎样的思考与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