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们在湖岸植上绿柳红花,配上亭台轩榭,便可听天籁之音,看高山流水,尽享大自然的乐趣了。
②北汽绅宝除了与科大讯飞、百度等科技行业巨头进行战略合作之外,与小米科利技的战略合作也在紧锣密鼓的磋商之中。
③一些半路出家的律师,没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更没有灵活机智的辩护技巧,临到开庭,他们只好舞文弄墨,敷衍成事,让当事人大失所望。
④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主要由商业需求尤其是互联网需求推动,其对传统产业的渗透,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是闻所未闻的。
⑤中国有数千万留守儿童在偏远的乡村无法与远在他乡的父母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我们应该多关注他们,尤其要重视这些黄发垂髫的孩童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⑥近年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国学热”蓬勃兴起,热衷国学的人也越来越多,好似过江之鲫,纷纷酒向研习传统文化的课堂,读起经典来了。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⑤⑥ D. ②③④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一直告诫我们,生活中一定要说话算话,做一个一言九鼎的人,否则,就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
②丢了天下呢,他至多不过是仍旧赤手空拳,并没损失了自己什么,所以他一点都不沮丧,说不定还准备着卷土重来呢。
③车展的展厅里一阵骚动,参观者的目光对准了一位男士,据说他要慷慨解囊,将这次车展上价格最高的那辆豪车收为已有。
④一个德行高贵的人,即使他衣着简单,也不会减少别人对他的倾慕;因为内在的美是可以直抵人心的,就如空谷幽兰,自然高贵。
⑤旧时文人一生为书所累为文所困,连搬家都成为一种“灾难”;汗牛充栋的艰辛,青灯黄卷的清苦,足以使他们在电脑面前发千古之浩叹了。
⑥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来此度假的人们每日清早享受牝鸡司晨,白日漫步乡间小道,夜晚陶醉于明月清风,在蛙鸣声中安然入睡。
A. ①②③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④⑤⑥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疲敝
②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即将
③却之不恭:拒绝,推辞
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
⑤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创作
⑥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
⑦尸位素餐:白白地
⑧或凭几学书:书信
⑨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靠近,走近
⑩提要钩玄:要领,关键
A. ①②③⑩ B. ③④⑤⑨ C. ②⑥⑦⑧ D. ⑤⑥⑨⑩
4、下列词句中,不是歌咏孔明事迹的选项是( )
A.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憾失吞吴。
C.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日,陆军第76集团军某防空旅把部队拉到野外陌生地域,结合作战任务练指挥、练协同、练战术,全面锤炼防空部队全天候作战。
B.我国工业企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基础非常薄弱,因此迫切需要对所有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档升级。
C.“天鲲号”是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挖泥船,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为我国远洋填海作业提供了装备支撑。
D.“9·11”事件后,各国政府在反恐方面投入巨大,但众多国家由于恐怖分子逐渐本土化、独狼化的特点,使得反恐难度越来越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有删改)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先贤,宁死不失正直的坚定决心。
(2)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寓情于景,不仅描写了落叶飘零、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3)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枯松、绝壁的描绘渲染环境的可怖。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建造阿房宫使用的钉子和谷仓里的谷粒的对比突出秦的奢侈。
(3)《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描述了赤壁大战前夕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文武兼备、豪迈洒脱的英雄形象。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诗人委婉表达了自己后悔没有看清道路,犹豫想要退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多种自然界的声音为喻,描写音乐旋律的变化。
(3)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表明蜀国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颂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则表现他的精神品格。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蜩与学鸠在自我标榜之后发出“____________”的反问,暴露出其见识短浅,而庄子在用行路备粮的生活常理论述后发出“____________”的反问,嘲讽蜩与学鸠的见识。
(2)苏轼《赤壁赋》写曹操在攻破荆州后面对大江斟酒畅饮,并“____________”,表现了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英雄形象;《念奴娇·赤壁怀古》以“____________” 彰显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为国效力是大漠边关永恒的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刻画守边将士的矛盾心理把这首歌唱得苍凉悲壮。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鱼我所欲也》—篇中,孟子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的观念,他认为,生命是我们每个人都想拥有的,但“ , '。
(2)杜牧的《阿房宫賦》描写了秦宫内奢靡的生活场景,他写道:远处仿佛 “ ”,那是宮车驶过;车声渐行渐远,最终“ , ”,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描写周瑜 “ ”的儒雅装束,从容镇定之间就将曹军打得“ ”的风采,概括出了整个战争的场景。
13、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其一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其二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的颔联采用了对仗和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B.第一首颈联中的“难久”与“易讹”表达了人民对朝廷打胜仗、收付失地的真诚企盼。
C.两首诗中的“旧京女”与“老身”,交代了诗歌叙述者的身份。
D.刘克庄是辛派著名词人,作品多表达忧国忧民之思,这两首诗以慷慨激昂的笔调写出了对时局的忧虑。
【2】这两首诗在叙事抒情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乙)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粟者,民之所归也;粟者,财之所归也;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枯竭
B.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通“疲”,疲乏
C.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安抚
D.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 拜访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四体康且直
B.国胡以相恤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 若属皆且为所虏
D.粟者,地之所归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B.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C.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D.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4】《汉书·食货志》中的各句全属于其作者赞同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
①仓廪实而知礼节②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③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④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⑤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⑥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食货志》中,作者分析了当时国家的局势和汉代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政策,提出了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
B.《汉书·食货志》中,作者从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入手,谈国家不积贮的危害,从而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
C.《管子·治国》认为“兴利”是采取有利于农业的措施,“除害”则是禁止不利于农业的 措施,能“兴利除害”则能得到民心归附。
D.两篇文章都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 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国家的建议。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
(2)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7】甲乙两文“粟多”的作用有何共同点?
15、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