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321日定为世界诗歌日,为世界各地人们举办诗歌活动提供了一个契机,推动了诗歌运动的发展。

B. 一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对使用手机的人群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在期待自己能收到最新信息。

C. 诺贝尔奖评委会有关人士表示,作家能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标准是文学作品的质量,对于作者的政治立场,他们并不关心。

D. 不同的航空公司对乘客免费托运行李的额度有不同要求,有些航空公司规定,经济舱旅客每人可以免费托运两件重23公斤的行李。

 

2、下列各项中全含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②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③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④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⑤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⑥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⑦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⑧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A.②③⑤⑧

B.②③⑦⑧

C.①③⑤⑦

D.①②③⑥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C.以为关中之固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总要学会   地去生活。人生的四季,怎能永远都是春天?一季有一季的味道,都是岁月的   与馈赠。学会与时光相互包容、接纳,   地奔着自己的喜好而去,说明内心已成熟。

A.机智 赏赐 删繁就简 B.睿智 赏赐 言简意赅

C.睿智 恩赐 删繁就简 D.机智 恩赐 言简意赅

5、下列各句加点的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秦亦不城予赵 勇气闻于诸侯

宁许负秦曲 请奉盆缶秦王,相娱乐

而蔺相如徒口舌为劳 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严大国之威修敬也 则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

B.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

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

D.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三星堆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破土发掘以来,世人对三星堆文明的各种猜测和解释让人眼花缭乱。人们之所以对三星堆感到神秘,正因为我们过去太习惯于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它,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这个未知的世界。比如说,凡高度发达的文明就应当有文字,殷商有甲骨文、金文这样的文字,三星堆为何没有?如果没有发现文字,那特色鲜明的三星堆文明还属于中华文明体系吗?因此,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已经出土和即将出土的各种考古遗物和遗迹现象,在当前至关重要。

研究三星堆的古发掘,有三个重要的维度。

第一个重要维度,从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看,三星堆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从考古发现而论,在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史前新石器时代文化当中,都可以找到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它们有可能是三星堆文化的源头之一。而在文献典籍当中,同样可以看到两个和三星堆文明关系密切的古代书写系统。一个是中原文化系统,西周时就有“蜀”的记载,《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西土八国”之中就有蜀人参战。另一个是巴蜀文化系统,《蜀王本纪》记载古蜀时期先后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各世代。蜀各世数王虽然远离中原王朝,但也自成一系,若隐若现地始终保持着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联系,既非天外来客,也非域外异族。

第二个重要维度,是三星堆文明和中原殷周文明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目前关注度极高的问题之一。三星堆“祭祀坑”中先后发现的高大的青铜神像,造型奇特的青铜面具和头像,黄金制作的金面罩、金杖等器物,让人感到震撼和费解,用人们过去对殷周青铜文化的“常识”无法加以解释。事实上,这正是古蜀人独具匠心的创造。他们基于中华文明的母体,采用浪漫的艺术形式,表达“神人之间”的沟通,为中国青铜时代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三星堆所接受的文化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多的是来自中原地区,有些则可能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川西北地区、云南和两广等地区传入四川盆地。其中三星堆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尤其是龙、虎、鸟、大眼兽面等神秘动物图像,和我国南方青铜器系统(如湖南)也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个维度,是世界古代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三星堆究竟是不是外来文明?这也是当前最吸引眼球的议题之一。如果把三星堆文明整体性地认定为外来文明的产物,是缺乏科学根据的。除了以上已经论述的三星堆与中原殷商文明的密切关系等考古事实之外,还需指出的是,不同文明之间,在大体相同的文化水准、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等条件之下,各自独立地产生出某些相似的文化现象并不足为奇。例如,对神秘的大眼睛、神树、太阳神等的崇拜现象,在世界各古代文明中都有存在,不能将三星堆出现的这类考古现象都归结于外来文明。

如果从中外文化交流的宏大视野上看,三星堆所处的中国青铜时代与域外文明产生交流已具备充分条件。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其动因之一就是因为在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方知其间必有民间的商贸通道可资利用。事实上,早在年代更为久远的史前时代,已有若干物证表明中西文化之间有了不同程度的接触、交流。此次三星堆四号坑灰烬层中采用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出蚕丝蛋白,很可能也是丝绸的残痕。这也证明早在三星堆时代,蜀地已能生产并利用丝绸作为高级贵重物品。秦汉以后,丝绸成为国家对外贸易交流的主要产品,古蜀早在青铜时代便已经奠定了这个基础。所以,若说在三星堆文明中包含有某些来自更为遥远的域外文明影响和交流、互动的因素,客观上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霍巍《三星堆神秘面纱的三个观察维度》)

材料二:

近些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取得的成果是中国考古学实现其肩负重大使命的典型例证。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昴、河南二里头等一系列都邑性遗址的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把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由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王朝提早到距今5000多年,向前延伸了一千多年。“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被论证为可信的历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追溯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滋养和学理支撑。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摆脱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三要素”即文字、青铜器和城市的束缚,以社会严重阶层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作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列举了辨识的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的建筑、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等。正是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论证了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文明“三要素”并不是世界上所有文明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没有出现冶金术。因此,我们提出的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一些原生文明,具有普遍意义,是中国考古学对世界文明研究作出的理论贡献。

(节选自王巍《关于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考古发掘,用己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未知的世界,就不会有新的发现。

B.从考古发现和文献典籍记载两个角度分析,都可以找到中原文明与三星堆文化的联系,明确三星堆文化的源头。

C.古蜀人独具匠心的创造、浪漫夸张的艺术想象,为中国青铜时代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为中华文明作出了独特贡献。

D.在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后,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王本纪》中有关于各世数王的记载,可以证明李白的《蜀道难》中关于蜀国开国的诗句有着现实的依据。

B.世界各古代文明中都有对神秘的大眼睛、神树、太阳神的崇拜现象,反映了三星堆文化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实际联系。

C.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酶联免疫技术,三星堆四号坑灰烬层中可能不会检测出蚕丝蛋白。

D.文字、青铜器和城市“三要素”,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以之作为判断是否进入文明社会标准很可能忽略一些文明。

【3】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中第二个维度的观点的一项是(     

A.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鸟和缠绕于树干上的龙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神话体系中常见的母题。

B.在三星堆三号“祭祀坑”中发现了类似殷商以青铜鼎、簋等容器相配合来表达社会等级、身份的“礼器”。

C.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用于祭祀的玉璋、玉璧、玉琼,与殷墟出土的玉器在造型和功能上十分接近。

D.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国西北地区,曾经出土过与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类似的“权杖”。

【4】材料一是怎样体现论证的严密性的?结合文本,从论据使用和语言表达角度加以分析。

【5】要想获得更多的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应具备怎样的态度与精神?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四个十分精炼的句子叙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其中“__________________”写阿房宫被焚毁的史实。

(3)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空间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索的秋景,同时抒写了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采用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曲的特点。

(3)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简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出唐代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耻于从师的心理。

(2)苏轼《赤壁赋》中侧面描写客之箫声悲凉幽怨、凄切婉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取得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借景抒情,在形象地描绘了萧萧落木与滚滚江水之后,无限悲戚地感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年迈憔悴而孤独的诗人形象呼之欲出。

(2)《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卫风·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年华逝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用“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

(2)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两句借用典故反映了塞外之人的思归之情。

(3)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____”与“蚓”对比,从反面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心浮气躁。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通之处;范词写“__________________”,以声色点染戍边战士“不寐”之愁。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老师有两种:一般意义上的老师是“________________”,而韩愈所定义的老师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诉说自己虽遭到贬逐、污以罪名,但他仍坚定地坚持真理,追求美好品德,且为之蹈死不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其一)

(李白)

我来扬都市,送客回轻舠

因夸楚太子,便睹广陵涛

仙尉赵家玉,英风凌四豪

维舟至长芦,目送烟云高。

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

前途倘相思,登岳一长谣。

【注】①舠:小船。②“因夸……”二句:广陵涛,指广陵(今扬州)的曲江潮。西汉辞赋家枚乘的作品《七发》中,假设楚太子有疾,吴客前去探望,劝说楚太子改变生活方式,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③仙尉:西汉梅福,他曾为南昌县尉,关心国事,直陈时弊,后归隐乡里,王莽当政后,梅福舍弃妻子而去,后传说得道成了神仙。四豪:战国四公子。④维舟:赵少府乘坐的体型较大的官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叙述“我”从金陵来到扬州,现在为了送别朋友要调转船头再往金陵,所以是“回”。

B.三至六句,句句用典,既写出了两人的友谊之深,又包含了对朋友发自内心的赞誉之情。

C.七、八句写李白目送朋友的船远去,船入云霄,有和“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的夸张想象。

D.九、十句,诗人回忆和赵少府不久前在酒楼欢聚、持蟹饮酒的场景,旨在表明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2】本诗结尾两句作者表情达意的手法特殊,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嗣复,字继之,仆射于陵子也。初,于陵十九登进士第。浙西观察使韩滉有知人之鉴,见之甚悦。滉有爱女,方择佳婿,谓其妻柳氏曰:吾阅人多矣,无如杨生贵而有寿,生子必为宰相。于陵秩满,寓居扬州而生嗣复。后滉见之,抚其首曰:名位果逾于父,杨门之庆也。因字曰庆门。

嗣复七八岁时已能秉笔为文。年二十,进士擢第。元和十年,累迁至刑部员外郎,改礼部员外郎。时父于陵为户部侍郎,嗣复上言与父同省非便,请换他官。诏曰:应同司官有大功以下亲者,但非连判及勾检之官长,则不在回避之限。如官署同,职司异,虽父子兄弟无所避嫌。再迁兵部郎中。文宗即位,拜户部侍郎。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太和四年,丁父忧免。开成二年,领诸道盐铁转运使。三年正月,进阶金紫,食邑七百户。

帝延英谓宰臣曰:人传符谶之语,自何而来?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帝又曰:天后用人,有自布衣至宰相者,当时还得力否?嗣复曰: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其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日,不如且循资级。古人拔卒为将,非治平之时,盖不获已而用之也。

宣宗即位,征拜吏部尚书。大中二年,自潮阳还,至岳州病,一日而卒,时年六十六。赠左仆射,曰孝穆。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

B.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

C.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

D.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满”,指古代官吏任职期满。一般十年为一秩,故官员任期也是十年。

B.“谥”,带有评价作用的称号。表扬的如“宣”,批评的如“厉”,同情的如“哀”。

C.“父忧”,对父亲去世的婉辞。“丁忧”是指遭父母之丧,官员一般停职回家守丧。

D.“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嗣复很有见地,深谙用人之道。他认为古人提拔士兵作为将领,不是在太平之时,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平时应该按资历逐级提拔。

B.杨嗣复为人谨慎,懂得避嫌。担任礼部员外郎时,因为他的父亲是户部侍郎,于是上书说和父亲同在尚书省不便利,请求更换其他职务。

C.杨嗣复不重预言,不信应验。皇帝问预言应验的图谶从何而来,杨嗣复认为是因为光武帝、隋文帝相信谶书,其实班彪引用预言是扭曲本意来制止贼乱。

D.杨嗣复天生贵相,少有文才。他七八岁的时候就会写文章。韩滉认为他的名气和地位会超越他的父亲,是杨门的庆事,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

(2)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春节将至,关于春节的传统习俗,每个人都能说出不少。不过有人说,现在过节,春联儿是超市买的,年夜饭是餐馆订的,春晚也变成了微信抢紅包的背景声,年味儿是越来越淡了:也有人说这是因为虽然习俗还在但仪式感没了,没有了仪式感也就没有年味了。

关于“过年”的传统习俗和仪式感,你有怎样的联想思考和认识?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学校和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