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

B.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又称“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曾称誉他“文起八代之衰”。

C.“如何四纪为天子”中的“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唐玄宗当了四十五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D.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教学人员称博士、助教等,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

2、午宴上,某中学生遇到父母的朋友劝酒,下列回应得体的一项是(          

A.下午还有两门课呢,别劝了,行不?

B.谢谢足下,家父从来不准许我喝酒。

C.不喝,不喝,中学生不是不能喝酒吗?

D.谢谢,我年龄还小,不能喝酒。

3、下面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B.一番耐心的开导如醍醐灌顶,他心头的疑虑全消释了。

C.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汗牛充栋,应有尽有。

D.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B.奈何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

C.积土成山,风雨兴   犹且从师而问

D.亡我,我何渡为! 欲人无惑也难矣!

5、下列四句诗中描写的传统节日,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B.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C.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D.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哈兰下山

刘斌立

立秋那天,哈兰竟然牵了头出生不久的小驯鹿下了山。

阿龙山镇就一条公路,大中午的也没有看见什么车,哈兰走在上面心里有点小慌张。几十年的砍伐,林子快尽了。奥克里地山的林场已经荒废,国家两年前开始在大兴安岭全面禁伐、禁猎。阿龙山这个大山深处的小镇越发的凄凉。

一面掉了一半水泥的墙上,还留下了“收驯鹿”的前两个字。哈兰记得绕过这面墙,面那屋子里有个姓尚的汉人,专门收死驯鹿。去年,哈兰同族的石头带着17头驯鹿下了山,不过没过多久,驯鹿就死了一半。驯鹿要吃山里清晨新鲜的苔藓,这种灵性的动物不是饲料可以养活的。石头最后一声口哨,放剩下的驯鹿归了山,他知道驯鹿能找到他爸那去。石头自己则把刚死的鹿全都卖给了尚姓的汉人,一开始数票子还掉了几滴眼泪,因为死的鹿好几头是他看着长大的。后来石头一头扎进了小饭馆。

走到街的尽头,哈兰就看到这家小饭馆,于是把鹿拴在门口,自己一头扎了进去。

杨二一看哈兰,立马认出这是山上的鄂温克,于是下意识地先看了看墙角的酒桶。杨二家里排行老二,就是土生土长的阿龙山人。阿龙山人好多人家都只有老大起个正名,后面的孩子就二三四地排着。杨二这小饭馆开不少年头了,原先有林场在,这条街上共有11个饭馆,每晩喝酒的生意总是不断线。自从禁伐以后,林场关了,伐木工遣散了。饭馆酒馆一律没了生意。杨二这临街的铺面房是老人传下来的,他也没地可以去,于是继续撑着开业。

要说这阿龙山的饭馆生意,基本就靠酒了。杨二每三个月就要去百里外的几个城镇的几户酿酒的人家转转,专门收散酒。20斤装一个蓝色的桶,收购价8毛一斤。然后拉回饭馆里给桶贴上个标签“扎兰屯原浆”,然后卖一块二钱一斤。一桶酒挣八元,你可不能小瞧这八元。前些年,这阿龙山上街上的小饭馆,哪个晩上不得卖个十桶八桶的。当然这是以前的事了。

杨二看见来了鄂温克人,心里其实挺高兴。鄂温克人都好酒,一个人一顿喝两斤真不算事。但杨二也害怕,怕他们喝多了惹事。那年有个叫石头的鄂温克族人,因为响应政府的号召下了山,结果下山的驯鹿死了大半,他卖了死鹿一头扎进了杨二的饭馆。石头在饭馆里醒了就喝,醉了就睡,三天干掉了一桶“扎兰屯原浆”。他该给的钱倒是一分不少,但最后一天晚上,一个叫贾明的汉人因为说句“驯鹿下山是找死”,惹恼了石头,石头直接把贾明的胸口捅出了两个血窟窿。

那边哈兰喊着要酒了,杨二直接把墙角那桶剩酒搬了过去。

哈兰没敢放开喝,他记得今天的大事,他父亲安道在他下山前叮嘱过,说事成了才能喝顿酒。

下午两点不到,哈兰微醺,牵着小驯鹿到了镇上林业保护办公室。

哈兰认识那个唐姓的科长,去年唐科长带人在山上劝大家上缴猎枪,下山去定居点住。

安道是他们部落的最年长者,部落里还在山里生活着的那十几口人都听他的。那次唐科长好说歹说,安道也没有同意下山。最后石头一个人下山的厄运更让大家不愿意离开了。

“你下山了?”唐科长也认出了哈兰。

“我给你送鹿来。”哈兰说。

“我跟你说,你也给山上你的族人带句话,必须搬下山来,政府都给你们安排好了。有房子住,还给生活补贴。”唐科长拍着哈兰结实的肩膀说。

“你就让我们再住一年,我父亲快走不了路了,他下不了山。下山我们吃什么啊?”哈兰的汉语是他们族里最好的了,这次“公关”的重任才落到他的肩上。

“你们可以把驯鹿带下来养,或者卖掉嘛。”

“我们鄂温克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杀不卖驯鹿的,如果做了会被长生天诅咒的。石头不就是这样吗?”哈兰说道。

石头去年捅死了人,自己也进了监狱,最后给认定为过失杀人,判了无期。

唐科长有点无奈和烦躁,口气硬了点说:“这头鹿我不会要,你赶快回去安排下山,到最后我们要强制执行。懂吧,强制执行。”

哈兰的酒劲就这么突然上来了,他拦不住径直走进办公室关上大门的唐科长。他一拳挥空,手不自然地垂了下去。

那晚,哈兰又钻进了杨二的小饭馆,他继续喝酒,喝扎兰屯原浆。

哈兰把饭馆当成了家,醒了就喝,醉了就睡。第三天杨二趁他睡着了,摸了他的内兜,发现只有十块钱,根本不够结账啊。

饭馆里的其他客人玩笑杨二,说鄂温克人以后都会来他这蹭酒喝。

大伙正笑着,哈兰突然醒了。

“谁说我们鄂温克人不给酒钱,我可以拿驯鹿来换。”哈兰嚷着。

突然大家都安靜了,原来几天来早就没了驯鹿的踪影。

有个声音提醒哈兰。

可能鹿自己上山了?

(选自《文学港》,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鄂温克人好酒,杨二投其所好,精打细算,显示出生意人的狡黠,也反映了生活艰难。

B.驯鹿要吃山里清晨新鲜的苔藓,到了山下难以养活,是鄂温克人不愿下山的主要原因。

C.“必须搬下山来”、“强制执行”,唐科长语气不善,态度强硬,完全是官僚主义的做派。

D.“一拳挥空,手不自然的垂了下去”,将哈兰由愤怒到无奈的内心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2】文中多次提及石头,有详有略,这样处理对主人公哈兰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3】文章以“可能鹿自己上山了?”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总结无形的东西能给人们带来实际用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问句领起下文对思妇和游子的相关描写。

(3)在《将进酒》中,李白由自己的不得志联想到历史上古圣先贤不被理解的普遍现象,愤激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记》有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韩愈散文《师说》有两句话可以视为对“经师”与“人师”的解释。它们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

(2)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贾谊《过秦论》提出“________”,从而警示西汉统治者要实行仁义之道;而杜牧在《阿房宫赋》认为是爱民,“________”就可以世世代代为君。

(3)古诗词中,文人常借“流水”这一意象来抒发王朝兴废之感,比如“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几千年以前的人们很朴实,热恋中的男女对物质要求也不高,即便是赠送一株野草,对方也会觉得漂亮非常,《诗经·静女》中的这两句“_____________”便是明证。

(2)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写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赤壁》中的   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2)在《锦瑟》一诗中,李商隐借与庄子和望帝有关的典故,表达自己迷惘、哀怨之情的句子是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情景。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报任安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古代圣贤因残缺终生不被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的目的。

(3)“梦”以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艺术魅力,很早就进入文人的视野。唐宋诗词中,文人常常用“梦”来描写人生际遇或抒发人生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按要求填空。

(1)浴乎沂,___________,咏而归。(《论语》)

(2)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____________,列坐其次。(( )《兰亭集序》)

(3)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诸葛亮施展才略、忠心耿耿的一生。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上梅

王建

天山路傍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

昭君已殁汉使回,前后征人惟系马。

日夜风吹满陇头,还随陇水东西流。

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少无攀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山路傍”“黄云下”,开门见山点明地点,苍凉的塞上一株梅树,表明了这株梅花树的寂寥与不俗。

B.梅树生长于绝域,其寂寞幽怨之情怀也只有古代的昭君理解,昭君已逝,汉使已回,再也没人理解它了。

C.作者也为塞上梅没有生长于长安路感到庆幸,否则早被轻薄年少践踏采摘了,这也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志向。

D.这首诗写塞外梅花,遗貌取神,意在言外,虽然没有直接写梅花,却将梅花的神韵形象地传达了出来。

【2】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任 华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何以言之?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夐(xiòng,远)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霜天如扫,低向朱崖。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复有阳江、桂江,略(通“掠”,擦过)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尔,人亦其然。衮乎对此,与我分手。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注]任华,唐肃宗时任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亦曾任桂州刺史参佐。平生服膺李白,思慕谪仙,性情耿介,狂放不羁。宗判官,即宗衮,是作者的好友。

1文中的“三山”是指传说中海外的三座仙山方丈、瀛洲和  

2作者之所以起笔就抒写大丈夫的四方之志,继而又详写了自己与宗衮的离合之迹,究其原因,均暗合了文中的“___________”二字。

3对“二三子出饯于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几个夫子外出在野外为宗衮设宴。

B.我们几个朋友出城到野外为宗衮饯行。

C.你们几个夫子外出到野外为宗衮饯行。

D.你们几个朋友出城在野外为宗衮设宴。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霜天如扫,低向朱崖——融情入景,勾勒深秋阔远的景象。

B.尖山万重,平地卓立——笔墨简约,凸显桂林的尖山异峰。

C.黑是铁色,锐如笔锋——绘色绘形,描摹桂林山峰的奇绝。

D.喷入沧海,横浸三山——虚实相生,状写奔泻入海的江水。

5作者以“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一句收束全文,究竟妙在何处?请你作一简要评析。(80字左右)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