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2题,共 10分)

1、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下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相互呼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可见构思的精巧。)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此句是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两句是直接抒情句,作者借千里的烟波浩渺的暮霭来表现自己的愁苦,一为自己前途茫然而愁,更为离开了爱人而愁。)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两句运用反衬、夸张的表现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于传说中这类拥有异常可怕力量的动物,尚武的古代欧洲人的真实心态恐怕还是敬畏多于憎恶的。

B.杜绝过度治疗,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靠制度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调控盲目扩张的逐利行为。

C.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郎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D.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的说教。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般认为,一僧一道在《红楼梦》中起着点化主要人物,帮助他们由尘世走向佛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一僧一道,展现了一种人生的基本态度,一种“空”的概念。在作品中,这种“空”观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②首先,让一僧一道的形体来现身说“空”、说“幻”。一僧一道每进入尘世,其相貌总显得有损造物主的尊严:一个是癞头,一个是跛足。可是我们不会忘记,当一僧一道在青埂峰下说笑、遨游时,他们分明长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家,对于人之外貌形体都表示了相当的藐视。在《庄子·德充符》中,道德完美、识得真谛者,都是些貌丑形残的人,在佛教徒口中,人的形体常用“臭皮囊”来指称。一僧一道以丑相入世,无非是想以直观的形式,使世人领悟到肉体的不足道,乃至由此延伸到根除对世俗生活的依恋之情。

③其次,借一僧一道、警幻仙子等洞悉未来眼光,将人们的历时经验渗透到共时的、即时的体会中去,从而淡化、虚化人物每时每刻的情的感发。正因为好花不常开,欢乐难持久,于是也就不应当全身心地投入。没有太多的欢喜,也就没有太多的痛苦,在情感的生活中,始终持一种超然的理智的态度。在贾宝玉年幼时,警幻仙子已经借助“金陵十二钗”判词,借助“曲演《红楼梦》”,将人物未来的命运暗示出来,给他以一番“万境归空”的启迪。在他十三岁时,一僧一道又亲自来到他面前,对他吟着“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的诗句,又对他进行一种理智的点拨。其目的是让他动情的时候,能接收未来“万境归空”的提醒,从而不致使他在情海中沉沦太深。

④最后,借一僧一道与时间相始终的无限久长的经历与上天入地的无限广阔的空间联系起来,从而淡化、虚化整个现实世界。一僧一道的活动,使《红楼梦》中所有人的现实生活跟远古的女娲补天联系了起来,并且在这中间留下了一片茫茫苍苍的空白,所谓“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作者的目的,正是要将这一段故事置于茫茫苍苍的背景中,将一块石头置于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中,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纠葛,将贾府的盛衰,置于绵绵无尽的时间长河中。将一粟置于沧海中,于是这一粟的悲痛、忧伤一下子被淡化了、虚化了。从一僧一道的角度来看,贾府的兴衰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小浪花,那么,人物的种种悲欢离合,还有什么理由不能把它忘怀呢?

⑤其实,曹雪芹在作品中安排一僧一道这两个人物时,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贾宝玉等人的“情”的观念能受到“空”观统摄,不致产生太多太深的痛苦和烦恼;另一方面,这种情感毕竟是那么美好动人,他又不忍心真的让“空”观来虚化它,于是,一僧一道的“空”观实际起到的是与“情”观并行的对比、对照作用,即便有所渗透,也是停留在浅表面上的。而作者在选择“空”观还是“情”观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⑥也许,只有像刘姥姥那样,既不深陷于“情”,也不立足于“空”,去痛苦地灭情,而是从“色”出发,以一种实用的态度来审视世界,把握人生,庶几能使人得到些微的安慰。

(摘编自詹丹《曹雪芹审度人生的三个视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僧一道本来“骨骼不凡,丰神迥异”,让其以丑相入世,表现了佛道二家对人的外貌形体的藐视。

B.警幻仙子借助判词和“曲演《红楼梦》”,及一僧一道的诗句,都是在提醒贾宝玉要洞悉世间百态。

C.曹雪芹将《红楼梦》所有人的现实生活置于茫苍背景中,是想化解掉宝黛二人的爱情悲痛与忧伤。

D.像刘姥姥那样,从“色”出发,以实用态度来审视世界,就能既不陷于“情”,又不会灭“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开门见山地概述了“一僧一道”的作用,并引出了后文论述的重点。

B.文章层层递进,从一僧一道的外形、洞悉未来的眼光和时空的久长等角度展开论述。

C.文章引用《红楼梦》中的原句,都是为了展现“一僧一道”的形象特点及其思想。

D.第⑤段对曹雪芹创作时的矛盾心态的阐述,让后文对刘姥姥“色”观的讨论更自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一僧一道度化柳湘莲出家”“携风月宝鉴给贾瑞”等情节,也体现了曹雪芹的“空”观。

B.作者从“空”观去解读《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视角。

C.“空”观与“情”观的对立与交叠,体现了作者心态的矛盾,也许只有“色”观才能解决这一矛盾。

D.通过对一僧一道及其背后“空”观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曹雪芹富有一定的理性精神。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烟波浩渺,与天相接,不见尽头的壮阔图景。

(2)《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广阔浩淼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警醒当朝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逍遥游》

(2)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3)老当益壮,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5)   ,两朝开济老臣心

(6)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形容时间流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2)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论语》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孟子》中指出,上天要将重任交给一个人时,会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进行磨炼,表明上天磨炼人的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4)《逍遥游》中庄子先评价了列子的御风而行,接着指出“______________”,才能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界,真正做到无所凭借。

7、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____________”两句来批评。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用“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作者顺其自然走到生命尽头的人生理想。

(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 《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用“水”和“大舟”表现世间万物互相联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孤孤单单,没有亲戚,只有自己的影子和形体相互安慰。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月夜

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白居易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该诗为诗人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原诗是一首七律诗,诗人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到湖北江陵。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第一首诗中,身处帝都长安节日之夜“喧喧车骑”的热闹场景,诗人却“无心逐胜游”,暗含着诗人对大唐现实的忧虑。

B. 第一首诗的“羁病”交代了诗人病中滞留长安的境况,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则表明诗人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

C. 第一首诗题目中的“月夜”交代了诗人产生愁绪的环境,第二首诗题目中的“对月”则是引起诗人“忆”友的缘由。

D. 这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两首诗中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完全相同的。

E. 白居易在这两篇诗作中借月营造意境,抒发感情,他的《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也有类似作用。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各自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日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嫠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毅,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B.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C.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D.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襄公二十二年,属于王公纪年法,此外还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以及年号干支兼用法等。如“元和十年”就属于王公纪年法。

B.司空是官名,西周始设,主管土木工程。西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为三公之一,后称“司空”。

C.累绁即“缧绁”。“缧”指捆绑犯人的绳索,“绁”是牵牲畜的绳索,在文中二词连用,借指监狱。

D.行有兼摄官职之意,摄亦有代理官职之意;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有很多,比如假、权、署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出身贫寒,但年少好礼,具备从政的才能。孟釐子曾在自己死前告诫儿子一定要向孔子学习。孔子在季孙氏家当过管理仓库和管理牲口的小官,都管理得非常好。

B.孔子答复齐景公之问,展现了非凡的政治见识。齐景公询问其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孔子强调那是因为秦穆公不但志向远大,而且中正无私。他虽然不能称王,称霸是应该的。

C.孔子做代理宰相一职时,管理有方。孔子参与鲁国政权仅仅三个月,那些贩卖猪仔羊羔的人们,不再以次充好、漫天要价,四面八方来到鲁国的客人,都能够各得所需而归。

D.孔子经历坎坷,但达观而幽默。在郑国时,孔子和弟子走散了。郑人告诉子贡东门有人萎靡不振像丧家狗。孔子听说后开心地笑了,他说对方称自己为丧家狗,真是对极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2)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一毛钱能买到什么?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食堂,在米饭区域,摆放着售价6毛、4毛、1毛的不同分量的米饭,学生可以花一毛钱购买一碟50克的米饭。据了解,“一毛钱米饭”是为了促进校园内的“光盘行动”而推出的,在南航的各个食堂都可以购买到。除此以外,学生只要做到“光盘”,还可以拿到“光盘奖励”。在食堂收盘处,就摆放着“光盘有奖励”的宣传牌和一辆琳琅满目的手推车。酸奶、冰红茶、水果、食堂代金券……这些都是送给“光盘侠”们的奖品。……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食堂主任张磊说,食堂的餐余垃圾就能减少约30%,明显能感到学生的剩菜剩饭变少了。

(摘编自《南京日报》,2020年8月30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再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他强调,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摘编自《新华网》,2020年8月18日)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