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2题,共 10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②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

③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④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⑤在灿若群星的世界童话作家中,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所以卓尔不群、久享盛誉,是因为他开启了童话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⑥他在晚会上出神入化的近景魔术表演,不仅令无数观众惊叹不已,还引发了魔术道具的热销。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B.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固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C.郎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D.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桑等。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用文学滋养心灵

高闰青

文学对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的心理现象,有许多细腻和深刻的描写。它既能够印证意识形态各领域之间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也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

想象对于作家具有神奇的魔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创造一个又一个声色并茂、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以实现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跨越:化平凡为神奇,变抽象为具体,将不存在的事物塑造成纤毫毕现的艺术形象。因此,只要我们拥有一颗能感受天地万物的自由心灵,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将那“数千年往事,注上心头”,可以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让想象展翅腾飞,让艺术构思的诸多材料在刹那间被灵感照耀,进而启迪和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如何认识生活,以及怎样经营生活等,有效提高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让我们保有健康的心灵。

文学由情感酝酿而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情感至强烈处,可以让作者不能自己,甚至陷入癫狂状态。如郭沫若创作《女神》后半部分,是在晚上就寝之时,意趣袭来。于是他就伏在枕上用铅笔火速地写,但全身却有种寒冷的感觉,连牙关都在打寒战。至于文学作品对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特别是一部具有伟大意义的文学作品,作品本身产生的情感互动会感染到大部分人,甚至能够改变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因此阅读文学作品,如果能够被其间文字所感染,体会到作品内在的品格与风骨,那么我们就能够以诗性的方式来理解生活,体悟生命。

人有各自内在的品格、美好的精神境界与丰富的心灵财富,需要通过借助文学作品,更快地把它们变成我们生命世界里的一部分。每当我们在台灯下,拿起一本陶渊明的诗集,吟诵着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时,就会远离外面喧嚣的世界。而苏轼《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是一种喷薄而出的力量。一个可以感受作品之境的人,他内心深处本就积蓄着某种与作家相类似的气慨,本就具有某种可欣赏、可感受这种作品品韵的心灵境界与个性气质。

将人生中的种种矛盾与困境用悲剧揭示出来是文学的一大功能,也是文学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同时,文学还通过在平凡世界里发现美、追求美,给人一种追寻自我尊严的无限力量和一片超越自我的广袤天地。它可以鼓励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斗志,给生活带来无穷的精神力量。

可以说, 文学作品的阅读就是心灵的涤荡、人性的完善、性情的陶冶,它塑造了我们的生命和思想,使我们能告别昨日之我而成为今日之我,闪耀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精神魅力。而对文学的谙熟,可以使我们掌握烛照人性隐秘的最明明亮的火把,揭开一道道理性刻意织就的幔纱,一览人性那最奇妙多姿的形态,在人生的道路上“关照好自己的心灵世界”,自信从容地前行。

(有删改)

1下列有关“文学对人类滋养功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学能够激发人类的潜能。

B. 文学能够滋润人们的情感。

C. 文学能够培养人们的气质。

D. 文学能够强化人们的意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学可以通过想象来突破时空的限制,借助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将平凡的事物神奇化,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B. 文学史情感的产物,文学创作需要激情,郭沫若在创作《女神》后半部时,意趣袭来,情不能已,思如泉涌。

C. 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给个人的生活带来无穷的精神力量,它还能够鼓励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斗志。

D. 人的个性气质与作品的品韵往往一致,就如陶渊明写不出苏东坡的壮美,苏东坡写不出陶渊明的淡泊一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通过其内在的品质与风骨、涤荡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性情,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使人自信而且从容。

B. 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本身产生的情感互动能极大地感染人,引起读者的共鸣,甚至改变人们对人生的认识。

C. 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就在于文学能够用悲剧的方式,将人生中的种种矛盾与困境揭示出来,照亮前路。

D. 文学能够在平凡的世界里发现美、追求美,能够照亮人性的隐秘,揭开遮掩的面纱,展现人性的多姿形态。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交代了蜀地最终打通道路的两句是“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四章》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5)在《将进酒》中以三国时的曹植欢饮为例劝友人尽情饮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东山之上升起的月亮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形。又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天地存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离骚》中,用比兴的手法借助鲜花香草写自己要修养自己的品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A. 首联中的“锦瑟无端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 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鹃”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欢快、喜悦之情。

C. 颈联诗句,诗人认为“沧海月明”“蓝田日暖”虽然境界不同,但是怅恨之情是相同的。

D. 尾联明确: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即在当时,已令人不胜怅惘。说明怅惘痛苦之情。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感慨人生,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梧桐树高大雄伟,而在古代诗词中,梧桐却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

 3).英雄和美人是向来对迟暮二字理解最为透彻的两类人。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中也借此表达自己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句子是:    

 

9、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作者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小年”。

(2)《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以“_________”说明自己“出则无心”,以“鸟倦飞而知还”,说明自己“归则有意”。

(3)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多角度地描绘出一幅天阔水远,秋霞绚烂的绝妙图景。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0、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各题。

秋夜病中

查为仁

巷尾迢迢报柝声,虚堂如水断人行。

云移一朵月吞吐,竹啸几声风送迎。

不向枚生求《七发》,只凭曲部觅三清

调糜煮药经旬卧,白发萧萧又几茎。

(注释)①《七发》是汉代辞赋家枚乘的赋作,赋中假托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使太子病愈。②曲部,指唐代号称曲部尚书嗜酒如命的李琎。三清,酒名,即清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病中静卧,听到远处传来的号角声,意境和《马嵬》中“空闻虎旅传宵柝”一句如出一辙。

B.家中院子里空荡荡的,看不见一个人,空中洒下的如水月光照在地面上,渲染寂静的氛围。

C.诗人卧病在床多日,不得读书,亦不得饮酒,只能服药调养,不禁感叹自己又添白发,又苍老许多。

D.全诗通篇写诗人的病中感受,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将自己内心情感表现得真切丰满,极具艺术魅力。

2袁枚曾评价此诗第二联“细致动人”,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执中,字伯通。进士高第,调台、亳二州判官。亳数易守,政不治。曾巩至,颇欲振起之,顾诸僚无可仗信者,执中一见合意,事无纤钜,悉委以判决。有妖狱久不竟,株连浸寝多。执中讯诸囚,听其相与语,谓牛羊之角皆曰:“股”,扣其故,闭不肯言,而相视色变。执中曰:“是必为师张角耳。”即扣头引伏。知海盐县,为政识后先,邑人纪其十异。入为太学博士,以母忧去,寓苏州。端王即位,是为徽宗,超拜宝文阁待制,迁中书舍人、吏部尚书。四选案籍,吏多藏于家,以舞文取贿。执中请置库架阁,命官莅之,是后六曹皆仿其法。大观三年,遂代为尚书左丞,加特进。制下,太学诸生陈朝老诣阙上书曰:“及相执中,中外默然失望。执中碌碌庸质,初无过人,致位二府,亦已大幸,遽俾之经体赞元,是犹以蚊负山,多见其不胜任也。”疏奏不省,而眷注益异。初,赐第信陵坊,以为浅隘,更徙金顺坊甲第。建嘉会成功阁,帝亲书钜额以示宠。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阏众情愿特为徙日以昭与民同乐之意帝重逆其请为申五日期执中辅政一纪,年益高。他日造朝,命止赴六参起居,退治省事。明年,乃以太傅就第,许朝朔望,仪物廪稍,一切如居位时。其在政府,尝戒边吏勿生事,重改作,惜人材,宽民力。虽居富贵,未尝忘贫贱时。斥缗钱万置义庄,以赡宗族。卒,年七十四。帝即幸其家,以不及视其病为恨,辍视朝三日,太师,追封清源郡王,谥曰正献。

(节选自《宋书·何执中传》)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阏众/情愿特为徙日/以昭与民同乐之意/帝重逆其请/为申五日期/

B. 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阏众/情愿特为徙日/以昭与民同乐之意/帝重逆其请/为申五日期/

C. 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阏众情/愿特为徙日/以昭与民同乐之意/帝重逆其请/为申五日期/

D. 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阏众情/愿特为徙日/以昭与民同乐之意/帝重逆其请/为申五日期/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讳,旧时指按礼对君主、尊长者的名字避开不直称,而用代字、缺笔等表示。

B. 博士,古代学官,负责保管文献档案,培养人才,也指当时最高级别的学位。

C. 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日指农历每月的初一,望日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D. 赠,朝廷封典的一种,赠予死者官爵或授予封号,多用于已故官吏或其父祖。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执中颇有见识,政绩突出。他担任台、亳二州判官时,断妖狱,革弊政,能识缓急后先,政治

才能突出,当地老百姓还为他记了十异政绩。

B. 何执中洞察力强,且有创举。他任吏部尚书时发现官员把档案藏于家的弊端,建议放置在朝廷的

架阁库,让官员管理,此后六曹都效仿这一做法。

C. 何执中位高权重,深受圣宠。何执中辅佐朝政十几年,随着年岁渐高,皇帝让他每月只需参见六

次表示问候,他去世时皇帝停止临朝听政三天。

D. 何执中为政爱民,重情重义。他在政事堂担任要职时,宽减老百姓的负担;即使身居富贵也不忘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诸僚无可仗信者,执中一见合意,事无纤钜,悉委以判决。

(2)疏奏不省,而眷注益异。初,赐第信陵坊,以为浅隘,更徙金顺坊甲第。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李先生乘坐高铁,找到自己的座位,发现被别人坐了,于是说:“先生,您坐错了座位。”座上的男子拿出车票非常霸道地说:“你好好看看,没看好不要胡说。”于是李先生不做声息地站在这个男子的旁边,车开启后他才对该男子说:“先生,您再看看您的车票,座位没有错,但车次错了。”该男子无言以对。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