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畿辅,指京城附近的地区。“畿”取其在“京畿”一词中的含义,“辅"相当于汉代所说的“三辅”之地。
②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③践阼,走上阼阶主位,后引申为帝王即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
④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多由专人负责,是撰修国史的重要依据。
⑤同年,指同一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也可以指年龄相同。
⑥国风,《诗经》中各国的贵族文人作品,自《周南》至《豳风》,共分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2、“日下”指古代以太阳比喻君王,帝王所在处称为“日下”,因此“望长安于日下”的“日下”是“京城”的意思。这种说法( )
A.正确 B.错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构建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通衢大道,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
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此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
B. 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C. 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如指食物时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D. 在古代汉字中,“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汉字的分类中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分类的依据是现象与事物的表象,这种分类方式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分类方式。
B. 象形的“初文”是汉字衍生的根基,作为义符,每个初文都能提示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汉字的大体意思,后来又被视为该类汉字的“部首”。
C. “役”字原不从“彳”,后来才以“彳”为义符,因为“彳”是通衢大道的象形,所以人们看到“役”字就会产生从役之人奔波于路的联想。
D. 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了汉字归类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系联的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字既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反过来又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旳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就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
B. 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
C. 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因而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某个意思时,无需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
D. 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务式初知识观念,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一诗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其中描绘花之美景的诗句为“_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两句明确指出了屈原诗作以小见大、言近旨远的艺术特色。
(3)古诗词中,作者往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寄寓情感。其中,三国人物的故事就经常被引用,如“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⑴《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⑵《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的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⑶《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描述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诗经•氓》中抒发女主人公内心苦楚,其中的成语又留给读者一个勤劳能干的印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旅夜书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诗人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2)屈原在《离骚》中以女子为喻,揭露奸臣嫉妒贤才,对自己肆意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之》里用“_________,_______ ”两句深情回忆了往昔“沙场秋点兵”的雄壮场景。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___?”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游褒禅山记》
(2)《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3)《陈情表》中用乌鸦反哺的典故写明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5)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复鸡人报晓筹。
(8)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____________________,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①
[金]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③。不用燃犀下照④,未必佽飞强射⑤,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⑥,挝鼓过银山。
[注]①三门津:黄河最险要地段之一,河面分人门、鬼门与神门。②一峰:指三门峡中屹立于中流的砥柱山。③秘神奸:传说中夏禹将百物之形铸于鼎上,“使民知神、奸”,此处“神奸”指种种善恶神奇之物。④燃犀下照:晋人温峤至牛渚矶,点燃犀角照见江水中奇形异状的水族怪物。⑤佽飞强射:春秋时楚国勇士佽飞曾仗剑飞入江中刺杀两蛟。⑥骑鲸客:指豪勇之士。
【1】下列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阙的前七句,词人笔力雄放,想象丰富,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了三门峡雄伟险峻、波澜壮阔的自然奇观。
B.上阕最后两句写景,一动一静,对比鲜明,衬托出砥柱山傲风浪、挺天地的伟姿;后一句笔锋骤敛,顿然收住,显得闲和平稳。
C.下阕紧承上文,由“峰”而及“危巢”“双鹄”,转接自然;从“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句起,全词由写景转为抒发感慨。
D.下阕连用燃犀下照、佽飞刺蛟等典故,基调更加激荡,描绘出藏龙卧虎、光怪陆离的神奇景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向往之情。
【2】下阕作者就眼前景抒写了哪些心志感怀?结合全词分条简述。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岳麓书社,有删节)
(二)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燿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 去:去除
B. 形大劳则敝 敝:破旧
C.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 绌:贬斥
D. 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 中:符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独其言在耳 会其怒,不敢献
B. 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寡人之于国也
C. 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奸乃不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很高,把他比作能驾着风飞腾升天的龙。
B. 老子到底是谁,其实莫衷一是,有人说周太史儋就是老子。
C. 道家与儒家主张不同,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干扰,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D. 道家讲“无为”,又说“无不为”,实际上说起来很容易,真正实行起来却很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2)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3)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5】下列《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的文字,用“/”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B.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C.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D.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自建党以来,每个时期都有其时代精神代表:
1921年:“开天辟地、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红船精神;
1950年:“敢于斗争、不畏艰苦、忠诚祖国”的抗美援朝的英雄精神;
2020年:
“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深圳精神;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
“求真务实、精益求精、永不止步”的登山精神;
“追逐梦想、敢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
2021年又诞生了“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
无数种精神汇聚成了“中国精神”。坚守信念,传承精神,击鼓催征,追逐梦想,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以复兴中学高三学生的身份,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学校团委准备举行“传承中国精神,助力祖国发展”的主题活动,请你代表学校团委给全校学生写一篇倡议书。
(2)共青团某市委召开“守望中国精神,书写美丽青春”座谈会,请你以高中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