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2题,共 10分)

1、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茕茕独立,形影相吊:孤单无依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慰问。

B.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临近死亡。

C.急于星火:比燎原的星星之火还要急切。

D.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生命垂危,随时都可能死去。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扶老以流憩

俊采

眄庭柯以

是以区区不能废

亲戚之情话

谨拜表以

一军

贾谊于长沙

吴会于云间

涉以成趣

A.①⑨/②⑩/③⑥⑦⑧/④/⑤

B.①⑤/②⑨⑩/③⑥⑦⑧/④

C.①/②④⑤/③⑦⑨/⑥⑧/⑩

D.①⑤/②③④/⑦⑨⑩/⑥⑧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众多文学评论为由失败者构成的小说世界辩护,认为这反映了现实,体现了小说家对当下现实的敏感。但何谓现实?波德里亚认为,我们通过大众媒体看到的现实,其实早已是一个被解码和编排过的“拟像世界”(《拟像的进程》)。不幸者被迫从活人降格为苦难的符号,成为有关失败现实的案例与信息;而我们作为幸存者,所做的一切并没有真的安慰到他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在消费他们。要改变这一切,就要拒绝将生活简化成苦难以及有关苦难的信息。进而,就要在一个现实逐渐被拟像取代的信息世界中,用虚构的方式重建一个生机勃勃的艺术世界。假如生活确实是糟糕的,人已经习惯于拟像,那么就让这糟糕的生活和在拟像世界长大的人去重新学习效仿这个生机勃勃的艺术世界,而非相反。

当代认知科学已经清楚地表明,类比是人类认知的核心,而且答案不唯一,借助类比,人们得以通过熟悉的事物去猜测和理解陌生之物,而每一件新加入的陌生之物都会对我们头脑里熟悉的概念进行重组。相对于我们传统所说的归纳从表象到本质和演绎从本质到表象,类比思维更为灵活,它认为不存在绝对的表象和本质,人是处在各种生生不息的关系中,并不断根据新的类比来形成和调整对于表象和本质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很好理解为什么一个虚构的小说世界会对真实世界发生实际作用,因为阅读小说的人不断在进行类比,小说人物的种种道德境遇、价值判断和情感诉求,甚至某种独特的语法表达,都会丰富或打破读者现有的认知概念,并帮助他去反思和重组自我。但每个读者的类比方式又不尽相同,都携带着各自已有的认知体系和能力。小说既不高于现实,也不低于现实,它和古老的神话、童话以及民间故事乃至一切艺术形式一样,平行于现实,它作用于现实和读者的方式是自由类比,而非机械地反映、焦虑地见证和单方面的教谕。而虚构和阅读,由此方可共同成为一种积极的道德实践。

一个好的小说并不满足于指向某种既定规则和既有答案,它不被某种设定好的因果关系所束缚,小说家并不是事先在生活中发现了新事物和新问题,然后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情节予以技巧性地表达,再假设他的读者都是和他一样的小说家,好迅速发现这种技巧并为之击节叫好。小说家和读者的关系不是这种熟练演员和老练看客的关系。小说会生成一个事件。这事件是一次性的、不可逆的,有它本身的发展逻辑。因此,随之而生的技巧也是一次性的、不可复制的。所谓原创的意思本身也是如此,即起源性的,只发生一次。

(摘编自张定浩《小说与事件》)

材料二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20世纪50年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材料三 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

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

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

(摘编自洪治纲《人民日报:“非虚构写作”的价值》)

【1】下列对材料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失败者构成的小说世界受到众多文学评论家的青睐,因它体现了对现实的敏感。

B.小说会生成一个事件,而事件有它本身的发展逻辑,相应的技巧也是不可复制的。

C.一个虚构的作品会对真实的世界发生作用,在于不断类比会促进反思与重组自我。

D.有学者认为,读者从大众媒体看到的现实通常是一个被解码和编排过的“拟像世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虚构性本质对立。

B.“非虚构写作”概念在学理上很难被厘清,但某些作品呈现出独特文体特征,又印证了它的严谨性。

C.当代作家只有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才对他们的虚构性写作大有裨益。

D.材料二围绕“真实”二字论述“非虚构写作”,材料三角度不同,但同样表现出对非虚构写作的肯定。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

B.“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保留可靠的真实经验和生活场地。”

C.“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独门的,但我还是觉得和那段历史隔着一层不可逾越的时空,所以决定去马来西亚做一次实地的旅行。”

D.“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来,我总是辩护似的加上一句‘这是真事’,仿佛就立刻使它身价百倍。”

【4】如何理解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5】材料三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入景,借明月表达飘零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中以比喻来写出旅途孤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行路难》中,以四个连续动作现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内心依旧苦闷抑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雁门太守行》中从声色两方面勾画激烈战斗场面,渲染沉重,紧张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

(6)《游山西村》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典故,表达对老友的怀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8)《虞美人》中运用想象手法,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古诗词默写

(1)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大夫耻学于师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___________ ”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4)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句子是:____________

(5)借庄周梦蝶、杜鹃悲啼两个典故来抒发自己感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即“____________”,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_”,就不会失败。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2)《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的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离骚》在阐明道理与治理国家方面的独到之处。

(4)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湘夫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湘君抛弃衣物的动作来表达湘君的失落情绪。

(2)《夜归鹿门歌》中描绘诗人夜归鹿门途中美妙朦胧之景,表现出隐逸情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被追求个性自由、维护人格尊严的知识分子奉为座右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诗写出了洞庭湖的声势,杜甫《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是刻画出洞庭湖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形象。

(5)韦庄的《菩萨蛮(其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江南的人物美,表达出诗人对江南的无限热爱。

(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诉说自己曾因佩带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水、瀑、崖、石,配合着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

(4)《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客至》中诗中写招待寒酸简单但却满蕴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洗然弟竹亭

孟浩然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俱怀鸿鹄志,共有鹡鸰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注)①洗然:孟浩然的弟弟。②鹡鸰:一种水鸟,遇危险则飞鸣求其类相助。《诗经·小雅·棠棣》“鹡鸰在原,兄弟急难”。③达:通晓,明白。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兄弟间情深义厚,语言质朴自然、亲切率真。

B.“鸿鹄志”和“鹡鸰心”分别喻指兄弟们高远的志向和互助互爱的情谊。

C.后两联叙述了竹亭集会时挥毫、饮酒、弹琴之事,洋溢着悠闲、惬意。

D.末句化用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意在表明他们兄弟是心灵相通的知音。

2简要分析“清风在竹林”在诗中的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1、尚野,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满城。野幼颖异,祖母刘,厚资之使就学。至元十八年,以处士征为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兴文署丞,出为汝州判官,廉介有为,宪司屡荐之。二十八年,迁南阳县尹。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改怀孟河渠副使,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事闻于朝,河渠官进罢。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剌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俄升国子博士,诲人先经学而后文艺,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时学舍未备,野密请御史台,乞出帑藏所积,大建学舍以广教育。仁宗在东宫,野为太子文学,多所裨益,时从宾客姚燧、谕德萧渼入见,帝为加礼。至大元年,除国子司业,近臣奏分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帝已可其奏,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四年,拜瀚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诏野赴吏部,试用荫补官,野多所优假。或病其太宽,野曰:今初设此法,冀将来者习诗书、知礼义耳,非必责效目前也。众乃服。皇庆元年,升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改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二年夏,移疾归满城,四方来学者益众。六年,卒于家,年七十六。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追封上党郡公,谥文懿。野性开敏,志趣正大,事继母以孝闻,文辞典雅,一本于理。

(节选自《元史·尚野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B.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C.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D.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或未做官的士人,文中指前者。

B.赠,皇帝给予官员及其妻室、父母和祖先的荣典,文中指赐给死者官爵。

C.移疾,旧时朝中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要求辞官隐退的婉语。

D.国子祭酒,古代的学官名,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始于晋武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野幼时聪慧,读书应召,尚野自幼聪颖异常,在祖母刘氏资助下读书学习,后以处士的身份被征召为国史院编修官。

B.尚野清廉耿直,居官有为。尚野在汝州任上因清廉有为多次被上司举荐,改任河集副使时,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的疾苦。

C.尚野重视教育,广建学舍。尚野担任国子博士时密请御史台,请他们拿出些国库藏的财物,广泛建设学校,推行教育。

D.尚野文章典雅,受人敬服。尚野多次担任学官,教学以经学为先,文章以理作为标准,辞官回乡后,来求学的人更多。

【4】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藏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地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而共享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共享单车符合低碳出行理念,为解决城市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有力支撑。3个多月前,成都街头开始兴起共享单车,为市民短距离出行和与公共交通系统接轨换乘提供了方便。但也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乱停乱放、单车被盗、私自加锁、用户私藏、改装兜售等。特别是近日三圣花乡共享单车被烧案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有人据此断言:“凭国人现在的素质,共享单车我们还玩不起。”

  是“共享单车提供了方便”,还是“共享单车我们还玩不起”?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