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句诗描写的是谁的爱情故事? ( )
A.牛郎和织女
B.唐明皇和杨贵妃
C.周瑜和小乔
2、结合语境分析理解下列人物对话所表现的性格特点,选出对应正确的一项( )
①乖巧伶俐 ②憨厚质朴 ③忸怩羞涩 ④谨慎稳重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A.a① b② c④ d② e③
B.a① b① c④ d② e③
C.a③ b② c④ d② e③
D.a① b② c② d④ e③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卫生餐厅
(美)约翰·爱伦
“来两只嫩煮鸡蛋,一客家常油炸土豆条,一块乌饭浆果松饼,再加咖啡和鲜桔汁。我吩咐卫生餐厅的侍者,慢跑后的我感到饥肠辘辘。
我刚打开报纸,咖啡就端上来了。“请用咖啡,”侍者说。“不过,对不起。我们的立法当局坚持要我们提醒顾客,每天喝三杯以上的咖啡有可能增加得中风和膀胱癌的危险。虽然这是除去了咖啡因的,但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仍要求我们说明,提取过程中或许还残留了微量的致癌可溶物。”这才给我的杯子斟上。
侍者端着我叫的早点回来时,报纸差不多看完了第一版。
“您的鸡蛋,”侍者说,“如果不煮透,就可能含有沙门氏菌,会引起食物中毒。蛋黄中有大量的胆固醇,它有诱发动脉硬化和心脏病的主要潜在危险。美国心血管外科医生协会主张每星期至多只吃四个鸡蛋,吸烟者和身体超重十磅者尤应如此。”
我的胃感到一阵不舒服。
“马铃薯,”侍者继续着,“皮上的青色斑块有可能含有一种叫龙葵的生物碱毒素,《内科医生参考手册》上说龙葵碱会引起呕吐、腹泻、恶心。不过放心,您用的土豆是仔细地去了皮的,我们的供应商还答应,如有不良后果,他们将承担一切责任。”
“但愿这‘不良后果’别降临到我头上。”我想。
“松饼含有丰富的面粉、鸡蛋和黄油,还有乌饭浆果和低钠调味粉,唯独缺少纤维素。营养研究所警告说低纤维饮食会增加胃癌和肠癌的危险。饮食指导中心说面粉可能受到杀真菌剂和灭鼠剂的污染,可能含有微量的麦角素,它能引起幻觉、惊厥和动脉痉挛。”
顿时,我觉得焦黄松脆的松饼诱人的香味变得十分可疑了。
“黄油是高胆固醇食品,卫生部忠告近亲患心脏病的人限制胆固醇和饱和脂肪的摄入量。我们的乌饭浆果来自缅因州,从未施过化肥和杀虫剂。但美国地质调查队有报告说许多缅因州的浆果长在花岗岩地区,而花岗岩常常含有放射性物质铀、镭和氡气。”
我立刻想起了切尔诺贝利事故幸存者头发脱落的不雅观之状。
“最后,烘焙的麦粉中含有硫酸铝钠盐,研究者认为铝元素可能是早老性痴呆症的罪魁祸首。”侍者说罢便离去了,令人肃然起敬的营养科普也许结束了。
侍者很快回来了,带着一只罐子。“我还记得说明,我们的鲜桔汁是早上六点前榨的,现在是8:30正。食物和药品管理局与司法部正在指控一家餐馆,因为它把放了三四小时的桔汁说成是新榨的。在那个案子裁决前,我们的律师要求我们从每一个订了类似食品的顾客那儿弄一份放弃追究声明书。”
我填写了他递过来的表格,侍者用回形针把它附在账单上。在我伸手取杯子时,侍者又拦住了。“还有一件事”,侍者说,“消费安全组织认定您使用的叉子太尖太锋利,必须小心使用。
“好,祝您胃口好。”侍者终于走开了,艾德沃德也终于松了一口气。他拨拉着已是冷冰冰的那份早餐,胃口彻底倒了。哦!上帝!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中“我”因为早晨慢跑锻炼后感到饥饿,走进餐厅点了早点,透露出“我”想尽快获得食物填饱肚子的意愿。
B. 当“我”听完侍者对鸡蛋的介绍,胃里感到一阵不舒服,已经饥肠辘辘的肚子有痉挛的感觉,是长时间没有进食的饥饿感所致。
C. 侍者介绍《内科医生参考手册》上的提示,以及土豆供应商的承诺等都是为了显示美国社会食品法律的健全和食品安全形势堪忧。
D. 对于普通大众并不太了解的饮食卫生与健康保健常识,侍者掌握全面,介绍细致,专业精神让人佩服。
E. 小说通过对话形式层层展开,十分详细的记录侍者的告诫和提醒,通过“我”对此的态度反映小说的主题。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侍者的形象特点
【3】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情表》)
(2)世人皆浊,______________?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渔父》)
(3)草创未就,会遭此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报任安书》)
(4)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长亭送别》)
(5)_____________,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引用《齐谐》的话描述“鹏”击水高飞之雄奇壮观景象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李煜在《虞美人》中以物是人非来抒发亡国之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旁宫赋》中写宫殿楼阁之间的通道跨越天空,像一道道彩虹般美不胜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下列语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句)
(1)《诗经·无衣》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四章》中,老子关于器皿的功用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写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美好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人与月比较表达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哲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2)“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3)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事件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书愤》中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男子在结婚后对待女子很恶劣,与婚前的“蚩蚩”形成鲜明的对比。
(2)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当时楚国的一些人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真理,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为法度的现象。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中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论语>十二章》也有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泰伯》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的高低,都应把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四章》中指出一个对自己事业追求执着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却可以万古长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春江花月夜》中,写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白在《将进酒》中以三国时的曹植痛饮为例劝友人尽情饮酒,但实为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题画菊
清 许廷镕
芳菲过眼已成空,寂寞篱边见几丛。
颜色只从霜后好,不知人世有春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题为《题画菊》,表明其为一首题画诗,题写的对象是画作中的“菊”。诗作与画作相映成趣,不仅增强了画作的形式美感,而且加深了其意境。
B.首句写春天的百花早已凋零殆尽。“芳菲”,花草,此指春天的百花。“过眼”,写花期之短。“已成空”,言百花已经凋零殆尽。
C.次句写菊花盛开。“寂寞”,写菊花处境的孤单冷清。“篱边”,既不是文人骚客饮酒赏菊之处,又不是人们有意栽种的菊圃,可菊花依然默默开放。
D.末尾两句赞扬菊花经霜不凋。“颜色只从霜后好”,言其秋季开放,且赞其耐寒坚贞之性。而“不知人世有春风”一句是惋惜菊花不曾经历姹紫嫣红的春季。
(2)《题画菊》全诗读来无一字明写“菊”,但却很好地写出了菊的神韵品格,与“画意不画形”的国画传统颇相契合。请简要分析,全诗无一“菊”字,诗人是如何写“菊”的?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节选自《论语·颜渊》)
材料二:
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书》曰:‘睿作圣。’”宣王曰:“善!”
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也?”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
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才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主A无B遗忧C下D无邪慝E百官F能治G臣下H乐职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迟未达”的“达”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泉之始达”中的“达”含义不同。
B.“法省易因”的“因”与成语“因地制宜”中的“因”含义不同。
C.“远而逾明”的“明”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第一个“明”含义相同。
D.“何其所临之民”的“其”与《〈论语〉十二章》“其恕乎”中的“其”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从选拔人才的角度回答了樊迟关于智的提问,他认为要选拔正直的人,子夏以舜、汤为例向樊迟解释了孔子的观点。
B.尹文认为应该采用“无为且能够宽容臣民”的理念治国,并引用《尚书》中的语句加以佐证,齐宣王认可尹文的观点。
C.周公登上天子之位后颁布德政,施行恩惠,亲自前往各地安抚遇到困难的远方之民,使邻近的百姓亲附,使边远的百姓安乐。
D.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珪状,开玩笑说要用它分封唐叔虞,而周公则认为天子无戏言,最终成王把晋国封给唐叔虞。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2)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
【5】虞舜被后世尊为“无为而治”的圣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虞舜是怎样做到“不下堂而天下治”的。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现实物质世界光怪陆离,尤其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打开网页,各种耸人听闻的虚假新闻蜂拥而至,严重消耗着我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也迷了我们的眼。
②真相是什么?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评价尺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而不少网民容易被自己的眼界和情感制约和左右,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真相,而这所谓的“真相”往往离真正的事实相差千里。
③“后真相”是指传播主体不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完整的呈现,而是通过煽动情感、强化偏见、迎合情绪的方式传播符合受众主观认知但偏离事件原本真相的内容,客观事实和理性思辨被传播主体和接收主体抛之脑后。
④《改造我们的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修辞立其诚》等文章也谈到了关于真相(实事)的问题,对于我们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真相”,你有怎样的见解和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