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2题,共 10分)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伶官传序》一文中,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B. 《祭十二郎文》一文中,作者用了七个“呜呼”,悲天悯人;四十多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C.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画竹”是线索,作者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痛,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作者与子由都向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2、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一羽之不举

D.百姓之不见保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9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

“‘十三五’规划将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后的首个五年规划,公报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用很重的篇幅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释放出党中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说。

(摘编自《法制晚报》,有删改)

材料二:

8月4日,中央电视台开始在新闻联播节目推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系列报道。报道称,塞罕坝主动修复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活标本。

三代人用了55年的时间,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

今天的塞罕坝,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塞罕坝每年的生态效益

我国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

释放氧气55万吨

提供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

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张尼)日前,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督察组将分别进驻吉林、浙江、山东等8省份,这也标志着中央环保督察将实现对31省区市的全覆盖。此前批次的督察中,已有上万人被问责。新一轮督察风暴又将揪出哪些环保“顽疾”引发外界关注。

从另一组数字上也能看出中央环保督察取得的成效。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近日透露,此前的中央环保督察中,初步罚款约8.8亿元,立案侦查1183件,拘留1103人,约谈13593人,问责11390人,切实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环境问题,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四:

地球是你我共同的家园,建设美丽家园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一起参与、共同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只当坐而论道的旁观者,而应成为躬身践行的参与者,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或许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聚沙成塔、积土成山,众人汇聚起来的力量就是磅礴伟力,唯此方能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幽静宜人”的美丽中国图景,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摘编自南方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B.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空前,堪称“风暴”,并将实现对全国31省区市的全覆盖。此前各批次的督察取得了显著成效,第四批督察又已全面启动。

C.塞罕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场后林场三代人用了55年时间植树造林112万亩,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

D.建设美丽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政府有责,人人有责,面对这一项神圣伟大的工程,每一个公民都不能缺位,没有谁是旁观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说明,从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到生态文明的总体规划,中央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为美丽中国建设描绘出了一幅宏伟蓝图。

B.材料二和材料三报道的角度有所不同:材料二着重树立生态文明的正面典型,提供示范;材料三着重呈现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发出警示。

C.几代人的努力,给塞罕坝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释放氧气等,创造了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D.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指日可待。

E.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严厉的法治作有力的保障,材料三的一系列数字既展示了中央环保督察的成效,也反映出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5)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

(6)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在明净光洁广阔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衬托了诗人豪迈的意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六国论》的结尾,苏洵用假设的方式警告宋朝统治者“____________”,那就连六国都不如了。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塑造了一个自信的子路形象,他在述志时,设想自己治理的国家内忧外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4)魏征善于设喻劝谏,他用水与船的关系来比喻君民关系,从而劝谏唐太宗要保持高度谨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比喻来表现阿房宫楼阁院落稠密层叠、不计其数的景象。

(6)《六国论》中,苏洵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时,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燕、赵两国所处的困境,从而证明它们灭亡是迫不得己。

(7)《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奇丽的景象。

(8)《牡丹亭·游园》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杜丽娘叹息满园春*无人赏识,都交付给了破旧冷落的庭院,表现了杜丽娘的伤春之情。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2)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4)___________________,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5)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5)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一句引用了女娲炼石补天的典故,而“_______”一句和《红楼梦》中林黛玉“潇湘妃子”的别号由来所用典故相同。

(2)《过秦论》中,贾谊极写的陈涉兵微势弱却能振臂一挥令“________________”,山东豪杰最终推翻强秦一事,发人深思。

(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得出“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告诫后人居安思危,力戒骄侈。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衣》中,描写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4)《老子》中指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危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注:①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早春二月,冰雪融化。沉睡已久的苕溪,夹带着几丝绿色,潺潺涓涓,向东流去。

B.颔联写诗人寓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度日;好友们时常伴随着窗外的雨声探听我的音讯。

C.颈联写僧人大圆洪智精于禅学,但病魔缠身;北栅所居住的天经精于儒学,又安于穷困。

D.尾联写诗人踏上访友路途,至于见到友人后的情形,却全都忽略,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

2这首诗中的主人公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B.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如唐代钱起“秩满归白云,期君访谷口”中“秩满”即为此意。

B. 《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C. 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 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B. 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认为不足挂齿。

C. 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

D. 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

(2)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2、作文。

有同学认为,无区别对待,一视同仁才公平;有同学恰恰相反,认为区别对待才公平。请你任选一方,写篇立论陈词,表达你的看法,字数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