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2题,共 10分)

1、对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和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③谨拜表以闻

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⑤以八千岁为春 ⑥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⑦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⑧木欣欣以向荣 ⑨诸侯以惠爱为德

⑩倚南窗以寄傲

A.①②/③⑥/④⑦⑩/⑤⑨/⑧ B.①④/②③/⑤⑦⑩/⑥⑧/⑨

C.①④/②⑥/③⑦⑩/⑤⑨/⑧ D.①⑥/②④/③⑦⑩/⑤⑧/⑨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还家门(女子出嫁)   得府君书(刚才)

处分兄意(依照) 而吾与子之所共(享有)

B.作不良计(故意)   大人嫌迟(特地)

不积跬步(因此) 暮去朝来颜色(衰老)

C.可广问讯(幸亏)   复得此妇(希望)

风雨焉(兴起) 夙夜寐(起)

D.儿已薄禄(相貌)   及时遣归(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我)

府吏丁宁(被) 君既若录(我)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代表了一种不偏不倚又包容大度的处世智慧,和而不同既是一种世界现,也是一种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价值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进入新时代,“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强调“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指出“要秉持和而不同理念”,赋予和而不同崭新的时代意蕴。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孕育出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文明。不同文明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不同民族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发展道路,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一切文明均有其价值,都应该被尊重。放下文明优越论,以包容和平等的心态看待一切文明,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只有承认文明的平等性、多样性,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互鉴;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互鉴,对话,才能让人类文明更为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文明的差异并不一定会带来冲突,相反,不同文明相互借鉴、相互交流恰恰是世界文明活力的源泉,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国各民族各种文明只有加强交流合作、深化互学互鉴,不断发掘、利用人类已经积累和正在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共同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有效应对挑战与难题,开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美好未来。

(摘编自董卫国《彰显和而不同的时代意蕴》)

材料二:

“文明冲突论”把世界划分为八个文明板块,预测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冲突将在这些文明之间进行,各文明交界的“断层线”地区尤其可能爆发剧烈的冲实,世界将呈现文明间集团对抗的情况。

作为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当然知道国际冲突都与利益有关,他提出“文明冲突论”的目的是要找到利益冲突背后的原因,强调“价值、文化和体制深刻地影响国家如何界定它们的利益……具有类似文化和体制的国家会看到它们之间的共同利益”。用文化差异解释国际冲突的做法或许不无道理,但也并不新鲜,“文明冲突论”的特点是将文化差异的作用推到极致,强调不仅文明差异将成为国际冲突的深层原因,而且文明板块内部将形成国家集团并与其他文明对抗。

由于“文明冲突论”的基础是文明差异性,因此亨廷顿坚决否认文明共同性的存在及其意义,应该说,亨廷顿否定西方价值普世主义并没有错,但是,由于他完全从冲突论的视角来看世界,所以看不到日益强化的以和平与发展为核心的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进而忽略了作为国际关系常态和主流的国际合作,任何国际关系理论,只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否则就是消权的和破坏性的,“文明冲突论”就是这样一种错误的理论。

(摘编自田德文《“文明冲突论”错在哪里》)

材料三:

文明是冲突的,还是能够和谐共存、交融互鉴?

在国际形势复杂演变的今天,在封闭和开放、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交织的时刻,这一问题再次成为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爱琴海岸,此次中希两个文明古国携手对话,意义深远。

“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生机勃勃,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半年前,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主席这样给出了答案,帕夫洛普洛斯总统对此深为赞赏。在11月11日的会谈中,帕夫洛普洛斯总统再次强调:“一个国家用‘文明冲突论’来制定国家政策将是十分荒谬和非常有害的,无论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还是当今中国日益开放、进步、发展的事实,中国都有力地回击了‘文明冲突论’和‘国强必霸论’。”

此前,外界已关注到中希关系中的“不寻常”——希腊在欧盟国家中较早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文件,希腊总理两次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今年4月,来华出席第二届论坛的希腊时任总理齐普拉斯说,共建“一带一路”是个伟大的倡议,既包含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又充满对世界前途的思考,希腊作为和中国一样的文明古国,能够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理解“一带一路”,从一开始就积极支持并参与。

照亮历史的文明对话,也在一次次照鉴未来。作为东西方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和传承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肩负运用文明智慧、解决当下世界难题、应对全球挑战,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在文明上的相知、相亲和相互尊重使中希超越了政治制度、国家规模以及社会传统的差异,成为不同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合作共赢的典范,正在为当今世界持续提供着智慧和启示。

(摘编自《人民周刊》(2019年第22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和而不同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以此思想孕育的文化在新时代更强调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B.亨廷顿认为“文明冲突论”将成为国际冲突的深层原因,而且文明板块内部将形成国家集团并与其他文明对抗。

C.一切文明均有其价值,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城之别,都应该被尊重,因此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

D.作为同为文明古国的希腊,因为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理解“一带一路”,所以从一开始就积极支持并参与“一带一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承认文明的平等性、多样性,并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互鉴、对话,就能让人类文明更为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B.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否认文明共同性的存在及其意义,肯定西方价值普世主义,其根源基础是坚持文明差异性。

C.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是以和平与发展为核心的,以此促进国际关系常态和主流的国际合作,这一价值追求得到了所有国家的认可。

D.不同文明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不同文明的相互借鉴、相互交流是世界文明活力的源泉,国际社会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加强交流合作、深化互学互鉴,才能有效应对挑战与难题。

B.中国不会形成“文明冲突论”“国强必霸论”,这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今中国日益开放、进步、发展的事实得到了印证。

C.中希超越了政治制度和社会传统的差异,运用文明智慧,解决当下世界难题,成为不同国家之间和平相处的典范。

D.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包含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又充满对世界前途的思考,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文明是冲突的,还是能够和谐共存、交融互鉴?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李煜在《虞美人》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表现愁绪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括了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六国人民的剥削之上,并将得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挥霍掉,从而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

(5)《阿房宫赋》中描写秦朝宫里的管弦音乐声比市人说的话都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建议后主凡事宜多征询侍中、侍郎的意见,并陈述了这样做的效果。表现这效果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里男主人公对婚事进行占卜的结果是“ ____________”,随后主人公提出“_____________,以我贿迁”以完成婚事。

(3)杜甫《登高》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作者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6、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样表达追寻风景之意,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采用的“_______________”,乘小车、小船会别有意味:《膝王阁序》中则说“_______________”,用整齐的排场,看高大的山陵。

(2)李密在《陈情表》中,委婉含蓄地提出了协调尽忠与尽问题的方案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近代诗论家刘师培评价屈原的《离骚》“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离骚》中“________”两句即以荷叶荷花来表现诗人高尚的情操。

(2)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用“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小潭周围树木和藤蔓的生长状态。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与对比的手法,极写宫廷丝竹宴乐之盛,形象地展现了秦宫人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

9、默写

1   ,余不忍为此态也!

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3)高余冠之岌岌兮,       惟昭质其犹未亏。

4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5)君当作磐石,       磐石无转移。

6)鹏之徙于南冥也,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辛弃疾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自不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注]①朱晦庵:南宋大儒朱熹,晦庵是他的号。即世:去世。②玄经:扬雄的著作《太玄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庄提倡“忘言知道”,一面却又著书立说,可见他们自己也不能做到“忘言”。

B.梅雨初晴表面上写天气,实际上暗示词人对老庄哲学有了独到的体会,豁然开朗。

C.词人晚年远离官场,轻衫短帽,甘心隐居于山林丘壑之间,过着悠闲惬意的生活。

D.这首词上片写读书所感,下片悼念好友朱嘉,既富有哲理意味,又显得情致深长。

【2】这首词是怎样表达悼念之意的?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是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右左。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元帝时,华阴守丞嘉上封事,言:“治道在于得贤。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试守御史大夫,以尽其能。”上乃下其事问公卿。太子少傅匡衡对,以为:“大臣者,明王所慎择也。而嘉猥称云,欲令为御史大夫,妄相称举,疑有奸心,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嘉竞坐之。

成帝时,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曰:“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郭田,教授诸生。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节选自《汉书·卷六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B.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C.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D.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五经”之一,深富哲理,是传播儒家思想的著作中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

B.封事,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陈奏秘密事项时,用皂囊封缄,以防泄密。

C.御史大夫,官职名,西汉时相当于副丞相,以协助丞相综理大政,偏重于监察执法。

D.东阁,在这里并非“开我东阁门”中的“东阁”,而是指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云被人推荐与五鹿充宗辩论时,毫不胆怯,毅然前往;辩论展开后,连连讥刺五鹿充宗,故儒生都感到很高兴。

B.朱云才兼文武,得到世人尊重。皇帝因为朱云忠正而有智谋,向朝廷咨议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朱云带领学生乘牛车出行时,经过的地方人们都很敬重他。

C.朱云特立独行,好倜傥有大节。致仕后的朱云远离官场,居住在乡野,教授学生:与宰相薛宣交往,薛宣邀他留在丞相府中,朱云谢绝了对方的好意。

D.朱云恬淡无欲,要求死后薄葬。朱云病重时未请医喝药,临终嘱咐用便服入殓,棺木只需容身,墓穴只需容棺即可。家人遵其嘱造了一丈五尺的小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妄相称举,疑有奸心,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

②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5】左将军辛庆忌为什么能让皇上怒气消解,饶了朱云?请简要说明。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2、请从以下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作简要论证。要求段落内部结构完整,字数控制在300字。

子曰:“富与贵,使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接受、享受)也。”(《论语·里仁》)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耻也。(《论语·泰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