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2题,共 10分)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项王乃复引兵而

B. 先大母婢也,二世

C. 其土欲,其筑欲密

D. 江东虽小……亦足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铁道部自2012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火车票实名制”明确规定,旅客须持车票与票面所载身份信息相符的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进站上车。

B. 在两会的遏制态度、刚性需求几乎消耗殆尽以及投资需求的观望气氛等因素的影响下,高房价如何调整备受关注,楼市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拐点。

C. 中国电信关于央视3·15晚会曝光的垃圾短信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对涉及的违反集团相关规定的基层企业进行了调查处理,以此表明治理的决心。

D. 新成立的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将为我国航空的发展制定总体战略和阶段性规划,为航空领域重大工程项目提供战略咨询和决策依据。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可是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作倾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称为力的结构。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

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不可忽略。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1】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大观园,看到繁花落尽,满地堆红,于是带着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

B《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树傲然挺立,菊花灿然怒放,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快乐。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严冬时节,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纷扬扬,他觉到身上寒冷,为了御寒,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

D《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的小石潭边,四周寂静无人,寒气透骨,幽静深远,感到过于冷清,心神凄凉,于是起身离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响,而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B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是人赋予它们的,只不过时间久了,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与生俱来的的东西。

C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与人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

D要让某个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自然物本身也必须具有能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无知觉无情感的,人却可以将自己的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成为艺术形象。

B人与自然既存在异构关系,又存在同质关系,没有前者人与自然就不可区分,没有后者人与自然的联系将很难建立,人们就不会将情感投射到自然物上。

C当人有了某种情感,他观察外部事物时又恰恰提取到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于是该事物就成为他表现自己某方面情感的特定载体。

D《饮冰室文集》中同一月夜也……”这段话,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形态: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人也会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上。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人生短暂要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

(2)《滕王阁序》中王勃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点出了时间已到深秋。

(3)《马说》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

5、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继承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敢于向权贵挑战,蔑视权贵而追求个性自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3)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中,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杜甫的《登岳阳楼》中,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韦庄的《菩萨蛮》(其二)中,作者暗用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典故,以表现江南人物之美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表达作者厌倦官场,流连于山景:_____,鸟倦飞而知

还。_____,抚孤松而盘桓。

(2)《滕王阁序》中描写当地繁华富庶,尽是名门望族的句子:_____

_____

(3)《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把《孟子》中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

__________”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

己任,以利民为宗旨。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现实中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的“海运将徙”做类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使至塞上》中,诗人借两种自然景物自况,写出了飘零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而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感叹人生空幻,借凭吊明月寄托内心深沉情感,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中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通过对比手法,写出“文”与“质”辩证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以暴政奴役天下,致使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人常用“水”和“月”这一组意象表达时间的流逝、人生的短暂,借以抒发愁苦之情。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就写过这样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山中感兴三首(其二)

文天祥

山中有流水,霜降石自出。

骤雨东南来,消长不终日。

故人书问至,为言北风急

山深人不知,塞马谁得失。

挑灯看古史,感泪纵横发。

幸生圣明时,渔樵以自适。

【注】①《山中感兴三首》作于1271年春,文天祥因为代皇帝起草诏令触怒了权贵贾似道,被罢官回到家乡——今江西吉安,隐匿深山。②北风急,暗指1270年8月蒙古军围攻襄阳、樊城及12月襄、樊粮道被蒙军切断之事。③文天祥自幼爱读忠臣传,敬佩屈死的直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写深秋时节,溪水下降,溪中的石头自然露出,刻画出秋景的特点。

B.第五、六句从写景转为写事,朋友来信告知时局消息,“急”字暗喻时局紧张。

C.“塞马谁得失”一句用典,说深山里的人信息闭塞,就像那塞翁一样不知祸福。

D.“挑灯看古史”两句,写诗人读史书,想到忠臣的不幸遭遇,禁不住感慨万千。

(2)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有删改)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祭十二郎文韩愈》有删改)

【1】下列划线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遭闵凶 夙:早时   请归取其 孥:家眷

B.门衰 祚:福分   久远者 图:考虑

C.沐浴清 化:教化   其家者 业:继承

D.犹蒙 矜:持重   无涯之 戚:忧伤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指汉代以来荐举人才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B期功中的是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是指穿大功服、小功服的亲族。

C东野,即孟郊的字。古人自称称字,称人则称名,字一般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D斗斛,古代容量单位。唐朝时十斗为一斛,斗斛之禄就是指微薄的俸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陈情表》的①②两段内容是从侧重叙述祖孙之情从而推进到君臣之义上,在第段突出尽忠与尽孝这一矛盾,表达了自己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B.选文《陈情表》的第段李密首先称赞晋武帝以孝为先的治国之策,然后采用今昔对比手法表明作为先朝旧臣不能在新朝为官的原因和苦衷,最后以祖母供养无主、年老待奉来婉辞征召。

C.选文《祭十二郎文》的第吾年未四十……而齿牙动摇一句中连用了三个起转接作用的字,意思是说自己未老先衰、体弱多病,过早地就衰象毕露。

D.选文《祭十二郎文》采取韵散结合,以散为主的形式来表达内容。作者联系自己的身世,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关注有用的东西,而恰恰忽略了那些看似无用而实则有用的东西。所以当我们漫不经心地拒绝所谓的无用时,其实是放弃了隐藏在无用之后的大用。比如,作为学生,参加学校公益活动,有人说无用,实际上,这些活动对我们了解社会、认识人生、融入现实、提升自我有着大用;再如阅读课外经典著作,有人说无用,实际上对丰富人生、培养情感、净化心灵、提升认知和增强能力等有着潜移默化甚至不可估量的大用。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