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的姐姐早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被送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如今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遇到了困难,他们要帮助她也是________,无能为力。
②这家俱乐部财大气粗,他们雄厚的财力令一般球队难以__________,只有他们才能花费巨资聘请外国的明星球员和功勋教练。
③浴室加热器叫“浴霸”,空调机叫“凉霸”,应考习题集叫“考霸”,这是商家的攻心术,一个“霸”字足以让客户倾心,让同行心生____________之感。
A. 望其项背 望尘莫及 鞭长莫及
B. 鞭长莫及 望尘莫及 望其项背
C. 鞭长莫及 望其项背 望尘莫及
D. 望尘莫及 望其项背 鞭长莫及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分野) 云无心以出岫(泛指山峰)
B. 宇文新州之懿范 (美好)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近于)
C.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刚、顿时;迅速) 时矫首而遐观(抬头)
D.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宰相) 恨晨光之熹微(痛恨)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报告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土壤里生长出的文学根苗。报告文学创作的发展和推进总是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存在密切联系。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报告文学表现的多样性。在社会生活点面接触和描述题材对象是报告文学创作的常态。像《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这样具有明显“史志”品格的报告文学,是文学视野下的历史政治文化观察和表达,具有独特厚重内容和生命力量。
记忆往往会给人带来多样的感受。报告文学创作着眼现实生活,时常同人们的关注热点焦点统一。但是,这并不是简单地与新闻式的直接表达等同。温故而知新也时常是报告文学表达现实关注的方式。
对现实社会生活积极关注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让报告文学始终与人民、与大地、与时代精神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拥有鲜活的社会生活气息和现实力量。像描述霍岱珊为了减轻和消除淮河水污染,对各种污染行为坚决斗争的《淮河赤子情》,像以一个村支书的人生奋斗和经历来表现山村不断富裕起来的《太行山上》等,都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递出感动和欣喜的内容。这些用自己的精神和行动为社会造福的故事,正是社会积极力量的宣示。
但是社会生活是个矛盾多样性的呈现。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给人鼓舞和喜悦的现象,自然也会存在不少令人忧虑和感伤以至愤怒的现象。像张敏宴大胆揭露相关医疗单位过度用药,不顾患者健康利益、追求经济利润的《吸血的血透》,杨晓在《失独,中国家庭之痛》中对独生子女生育政策的反思等,都是在不同的社会矛盾表现中产生的文学叙述,给人以程度不同的触痛感受。
此前报告文学创作中那种凛然的诘问如今似乎少了。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存在和改变的复杂性增加,也同作家在更高更全局的层面上认识把握社会生活的能力欠缺有关。因此,多年来报告文学作家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疑惑、丑陋、痛心现象时,经常只能表现出惋惜和无奈,将改变寄托于等待和期望。报告文学原本是一个新闻政治性很强的文学表达方式,但是因为来自多方面的限制和人为约束,报告文学在这个方面表现薄弱,存在遗憾。文化观察和期冀成分的增强是报告文学丰富的一种表现,也是寻求革新和走向更加开阔境域的努力。
当然报告文学的载体是文学艺术,为好的思想内容寻找巧妙的艺术表现形式,把高度的思想性和尽可能动人的艺术性结合起来,是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的重要特色。其文学性方面具体来说表现在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运用上。许多报告文学的内容时代跨度大、人物众多、原因复杂、趋势多样,如何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为一体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同时也要有富有抒情的、哲理的精彩的语言,这样的作品将会影响得更广更深。夏衍的《包身工》就是这样的里程碑式作品。
报告文学也像生活一样在波澜不惊中存在和发展着。但报告文学创作也和其他文学形式的状况相似,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中国正在经历着伟大的发展变革,这样的社会环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发展契机,对报告文学而言更是难得的机缘,希望报告文学作家能够抓住这样的机会,创作出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伟大作品来。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作为最贴近时代、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报告文学,其创作是建立在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是以文学的艺术手法来报告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和人物。
在报告文学创作的实践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而写?写什么?思想感情的着落点和创作的立足点在哪里?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树立了一个榜样。这部作品主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站在同情社会弱者的立场,创作的立足点面向平民,甚至是不起眼的“小人物”。
《包身工》充满感情、带有温度,其旋律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博爱。作者笔下散发出博爱情怀,对女童工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她们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进行直接揭露。夏衍的笔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时代的“脓疮”,对那个社会进行“刮骨疗毒”,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他要告诉世人那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真相,进而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1959年,夏衍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他“感到‘灵魂的震动’”“感到愤怒”“觉得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
《包身工》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作者饱含真情之外,还在于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在充分运用和借鉴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等艺术样式的表现手法。有些评论家甚至把《包身工》作为小说来研究。创作《包身工》时,夏衍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方法熔于一炉,交错运用,并衔接得恰如其分。尤其是小说手法的运用。他着重描写了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如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姓名的小姑娘,通过对他们的刻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除了人物描写,值得研究的还有他对写作对象生活场景还原式的描绘,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线索,串起一个个场景,结构严谨,情节生动,画面具有冲击力,特别是某些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如包身工们早晨喝粥的情景描写,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写实性。
无论是讴歌时代,还是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都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进而凝聚人心,激发更大的前行动力。
(摘编自曾散《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读夏衍的<包身工>有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在文化视野下对历史政治文化生活题材进行描述,这种“史志”品格的报告文学表现了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
B.报告文学常用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关注现实热点焦点,这完全不同于新闻式的直接关注。
C.《淮河赤子情》、《太行山上》用行动造福社会,积极关注人民、大地与时代精神,宣示了报告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
D.夏衍面对丑陋、痛心的时代“脓疮”未等待、期望,凛然诘问,直接揭露,表现了对社会生活更高的认知把握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自身能力不足,社会复杂性增加,大大弱化了报告文学的新闻政治性,让人感受到触痛。
B.抓住当前正在进行的发展变革之机,增强文化观察与期冀成分,大力革新,方可促进报告文学走向更开阔境域。
C.《包身工》创作贴近时代,用文学艺术手法直接反映黑暗社会现实,所以评论家都把其作为小说进行研究。
D.如果不是基于对社会的真情实感和发自内心的召唤,《包身工》就不会成为里程碑式报告文学作品。
【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材料一报告文学特点的一项是( )
A.《一个记者的九年长征》重温了一个记者走过的九年长征之路,表现了“法治中国”的真实进程。
B.《落泪是金》展现了贫困大学生为了跨进大学校门表现出的努力与奋斗,挣扎与迷茫,郁闷与徘徊。
C.《告别伐木时代》运用翔实的民俗史料对林区与务林人的生存观念、生活方式等进行了逼真记录。
D.《走向乡村振兴》中市委书记周建琨带领干部群众开辟了毕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报告文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综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解决报告文学“有高原、缺高峰”现象。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无食桑葚。
(2)《离骚》中表现屈原关心百姓疾苦的是 , 。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4) ,悠悠我心。
(5) ,依依墟里烟。
(6)《赤壁赋》中对比人世无常和宇宙永恒的是 ,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邻船寂静衬托音乐带给人们强大感染力的句子是_______ 。
(2)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崩地陷后,在绝壁上凿孔架木筑成的通道像登天的梯子,极富浪漫色彩。
(3)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身世感慨。
(4)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2)古代文人擅长借典故寄托情思,李商隐《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对自我才华的肯定与自信;“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流露出对富贵生活的愤慨和不屑。
(2)《老子》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作者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多角度对比,其中写在武器装备方面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蜀道难》一诗中,“诗仙”李白借助神话传说,为诗歌增添了浪漫气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五丁开山”的故事叙述了蜀道的来由。
(2)《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描绘音乐间歇时余意无穷、引人愁思的境界和自己独特的感受。
(3)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高瞻远瞩地指出施行王道必须认真办好学校教育,做好教民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要求填写诗句。
(1)《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写出秦人的穷奢极欲。
(2)李煜在《虞美人》中感慨时光消逝,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送魏大从军①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②,魏绛复从戎③。怅别三河道④,言追六郡雄⑤。
雁山横代北⑥,飞塞接云中⑦。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⑧。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②匈奴犹未灭:暗指汉代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③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④三河: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⑤六郡雄:这里指西汉时立功边地、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⑥雁山:雁门山。代:代州。⑦飞塞:一作“狐塞”,即飞狐塞,又称飞狐口。云中:云中郡。⑧燕然:山名。《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遂登燕然山,……割石勒功,记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用词贴切,灵活自然,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卫边保国的壮举。
B.诗歌颔联点出分别的地点,与友人分别,彼此心里难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相约要像前代英雄那样驰骋沙场,杀敌立功。
C.这首缠绵悱侧、凄苦悲切的道别诗,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抒发作者的慷慨之志。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思想情绪。
【2】结合诗句分析首联、尾联中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视无可置者 顾:环顾。
B.先妣抚之甚厚 厚:重,深。
C.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效力。
D.其制稍异于前 制:规制,格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庭阶寂寂 而用流俗人之言
B.庭中始为篱 引以为流觞曲水
C.然予居于此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D.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B.太上不辱先
C.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D.而后乃今将图南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文脉络清晰:由写“可喜”到“可悲”,悲情逐渐增强,止于寂寥之叹,层次分明。
B.用语清淡简练:看似客观描述,实至情之语;寥寥数笔,使人物形神兼备,情感深蕴。
C.叙事小处着笔:追忆琐事,叙写母亲问寒、祖母持笏寄厚望及妻子临轩,怀念情深。
D.写景委婉传情:月夜桂影,枇杷如盖,皆作者得意之情的抒发,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2)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奋”金文是一只在天空振羽展翅的鸟,战国时篆文像一个在田间向前奔跑的人。奋飞冲天,奋力挺进,要成功,必奋斗,奋斗是一种最美的姿态。
请以“奋斗是美丽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