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楷书的“楷”当“楷模”讲,“楷书”的原意就是可以作为楷模的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期的使用证明它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较好的一种书体,因而一直是官方所采用的正式字体,也成为书法史上一个最大的流派。
①它就代替了隶书的正统地位
②字体端庄,书写方便
③楷书保留了隶书的结构
④进入南北朝后
⑤去掉了隶书的波挑
⑥楷书形成于汉魏之际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2、下列各项句子缩句后与原来句子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站在山顶上,伤心的我又看见了这美丽的景色。
缩句:我看见景色。
B. 成功,既要辛勤地努力,也要良好的机遇。
缩句:成功要努力,要机遇。
C. 花园里的牡丹花非常美丽。
缩句:花园美丽。
D. 原始的三峡风光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缩句:风光离开了我们。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想念地坛(节选)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也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的。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扣问,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1】“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作者对“灵魂”作出了哪些“眺望”?
【2】请理解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
【3】第3段“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和最后一段“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中都出现了“界线”,两处的“界线”有什么内涵和作用?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认为宋荣子面对世上所有的人的称赞和诽谤,都没有刻意改变自身的行为和心理,这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即使遭受肢解的酷刑也不改变心志的坚定信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说理善用比喻和排比,比如在《劝学》中,他用“木受绳”“金就砺”作类比,推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文章描写寻常却关乎国家治乱旨趣极大,举近事含义却十分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陈涉起义所用武器简陋,不能和秦国的武器相比。
(3)《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优美图画:千万里光辉随波闪动,月光照耀春江,无处不澄明透亮。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形容词人十年宦海沉浮屡遭打击,为了生活劳碌奔波,形貌憔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于居家屋内或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这一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酒”是诗词中的常客,有时用来表达豪迈奔放的气概,如《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时又是送别的必需品,《琵琶行》中与酒有关的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
7、根据文意补写横线上空缺的句子。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慨叹昔日的显赫人物都在历史风雨中化为乌有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但若不吸取教训,历史就会重演,如同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感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写出急水喧腾、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融为一体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
(3)《望海潮》中“______,______”二句,写要将钱塘美景画成图画夸示于同僚,委婉地称扬郡守必将因政绩卓著入朝执政。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2)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 ”一句和成语“方枘圆凿”的意思相同,“___________ ”一句和孔子的“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相同。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两句,通过摹写行人艰难行走的情态,侧面表现蜀道的艰险。
(4)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10、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悲陈陶①
杜 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②。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①陈陶:地名,在长安西北。公元756年唐军跟安史叛军在此交战,几乎全军覆没。②都市:指唐都城长安。
【1】诗以一“悲”字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野旷天清无战声”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大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大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廐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大下之材,则所以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取材于王安石《材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特未知其故也 特:只不过
B.惟其遇事而事治 治:处理得好
C.其所异者蔑矣 蔑:微小
D.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 别:告别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患材之不众 不知老之将至
B.不患士之不欲为 为天下笑者,何也?
C.而其将无不趋我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尽其道以求而试之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荣辱忧戚在我 他们的荣辱忧伤令我挂怀
B.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 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
C.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 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去尽力做一些小事
D.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这就是我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方法的原因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
【5】下面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文中的【甲】处?请根据文章及所选材料的大意简述你的理由。
【材料】
(1)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2)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
(3)南越之修簳①,加强弩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也。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②。
注释:①簳(gǎn):小竹,可做箭杆。②彍(guō):拉满(弓弩)。③梃(tǐng):棍棒。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
(2)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
(3)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所给的材料内容,以“我与中国梦”为主题,写一篇学校升旗仪式上的演讲稿。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