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我的小屋便照进太阳,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
B. 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向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C.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D. 离开北平一年了。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随着“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的发射、贵州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的投入使用和“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升空,神秘的宇宙世界将会变得泾渭分明,不再神秘。
②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气象历法,在我国已经使用了两千多年,至今它仍在指导着国人的生产生活,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③扶贫开发是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创新扶贫机制,瞄准扶贫对象,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百姓箪食瓢饮的生活状况。
④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激情海湃,诗意油然而生。
⑤人才选择去环境好、待遇高的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无可非议,这促使我们做好留住人才的体制改革,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氛围。
⑥最近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深受观众的好评。有专家指出:背诗词,一定要从童年开始,长此以往,才能达到像节目中选手那样令人惊叹的诗词储备量。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⑤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水在水之外活着
葛水平
①一片宽阔的谷地间,曾经有一条河流过,如今一群羊恰似河的洪峰滚出山间,向远处四散而去。这生殖的土地,鲜花盛开,青草繁茂,正适合为羊们提供口粮。一切都是晴朗的光照,数丈宽的河道,下游一位年长的老汉说:“往山里走是它的源头,公家人叫它沁河源。它走到我的脸前头,我们喊它秋水河,因为当年秋天雨水多,它的声音大,便有了这个外名。”
②沁河,南北贯穿晋东南。我们立足的这个县就叫沁源。沁源,因三晋名水——沁河六出其源于山中而得名。山间沁河的六个源头清泉喷涌,碧水成溪,汇成了绿水沁河。
③它魅惑了天地两界,更主要的是魅惑了我。
④车开入河道,河卵石高低起伏着,有青草填补了它们的缝隙,黄绿交织,有繁荣,有寂灭,也有疼痛。
⑤河谷两岸没有人烟。云朵让天空无限扩大,空了的村庄让我六神归位。这样的时候,因为空气的绝对新鲜和纯净,声音的穿透力也特别强,不知名的小鸟“啁啾”声声,在空旷中游走,那“啁啾”声便遥远了一切,透明了一切。我们奔跑而去,让景色生动起来。一条道被水漫过,人走在水道上,两行杨树形成密匝匝绿色拱道,在一个马蹄形的缺口前水流分开到两边山脚下。“源”至此而出。
⑥泉水清澈,冰凉清甜,东边泉眼水流湍急,西边泉眼水流平缓,两股泉水流出数十米后汇成一股,顺河谷而渗入地下。山崖壁上有大小不一的洞,能感觉到在远古那些洞都有水出,水流分散,涡流丛生该是怎样的景致!浅浅的一汪至山间流出,我把手伸进去,它的深度淹不住我的胳膊肘。水流出泉眼,慢铺开来形成小河,水面刚能把我平放的巴掌淹住。走过河对岸,鞋面不小心会被水打湿,也许是故意的,此时的我居然对水生出了敬畏之情。水面上因了阳光的不同折射,看上去呈颗粒状,有别一番模样。对岸有碑亭,新修却已经残破,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在此设立下的“沁河源头纪念碑”。
⑦它不是原来就这个样子,如今,羊群代替了它成为河道里流淌的植物。开有五朵花瓣的黄花,自在地生动着,羊群走来,放羊人撒了细盐,我听见羊舌头抹布一样擦着,像一支曲子在低声部回旋。放羊人挥着皮鞭,鞭梢带着响,羊群聚集在一起,那一只头羊昂着头,相比于那些勾着头吃草的羊,那只头羊扩大了我的视野。源头在我身后一百米远的地方,就已经看不到水了。我坐下来,粪蛋蛋落在草丛间,索性躺下,我的情绪复杂。源头的河床这么宽,那是常年流水落下的影子,我现在只能用幻觉来填补它的空缺。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用心灵与眼睛观察的习惯,快乐是持久的,痛苦则是刹那之间,而人都喜欢飞蛾扑火,为眼前的利益狂欢而死。
⑧明代诗人王徽诗云:“沁水河边古渡口,往来不断送行舟。”在沁河两岸的冲积平地和原有台地上,由于沁河总体水量的减少和沁河水被过度的开发利用,昔日汹涌的河水变成了今天的涓涓细流,日常流量从过去的每秒几百立方米下降到几立方米。放羊人说:“也就几年光景。”台地上的秋庄稼卷曲着叶子,旱大了。放羊人说:“看着是河的源头,却使唤不上水。”一条河的旺衰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寻,领导人在社会转折关头的抉择也非常重要。对资源的争夺,可以爆发最激烈的战争,谁都知道。无节制地开采资源,使一座城市变为一片废墟,一座最繁华的都会变成一片草场,沧海变桑田,有谁知道我们少了什么?走走走走走,汲取什么才能够让水茁壮成长?我看到薄淡轻疏的云彩,正俯视数十万烟灶的生命,并不是太久的岁月,放羊人说:“河道里的水再都不敢喊河了。”那些植物和人一样喜欢喝清水,黄花遍开,如经脉一样的腰肢风姿绰约在阳光下,放羊人甩开鞭声,羊群们奋力撂开蹄子顺着河道走往山外,放羊人的鞭声坚硬而空旷。
⑨谁能知道眼泪是生命最后一抿唾液?
⑩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河谷空阔、羊群遍野、空气纯净、鸟鸣山幽,意在表达尽管沁河两岸少了河水的滋润,但这一切让作者心旷神怡、喜不自禁。
B.文章以“此时的我居然对水生出了敬畏之情”来描写泉水带给我的不寻常的感受,意在表现泉水的神圣、灵性和生命力的顽强。
C.文章写“沁河源头纪念碑”新修却已经残破,暗示出人们漠视和遗忘了曾经养育自己的沁河,因此也就有了今天沁河的干枯。
D.文章以“日常流量从过去的每秒几百立方米下降到几立方米”来解说“昔日汹涌的河水变成了今天的涓涓细流”的情景,直观又理性。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它魅惑了天地两界,更主要的是魅惑了我”,作者触景生情,以抒情笔调表达了在沁河探源过程中所兴发的情感波动。
B.文章引用诗句“沁水河边古渡口,往来不断送行舟”,是由所见所思引起的相关联想,意在引发读者进行古今沁河的对比反思。
C.文章语言简洁直白、平淡质朴,如“我看到薄淡轻疏的云彩,正俯视数十万烟灶的生命”饱含着作者对于恢复沁河盛貌的焦虑之心。
D.文章由眼前景象引发深度思考,“谁能知道眼泪是生命最后一抿唾液?”以警策之笔表达了对未来人们生存状况的深沉忧虑。
【3】文章结尾写到“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拟人修辞,表现了月色带着离愁渗进思妇心头、无法排解的情景。
(2)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描写音乐的名作,前者“___________”,用战场上的厮杀场面描摹琵琶的铮鸣之声,惊心动魄;后者的“ ___________”,以有形的花容摹写无形的乐声,形神兼备。
(3)《夜归鹿门歌》中描写诗人在鹿门幽静的住处独来独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进酒》中运用曹植狂饮的典故表现自己忧愤和狂放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朽木不可雕也,___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___,事在易而求诸难。(《孟子》)
(3)水何譫濟,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4)城阙辅三秦,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5)___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王维 《使至塞上》)
(6)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 (韩愈《早春星水部张十八员外》)
(7)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8)______________, 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李清照 《醉花阴》)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描绘行人登攀蜀道时步履艰难、神情惶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杜甫在《蜀相》中,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功业。
(4)在柳永的《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莲的歌声。
(5)杜甫在《客至》中巧妙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主客对饮,并招呼邻翁助兴,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
(6)归有光《项脊轩志》结尾的妙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其中归有光睹物思人、托物寓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刚最近发表了一篇题为《漫话成语,巧学文言》的学术论文,文中提到了我国的成语有很多都来自古诗文,比如“善始善终”就源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多次写到月亮而作用各不相同:描写月色,从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的是“__________”;而“__________”则浓缩了琵琶女的卖唱人生,感慨时光白白消磨。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却最终“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官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运用互文修辞,描述了六国宝藏之丰盈。
(2)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 , _________”两句,前句叙事,后句抒情,同时这两句也是将现实与过去对比来写。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770年)春诗人淹留潭州(今长沙)时。②鹖(hé)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节日佳辰,“强饮”“鹖冠”二词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处境和隐士的生活。
B.颔联写春来水涨,在舟中漂荡犹坐天上,老眼昏蒙,看岸边之花如隔一层薄雾。
C.“云白山青”正是春来江上远眺之景,“万余里”虚写,拓展了诗人的思绪。
D.“长安”暗指家乡,尾句直抒胸臆,写出诗人因家乡遥远难归而产生的愁苦之情。
【2】颈联的内容与前后内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祜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样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列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世道之责,其在君乎? 其:表推测,大概。
B.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 发:发动
C.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 恨:遗憾
D.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 固:坚固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
B.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
C.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
D.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天祥志节不俗,被寄厚望,他担任湖南提刑时见到江万里,老丞相对他的志向和节操一向很赏识,因此勉励他当为匡扶世道尽力而为。
B.文天祥发众勤王,不惜代价。皇上因战事报急下诏勤王,他为无人应征感到痛心,发动郡中数万豪杰一起勤王,并把全部家财作为军费。
C.文天祥身负重任,威武不屈。他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后前往元军军营请和,敢于与大元丞相抗争;后又拒绝弘范要他招降张世杰的要求。
D.文天祥临难从容,一片丹心。他临刑前向吏卒表示自己的心事已了,并将所写《过零丁洋诗》交给吏卒,而后向着南方而拜,从容赴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2)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
【5】文天祥愿意“一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互联网带来了海量信息和更快捷、更多元的传播方式。人们的时间仿佛越来越不够用,速食阅读兴起、倍速播放普及,随后又出现5分钟看一部经典书籍或者电影、4分钟一集短剧、经典剧集也推出精简版……有些人认为,加速的视听体验是与时代相呼应的一种美学体验,也在孕育一种新的审美快感;也有人认为,岁月留下的沉浸式阅读不能摒弃,如果只依赖“倍速”意味着会忽略中间过程,相匹配的体验能力和思考能力也会下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