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2题,共 10分)

1、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有什么不成体统的?”我问:“让他们尽管骑自行车,快快活活地玩一阵好了。”

B.你是打算在周末去拉萨呢?还是等到放假的时候再去?

C.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又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小说。

D.下面是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访谈节目的片断,受访者张积慧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非典型性肺炎”病区护士长。

2、明清时期在省城,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因于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试、秋闱,考中者为举人。举人参加的科举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因在春季举行,也叫春试、春闱,因其由礼部主办,又称为礼闱。这种说法(    

A.正确 B.错误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

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他的文风 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 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因此,孔子于文, 功劳赫赫。

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 为无可辩驳的天道。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样,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 文学上就不一样了。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 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结成一种 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 的生命格调。

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 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真 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这就使他从 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完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 跃升。

他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甚至也低于孔子、墨子、荀子或其他别的“子”。但是这种低,使他有了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问出一串串最重 要的“傻”问题。

但仅仅是这样,他还未必能成为先秦诸子中的文学冠军。他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 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下,他就成了那个思想巨人时代的异类,一个 充满哲思的文学家。

(节选自余秋雨《中国文脉》)

1下列关于先秦“文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子和孔子在文章风格上不同,在思想上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他们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着不同的特殊贡献。

B. 纵观中国文脉,虽然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自孔子开始,它所形成的那种朴实的正气的基调却颠扑不灭。

C. 孟子让中国语文,连结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其文辞,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给中国文脉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D. 在文脉上,先秦诸子谁应领先,虽然排列有点难,但作者认为“老庄”超过了“孔孟”,而文学冠军当属庄子。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孔子于文,功劳赫赫:他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成为永久的楷模。

B. 在文学上,孔子有太多的理由站在老子之前,但老子言少义深,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从而另辟奇境,别创独例。

C. 在人生格调上,孔子保持着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与此不同的是,孟子在这方面有缺点,他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

D. 庄子在文学上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他以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 生底部窥探,嘲讽人生,问出一串串幼稚的问题。

B. 老子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而庄子完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他是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

C. 孔子虽然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但是也是他使中国语文陷入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

D. 庄子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庄子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但是庄子对孟子的浩荡语气投之以怀疑,甚至对孟子的人生都很怀疑。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多次运用比喻和对比论证的手法,如用“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从反面论述了学习要专一的道理。

(2)韩愈在《师说》中表示古圣先贤远超众人,尚且从师就教;而现在的一般人,“______”,却耻于从师,所以他们和圣贤便有了天渊般的差距。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的最终后果是:“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表明要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进酒》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记载,李存勖将李克用留给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庙中,其后用兵作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在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战场。

(2)《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竖箜篌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3)《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9、(题文)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霖铃》中词人想象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后,“_______________”,这是说面对再美的景色自己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了,可见愈想愈远,愈远愈悲。  

(2)《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

(3)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 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 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 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E.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

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下面小题。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1下列对文段中加点虚词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决起飞”中的“而”,表示修饰,此处可以不译

B. “时不至”中的“则”,表示承接,可译为“就”

C. “腹犹果然”中的“然”,可译为“……的样子”

D. “适千里”中的“者”,可译为“……的人”

2下列各句中“之”字与例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A. 报养刘日短。   B. 审容膝易安。

C. 二虫又何知   D. 胡为乎遑遑欲何

3下列选项中与“适莽苍者”中的“适”字用法相同的是

A. 少无俗韵,性本爱丘山   B. 贫贱有此女,始还家门

C. 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D. 行行将复行,去去西秦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获知这一消息,不少网友给予热情点赞,认为“双减”让学生走出课堂,还以学生的童年和少年,能化解社会上的教育焦虑。但也有家长表示担心,这样彻底放松下来的中小学生,成绩下滑了怎么办?还有中学生提出:双减政策学生减负了,那么中考和高考的难度会降低吗?也有一线教师指出:“双减”是一道减法题,其实还是一道加法题。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指向的是回归教育本质,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无疑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

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很多人对于这次“双减”政策的实施报以不同的态度和观点。你是如何看待的呢?请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