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B.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 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D. 江东虽小……亦足王也
2、下列四句中有关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则何以哉 以: 用,做
B. 居则曰 居: 闲居
C. 因之以饥馑 因: 接着
D. 以吾一日长乎尔 长: 成长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父亲缺钱花?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老还小,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的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一把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捉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说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末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起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筒,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啊啊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做‘螳螂在前,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道,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天天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不点赞的不一定就不是朋友,看来这话是没说错。
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亲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龟儿子,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看,拿起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偎依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小小说选刊》2018年第1期转载)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木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伟作为单位的一把手,他正直无私,为民做了许多有利的实事,并且还将这些事情发到朋友圈里。对儿子做好事实事发朋友圈的行为,父亲开始是担惊受怕的。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本文是指蛤蟆鱼要诱捕那些趋光的鱼类,却被父亲抓住的情景。父亲想借此情景告诫儿子小伟做事应低调的道理。
C.小说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晚上,是因为晚上才能看到蛤蟆鱼身上的光和远处灯塔里发出的光。父亲好借此机会与儿子进行一番交流。
D.小说第4段开头的四个问句使用反问的手法,既表现出小伟对父亲行为的疑惑,也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对父亲真实意图的猜测,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小伟回乡看望父亲→______→______→______→小伟感到很踏实
【3】请联系全文,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特点。
【4】小说以“灯”为标题,有哪些含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空缺的部分。(只选做4小题)
(1)三岁为妇,_________。夙兴夜寐,_____。(《诗经·卫风·氓》)
(2)入则孝,出则弟,_________,_________,而亲仁。 (《论语》)
(3)___________,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______,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4)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5)李白的《蜀道难》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写古代人民开山辟路的艰辛。
(6)杜甫《登高》‚_________,_________一联从时间和空间着笔,反映诗人漂泊他乡,年老多病的境遇。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了统治者疯狂掠夺财富和大肆挥霍的暴行。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 ,_____”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知还。
(2)《滕王阁序》中描写雨过天晴,阳光普照,天空晴朗的两句“______,______。”
(3)《逍遥游》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李密在《陈情表》中写自己在奉诏就职与照顾祖母间进退狼狈的句子是:“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__________,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指出“氓”婚后行为没准则、感情不专一。
(2)在《劝学》中,荀子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驽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目的地进行对比,来说明坚持不懈对学习的重要性。
(3)在《师说》中韩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点明选择老师的标准。
(4)在《赤壁赋》中,苏轼认为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是大自然中无人禁止、取之不尽、可以尽情享用的宝藏。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身修而后家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认为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完成下列名句默写。
(1)《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孤独的长大成人。
(2) 《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要求晋武帝的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要求 。
(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____________,风移影动,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是离人泪。
(5)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所趋异也。
(6)_____________________,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①斜欹②,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①山枕:即檀枕。因其形如“凹”,故称“山枕”。 ②欹(qī):靠着。
【1】下列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首三句,词人放眼室外,由春景落笔。但见初春时节,春风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复苏,嫩柳初长,如媚眼微开,艳梅盛开,似香腮红透,到处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
B. “柳眼梅腮”,用词极工,又一语双关,既是对初春梅柳的拟人化描写,又是对思妇美貌的形象化比喻。
C. 词作的下片,词人以细微的笔触,紧承上片末句,着重刻画自己具体的闺中寂寞生活。
D. 结尾二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相思了一天,到了晚上,还在剪弄着灯花,以此来排遣这“浓愁”。
【2】“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进行简要赏析。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①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②,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犹不改。宣子③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取材于《左传·宣公二年》,有删改)
【注】①会:士季自称。②溜:屋檐。③宣子:即赵盾。
【1】对加点字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观其辟丸也 辟:通“避”,躲避
B. 使鉏麂贼之 贼:偷窃,盗窃
C. 亡不越竟 竟:通“境”,国境
D. 书法不隐 书法:记载的原则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厚敛以雕墙 以示于朝
B. 谏而不入 过而能改
C. 虽猛何为 子为正卿
D. 则社稷之固也 其右提弥明知之
【3】下列对文中语句大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中说:“任何人做事都有个开头,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终。”
B.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鉏麑)一早就去了,卧室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正准备上朝。
C. 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晋灵公到赵盾家去喝酒,埋伏下甲士,想要攻击赵盾。
D.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4】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灵公不行君道,暴虐残忍。他非但不接受赵盾的劝谏,竟两次实施下作的计划,欲除掉进谏的忠臣。
B. 赵盾恪忠职守,深受人们的敬重。在生死关头,鉏麑、提弥明都挺身而出,以自杀的方式来保护他。
C. 晋灵公死于赵穿之手,史官的记录却是“赵盾弑其君”,其理由是赵盾应对国君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D. 本文对历史事件的记述跌宕多姿,晋灵公、赵盾、提弥明和鉏麑等人形象饱满鲜活,极富文学色彩。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宁折不弯”,也有人说“宁弯不折”,对于这两个观点,你更赞同哪一个观点?或者你有其他相关的见解吗?
请自定立意,写一个不少于 300 字的议论文段。
要求:1、开头亮出观点;2、至少两条理由;3、阐述每一条理由时,可以道理分析,可以举例子,可以引用名言,也可以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