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昭示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要脚踏实地,登高自卑,决不能好高骛远。
②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工夫,处心积虑为群众排忧解难。
③乌克兰局势陡然升级,乌克兰的坦克摆出一副武力清剿的样子,而俄罗斯也是枕戈待旦,在俄乌边界俄方一侧部署了4万大军。
④在某些传染病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到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⑤9月28日至29日,800余名校友从世界各地回到母校,共忆火热青春岁月,同叙师友袍泽之谊。
⑥在与王毅外长会谈后,蒂勒森说:“我们有共同认识,都感到朝鲜半岛局势已经达到危险级别。我们将共同努力,看看能否让平壤政府改弦更张,不再发展核武器。”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①⑤⑥
2、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刘病日笃②而后乃今将图南③雄州雾列,俊采星驰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⑥谨拜表以闻⑦宾主尽东南之美⑧察臣孝廉
A.①②/③⑧/④⑥/⑤/⑦ B.①③/②⑧/④⑥/⑤/⑦
C.①③/④⑤⑥/⑦/②⑧ D.①②/⑧/④⑥/⑤/②⑦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碳排放强度削减幅度,不断强化自主贡献目标,以最大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诸行动。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材料二:
“碳达峰”是指在一个时间点,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
“碳中和”则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这部分碳排放,实现正负抵消,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这其中的碳主要是指二氧化碳,广义上是指所有的温室气体。
(摘自刘彦《究竟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材料三:
“碳中和”的计划符合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
首先,碳减排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有利。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73%,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3%,如果某一天因为战乱或者其他原因,马六甲海峡进口路线不畅,中国的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会大受影响。但如果中国的能源结构主体从碳基能源变成光伏和风能,那么马六甲海峡就不再是被控制的咽喉要道。所以控制碳排放、增加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长期来讲,是国家安全战略上非常重要的考量,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措施。
其次,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都是全球领先的状态。2019年,中国光伏产业中的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91%、79%和71%;风电整机制造占全球总产量的41%。如果全球都减排去碳的话,中国从商业上、产业上都能获得非常巨大的机会。减碳可以帮助中国在能源、汽车等领域做到弯道超车,实现产业竞争力上的跨越。
(摘编自刘劲等《为什么中国一定要搞碳中和?如何解决碳中和的经济问题》)
材料四:
目前,北京市万元产值能耗已由2005年0.872吨标准煤下降到2019年的0.230吨标准煤,高于美国水平,达到日本等低能耗国家的水平,提高能效的空间较小,今后重点任务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未来,我国实现碳中和将高度依赖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的重大突破,北京科技实力雄厚,理应引领我国未来新能源技术变革。能源结构调整可以重点关注氢能源,争取突破低成本化石能源制氢、海水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制约氢能发展的关键技术,通过低成本氢能技术应用,提前实现区域碳中和,并为全国实现碳中和提供创新方案。
(摘自新京报《“十四五”规划目标下,北京如何实现碳中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碳中和”主要是针对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最终实现“净零排放”。
B.中国制定“碳中和”计划,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也是在向世界表明中国的决心。
C.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相较发达国家具有一定优势,减碳可以帮助中国在该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和提升产业竞争力。
D.北京在提高能效方面的空间不大,未来应重点关注如何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比如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开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减少碳排放是渐进的,2030年之前中国不用减排,2030年后中国需要逐渐减少碳排放。
B.碳减排对中国具有战略意义,改变能源结构主体可使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彻底摆脱限制。
C.我国在新能源技术方面有待突破,一旦掌握氢能制造技术,有望提前实现区域碳中和。
D.实现“碳中和”需要企业、团体和个人都参与,这既考验国家智慧,也考验国民素养。
【3】实现“碳中和”对中国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机遇”体现在哪些方面。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燕歌行》中,描写前线军情紧急,敌军侵略的战火已经点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写乐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是构思奇特,形神兼备。
(3)《书愤》中描述陆游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5)________,_______。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6、补写下列句子
(1)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异曲同工之妙。
(2)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3)六国破灭,___________, __________ ,弊在赂秦。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 (庄子《逍遥游》)
⑵谚曰:“桃李不言,_________。” (《史记·李将军列传》)
⑶__________,衣食足而知荣辱。 (《史记·管仲列传》)
⑷__________,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史记·高祖本纪》)
⑸___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⑹老当益壮,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⑺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____。 (王实甫《长亭送别》)
⑻高山仰止,_________。 (《诗经·小雅》)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表达“严于己,宽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总结无形的东西能给人们带来实际用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意思相近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行百里者半九十”,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所以老子告诫人们“__________,________”。
(2)在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一句,才开始真正“记梦”,呼应标题。 “_______”一句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推想妻子的亡灵应当是年年痛苦难耐的。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祭常山回小猎
苏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①,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②,白羽犹能效一挥。
【注】①峨:大山上的小山。②西凉簿:谢艾,西凉名将,儒生出身,曾任主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参加了黄茅冈举行的一次习射会猎,狩猎场面相当气派。
B.诗人从狩猎全景中选取两个最为英武的场面,着重加以描写。
C.归来时,苍翠的山峰烟雾缭绕,漫天的红叶暗示着猎物丰硕。
D.整首诗感情激昂,气势飞动,对仗工整,遣词用字尤见功力。
【2】苏轼的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与本诗接近,词的下片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几句,与本诗尾联互相阐发,请分析这几句和本诗尾联在手法和情感上的相似之处。
11、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太祖即位,端知浚仪县,同判定州。端为政清简,远人便之。十年,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秦王廷美尹京,会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王地处亲贤,当表奏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
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先是,寇准为参知政事,端既为相,虑己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遂用其策。其母后终老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太宗不豫,真宗为皇太子,端日与太子问起居。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谋立故楚王元佐。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节选自《宋史·吕端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B.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C.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D.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押班”指朝会领班,起于唐;宋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B.“亲”和“亲戚”中“亲”都是指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C.“纳款”指向敌人投降归顺;纳款请命,意为投降朝廷并请求归附。
D.“起居”指每五日群臣随宰相入见皇帝,其制始于后唐明宗,宋沿袭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端为政清正简要,颇得民心。他先后在浚仪县、定州、蔡州担任官职,因为政绩良好,当地的官员和百姓都希望吕端能留任。
B.吕端为相持重,颇识大体。他先当上宰相,担心寇准心中不满,奏请皇上同意寇准参与执掌宰相事务。
C.吕端察事以微,思虑深远。太宗本想杀死李继迁的母亲,吕端知晓后,劝谏太宗不杀她且善养她。后来李继迁的儿子终于归顺了朝廷。
D.宋太宗的病情加剧,内侍王继恩私下里与部分官员计划立先前的楚王元佐,面对李皇后对继承人的询问,吕端认为不应该违背太宗的遗愿而另行考虑。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遂用其策。
(2)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能到达远方呢?
年轻人回答说,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