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2题,共 10分)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对于自己的家族,杜牧颇为自得。他曾写诗夸耀家中的万卷藏书,很珍视这种家学传统。他论政谈兵很有见地,也精通诗赋古文,是当时“名震京邑”的才子,他生活的时代,朝廷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在祖父杜佑死后,杜氏一门日渐衰落,他不能再依靠家族的世袭庇荫,自己努力进取,能施展平生抱负。

 

A

从来

因此

/

而且

只要

B

/

因为

所以

进而

并且

C

一向

因而

但是

一旦

如果

D

一直

可见

可是

只有

A.A

B.B

C.C

D.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悟已往不谏 深愧平生

B. 瞻衡宇 设九宾礼于廷

C. 策扶老流憩 农人告余春及

D. 门虽设常关   时矫首遐观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D.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回忆自己求学时在旅馆中的生活,饮食上每日仅两餐,且“____________________”;衣着上同学穿着讲究,而“____________________”,完全没有羡慕的感觉。

(2)歌曲《在水一方》的词中有“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的句子,从韵脚和内容上看,这是化用、改写了《诗经·蒹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曹操《观沧海》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粗线条的勾勒,表现了大海的神奇壮观,山岛的高耸突兀。

(4)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以问答式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虽居住在人世间,但不受世俗影响的原因。

(5)《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使至塞上》中王维感觉自己就像飘飞的蓬草离开了汉塞,像北飞的归雁进入了胡地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君子和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8)《礼记·大学》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说只有达到“至善”的境界,志向才能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不妄动。

(9)《老子》中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2)《〈论语〉十二章》中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表达的意思相似并成为后世儒生修身养德的座右铭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总结无形的东西能给人们带来实际用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的天赋本性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打破老师的神秘地位,客观地表述弟子和老师之间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说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杜牧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逍遥游》当中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者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鱼我所欲也》中说人人都有向善的心,而贤者能够做到坚持不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_ ”。

(6)《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分析齐威王受蒙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7)《出师表》中诸葛亮表明自己无意功名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运用夸张的手法,写蜀山之高险,真可谓“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2)《锦瑟》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具体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乐曲,表现乐曲的不同特点:其中表现乐声轻细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表现乐声流畅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

(4)杜甫《登高》中,用“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难以排遣的身世之苦和国运之恨,表现出沉郁的风格。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反映陶潜乐天安命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笔下的秋气象万千,它是王勃眼里“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辽阔多姿。

(3)《滕王阁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写出了秋天的山水美景。

(4)《逍遥游》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如果要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古代伦理治国理念,可以用《陈情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如果要表达知恩必报,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死当结草”来陈说。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群僚小饮

〔宋〕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怀嵩楼:此楼是唐代名相李德裕为滁州刺史时所建。此诗写于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②会须:应当。

(1)此诗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鉴赏此诗尾联。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渐见疏斥转荆王友龙朔中卒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则天尝幸万安山玉泉寺,以山径危悬,欲御腰舆而上。方庆谏曰:“今山径危险,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奈何践此畏涂?伏望停舆驻跸。”则天纳其言而止。则天以方庆家多书籍,尝访求右军遗迹。方庆奏曰:“贞观十二年,太宗购求,先臣并已进之。”方庆又举:“比来朝官不遵礼法,身有哀容,陪预朝会,手舞足蹈,名教既亏,实玷皇化。伏望申明令式,更禁断。”从之。方庆以老疾,乞从闲逸,乃授麟台监修国史。圣历二年,则天欲季冬讲武,有司稽缓,延入孟春。方庆上疏曰:“臣恐水潦败物,霜雪损稼,夏麦不登,无所收入也。伏望天恩不违时令,至孟冬教习,以顺天道。”是岁,授太子左庶子。长安二年五月卒,谥曰贞。中宗即位,以宫僚之旧,追赠吏部尚书。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据,故时人编次,名曰《礼杂答问》。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渐见疏斥/转荆王友/龙朔中卒/

B.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渐见疏/斥转荆王友/龙朔中卒/

C.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渐见疏斥/转荆王友/龙朔中卒/

D.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渐见疏/斥转荆王友/龙朔中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家,有三个义项:出身;成名发迹;被从家中征召出来做官。文中是第三义。

B.《汉书》,中国第二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基本承袭《史记》,作者是东汉班固。

C.右军,即东晋王羲之,因担任过右军将军,故称“王右军”,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D.三礼,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对我国历代礼制的影响很深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方庆清正廉洁,治理成绩卓异。他在广州做都督时,秋毫无犯,十分清廉;还整顿吏治,惩罚了那些贪婪纵暴的地方首领,其政绩被人们认为是历史上最好的。

B.王方庆察知危险,谏止则天做法。武则天临幸万安山玉泉寺时,因山势险峻,就想乘坐手挽的便舆上去,王方庆认为她不应该冒这样的险,武则天听从了他的意见。

C.王方庆看重礼法,鄙视不良行为。他认为有些朝臣在守丧期间就参加朝会,手舞足蹈,实在有伤风化,就请求申明礼法,制止这一类行径,他的意见得到了认可。

D.王方庆学识渊博,言论很有影响。他因为精通三礼,所以经常有人向他请教,而他作答时,总是引经据典,很有理据,人们把他的答语整理成书,名为《礼杂答问》。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2)圣历二年,则天欲季冬讲武,有司稽缓,延入孟春

【5】王方庆博学的原因。除了自身的好学外,还有哪些因素?简要说明。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坡上有一棵巨树的残干。据说它的存在已有400年了,当初它只是一棵树苗,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曾被闪电击中14次,经历了无数次的山崩和风雨摧残,然而它顽强地生长成为一棵大树。可是后来飞来一群甲虫,由树皮往里吃,以它们微小的却不停止的攻击,渐渐摧毁了大树的内在力量。它终于毁在一群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捏碎的甲虫面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