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2题,共 10分)

1、下列加横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未有知其者 修:长。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发怒。

B. 于地而已矣 控:投,落下。 则其大舟也无力 负:载。

C. 此亦飞之也 至:最高。 举世之而不加沮 非:责难。

D. 辩乎荣辱之境:界限。 而后乃今风 培:凭。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回顾过去五年,诸多矛盾交织叠加,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国内外很多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没有碰到过的,我国改革发展成就实属来之不易。

②2017年外交部的表态回应,巧妙地运用了如“悬崖勒马、别有用心、捕风捉影、过河拆桥”等成语,凸显了外交局面之波诡云谲

③中国人时山水有着崇拜,创作了各种山水画作,优秀的山水杰作总能体现出山高水长、山静水动的特点,蕴涵着自然界的无限奥妙。

④联合国大会曾两次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该废除死刑的问题,但因各方面立场南辕北辙,讨论结果无果而终。

⑤站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发展紧密相连,命运休戚与共,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⑥很多人对朗诵颇有情怀,却只能高山仰止,《朗诵者》正好带动全民进行一场佳作赏读之旅,熏陶情感,涵养心灵。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时代,人们不仅要在信息洪流中生存,还要增强对智能信息的解读、应用和批判能力,使媒介更好地为社会和个人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人工智能逐渐成为媒介产业底层逻辑的今天,当智能传播已经成为社会的基础架构之时,智能媒介素养亦将成为“社会人”发展所依赖的一个基本素养。

提升智能媒介素养,增强鉴别与批判能力。早在20世纪20年代,大众媒体所制造的“拟态环境”就引起了学术界关注。“拟态环境”并非事实的再现,而是大众媒体通过有选择地加工造成的外界印象,并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智能媒介对现实的加工更甚以往,它所营造的“拟态环境”看起来更为真实。例如,通过大数据画像,可以提炼网民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实现信息“精准投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型仿真技术的应用,使普通网民难分真伪。

提升智能媒介素养,有助于增强人们从网络信息中还原现实的能力。提升智能媒介素养,增强应用能力,缩短“知沟”。新媒体勃兴之初,学界普遍认为智能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图像处理、图文配合、信息的组织和联通等能力;随着人工智能的普遍应用,在这些能力之外又增加了对统计知识、数据处理知识、可视化工具的学习与把握等。如果针对性地进行智能媒介素养培训,可以有效缩短智能媒介应用的“知沟”。

提升智能媒介素养,增强对生产者创作行为的监督。信息生产者的目的并不总是向善。例如,在算法“公正”外衣遮蔽下,非理性的、带有偏见的、煽动性的信息被自动转发,不时造成谣言泛滥;“深度伪装”技术可用来整蛊竞争对手,制造混乱并混淆视听。随着网络使用者自身鉴别能力的提高以及智能识假软件的推广,人们越来越了解智能媒介构造现实的能力,从而能够发现智能媒介应用背后的“修辞手法”。

在我国智能媒介突飞猛进但公众智能媒介素养整体不足的情况下,要重视社会制度的健全,培养个体开放性视野和多元思维,在构建新知识的同时增长鉴识能力。

完善顶层设计,多层次推动智能媒介素养提升行动落地。2016年,我国政府全面启动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其中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重要内容。其后,中央网信办和教育部也不断出台政策,支持对网民或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智能媒介工作原理、生产机制、运行方式技术含量很高,并非一般网民所能自行学习的。对文化程度高的网民,重在提供智能技术原理和生产背景的解读,鼓励他们以更广阔、更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对不熟悉智能技术或辨别能力较差的网民,主要提供信息鉴别及防骗方面的教育。

把握现实趋势,增强用户自主提升智能媒介素养的积极性。“媒介素养”自提出后,学者一度认为受众是媒介素养的被动方。而今,信息的生产与发布不再由专业媒体垄断,智能工具的广泛运用,进一步提高了普通网民参与积极性,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导权开始向广大网民转移。随着简便易用的智能媒介技术的日渐流行,普通网民也可借助这些智能工具的强大能力,发布优质信息内容。这提示我们,应推动媒介素养教育从被动灌输向主动提升转变,减少说教成分,善于在网络内容的生产与消费中引导用户提升表达、分析、思辨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智能媒介素养水平。

(摘编自黄晓勇《充分重视智能媒介素养的提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时代,人与信息的关系密切。人们依赖信息生存,提升智能媒介素养是顺势之为。

B.大众媒体有选择地加工制造出的“拟态环境”并非事实再现,我们需要增强鉴别与批判能力。

C.人工智能时代,智能媒介素养的能力要求逐渐增多,针对性的培训可有效缩短“知沟”。

D.算法“公正”、“深度伪装”都是媒介应用背后的“修辞手法”,包含信息生产者的不良意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基于数字时代背景下,媒介能更好服务社会和个人的认识,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题。

B.文章第二段例举信息“精准投喂”及新型仿真技术的应用,意在表明网民难辨信息真伪。

C.文章主体部分针对提升智能媒介素养的意义和可行的路径,分别展开论证,脉络清晰。

D.文章末段对比过去与现在受众的身份和观念的变化,指出媒介素养教育方式也应转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具有一定的智能媒介素养,了解网络信息生产和发布的特点,就能更好适应数字生活。

B.提升媒介素养,不能只靠政府规范,还应根据网络群体的不同层次加强引导,精准施策。

C.与以往的新技术一样,当智能媒介成为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一部分时,人们无法避免风险。

D.关注媒介素养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个体的积极参与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通过动作描写展现曹操能文能武、气概豪迈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

(2)杜甫《春望》中“ 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氛围,表现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3)李商隐的《锦瑟》中化典入诗,借南海鲛人的故事形容自己流泪的情态,再借“蓝田玉烟”描绘对往日生活的追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写自己在辞官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5)庄子在《逍遥游》中用_________来描写大鹏击水三千里后徙于南冥时的情景。

(6)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陈情表》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的句子是: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阐释“学习”与“思考”之间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对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回答是“其‘恕’乎!________,____”。 

(3)在《论语》中揭示做事情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在富贵、财利面前执着于道义是孔子宣扬的一个主要观念。《论语》中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类似庄子在《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奢侈靡费而不知怜惜发出愤激质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然的轮回与人生的短暂,也表达了李煜的痛苦与绝望等复杂的情感。

(4)《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老师发怒时,自己态度愈发恭敬,等到老师高兴时,便又去请教,最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下列名句

(1)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逍遥游》

(2) 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文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___________”《陈情表》

(3)《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4)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写陈涉高举义旗之后,天下人纷纷响应,蜂拥而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表明秦始皇命蒙恬北筑长城、击退匈奴,从而起到震慑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作者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多角度对比,其中写在武器装备方面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怀念刘裕,赞叹其率军北伐英武威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望岳》中,诗人乍望泰山,高兴得不知如何形容才好,“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传神地写出了这种惊叹之情和揣摩之意;泰山巍峨秀丽,诗人登岳之意油然而生,“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有力地表达了他定会登临绝顶的豪情壮志。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不是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况,而是来自于“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

D.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贵池水无情、占尽春*之意。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被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1】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暴君代A作B坏C宫室D以为洿池E民无所安F息G弃田H以为园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是我国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B.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其治理过洪水。

C.处士指那些本来有很高的才能,但因为官场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D.《春秋》是我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处在大道败坏的年代与社会中,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B.孟子将杨、墨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

C.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D.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5】上文中,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1921年,烟雨南湖,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一叶红船。毛泽东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949年,一声宣告,社会主义中国开启了历史发展新纪元。邓小平宣告: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

1979年,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幕初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条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们‘独创的’。40年来,中国人民勇于探索、真抓实干,凭着一股开拓创新的拼劲,一股自力更生的韧劲,把中国建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

学生会邀请你作为班级学生代表,在全校“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大会”上发言。请结合以上材料或社会实际,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