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闻立鹏教授是闻一多先生的小儿子,他在一次访谈中指出,父亲一生危言危行,对自己人格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
②实现中国梦,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它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奋发有为,辛勤耕耘,而不是随便说说,就可一挥而就的。
③毕业却不就业,虽然身无长物却又极为挥霍,上海日益壮大的“啃老族”令中国社会孝道传统经受严峻考验。
④夏夜的郊外风儿轻抚,虫声唧唧,但陶醉于美景,尤其是行走于瓜田李下之时,特别要注意草中的毒蛇。
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张军还只是个学生,犯了点小错误是不足为训的,你也不要太过责备。
⑥早期的高乔人居无定所,习惯了风餐露宿,他们纵马走天下,在广阔的潘帕斯草原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荣耀。
A.①③⑥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⑤
2、对下列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首联着重描写王昭君的故乡的自然环境,感叹人逝村存,点出题意。
B.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句的大意是说,王昭君一别汉宫而去了和大漠相连的紫台,最后只留下青冢一座沉寂在黄昏中。“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颔联紧接人逝村存之意,竭力渲染王昭君生前及死后的凄凉。
C.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颈联一方面揭示汉元帝的昏庸,一方面写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归。
D.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下列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技盖至此乎 遂散六国之从
B.莫春者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傅玑之珥 河海不择细流
D.秦伯说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4、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一项是( )
A.诗歌有三大特点:第一,以抒情见长;第二,具有音乐美,讲究节奏和韵律;第三,语言凝练精美、生动形象。
B.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一种,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散文的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
D.散文常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寄寓某种思想感情和生活哲理。如《我的空中楼阁》等。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叔本华说,幸福即是痛苦的避免。所谓痛苦是实在的,①幸福则是根本不存在的。痛苦不存在时之状态,无以名之,名之日幸福。②人生之日标,③幸福之追求,④痛苦之避免。人生即是一串痛苦所构成。能避免一分的痛苦,⑤一分的幸福。⑥悲观主义者待人接物,步步为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是悲观主义的真谛。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 | 因此 | 在 | 不在 | 可是 | 但 |
B. | 可 | 可见 | 不在 | 而在 | 本是 | 可 |
C. | 但 | 然而 | 在 | 不在 | 就是 | 而 |
D. | 而 | 是故 | 不在 | 而在 | 即是 | 故 |
A. A B. B C. C D. D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学批评以工匠的器物制作经验为喻说明创作规律,器物隐喻着中国文学批评中法度、典范等观念。中国文学批评的器物之喻并非偶发的现象,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大量的以工匠制作器具比喻作者写作文章的例证。器物经验是人类最为普遍的原初经验,可以说,器物经验为文学经验奠定了基础。器物制作与文章写作之间存在一种亲和关系,它们虽采用不同材质,但在构思之考究、制作之精细和法度之规范方面是一致的。因而,引导我们进行参照和表达的语汇,并非直接源于辞典或古籍,由器物制作积累而来的经验成为建构文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论,用器物及其制作经验为喻,生成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批评的言说空间。器物之喻也成为中西诗学互相沟通的话语。器具制作经验的运用十分普遍,以器物作为艺术的参照物,这在东西方文论中均有体现。韦勒克说:“最古老的答案之一是把诗当作一种‘人工制品’,具有像一件雕刻一样的性质。”古希腊人用“制作”来表达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柏拉图把工匠的制作活动和诗文、绘画的创作活动都视为运用技艺的活动。他认识到诗是由制作而来的,而工匠的活动与艺术创作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参照物,前者参照理念,后者参照实物。在他看来,理念之于器物,正如器物之于诗。希腊人对诗的理解同样受器物经验的支配,即通过形式和材料这对范畴思考器物与诗在制作上的相通之处。
(摘编自闫月珍《器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文心雕龙〉为中心》)
材料二:
象喻批评,就是批评家运用比喻手法分析文学现象、评价作家作品,把原本抽象的文学理论用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其特点是以显喻隐,以浅喻深,最终达到对文学作品理解和领悟的目的。
“象喻”的思维方式古来有之,《周易·系辞下》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象”是人们对外在客观物象的具体描摹,伏羲“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作八卦,说明易象来源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八卦作为用来占卜吉凶的工具,其主要特点是以具体的物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容或抽象的思维,这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喻手法是相通的,尽管《周易》中的“象”还仅仅是一种符号,不具备艺术形象鲜明生动的审美特征,但这种取象作譬的思维却是后世象喻批评的萌芽与发端。
真正的象喻批评滥觞于先秦,《诗经·大雅·悉民》有“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之句,以“清风”为象喻尹吉甫之诗静穆美好。象喻批评的广泛应用是在东汉至魏晋年间,扬雄《法言·吾子》曰:“圣人虎别,其文晒也。君子豹别,其文蔚也。辩人狸别,其文萃也。”以“虎”“豹”“狸”分别比喻圣人、君子和辩人文学创作的不同特点。陆机《文赋》则有:“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这些都是早期象喻批评的典型之作。
可见,《文心雕龙》之前的象喻批评大都从批评家的直觉印象或切身体会出发,以丰富多彩的意象为载体,运用比喻手法言简意赅地评论作家和分析作品,大多没有经过缜密的逻辑分析,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但这些不落言筌、妙理自明的批评话语仍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为后来刘勰的象喻批评说理方式导夫先路。与早期的片断式感悟不同,刘勰的《文心雕龙》以三万七千多言的鸿篇巨制,建构了文辞与思理并赡的象喻批评说理方式。刘勰着眼于逻辑分析,用谨严的论证过程完善了象喻批评的结构体系。
(摘编自冯晓玉《论刘勰象喻批评的说理方式》)
材料三:
先秦思想家以象喻方式言说,以“隐”的方式传达出丰富内涵,这对古代文论“立象尽意”的诗性言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常用如、若、犹、似、譬等词论说,如刘勰《文心雕龙·隐秀》就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明确指出文之隐犹如《易》之爻象变互体。古代文论也有很多象喻不用譬喻词,比如,刘勰以“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来描述神思,在吟诵之间会发出珠玉般圆润的声音,在凝思之中会看到风云变幻的景象。刘勰通过象喻言说让读者领悟到何为“神思”,其言说效果“有一种妙不可言的领悟,感受到甚至比定性分析更清晰的内容。”
正是由于“立象”的诗性特征,中国古代文论的语言是“文学”语言,而非西方古代文论的“理论”语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一种创作,出现了具有诗性精神的文论文体,如陆机的《文赋》是赋体,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骈文体,钟嵘的《诗品》是诗话体。此外,还出现论诗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是较早出现的论诗诗,其中出现了大量意象。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中运用了不少象喻方式言说,如以“诗囚”喻指孟郊,形神毕现,极具诗性精神。
(摘编自张绍时《象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精神》)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批评用器物以及器物制作经验比喻文学批评观念,说明器物制作经验提供了参照和表达的语汇,取代了辞典或古籍,成为了建构文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B.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文学、绘画的创作与工匠制作类似,归根结底二者都需要运用技艺。不同在于工匠制作时离不开实物的参照,艺术创作则需要以理念作为蓝本。
C.八卦取象作譬,传说中伏羲“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用自然界客观的万事万物,来具体描摹复杂的内容和抽象的思维,这种方式和比喻修辞存在相似之处。
D.早期的象喻批评应始于先秦,真正的大量应用则不晚于魏晋。将象喻引用进文论的言说方式,关键在于“隐”,文论中都会以暗喻的形式来传达难以言说的文学观念。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工匠制作器具来比喻作家写作文章,将器物制作经验和文章创作经验统一起来,形成了相对早期象喻批评而言较成熟的象喻说理方式。
B.象喻批评能帮助我们理解领悟文学作品,它从批评家的直觉印象或切身体会出发,以意象为载体,运用比喻手法评论分析作品,虽缺乏缜密的逻辑分析,但妙理自明。
C.中国古代文论“立象尽意”的诗性言说方式,使得先秦思想家们更倾向于以“隐”的方式阐发道理,传达出丰富的内涵,比如《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把器物作为艺术创作的参照物,这在中西方文论中均有体现。中西方古代文论都受器物制作经验的影响,可以想见,两者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表达形式上都类似。
【3】根据材料内容推断,以下表述没有体现象喻思维的一项是( )
A.《濒湖脉学》用“扬花散漫飞”来说明“涣散不收,浮而无根,至数不清”的脉象。元气涣散则为阳虚不敛,气血耗散,脏腑精气衰竭,肾气将绝。
B.《诗经·氓》写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C.《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来劝谏厉王:阻止人民批评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D.《世说新语·雅量》记载:“ 王戎七岁……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4】《文心雕龙》运用大量器物之喻来进行文学批评,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善的象喻批评说理方式。请结合材料一、二,概括说明这种批评方式得以形成的原因。
【5】针对中国传统文学创作风格的“典”(典雅的风格)“华”(华美的风格)之分,刘勰用象喻批评的方式对“典”“华”关系进行了说明,请结合材料一、三,分析这种批评方式的好处。
《文心雕龙·定势》:“若爱典而恶华,则兼通之理偏,似夏人争弓矢,执一不可以独射也。”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杨万里《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
(2)荀子《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一句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说明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3)《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子矜》,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4)《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5)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送我至剡溪”。
(6)杜甫一生长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有两句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概括:“_______,________。”
(7)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喟。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点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赤壁赋》中“客”的箫声悲凉异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尽描写这一音乐声足以让天地万物为之动容。
(2)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夜晚在春风里、月光下深切怀念故国的情景,伤悲之情溢于言表。
(3)古代诗人经常在作品中用猿的叫声来烘托凄清、孤寂的氛围,唐诗中这样的例子就有不少,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遭到氓粗暴无礼的对待,家人不了解他的处境,反而还讥笑她,她却只能“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 在《离骚》中,屈原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谣言中伤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醉翁亭记》中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的秋景描写中,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生气勃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诗经.氓》中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离骚》中诗人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偶成
程颢①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注:①程颢,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前句为因,后句为果。诗人心情闲静,红日已上东窗,还能安然入睡。
B.颔联写作者静观春夏秋冬万物的自得之态,与首联“无事不从容”相呼应。
C.颈联将“道”“形”“思”“态”同论,进一步解释了颔联中的“自得”之境。
D.这首哲理诗多角度表现了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别开生面,颇有理趣。
【2】诗人是如何达到“从容自得”境界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少从其从祖烨、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嘉定元年举进士,调金 坛尉,再调婺州司法。绍.定.三.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迁大理司直。改秘书郎,寻拜监察御史。奏: “曩者权臣所用台谏,必其私人,约言已坚,而后出命。其所弹击,悉承风旨,是以纪纲荡然,风俗大坏。 陛下亲政,首用洪咨夔、王遂,痛矫宿弊,斥去奸邪。”理宗深然之。
嘉熙二年,差知宁国府。明年至郡,适大旱,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 赖以安。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两淮饥民渡江者多剽掠,其首张世显尤 勇悍,拥众三千余人至城外。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 众使归。
淳祐二年,擢同签书枢密院事。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丞相史嵩 之外示宽容,内实忌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以李鸣复参知政事,范不屑与鸣复共政,去之。帝遣中
使召回,且敕诸城门不得出范。太.学.诸生亦上书留范而斥鸣复,并斥嵩之。嵩之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论范 及鸣复,范遂行。会嵩之遭丧谋起复不果。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帝亲书“开
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赐之。 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至是以书来贺。范复之曰:“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
此但相与同心徇国。若以术相笼架,非范所屑为也。”珙大感服。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 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范命惟扬、鄂渚二帅各调兵东西来应,卒以捷闻。范计 功行赏,莫不曲当,军士皆悦。
未几,卒.,赠少傅,谥清献。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B. 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C. 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D. 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部是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中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
B. 原文“绍定三年”中的“绍定”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
C.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
D. 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死称“崩”,诸侯死“薨”,大夫死“卒”,士死“不禄”,一般人死了就直接说“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范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在进入仕途担任监察御史时,他尽忠进谏,提议整顿纲纪,皇帝很认同。
B. 杜范尽职尽责,体恤百姓。在担任宁国府知府期间,遇到大旱,杜范就根据实际情况,发放常平仓
的粮食赈济,还劝退休官员和富人散发粮食,老百姓得以安定。
C. 杜范宽严相济,张弛有度。两淮地区灾民的首领张世显拥众扰城,杜范先是派人犒劳他们,但张世 显还是暗中怀有攻城的想法,后来杜范用计抓住并杀了他。
D. 杜范坦荡磊落,直言不讳。在担任同签书枢密院事时,只要遇到处理事务有失误,或授任官吏有错 误,他都坦率直言,不隐瞒,因而得罪了许多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
(2)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若以术相笼架,非范所屑为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惠书敬悉,迟复为歉!”古人懂得道歉,复信晚了要表示歉意;得罪了他人要负荆请罪。懂得道歉,是一种美德,体现着君子风度;学会道歉,能够化解矛盾,补救错误。道歉与羞耻心相关,与人的修养相连。然而在生活中有些人认为动不动道歉,太没面子;也有人认为口头道歉意义不大,重要的是行动。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