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2、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尔何知 何厌之有 无乃尔是过与
B.并国二十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汉骑追者数千人
C.为击破沛公军 吾属今为之虏矣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D.百姓乐用 若属皆且为所虏 江南金锡不为用
3、下列诗句都是写景的,其中实写的是( )
①渐黄昏清角吹寒;②杨柳岸,晓风残月;③一片神鸦社鼓;④樯橹灰飞烟灭;⑤枫叶荻花秋瑟瑟;⑥茅飞渡江洒江郊;⑦青冥浩荡不见底;⑧秋天漠漠向昏黑;⑨暮霭沉沉楚天阔;⑩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A.②④⑧⑩
B.①②③⑤
C.⑤⑥⑧⑩
D.③⑥⑦⑨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苟余情其信芳 自可断来信
B.谢家来贵门 多谢后世人
C.忍尤而攘诟 进不入以离尤兮
D.适得府君书 始适还家门
5、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 涂有饿殍
C. 振长策而御宇内 D.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那么,什么是意境?
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世界。世界不是对象,不能与自我相对,因为自我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意境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往高深的方面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
意境理论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宇宙发生关联,这对于将今天的艺术实践从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中解放出来尤其重要。现在已经有不少西方美学家开始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艺术圈,我想它们都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那么准确。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摘编自彭锋《意境论的重生》)
材料二:
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这就是艺术的妙谛所在。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民不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优美的田园诗,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们的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众的一种大抚慰!而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邑犹藏万斛金”,却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础的边塞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不乐意经历的,但因为它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所以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
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艺术必须要由此及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术,只不过是说明文,或是——看图说字。文学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读者的脑海里变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如《简·爱》,你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那种阴冷和潮气。说到营造国画的意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只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然后由看官去营造。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国画而言,你也可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以死死固守传统,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农耕时代,你要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什么时代?工业时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船或手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样需有意境。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
(摘编自王祥夫《意境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象是虚的,形是实的;象是动的,形是静的;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
B.意象专指艺术形式创造的审美对象,是非现实的。意象比形象更加虚灵生动。
C.高远清澹的意境,并不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而是对其官场紧张心情的互补。
D.除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外,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应有评判标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
B.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是当今艺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重建意境论可能会解决这一问题。
C.只有于似与不似之间提供给人们更多联想的可能,形成由此及彼的飞越,艺术才能成为艺术。
D.与材料二谈到国画不同,材料一追溯中国美学史谈对意境的认识,但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
【3】下面诗句不属于材料二中所述“与生活拉开距离”的一项是( )
A.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依据材料内容,意境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用博喻的方式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其中用雕刻作比来正面说明坚持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
(3)《虞美人》中,暗含作者李煜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以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为明线,诗人的经历感受为暗线,两条线索交汇在一起,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一句话______________印证了这句话。
(4)_______ ,__________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指出不积累跬步和不聚集细流的后果,从反面设喻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琵琶女一系列动作和表情,表现她演奏结束后,整理情绪,决定讲述自己的不幸身世。
(3)古人喜欢在诗词歌赋中赋予英雄人物以儒将的形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__________”,《赤壁赋》中曹操“__________”,都表现了英雄风流儒雅、踌躇满志的风采。
10、名句名篇默写
(1)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韩愈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表达了对过去追悔,对现在自我安慰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中而来。
(6)《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名句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徐志摩在《再别康桥》第一节中,用人们习惯性的动作,对康桥说“再见”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
(3)《雨巷》描写姑娘向我走近时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午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愁。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③斜见画楼。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载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③欹(qī),倾斜、歪向一边。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首句“百年春梦”可以看出,诗人午后就枕,尽管睡眠时间不长,但梦中所历似已有百年。
B.首联第二句化用典故,感慨自己并没有神仙道术可长留梦境之中,侧面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
C.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了野草自然生长、鸣鸠相乳相酬,表现出作者午睡梦醒后的视听印象。
D.“旧蹊埋没开新径”一句与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颇含理趣。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寄托:依靠
B.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用:因为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不拘于时,学于余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师者,所以传道解惑也。
C.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择师而教之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师焉,或不焉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在第二段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 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的过程。
C. 木与金石相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和“不舍”
D. 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孩子心理的时候,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把一条普通的狗关在笼子里,然后反复电它,让它痛苦万分。这时的它拼命逃却怎么也逃不掉。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狗不再试图逃跑,即使当门开了,它抬脚就能逃离这座地狱时也不再逃。狗的这一心理行为叫习得性无助。
塞利格曼认为,这是一种精神入侵。其实,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只要对孩子做类似的事情,也能得到相似的结果。
材料二
云南大理祥云县一个学生午休时间上厕所,结果受到学校警告处分。此事上了热搜榜,以下为部分评论:
某老师:圈养的长得快!
某教育家:如何养蠢一个孩子?管他,管他,管好他!
某家长:他们需要不断管制,才能往好的方向走。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论述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