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 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戴望舒把对“丁香姑娘”深厚的感情 在他的《雨巷》里,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
③鉴赏诗歌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 诗的意象。
A.品位 灌注 揣摩 B.品位 贯注 揣测
C.品味 灌注 揣测 D.品味 贯注 揣摩
2、高中母校的校庆之日即将到来,同学们纷纷写下了对母校的祝愿,下列对联中不合适的一项是
A. 枝繁叶茂造福一方桑梓 天高地阔浇灌八面桃李
B. 杏坛吐故风送济济人才 绛帐纳新云别莘莘学子
C. 忆往昔书生意气同窗数载 看今朝赤子情怀欢聚一堂
D. 依山观海吞吐日月真卓越 教书育人彰显师德更辉煌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触目惊心的伟大呵!
B. 《南边有你》讲述的是哈佛大学法律实习生奥巴马和年轻律师米歇尔第一次约会的故事。在拍摄过程中得到奥巴马的首肯,奥巴马承认自己当年与米歇尔的“青梅竹马”的情景。
C. 以色列国防部长29日说:“俄罗斯飞机无意攻击我们,因此,尽管有某种过错,也没有必要恼羞成怒地将其击落。”
D. 南非媒体称,中国向非洲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
4、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 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故荆轲逐秦王
B.以次进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C.使工以药淬之 以乱易整,不武
D.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使使以闻大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共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是“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相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摘编自《文学理论教程:意境的形成与界定》
材料二: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
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
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概念,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标志着文学意境论的全面形成。
B.刘勰、钟嵘、王昌龄、诗僧皎然、刘禹锡、司空图等人的不断拓展和生发,使意境论确立了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
C.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
D.王昌龄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认为一味写景和一味言意都“无味”,只有景和意融合在一起才“得其真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意境”和“境界”是有区别的,“境界”比“意境”的概念内涵更为宽泛,也承担了更多的含意。
B.意境论在古代逐渐成了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其中王国维是集大成者。
C.材料二介绍了情景交融类型:景中藏情、情中见景和情景并茂,用这三者中的任何一种方式都可以写出上乘的作品。
D.清人王夫之在论述景和情的关系时认为情和景名为不同,实不可分,而且好的诗人还能够做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3】下列选项,属于“情中见景式”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B.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D.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4】如何理解晚唐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鱼我所欲也》中用“________,_____”来表明对待“万钟”的标准与态度。
(2)《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用来表现生杀大权在项羽手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借《诗经·郑风》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歌行》)
(2)《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悲凉和哀怨。(《赤壁赋》)
(3)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漫江碧透,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9、将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补写完整
(1)鹰击长空,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劝学》)
(3)故木受绳则直, 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劝学》)
(4)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
(5)或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10、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指点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
(3)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__________________。(戴望舒《雨巷》)
(4)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曰:‘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 _______,______ ”。
(2)《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明志向,而是用温和自谦的话循循善诱,他说:“______,______ 。”
(3)《虞美人》一词中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写出愁思之多、深、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①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陈琳,三国人,才华横溢,工于奏记。
【1】请分析首联中的“阻”字的作用。
【2】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加以简析。
13、古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专心致志。
B.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
D. 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是( )
A.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B. 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
C. 或师焉,或否焉 D.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B. 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C. 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 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痕 迹
(英)约翰·罗斯金
把每一个黎明看做生命的开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做生命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
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
和你心灵得到充实的痕迹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痕迹。只是这痕迹有的清晰,历经岁月而不蚀;有的模糊,不待日久而消失。回想起来,有的令人愉悦,有的令人怅惘……那么,关于“痕迹”,你有怎样的经历?又有什么感悟呢?
请以“痕迹”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