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木心研究者陇菲先生认为,《木心谈木心》涉及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应对采访等诸多方面,细心教学生如何写作,可谓金针度人。
②家长可以参与学校的管理,并提出积极的建议,但绝不能越俎代庖,学校也不应该在所谓的“家校合作”的名义下,将学校自身事务转嫁给家长。
③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穆永梅表示,南干渠所有分水口的检修阀、调流阀、流量计全部采用的是钢制管材,可做到滴水不漏。
④中国彩电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显示技术派、低价格派、用户派三大阵营分庭抗礼的格局,短期来看,这种竞争格局将会保持相对稳定。
⑤现在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对学者发表的文章深文周纳,无限上纲上线,试图形成“寒蝉效应”。
⑥高校加强创业教育不能南辕北辙,过于强调创业之“术”,而忽视创业之“道”,简单地以创业成败论英雄,是违背立德树人这一培养原则的。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全正确的是
①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引下,我省动漫产业迈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去年我省与沿海省份动漫原创产品的产值已经等量齐观。
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鸿隽的业绩和思想在中国现代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有关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的论述至今还具有振聋发聩的思想穿透力和行动感召力。
③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己由14颗卫星和32个地面站天地协同组网运行,其网络实现全球覆盖计日程功。
④从中国书法史看,“书以人名”似乎成为了一条重要规律。但不容置喙的是,真正的艺术作品,生命精神才是它的根本所在。
⑤这家博物馆展出了馆藏古董和名画,其精品数量大概只有巴黎的卢浮宫可与之分庭抗礼。
⑥面对新的国际政治形势,中国必须坚持韬光养晦的战略,同时,中国外交需要在新的层面有所作为。
⑦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佛教厅内,各种美轮美奂的佛教精品,诉说着曾经拥有的辉煌与平淡,让人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气息。
⑧约有半数的欧洲失业者及四分之一美国失业者已经6个月以上未能找到工作。各国政府面对方兴未艾的失业势头也束手无策。
⑨“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校方解释此标语改自儒家经典《大学》,但仍有网友对此不以为然。
⑩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A. ①④⑤⑦ B. ②③⑥⑨ C. ①⑤⑧⑩ D. ②④⑤⑨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那么士人阶层是怎样一个社会阶层呢?这个阶层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 , , , 。 。人们将原来对最低一级贵族的称谓移到这些人身上,称他们为“士”。
①他们将文化带到民间
②于是许多庶民的子弟也通过私学获得了文化知识
③并促进了私学的兴起
④社会的分化、改组使原来的许多有文化知识的贵族沦为庶民
⑤这样由来自这上下两个方面的人员就构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
⑥当时正是西周宗法制土崩瓦解的时代
A.⑥④①③②⑤ B.⑥④②①③⑤ C.④⑥①③②⑤ D.④⑥②①③⑤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始指异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B. 辇来于秦 始速祸焉
C. 李牧连却之 外连横而斗诸侯
D. 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履至尊而制六合
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部队整齐,旗帜鲜明,平买平卖,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交口称赞。
B.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无可非议。
C.弹棉花、补锅钉碗等许多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老行业正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D.6月8日,波兰和希腊将上演揭幕战,拉开欧洲杯的大幕,为了看球赛的实况转播,小赵早早就打开电视,目不交睫地盯着荧屏。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①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③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④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⑤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⑥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⑦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⑧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⑨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⑩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说明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吸引人,抓住了观众的心。
B.“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属于细节描写,生动地揭示出人物正在得意之际语塞而煞风景时焦急、窘迫的心理,显示了梁任公为人古怪。
C.梁任公演讲时的“掩面”“顿足”“狂笑”“太息”表明梁任公已把自己当做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出了进入状态的梁任公的形象。
D.本文表达了“我”对梁先生的敬仰之情、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情,同时对梁先生的精神予以高度赞扬。
【2】梁任公先生为什么对《箜篌引》这首诗情有独钟?为什么讲得那么生动传神,富有情感?
【3】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演讲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演讲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并使之常常想起,笔而记之?
7、根据课文默写古诗。
(1)《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3)《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多次以死明志,如走投无路时,他“____________”也绝不苟且偷生;而“____________”则表明他无论死得多么惨烈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内心追求。
(2)《短歌行》中写诗人想象贤才归己时欢快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叠词,通过远眺,描写了宁静的田园风光。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形象地表现了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着的动人景象。
⑵在《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以萧瑟的景象衬托出悲壮苍凉的气氛,表现了荆轲英勇赴难、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
⑶在《论语·里仁》中,孔子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孔子善于向贤者学习以及勇于自省的精神。
⑷《大学》经一章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从主掌最高政权的人到一般平民,一律都以修养自身的德性为根本。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樊哙说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讲小的谦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以“千里”为目标、从反而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能表现梁惠王当政时期阶级分化,贫富悬殊,而作为国君的他却无所作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极写陈涉的地位出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是“迁徙之徒”,与秦始皇的“至尊,王侯之家”形成鲜明对比。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
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
C.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
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
【2】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B.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C.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D.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庆历,为北宋时期宋仁宗赵祯使用的年号名称,北宋使用该年号共计8年。
B.岳阳楼位于湖北省,与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
C.国,在文言文中一般情况下不指国家,可指诸侯国,也可指国都,本文中的国即指国都。
D.古仁人,是指品德高尚的人,作者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及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萧瑟悲凉的景象。
B.“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作出了显著政绩的充分肯定。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D.文中第③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④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什么是工匠精神?在自动化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是否还有坚守的必要?
请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