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放浪形骸之外
B.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汝岂得自由
C. 处分适兄意 多谢后世人
D. 叶叶相交通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舍相如广成传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③天雨雪 ④而相如庭斥之
⑤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⑥完璧归赵
⑦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⑧宁许以负秦曲
⑨单于壮其节 ⑩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A. ①②③/⑤⑥⑧/⑩/④⑦⑨ B. ①③/⑤⑩⑧/⑩/④②⑨
C. ①③/②⑨/④⑤⑩/⑥⑦⑧ D. ①②⑨/⑤⑥⑩/⑧/④⑦②
3、下列句子的划线部分全部属于补语的一项是
①他写了三篇 ②他唱了三遍
③他休息了三天 ④他浪费了三天
⑤他买了二米 ⑥线长二米
⑦工作了半夜 ⑧工作到半夜才下班
⑨新书买了两次 ⑩新书买了五本
A. ①③⑤⑦⑨ B. ②④⑥⑧⑩ C. ①④⑤⑧⑩ D. ②③⑥⑦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国际市场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订单减少,是直接导致以加工型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B.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
C.医改方案是否公正,是否公平,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到国人的生活质量,这就需要制订方案时要尽可能地集思广益,要尽可能地从不同的方案中选出最优。
D.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5、下列有关所学文本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沁园春•长沙》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作者和他的战友们,这是一群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B. 六艺既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又可以指《诗》《书》《礼》《易》《论语》《乐》六种经书。
C.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句中“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月满为望,“既望”就是望日之后的那天。
D. 荀子认为学习的人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代儒宗马一浮
郭继民
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马一浮幼年时的“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的诗句似乎预示了其高人的走向。
马一浮幼年时即智慧过人。初始随母亲学文,母丧后他的父亲请名仕郑举人来教。后举人辞馆,理由是这孩子才智超老师。父亲从此不再延师,听任自学。马一浮一生阅书无数,且过目不忘,被喻为中国20世纪的“读书种子”。李叔同说:“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的多。”
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哲学、社会学等著作。后转赴日本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据资料显示,马一浮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中国当时的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对中国的歧视促其写下了“沦海飘零国恨多”“国命真如秋后草”的诗句并最终东归。回国后,马一浮依旧热衷西学,翻译了《堂吉诃德》《政治罪恶论》等著作。自1906年起,他正式转向国学,并在广化寺潜心读书。三年内,他读完了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并做了大量笔记,为其日后的国学研究夯实了基础。
马一浮的诗歌造诣极高,从11岁的神童诗到临终的绝笔诗,皆融入其性情与学问。他11岁即能依题限韵作出好诗。临终作《拟告别亲友》诗虽短短四十言,但集儒、释、道为一体,诗歌情感真挚,非有真性情者不能作出。熊十力早年曾评价说:“马一浮的学问,能百家之奥。其特别之表现在诗,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
马一浮的书法亦精纯,他擅长草书,精于篆隶,风格凝练,法度谨严。书法家沙孟海曾说:“展玩马先生遗墨,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史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卓越,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除精通书法外,马一浮亦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沙孟海评价其印风:“朴茂高雅,纯用汉法……古意新姿,韵味无穷。”至于绘事,马一浮虽少践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见。他认为,绘事需要有两种准备:一是对艺术史的考察,二是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作为“游于艺”的绘事最终应“归于仁”,以达到“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丑恶。”
1907年他曾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自此之后,他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梁漱溟评价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蔡元培曾请马一浮去北京大学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废经的教学理念,马一浮婉拒之。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了一所书院——复性书院。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此主张与熊十力产生了分歧。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马一浮尝言,“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可谓其志坚性醇的体现。
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他真切指出: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如果学人不能实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显性德的生命进路,那么多学何益,多说何益?
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他认为,“六艺皆史”的主张“流毒天下,误尽苍生”,“学者须知,六艺本是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的。”若把六经堪称史学甚至是考据学,那么心性之学就将蜕变,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马一浮所说的“统摄”,指融会贯通之义,它不仅仅是发生于六艺之间,即所谓《易》统《礼》《乐》,《春秋》统《诗》、《书》等,而且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诗》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春秋》是至真……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出来也是这个六艺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虽然其观点值得商榷,然而,他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纵观其洁净精微的人生历程,他已进入化境之中,正可谓:“性醇智商,道深行逸。默然不说,其声如雷。斯人已逝,精义常存。一代宗师,千古国粹。”
(选自《社会科学报》,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梁漱溟认为马一浮是儒学界的“宗主”,与马一浮精通诗歌、绘画、书法以及在纷扰世俗、动荡时局中志坚性醇的表现不无关系。
B.精通艺术和儒学的马一浮曾将二者联系起来,他认为绘事最终应归于仁,达到心中的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的丑恶师。
C.文章的题目是“一代儒宗马一浮”,但在行文的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对西方之学的热衷,这样写有游离文章主线之嫌疑。
D.马一浮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肯定,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认为六艺之间有统摄关系,西学也合乎六艺之道,作者肯定了他的说法。
(2)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请问“高人逸士”的品性在马一浮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概括。
(3)马一浮的儒学主张有哪些独到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明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中的诗句“______,______”借姑娘思念情人表达自己渴望得到贤才的情感。
(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狗吠、鸡鸣,与王籍的五言律诗《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了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4)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方面写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色彩冷寂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8、根据要求补写出空缺处的句子。
①《滕王阁序》中表现“地势偏远,南海幽深;天柱高耸,北极遥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卫风·氓》中表现“男女主人公年少时一起玩耍,欢欢乐乐,说笑亲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与我何干。表现孔子这一思想的句子是:不义而富而贵,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______ 。驾一叶之扁舟, ________。(苏轼《赤壁赋》)
(4)_____,_______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轼《赤壁赋》)
(5)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 ;书生意气,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0、补充完整下列句子空缺的部分。
(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侍坐》一文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11、默写。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放白鹿青崖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各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低心事折腰。
【注】①写作本诗时,作者31岁,时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的妹夫。②岧峣:高山。③分:甘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颔联写诗人在登高中与昌叔一起赏菊的场景,手执绿酒共赏菊花不需红裙女子吹箫相伴。
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D.第六句的“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纷乱。
【2】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并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神宗熙宁二年七月,张巩等奏:“上约【注】屡经泛涨,并下约各已无虞,东流势渐顺快,宜塞北流,除恩、冀、深、瀛等州水患。”司马光言:“巩等欲塞河北流,臣恐劳费未易。或幸而可塞,则东流浅狭,堤防未全,必致决溢,是移恩、冀、深、瀛之患于沧、德等州也。不若俟二三年间,东流益深阔,北流渐浅,塞之便。”帝曰今不俟东流顺快而塞北流他日河势改移奈何且若河水常分二流何时当有成功光曰:“若上约流失,其事不可知。上约存则东流必增,北流必减。借使分为二流,于巩等不见成功,于国家亦无所害,何则?西北之水并于山东则为害大,分则害小矣。巩等亟欲塞北流,皆为身谋,不顾国力与民害也。”帝卒从巩议。
六年夏四月,置疏浚黄河司。先是,有选人李公义者,献铁龙爪扬泥车法以浚河。宦官黄怀信以为可用,而患其太轻。王安石请令怀信、公义同议增损,乃别制浚川杷。或谓水深则杷不能及底,虽数往来,无益;水浅则齿碍沙泥,曳之不动,卒乃反齿向上而曳之。人皆知不可用,惟安石善其法,使怀信先试之,以浚二股。又谋凿直河数里,以观其效。且言于帝曰:“开直河则水势分,其不可开者,以近河每开数尺即见水,不容施工尔。今第见水即以杷浚之,水当随杷改趋直河。苟置数千杷,则诸河浅淀,皆非所患,岁可省开浚之费几百千万。”帝曰:“果尔,甚善。闻河北小军垒当起夫五千,计合境之丁,仅及此数,一夫至用钱八缗。故欧阳修尝谓:‘开河如放火,不开如失火。’与其劳人,不如勿开。”安石曰:“劳人以除害,所谓毒天下之民而从之者。”至是遂置司,将自卫州浚至海口,以虞部郎范子渊为都大提举,公义为之属。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浚六塔二股河》)
【注】约:相当于黄河两岸的河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曰/今不俟东流顺快而塞北流/他日河势改移/奈何/且若河水常分/二流何时当有成功/
B.帝曰/今不侯东流顺快而塞北流他日/河势改移/奈何/且右河水常分二流/何时当有成功/
C.帝曰/今不俟东流顺快而塞北流/他日河势改移/奈何/且若河水常分二流/何时当有成功/
D.帝曰/今不俟东流顺快而塞北流他日/河势改移/奈何/且若河水常分/二流何时当有成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在中国古代,“河”特指黄河,后又引申指一般的河流,还可指银河。
B.司,指掌管、主管,引申为主管的工作,也可指官署。文中指官署。
C.杷,农具名、用以耙疏、收聚柴草谷物。文中指形似于此的疏通河道工具。
D.丁,成年男子称“丁”,未满十六岁的男子称“口”。“丁”“口”,都仅指男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巩等人建议在东流通顺畅快的时候,堵塞北流,以解除恩、冀、深、瀛等州的水患,司马光对此表示反对。
B.司马光认为张巩等人急着堵塞北流的做法,是出于个人的考虑,而不是出于公心,这会给国家和百姓带来损害。
C.李公义建议用铁龙爪扬泥车疏通黄河河道,黄怀信认为可行,但是担心它太轻,最终并未采用这种工具。
D.为了更好地疏浚黄河河道,王安石直接任命范子渊为都大提举,李公义担任他的属官,共同治理黄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西北之水并于山东则为害大,分则害小矣。
(2)今第见水即以杷浚之,水当随杷改趋直河。
【5】宋神宗为什么会赞同王安石疏通河道的方式?请简要概括。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材料一:对学习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就在《劝学》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习问题的朴素观点;后来,唐代的韩愈又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在《师说》里表达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看法。此后,人们关于学习的认知,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
材料二:学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类的生存状态;没有学习,就没有社会的延续,就没有文明的传播。在当今,学习对于我们有一种更加空前重要的意义。每时每刻所面临的挑战,都需要靠学习去充实自己。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今天的学习又呈现了新的特点,也遇到了新的问题。请你联系现实,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或感悟,请以“学习”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内,不得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