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填入画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一项是(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①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混蛋。

②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

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④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地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③④②①

D.③②①④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失其所与,不知。

B.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 秦伯说,与郑人盟。

D.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下列句子中没有句式的一项是(  

A.戍卒叫,函谷举

B.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C.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D.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丽(guī)        见(piě)     新(cù )        (lì)

B.州(kuí)        步(duó)     (chěng)     骨(hái)

C.没(yān)       红(fěi)       (jiù)          (lìn)

D.自(xǔ)        毁(dī)        蕈菌(xùn)        (yuán)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翻译家。1929年4月,他所作的《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作者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00篇。郭沫若先生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C.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是长调。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名,它规定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这首词的内容。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体史书,《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事语》《长书》等,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辑。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中既描写了一些具有理想人格的“圣人”“神人”“至人”,也描写了一群肢体畸形残缺但精神高尚的人,这充分说明庄子重视内在美而轻视外在美。庄子的这种思想与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即外在与内在合一)的思想不同。于是,中国美学史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观。

庄子认为完善内在精神需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法天贵真”。《渔父》中,孔子问渔父“何谓真?”渔父回答:“真者,精诚之至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根植于人的内心,是内在的修养。具有真性之人,才有绝尘脱俗之神态。庄子在《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这是对“真”的含义的准确阐释。庄子认为追求完善的内在修养必备的基础条件就是“真”。“真”就是禀自然之本性,保持自然赋予的各种美德,做到淡泊无为、清心寡欲。《田子方》中写了这样一位画师,他观摩宋元公作画去晚了,无法就近观摩,就回到住处,“解衣般礴赢”。这位画师的行为是人之自然禀性的流露,也无怪乎庄子借宋元公之口称赞他:“可矣,是真画者也。”可见,要做到“真”,就要拒绝世俗之礼,以自然为宗,还淳返朴,与天地合德。庄子对人之真性的提倡,从哲学的角度看,具有人性解放的意义;从文学的角度看,则掀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思潮。第二,“德”。庄于在《人间世》与《德充符》中描写了一群肢体畸形残缺、外貌丑陋之人,如支离疏、兀者王骀、兀者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这类人虽然外形残缺丑陋,却有吸引人的魅力。“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田子方》)这些人受人喜爱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葆真”,毫不在意自身的外貌,而注重自我内在修养,秉承自然之性而与天合。庄子认为只有“葆真”才能做到“全德”,从而达到最高的精神修养境界。庄子在《德充符》中写道:“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庄子认为,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源性与整体性的精神谓之“德”,有“德”之人会产生一种力量,引人亲近、依附。庄子在他的作品中以形体之丑来反衬内在精神之崇高。

庄子对形体残缺而内在精神崇高之人的描写,拓宽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使人们由对外在之美的关注转向对内在之“德”的重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启示:外形不是最重要的,内在之“德”才是人之魅力所在。

(摘编自孟广慧《庄子美学的生态精神》

材料二:

庄子生活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当时旧的国家制度逐步解体,新的国家制度尚未形成,诸侯争霸,战争频仍,政治混乱。庄子对社会中的小人物寄予同情,他满怀深情地讲述了一位位卑形丑的小人物的故事。尽管孔子也珍视人的生命,但他将人分出等级,认为爱有差等,提出“文质彬彬”的要求,反感丑的事物和现象。与孔子不同,庄子正视各种丑,庄子对丑的关注可以说是对儒家崇美思想的背离。同时,他对最底层的最不幸者——身残形丑的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体现出人道主义精神。

雨果也生活在战乱不断的时代。在当时的西方,古典主义美学还占据重要地位,其延续了自柏拉图以来的对美丑关系的认识,强调美与丑的对立。但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明确指出:“古代的纯粹史诗性的诗歌艺术……对自然仅仅从一个方面加以考察,而毫不怜惜地把世界中那些可供艺术模仿但与某种典型美无关的一切东西,全都从艺术中抛弃掉。”他认为,生活中不仅有美,还有大量的丑,文学艺术应当也要描写丑。

庄子和雨果都非常关注动荡社会中的小人物,深深地同情他们,都用浪漫的笔法塑造了外表丑陋的人物形象。他们对丑的认识都是对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观念的反拨。

庄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的,所有的美者和丑者,一旦达到“道”的境界,便都成为大美。庄子的美丑相对论和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都关注美丑转化的过程。庄子的美丑相对论涉及两种美丑转化方式。第一,审美对象的内在属性变化引起美丑转化。《德充符》中讲述了申徒嘉的故事。申徒嘉与子产一同在伯昏无人门下学习。申徒嘉因断足遭到子产嘲笑、蔑视。申徒嘉对断足之事从不辩解,忘记自己身有残疾,积极地学习。庄子认为,申徒嘉外表残缺丝毫不影响他的内在美;而子产以外在形象衡量别人,他虽形全但心灵是丑的。第二,审美主体的变化也会引起美丑的转化。《齐物论》载:“毛嫱、西施,人之所是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强调美丑的对比。雨果主张将对立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它们相反的本质特征,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在文学实践中,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还体现为美丑的转化。《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知道自己貌丑位卑,配不上爱斯梅拉达,但他仍然深爱着她,保护着她,不计回报。卡西莫多身上寄托着雨果的最大愿望:美战胜丑,丑向美转化。

庄子和雨果都热烈歌颂美的形象,都把最大的热情给予了社会底层的形残貌丑者。在他们笔下,无论是外表美者还是外表丑者,都能成为美的范本。

(摘编自袁昌丽《庄子与雨果审丑之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渔父》中,孔子与渔父探讨了“真”这一话题,渔父认为“真”根植于内心,没有真性的人不能显现超凡脱俗的神态。

B.庄子认为,有“德”者有着平静的内心,心志不易受外部因素影响;有“德”者探寻宇宙人生的根源,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C.《田子方》中的“解衣般礴赢”者是一位画师,他不受世俗之礼的拘束,保持自然秉性,率性而为,庄子对他持肯定态度。

D.庄子和雨果并非同时代人,但他们所处的时代皆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他们两人都关注社会底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徒嘉断足,其外形是丑的,但庄子认为,申徒嘉外表残缺丝毫不影响他的内在美。

B.庄子提倡真性的思想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从哲学的角度看,具有人性解放的意义;从文学的角度看,则掀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思潮。

C.雨果指出古代纯粹史诗性诗歌艺术在考察自然方面存在不足,强调丑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题材,是对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继承。

D.庄子塑造“圣人”“神人”“至人”,体现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庄子塑造肢体畸形残缺者,则体现他重视内在美而轻视外在美的美学(哲学)思想。

【3】下列出自《庄子》的事例,最能支持材料一中庄子的美学观点的一项是(     

A.养猴人就喂食之事与群猴商量。养猴人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群猴听了不高兴。养猴人说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群猴欣然同意。

B.正考父谦虚谨慎,常人难及。被任命为士,他曲背行走;被任命为大夫,他弯腰行走;被任命为卿,他就俯着身子,沿着墙根行走。

C.有只海鸟飞落在鲁国郊外,鲁侯把它迎进太庙,送酒给它饮,奏乐给它听,宰牛羊喂它。海鸟目眩心悲,不敢饮食,三天就死了。

D.子舆腰弯背驼,肩膀高过头,但他并不苦恼,他跟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把他的尻骨变成车轮,把他的精神变为马,他就驾乘着驰骋天下。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5】庄子和雨果的审美观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描写了宏阔之景,又创设了离别的情境。

(2)《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了导致亡国的原因。

8、根据课文填出下面名篇名句的上下句。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携来百侣曾游,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 ,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4)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______。(戴望舒《雨巷》)

(5)寻梦?撑一支长篙,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6)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7)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司马迁《荆轲刺秦王》)

(8)复为慷慨羽声,_____,发尽上指冠。(司马迁《荆轲刺秦王》)

(9)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

9、名句默写。

(1)《诗经静女》中描写女子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中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清幽、高洁、美好的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心情。

(4)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刘裕父子的典故,刘裕是“_____________”的气概,刘义隆却是“_____________”的狼狈结局。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2)《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

(3)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中,能够与家人书信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家书”“乡书”作为思乡之情的象征,也频繁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

11、请把下列横线上的句子补充完整。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万物的生机勃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总写湘江秋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3)《雨巷》中用顶真的手法写丁香姑娘愁怨的神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徐志摩《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自己卑微的姿态,愿生于斯长于斯,表达对康桥永久的眷恋。

(5)《再别康桥》中,徐志摩撑一支长篙寻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草悠悠,星辉美好,浪漫迷人,诗人简直情不自已

(6)曹操《观沧海》中描写了水波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明确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论语》中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甲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乙  春雨

周邦彦

耕人扶束语林丘,

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1甲乙两诗体裁上都属于________。乙诗的韵脚是________

2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任选一首用自己的话概括诗人喜爱“春雨”的理出。

杜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倜荡,不自业,为县捕盗,犯法,吏笞辱几死,乃亡命从永平军,稍为牙将。大历中,李灵耀据汴州反,玄佐乘其无备,袭取宋州,有诏以州遂隶其军,节度使李勉即表署刺史。

德宗建中初,进兼御史中丞,充宋、亳、颍节度使。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_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迁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之反,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屯淮、汝,数困贼。帝在奉天,垂意关东,乃诏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希烈攻陈州,玄佐救之,希烈走,遂进取汴州。诏加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玄佐本名洽,至是赐名以尊宠之。入朝,复兼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玄佐性豪纵,轻财好厚赏,故下益困。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其后杀帅长,大钞劫,狃于利而然也。玄佐贵,母尚在,贤妇人也。常月织纯一端,示不忘本。数教敕玄佐尽臣节。见县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日:“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居高当之,可安乎?”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礼。

汴有相国寺,或传佛躯汗流,玄佐自往大施金帛,于是将吏、商贾奔走输金钱,惟恐后。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初,李纳遣使至汴,玄佐盛饰女子进之,厚馈遗,皆得其阴谋,故纳最惮之。所宠吏张士南及假子乐士朝赀皆钜万;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惧事觉,酰玄佐,死,年五十八,赠太傅,谥曰壮武。

始,玄佐养子士干与士朝皆来京师,士干知玄佐死无状,遣奴持刀绐为吊,入杀士朝于次。帝恶其专,亦赐士干死。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B. 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C. 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D. 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奏章;作为公文,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B. “汴州”是古地名,也称梁、汴,又称汴梁,简称汴,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为八朝古都,即 “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汴州”。

C. “商贾”是商人的统称。古代有“行商坐贾”的说法,商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是开店铺卖东西的人,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D. “端”是古代布帛的一种长度单位,二丈或六丈为“一端”;“端”在古代也指一种礼服,“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端”就指礼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玄佐倜傥不羁,性情豪纵。他少年时期行为放荡.不事产业;发达以后,轻财好赏,因此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

B. 刘玄佐平叛立功,获得尊宠。他平定李纳有功,晋升检校兵部尚书等职,打败李希烈,加官汴宋节度使等职,并被皇帝赐名。

C. 刘玄佐孝敬母亲,听从教诲。他母亲多次告诫他要恪守为臣之道,他忠于朝廷;他母亲劝告他礼待属下官员,他奉行唯谨。

D. 刘玄佐驭下不严,结局可悲。他不严格管理军队,结果他的士兵常常犯法乱纪;他对干儿子过分宠信,结果被其用酒鸩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居高当之,可安乎?

(2)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每个地点,都在作为一名参与者参加着各式各样的场合。

关于“参与”,你有怎样的经历或感悟?请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