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祝福》中的“我”是具有启蒙思想的知识分子,与封闭保守的鲁镇格格不入,“我”同情祥林嫂的遭遇,耐心为她解答灵魂有无的问题。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本安于服刑,表现出性格中“忍”的一面;当他山神庙得知高俅等人的阴谋时,忍无可忍,最终走上了反抗道路。

C.《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科瓦连科和华连卡对生活充满热情,敢于追求新生事物,不惧闲言碎语,与“套中人”别里科夫形成鲜明对比。

D.《促织》语言简洁传神,如“蟹白栗黄,备极护爱”写成名对促织的珍惜,“夫妻向隅,茅舍无烟”表现成名夫妻面对虫毙儿死的悲哀。

2、下列选项中句式结构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B.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 是日也,天朗气清   D. 汝是大家子

 

3、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B. 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C. 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D. 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北京生产的冰箱,价格不是比上海高,就是寿命比上海短。

B.作为一名大学生,我终于实现了参加大运会的多年夙愿,非常自豪。

C.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学校长向大学推荐优秀学生的现象很普遍,但在当下中国,把推荐的权力交给校长,谁又能确保他们不为权钱而舞弊?

D.出现这类错误的原因,是对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理解不透彻,运用不熟练所造成的。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作为领导干部,面对群众时需要很强的亲和力,只有贴近群众,和颜悦色而不是疾言厉色,才能真正听到群众的心声。

②在世界文学史上,散文是备受读者青睐的文体,古今中外的散文家凭借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文采斐然、脍炙人口的名篇。

③在这次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中,来自各班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选手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④人类因发明了语言,才能把外面所得一切印象分门别类,各各为他们定一个呼声,起一个名号。

⑤多年后,我南下广州,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能准确地闻到某一类人,他们瘦弱、苍白,平民的表情中透着一种清澈如水的东西。

⑥这是扬眉吐气的一刻!刚刚,一声巨响,一件大事发生了:中兴在纽约正式发布了天机AXON-M手机。图穷匕见,沉默已久的中兴公司,终于亮剑江湖。

A. ①②⑤   B. ②④⑥   C. ③⑤⑥   D. ①③④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让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在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齐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1下列属于烛之武年老仍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的一项是

A. 他爱发牢骚,当郑伯听从佚之狐的举荐请烛之武出面解围时,他还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 他有超世之才,但安于平静的生活,不想过问政治。

C. 他的官职太小,难以被郑伯发现。

D.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嫉妒。

2文章引述了钱学森回国、曹操的老骥伏枥、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论证人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B. 运用钱学森回国、曹操的老骥伏枥的例子论证烛之武是一个心存高远的爱国者。

C. 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论证烛之武身处逆境而不自甘寂寞,而是时刻准备寻找“一鸣惊人”的机会。

D. 运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主要是表达作者对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敬仰之情。

3烛之武的例子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 适时的牢骚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会为自己争取到机会。

B. 能言善辩也是一种能力,平时应注意自己的口才训练,有时口才可以解救危难。

C. 身处逆境要不言放弃,要时刻准备,蓄势待发。

D. 有才有德的人才是令人们敬仰的人。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默写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_______。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3)又前而为歌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4)惨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望舒《雨巷》)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苦闷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面对舍人的不解,蔺相如说出躲避廉颇的原因是:“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

(4)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吃穿用度都比别人差,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之如泥沙。

(2)余嘉其能行古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镜中衰鬓已先斑。

(5)_________________ ,任重而道远。

(6)见贤思齐焉, ________________  。

(7) __________________ ,就有道而正焉。

(8)遥想公瑾当年,________________ ,雄姿英发。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雏凤清于老凤声”,后生亦能胜前辈,何以如此?韩愈在《师说》中指出了原因所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无论“他”生在“我”的前面还是后面,“我”都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其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在文章结尾说自己作《师说》赠李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5)《赤壁赋》中,客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常常借月抒怀,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客”希望与月永存。

(7)“蛟”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平时栖隐在深渊之中,能腾云驾雾,兴风化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蛟的身影,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9)在《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4)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给门下舍人解释自己为何一再忍让廉颇的原因是: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5)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7)杜甫《登高》一诗中作者表达世事艰难,自己命途多舛,穷困潦倒,无酒可喝,心中愁闷无法宣泄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晚游城西开善院,泛舟暮归二首(其一)

苏轼

晚照余乔木,前村起夕烟。

棋声虚阁上,酒味早霜前。

远谪何须恨,来游不偶然。

风光类吾土,乃是蜀江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诗人选取了“晚照”“前村”“夕烟”等典型的意象,营造出一派宁静和谐的气氛。

B.颔联以声衬静,高高的阁楼上传来清亮的下棋声,虽有声音,但更衬托出环境的安静。

C.颈联中,诗人说被贬到这里也没有什么怨恨的,表达了诗人的乐观旷达,又有一点自嘲的意味。

D.尾联中,诗人由被贬之地的风光想起自己的家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情感由此转向悲伤。

2结合全诗诗人主要运用情景交融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找出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①瀹(yuè):这里指煮的意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B.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C.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D.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麻,文中指桑树和麻一类的植物,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不同。

B.“日以反黑”中的“反”是返回的意思,与韩愈《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反”含义相同。

C.穆陵,指穆陵关,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马站镇境内,古齐国所建长城最重要的关隘。

D.桓,齐桓公的谥号。谥号是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评价的文字,始于西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哪里都可以找到快乐。任何事物只要值得观赏,就都能够使人得到快乐,不必是奇异瑰丽的东西。

B.求取祸患而躲避幸福并不是人之常情。有些人心灵受到蒙蔽,只在外物之内活动,而不到外物之外去求取。

C.由于坐车骑马的辛苦、栖身于粗木建造的陋室等,苏轼从钱塘调任密州知府后,其内心其实并没有一点快乐。

D.苏轼时常和友人一起登台,放眼远眺,毫无拘束地开怀抒情言志。马耳山、常山在云雾中忽隐忽现,若近若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2)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5】文章写出了哪些“乐”?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偷”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不那么友好、温情的词语,带有贬义色彩,但“偷”也是一种智慧的较量。神偷为了完成任务,可谓精心策划、巧妙周旋,煞费苦心。“偷”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有的人热衷功名,不学无术,溜须拍马,“偷来官衔”;有的人规划周全,工作提前完成,“把未来偷到手”;有的人“偷善良”,赠给那些无恶不作的人;有的人“偷来雨露甘霖”,献给干涸的大地······“偷”可以光明正大,也可以暗箱操作;可以给人温暖,也给人冰冷。“偷”包含了万千情感与世态人情。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偷点”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或短语,把题目补充完整;选好角度,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