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北京地铁公司宣布,自3月13日起,地铁1号线中午高峰时段的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3分钟,晚高峰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2分05秒。
B. 奥斯卡金像奖设立以来,不仅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一直享有盛誉。
C. 一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对使用手机的人群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在期待自己能收到最新信息。
D. 行业新标准的出台将加快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真正落实,煤电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以及工业生产都将成为减排重点监管对象。
2、(题文)对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③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⑤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⑥是寡人之过也 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⑧微斯人,吾谁与归 ⑨唯利是图
A. ①⑧⑨\②\③④⑦\⑤\⑥ B. ①⑧\②⑨\③④⑦\⑤\⑥
C. ①⑤⑨\②\⑥⑧\③④\⑦ D. ①⑧⑨\②③\④⑦\⑤\⑥
3、下列特殊句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句)
B.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C. 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被动句)
D.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状语后置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方博士到场时,整个大厅都坐满了和颜悦色的大学生,大家都为有机会聆听这位科学家的演讲而兴奋不已。
B. 我们同在一个城市,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维护其良好的形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C. 今年,中国电脑领域的大哥大——联想集团收购了IBM笔记本计算机制造权,在国际信息产业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D. 王老师在山村小学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一心扑在学生身上,他这种好为人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纯朴的乡亲们。
5、下列各句中“以”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既替余以蕙纕兮
A.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 引以为流觞曲水
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
在动物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成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他的寿命是一联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象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习近平主席在谈到学习时说: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合称“学问思辨”,“笃行之”叫做“身体力行”,加到一起,就是学以致用,就是博学笃志,志笃力行。对于“博学而骂志”,程子分析说:“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骂则不能力行。”学问不通达、见识不广博,就缺乏明确志向的树立;志向不确立、价值观不明朗,就缺乏真正有力度的实行。
有时候人们在价值冲击中会东倒西歪人云亦云、在社会染缸中会左摇右晃随波逐流,就是因为所学不真、所问不清、所思不深、所辩不明,所以才所行不骂、所为不定,一受波动就迷乱、一受蛊惑就昏聩。而“学问思辨”透彻明晰的人,”身体力行“才会骂定有力,才会坚定成熟,才会持之以恒。
“学问思辨”,是长期的功夫。纵使是古代的帝王,坐拥四海、号令天下,也深知学海无涯,因而十分看重经筵日讲制度,也就是请学士为皇帝讲学授课,或研读经史,或论辩政事。在明代,“日讲”是每日一小讲,“经筵”每旬(十天)一大讲。而到了康熙年间,康熙帝纵在征讨三番、战事不断的忧患期间,依然坚持着每日进讲的课程学习。正如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好学才能明智。
“身体力行”,这就是孔子接下来又说的“力行近乎仁”,能把正确的理论、智慧的学问切实落到实处、用于实践,并且无论社会洪流如何起伏、人心思变如何动荡,都坚定不移地把正道去推行、去践行、去受患于人,这才是有仁有义的做法,这才是博学笃行的完整。有些人只顾闭门读书或者学而不通,只把学问用在了第一个阶段而没能躬行实践、没能笃定坚守、没能行之以忠,那么就是“纸上谈兵终觉浅”了,而“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是“笃行之”的意义。
(摘自《光明网》)
材料三
在“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我国开展了一次史无前例的、超大规模的教育实践——全线·全员·居家在线学习。这一实践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形式的远程教育,它的三个特点每个都蕴含着巨大挑战。“全线”指所有的教学流程、管理流程、教研体系都在线上完成,涉及这些关键管理要素重构;“全员”指每位教师和学生都要以在线方式开展教与学,涉及网络带宽、长期使用电脑或电子产品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问题;“居家”指学生在各自家中完成学业,对于一直通过他律开展学习的孩子而言,涉及自主与自律能力的挑战。
居家在线学习,因为少了在途时间,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在线教学实践,通过使用前沿技术带来了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打破了诸多思维定式,孕育了未来教育的诸多创新可能。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不受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
B.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而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
C.人和时间的接触是很复杂的,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D.人靠“记忆”留住过去,打破时间阻隔;而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身体力行”范畴的一项是( )
A.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B.精勤求学,果毅力行
C.厚德博学,敬业乐群
D.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3】下列对三则材料内容的概括,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阐述了学习的原理和本质。作者认为学习的原理是模仿和训练,而依靠一系列概念打破时间阻隔才是学习的本质。
B.材料二阐述了学习的步骤。作者认为学习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过程,即博学、笃志、力行。
C.材料三阐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作者重点阐述了“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全线·全员·居家在线学习的伟大教育实践。
D.三则材料有密切联系,第一则分析运行机制,第二则重在阐述方法,第三则着眼发展趋势,对重新认识学习有重要意义。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现代社会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是什么?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谈谈。
7、填写下列诗文的空白部分。
(1) 《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氓》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3) 《氓》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4)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苦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然规律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本是鲁迅用来赞扬青年学生在真理和正义面前具有不怕牺牲精神的句子,不过它也可以启迪我们,真正勇敢的人面对苦难时应该持有的态度是面对和正视。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诗经·邶风·静女》中“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时逗趣的生动细节。
(2)(《游园((皂罗袍))》中将美好的春*和破旧的庭院进行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中,有两句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9、默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3)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4)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 《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面对大千世界,发出慨叹,表现出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⑵ 《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⑶ 鲁迅痛惜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民族的默无声息,渴望“爆发”,它警示人们: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面诗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 《荆轲刺秦王》
(2)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长沙》
(3)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4)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5)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儿子①
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②,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③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④。
【注释】①示儿子:教导儿子。②亦奚异:指又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分别呢?③最亲切处:指最亲密、最关心、最重要的地方。④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为七言律诗,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B.首联诗人问儿子用什么方式回报这个政治清明的时代,由己及人自然引出下文对儿子的谆谆教导。
C.诗人认为无论“为农”躬耕乡野、侍奉双亲还是“为士”造福百姓、报效国家都要做到“不欺”。
D.诗人先说包罗天下大道的“六经”是读不完的,却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言行前后矛盾。
【2】王子文曰:“陆放翁之家风,其出于此乎?”请简要概括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教导儿孙后代的。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
C.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
D.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服之轻重便于身 青,取之于蓝
C.然则曷以禄夫子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关市讥而不征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徳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2)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代在剧烈变化,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在充满机遇和选择的道路上,不少人相信“没有走过弯路的人生缺乏弹性”。
电影导演文成蹊则认为: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就越能正确地认识外界、他人,进而更恰当、妥善地对人对事;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就越能快速地学习,更新、提升自我的心智,与时俱进,不至于被时代的洪流、激烈的竞争所淘汰;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就越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能做,少些挫败、障碍,多些顺利……总之,心智成熟的程度与人的幸福、成功程度成正比,能够让人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
读了以上材料,作为一名年轻学子,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