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类型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欲关中 晋函陵   越国以

B.范增数项王 既东郑   樊於期乃

C.人如恐不胜 与郑人   皆白衣冠以送之

D.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秦以利晋

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B.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C.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欢畅;羽,声调平和。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有些党八股,不只是空话连篇,而且装样子故意吓人,这里面包含着很坏的毒素。

B.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D.“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4、下列选项中对修辞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类霜天竞自由”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运用了设问的手法。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5、下列名词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常以身蔽沛公 B.函陵,秦军氾南

C.封之 D.吾得事之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节”,形成于战国时期,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古人都会通过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来庆祝重阳。这一传统中国节,既有助于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也能够涵养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时光易逝,传统不老。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民族节日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久久流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如今在重阳佳节这一天,很多地方的人们也都会通过朗诵、武术、歌唱、舞蹈、戏剧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炎黄儿女领悟华夏传统节日的丰富人文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能够让其蕴含的孝思、爱意等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不断滋润我们的道德精神之根,进而让传统美德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重阳节包含着和谐、友好、幸福等内涵,已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现实载体。尊老敬老是中国自古就有的美德,是永恒不变的优良传统,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国家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老年节”,在这一天,各地敬老院会迎来众多志愿者,很多儿女也想方设法回家看望父母,使文明成果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久久流传。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也是以文化创新为突破口来增强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这种文化自信,堪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弘扬重阳文化,就是在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是在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气神。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互联网+”时代,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为中国传统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更能够聚合网络力量涵养文化自信,不断夯实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扮靓筑梦中国的伟大征程。

(选自杨飞《以传统节日涵养民族文化自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阳节是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它形成于战国时期,直到唐代才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一直沿袭至今。

B. 重阳节的习俗自古以来就丰富多彩,古有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今有诗文朗诵、武术表演、歌舞表演等活动。

C. 在历史长河中,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因为激活了历史传统,唤起了人们的文化记忆,所以能增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D. 我国深厚的文化实力在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节日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节庆活动的形式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也有所创新。

B. 有的传统节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如重阳节中蕴含的和谐、友好、幸福等内涵,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

C. 要想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在人们的心中植入孝思、爱意等思想与情感,就需要记住我们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D. 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家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老年节”,给传统节日赋予新的时代气息,使这种文化传承的方式更具有参与性与共创性。

B. 中国传统节日蕴藏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中华文化的共同底色,可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C.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五千余年而不衰,其原因在于我们始终不抛弃传统,始终不割断文化这条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命脉。

D. 在“互联网+”时代,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民族文化自信,就必须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为中国传统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2)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两句,自问自答,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这是深沉的疑问,是无奈的叹息。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认为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4)在《师说》中,“_______”一句指出作者写作这篇文章送给朋友的原因。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___________”可以看出子路的性格率直,从冉有述志时说的“___________,以俟君子”可以看出其谦虚的特点。

(2)《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皙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 (《离骚》)

(2)涉江采芙蓉,_________________。 (《涉江采芙蓉》)

(3)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4)久在樊笼里,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5)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_____。  (《氓》)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点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歌,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黄鹂

徐志摩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有——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A. “一掠颜色”借代疾飞而来的黄鹂,既写出了色彩,更写出了动感,这也体现了新月派“绘画美”的主张。

B. “看,一只黄鹂”鲜活地点染出黄鹂飞来时所激起的惊喜雀跃之情。

C.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在分别出现在两节诗的结尾,二者词语相同而情怀迥异。第一节的最后一句写出失落感,第二节的最后一句则表现出欢心与期待。

D. 这首诗写的是匆匆飞来又匆匆飞走的黄鹂。匆匆飞来又匆匆飞走的黄鹂是诗人眼前所见,而希望和失望交织的情怀却是诗人胸中所藏之情。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轮(弯曲)             其曲规(合乎)               金就则利(磨刀石)

B.舟楫者(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病)               学(勉励,鼓励)

C.江河(横渡)          驽马十驾(劣马)        非异也(通“性”,天赋,资质)

D.金石可(雕刻)          之义(敬爱父母)   风雨焉(兴起)

【2】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马之千里者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跂望矣                         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B.积土成山,风雨兴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C.不如须臾所学也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D.假舟楫者,非能水               用心一

【4】下列对加点字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②食埃土,饮黄泉  ③假舟楫者,非能

④木直中绳,以为轮        ⑤假舆马者,非足也  ⑥其中规

A.①②/④⑤/③/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学生必能胜过老师的道理,以及学习的重要性。

B.“学不可以已”起统领全篇的作用,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C.“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些比喻都用来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D.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正面和反面设喻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

【6】翻译下列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浙江杭州,一处自助西瓜摊火了。在这个小摊上,每个西瓜都称好重量,标好价格摆放在桌上,在桌子后方的袋子上,写着“扫码自取”几个字,旁边贴着收款二维码。摊主俞亚娣介绍,她自小因意外右手残疾,因此很多工作做不了,心疼丈夫打零工不容易,她开始种西瓜补贴家用:“做生意诚信最重要,我们肯定不会缺斤短两,提前称好重量,写清价格,大家买的时候也方便。”

这样一处特别的小摊,过往行人及货车司机时常来光顾,“差不多20天,小摊卖出了1000多斤西瓜,我收到的钱一分不少。”俞亚娣说。

彼此间的信任,比西瓜更甜。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