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叱咤(chà) 团箕(jī) 绯红(fēi) 遏止(è)
B.颓圮(pí) 作揖(yī) 浸渍(zì) 叱骂(chì)
C.瞋目(chēn) 陛下(bì) 屏息(bǐng) 满载(zài)
D.奇葩(bà) 菲薄(fěi) 解剖(pōu) 堕入地狱(zhuì)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其主持人采访嘉宾时说:“咱们已经八年未见了,您看上去一直没变,还是那么年轻。”嘉宾谦虚地说:“哪里,哪里,献丑,献丑。”
B. “以自身的资质和特定条件下的作为论,汉献帝在历代帝王中可算中上水平,如果按照大众对贤君的惯常定义,汉献帝也完全可以忝列其中。”(某电视节目评价汉献帝)
C. 某演员获奖之后发表感言:“我拿到这个奖杯并不代表我的高度,而是代表我刚刚上路,有句话叫‘艺术无止境’,希望与各位共勉。”
D. 朝鲜外务省发言人谴责美国副总统最近催促巴西等拉美国家赶紧与朝鲜断交,认为这种强权行为反映出美国的极端自私和傲慢。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出现海外汉语热的同时,中国的英语热也在持续升温, 。
①心态平和而充满文化对话的渴望
②中国的英语热则来自教育制度和强烈的西化情绪
③但是细细考察,其中的文化心态却大不一样
④海外汉语热来自民间对东方了解的热情
⑤其中的母语自卑主义意味不能不注意
A. ④①③②⑤ B. ③④⑤②① C. ③④①②⑤ D. ①⑤③④②
4、下列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秦伯说,与郑人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距关,毋内诸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饮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令将军与臣有郤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C.他闲来无事,就经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D.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拥而去。偌大一个院子,霎时就被这纷乱的人群踩踏成了一片烂泥滩。
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现在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莱。每个人的饭菜都是昨天登记好并付了饭票的,因此程序并不复杂,现在值日生只是按饭表付给每人预订的一份。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他内容和甲莱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
各班的甲菜和丙菜都只用小脸盆盛一点,看来吃得起肉菜的学生没有几个。丙菜也用小脸盆盛一点,说明吃这些菜的人都没有多少。只有乙菜各班都用烧瓷大脚盆盛着,海海漫漫的,显然大部分人都吃这种既不奢侈也不寒酸的菜。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从排队的这一片黑压压的人群看来,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脸上和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体力劳动的痕迹。除个别人的衣装和他们的农民家长一样土气外,这些已被自己的父辈看做“先生”的人,穿戴都还算体面。贫困山区的农民尽管眼下大都少吃缺穿,但孩子既然到大地方去念书,家长们就是咬着牙关省吃节用,也要给他们做几件见人衣裳。
当然,这队伍里看来也有个把光景好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们的子弟没什么差别,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一块明晃晃的手表。有些这样的“洋人”就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他们排在非凡的甲菜盆后面,虽然人数寥寥无几,但却特别惹眼。
在整个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县的县立高中,就算是本县的最高学府吧,也无论如何不可能给学生们盖一座餐厅。天好天坏,大家都是露天就餐。好在这些青年都来自山乡圪,谁没在野山野地里吃过饭呢?因此大家也并不在乎这种事。通常天气好的时候,大家都各自和要好的同学蹲成一圈,说着笑着就把饭吃完了。
今天可不行。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用草帽或胳膊肘护着碗,趔趔趄趄穿过烂泥塘般的院坝,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不大一会儿工夫,饭场上就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了。大部分的值日生也都先后走了。
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这是一位矮矮胖胖的跛脚女生,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粱面馍。看来这几个黑家伙不是值日生本人的,因为她自己手里拿着一个白面馍和一个玉米面馍,碗里也像是乙菜。这说明跛女子算得上中等人家。她端着自己的饭菜,满脸不高兴地立在房檐下,显然她在等待最后一个姗姗来迟者。我们可以想来这必定是一个穷小子,他不仅吃这最差的主食,而且连五分钱的丙菜也买不起一份啊!
雨中的雪花陡然间增多了,远远近近变得愈加模模糊糊。城市寂静无声。隐约地听见很远的地方传来一声公鸡的啼鸣,给这灰蒙蒙的天地间平添了一丝睡梦般的阴郁。
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脸上看来才刚刚褪掉少年的稚气——显然由于营养不良,还没有焕发出他这种年龄所特有的那种青春光彩。
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这也许就是那几个黑面馍的主人?看他那一身可怜的穿戴,想必也只能吃这种伙食。瞧吧,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可是,除了他自己,谁又能知道,他的两只线袜子早已经没有了后跟,只是由于鞋子的遮掩,才使人觉得袜子是完好无缺的。)
他径直向饭场走过来了。现在可以断定,他就是来拿这几个黑面馍的。值日生在他未到馍筐之前,就早已经迫不及待地端着自己的饭碗一瘸一跛地离开了。
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筐里还剩两个,不知道他为什么没拿。
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唉,我们姑且就认为这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吧!
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在水房后墙上伸出来的管子上,给菜汤里搀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怔了好一会。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毛钱的甲等菜也只是以白菜土豆粉条为主,只有几片大肉就够馋人了。这样的菜也没有几个人吃得起,显示了那个时代当地的贫苦。
B.那一队一队热闹打饭的同学和故意来晚避免与同学见面的人对比鲜明,表明同学间阶层分明,界限明显。
C.第十段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烘托了人物的心理。
D.只有饿极了的人才会狼吞虎咽,此时,就算是最差的黑面馍馍就着菜汤也是美味佳肴了。
【2】简要分析小说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3】文中最后来拿两个黑面馍馍的青年叫孙少平,是本小说的主人公之一,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他的人物形象。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劝学》)
(2) ,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其可怪也欤!。(《师说》)
(4)春江潮水连海平, 。(《春江花月夜》)
(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6)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孔子语录》)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斩木为兵,______________,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过秦论》
(2)_________________,兵刃既接,_________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其一)》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长明妃尚有村。《咏怀古迹(其三)》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6)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锦瑟》
(7)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道难》
(8)荀子《劝学》中以车马为喻,来说明君子资质与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师说》中,韩愈提出自己的“师道”思想,其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指出老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
(10)《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在听完琵琶女倾诉身世后,由琵琶女的身世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不禁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感概。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3)“没有人是天生就懂得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一致。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化用《管子》里的语句,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璧怀古》中,“___________”一句写周瑜的外貌,“___________”一句写周瑜的儒者装束。
(3)古代诗歌中常写到猿啼,借这一典型意象抒发情感,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 (《登高》 杜甫)
(2)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万夫莫开。(《蜀道难》 李白)
(3)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4)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 李商隐)
(5)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 (《琵琶行》 白居易)
(6)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 (《《琵琶行》 白居易)
(7)______________,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 杜甫)
(8)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 (《锦瑟》 李商隐)
(9)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 (《《琵琶行》 白居易)
(10)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__。 (《琵琶行》 白居易)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下列小题。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写了什么内容?
【2】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13、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趣舍万殊 趣:兴趣 B.终期于尽 期:至、及
C.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D.其致一也 致:思想情趣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人之相与”的短暂,联想到人的两种生存状态,一种是聚集室内、畅谈怀抱,一种是寄情所托、放浪形骸。
B.想到往日美好易成陈迹,作者不免感慨横生悲叹人生苦短,由此体悟到“死生亦大矣”的生命之“痛”。
C.选文认为,生死是人生大事,在有生之年不宜空谈玄理,应做些实事,比如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D.寿天、生死并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作者想到此,情绪转为激荡,文章随之收结于浓烈的悲观情绪中。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5月5日,全国首家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在杭州某中学上线,该系统能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和听课时的表情进行信息采集,进而分析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为老师提供实时课堂行为数据。
此事一出,便引来网友热议:有人认为,安装这样的系统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便于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也有人认为,这种系统把孩子当奴隶一样监视,是反人道也是违反教育规律的。北京市的老督学陶西平发声了:课堂应该有笑声、掌声和辩论声。
对于“智慧系统”进课堂的现象,作为中学生,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