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 深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C. 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说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D. 公安人员根据已有的线索,按图索骥,很快找到了那批被盗物资。
2、下列各项加点词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亲贤臣,远小人 ⑤越国以鄙远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⑦太子迟之 ⑧沛公欲王关中 ⑨粪土当年万户侯 ⑩吾得兄事之 (11)道芷阳间行 (12)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1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4)项伯杀人,臣活之 (15)素善留侯张良 (16)又前而为歌曰 (17)箕踞以骂曰 (18)使使以闻大王 (19)此亡秦之续耳 (20)籍吏民,封府库
A.①⑧/②③(11)(12)/④⑤(15)/⑥⑦⑨/⑩(13)(14)(16)/(17)(18)/(19)(20)
B.①⑧/②③⑤⑩(11)(20)/④(15)/⑥(14)(18)(19)/⑦⑨/(12)/(13)(16)(17)
C.①⑧(11)(16)(20)/②③⑩(12)(17)/④(15)/⑤⑦⑨/⑥(13)(14)/(18)(19)
D.①⑧(11)(16)/②③⑩(12)④⑤⑦⑨(14)(15)/(17)(20)/(18)(19)/⑥(13)
3、下列著作中不属于“五经”的是
A.《诗经》 B.《易经》 C.《春秋》 D.《论语》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而耻学于师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不拘于时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我喜爱青衣的凤头绣鞋,绿裙衩里露出的红里子;我喜爱花旦的兰花指、甩水袖、水上漂样的小碎步,以及 、缠绵悱恻的唱腔。
(2)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价值评估标准,致使坊间对夜明珠的认定具有极大的主观性,这也使得许多人造宝石充斥市场,________。
(3)广大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把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________的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A. 不瘟不火鱼目混珠息息相关
B. 不温不火鱼龙混杂休戚相关
C. 不瘟不火鱼龙混杂息息相关
D. 不温不火鱼目混珠休戚相关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宋以来,接地气的词、小说、戏曲的兴盛,促成了中国文化的下移,由此导致官方意识形态传播的因时而变。在承袭固有的诗文传播之外,如何使词、小说、戏曲担负起像诗文一样宣传正能量的职责,不仅要突破“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更要面对的是文化下移带来的意识形态有效传播途径的探索。
戏曲与意识形态的传播虽有深刻的关联,但官府因其“不登大雅之堂”而疏于管理。随着戏曲从业人员的壮大,题材内容思想的拓边扩界,“优孟衣冠”式的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演出,这导致“违规越礼”之事时时有之。如《墙头马上》,剧中李千金与裴少俊在后花园违规越礼,颇为大胆。此类传播有违儒家教化,这一现象逐渐引起官府的警觉,于是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也多了起来。“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等条文在《元史•刑法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明承元风,逐渐强化。《御制大明律》云:“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装扮者与之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明初,朱元璋盛推《琵琶记》。《琵琶记》出现之前,蔡伯喈、赵五娘的故事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内容多为蔡伯喈应试及第,抛亲弃妻,被暴雷轰死。高明感于蔡伯喈行为有违教化,故在“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创作动机的驱使下,把原本负心题材的故事,演绎成“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的教化剧。
朱元璋之子朱权,潜心戏曲,援引“治世之音安以乐”,为《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鸣锣开道,并云“杂剧者,太平之胜事,非太平则无以出”。理学家丘濬继承高明戏曲遗风,言“借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清初流传甚广的《桃花扇》与《长生殿》,更是接续“资治通鉴”之史家意识,使情摆脱了晚明一己自由之立场,而放到一己之情与国运相关的宏大叙事之中。
戏曲传播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易知易晓。丘濬在《伍伦全备记》开场白中直言,经书所载三纲五常,不如诗歌吟咏性情,容易感动人心。近世以来做成南北戏文,人人观看,皆能通晓,尤易感动人心,使人手舞足蹈不自觉。在感发人心这点上,丘濬不但看到了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的一致性,而且体悟到“性情”传播的个体差异性。
戏曲传播的另一个特性是剧场的群体接受。戏曲批评界崇尚场上之曲,鄙弃案头之书,这种批评旨趣反映了舞台性之于戏曲的重要,而对舞台性的衡量离不开台下受众的接受。丘濬著作中曾记录群体受众的面部表情:“座中观者不下数百人,往往有感动者,有奋发者,有追悔者,有恻然叹息者,有泫然流涕者。”相较于诗文的个体阅读接受,戏曲之剧场的群体接受,更显示出戏曲传播的宽度及其演员、观众互动的特殊性。
(选自《有宋以来戏曲传播的有效利用》,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属于官方重视戏曲传播举措的一项是( )
A. 元明时期拟定了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以法律形式对戏曲进行禁限和倡导。
B. 创作者怀着“只看子孝与妻贤”的创作动机,改编戏曲内容以宣扬教化。
C. 明朝统治者盛推能宣扬儒家伦常、实现传播教化的经典戏曲,如《琵琶记》。
D. 明朝朱权认为杂剧是“太平之胜事”,支持《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
【2】下列对官方重视戏曲传播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戏曲虽然地位不如诗文尊贵,但与意识形态的传播有着深刻的关联,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之一。
B. 戏曲从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平民演出,文化下移也迫使官方重视意识形态传播途径的改变。
C. 戏曲传播易知易晓,且受众广泛,传播面大,可以成为有效而广泛地传播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D. 戏曲不登大雅之堂,且妄撰词曲,在演出中常有违规越礼之事,未能充分发挥意识形态传播的功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有“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但在感发人心上,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具有一致性。
B. 诗文是个体的阅读接受,戏曲是剧场的群体接受,因此戏曲比诗文更能打动受众,更具有传播的广泛性。
C. 清初流传的《桃花扇》与《长生殿》,将一己之情与国运相融合,不但具有教化功能,而且接续了史家意识。
D. 《御制大明律》中的“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体现了官府借戏曲传播意识形态的意愿。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即我们俗语所言“大丈夫做事应不拘小节”。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荆轲刺秦王》的“易水送别”一幕中,众宾客听到荆轲高吟后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3)《论语》中用松、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高尚的品行是在艰苦的环境中表现出来的。
9、补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琵琶演奏“声渐歇”时余音袅袅,余韵无穷的艺术境界。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时,除了陡峭的山崖外,还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角度描写涛涛的江流。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的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___”的结局。
10、默写出下列诗句的空缺部分。
(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 ”。
(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 ,______”。
(4)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5)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有些“士大夫之族”不愿意相互学习的借口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回想宋武帝刘裕挥师北伐,收复失地的威猛气势,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刘裕的英雄气概。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荔枝
丘浚①
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
一种天然好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
荔枝叹
苏轼
十里一置②飞尘灰,五里一堠③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注】①丘浚:出生在海南岛琼山。②置:驿站。③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丘诗和苏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把“荔枝”作为描写对象。
B.丘诗对“荔枝”更多是直接描写,苏诗对“荔枝”更多是间接描写。
C.丘诗表达了对“荔枝”的哀怜之情,而苏诗并未表达。
D.丘诗和苏诗的语言风格不太相同,丘诗自然清新,苏诗造语雄浑。
【2】这两首诗中,荔枝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以两诗的后两句为例简要分析。
13、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长城之限 限:界限
B.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占据
C.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
D.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漫:弥漫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国家的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
B.知府,古代地方官名。宋代派京官统治一府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明清两代为府级最高行政长官的正式名称。
C.我国古代人们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所以叫五更或五鼓。从晚上六时开始起更,每更就是一个时辰。
D.行宫,古代帝王出行时临时居住的地方,可能由其它建筑改造而成,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介绍泰山的位置,勾勒了山、水、古长城、日观峰,描摹出泰山的概貌,为下文介绍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铺垫。
B.文章第2段写登泰山的经过,重点写的是登山的艰难和登上山顶之后所见的雄浑开阔,目的是突出泰山的高峻。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由远景拉成近景。高耸的山峰竟然小得像樗蒲,以比喻的手法,反衬作者站得高。
D.文章善于取舍,叙事简洁明快。全文不足600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第3段描写观日出情景,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日出前后的景象特征。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选自《师说》)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选自《赤壁赋》)
14、微写作
请任选一个情境,写一则不少于 150 字的片段描写。
情境一:我坐在窗前
情境二:大雪将至